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在长期的劳动中,人类逐渐学会如何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从而进化成了‘人’。”这里的“进化”应发生在( )
A、旧石器时代 B、河姆渡文化时期 C、半坡文化时期 D、尧舜禹时代
2、晋代文学家挚虞有诗日:“神农居世,通变该极。民众善解,乃教稼穑。”诗中“教稼穑”的人物是传说中的(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仓颉
3、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谁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西周( )
A、大禹 B、周武王 C、商汤 D、周厉王
4、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 )
A、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诸侯国 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6、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促进教育在民间发展,体现教育公平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7、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
A、纺织业 B、制瓷业 C、青铜制造业 D、造纸业
8、“地方推行郡县制,小篆开始成为规范字。”这一顺口溜反映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9、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天下大雨 B、当时农民领导人想当王
C、秦二世继位 D、秦朝的暴政
10、中国古代把“社会安定,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裕的统治时期”称之为“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和谐“治”“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之治 D、贞观之治
11、下面人物与相关历史典故不对应的是( )
A、管仲——管鲍之交 B、勾践——卧薪尝胆
C、孟子—无为而治 D、苻坚——草木皆兵
1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真正目的是( )
A、给侯王国以恩泽 B、削弱各侯王国的势力
C、加强各侯王国的势力 D、为与项羽争夺地盘和人才
1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皇”就是秦始皇。下列文献中,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秦始皇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是( )
A、《史记》 B、《三国演义》 C、《离骚》 D、《道德经》
14、《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他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是《离骚》。”他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屈原
15、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
A、长安一葱岭一河西走廊一今新疆地区
B、长安一今新疆地区一河西走廊一葱岭
C、长安一河西走廊一今新疆地区一葱岭
D、成都一云南一缅甸一印度一欧洲
16、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腐败的东汉王朝迅速土崩瓦解,黄巾起义的领袖是( )
A、陈胜、吴广 B、刘邦 C、项羽 D、张角
17、下列各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加快民族融合步伐,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措施的是( )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B、要求鲜卑人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语
C、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D、推行茶文化、提倡以茶会友
18、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东晋王羲之被当时的人成为古今之冠、代表作是( )
A、《洛神赋图》 B、《祭侄文稿》 C、《中秋帖》 D、《兰亭集序》
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进步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包括。( )
①南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开发 ③佛教的盛行 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①
2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位于____________流域,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_式圆形房屋。
2、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_建立夏王朝,到最后一个夏王____________时期,不修德行,夏朝灭亡。
3、战国时期,秦国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国都守__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综合性水利枢纽____________。
4、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____________,史称东汉,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____________”。
5、东汉来年名医张仲景写成《_________》一书,提出要对症治疗,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被后世称为 “_________”。
三、历史诊所:请同学们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请简要说明理由。(12分)
1、距今约三万年的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有爱美观念,过着集体生活,居住在一起,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2、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应用的进一步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
3、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和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4、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运用三国刘徽的计算方法。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四、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一】(12分)
1、材料一中,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结合历史知识思考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材料二中商鞅倡导变法,他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4)
3、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平民,你对商鞅变法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4分)
【二】(12分)
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材料二: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
1、材料一诗句中描绘的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4分)
2、材料二诗句中诗人的“壮心”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和你掌握的历史知识推断,简要说说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三】(6分)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绿帛者,谓之为纸。绿贵而简重,兼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散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候纸。”(《后汉书》)
1、文中的“伦”是指谁?他生活在什么时代?(2分)
2、根据材料来看他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他对造纸术的改进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五、历史活动(8分)
假设你所在学校开展“寻找河北省的古代历史名人”活动,请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对本地历史的了解,请选择一个当地古代历史名人作为研究对象并说明选择理由。(4分)
2、假如你作为研究小组组长,你将如何布置研究此项研究活动?(4分)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黄河半地穴 2、禹 桀3、李冰 都江堰4、洛阳 光武中兴5、伤寒杂病论 医圣
三、历史诊所(12分)
1、错误。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
2、错误。战国时期。
3、错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4、正确。
四、材料分析题(30分)
【一】(12分)
1、(4分)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4分)秦孝公。作用;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4分)(1)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二】12分)
1、(4分)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各地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2、(4分)曹操最终并没有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心”。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败,最终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3、(4分)关心百姓疾苦,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6分)
1、(2分)蔡伦 东汉
2、(4分)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为原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易于推广,逐渐普遍使用。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五、历史活动(8分)
1、(4分)示例:董仲舒,景县历史名人,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4分)示例:
(1)研究小组分工,分别研究古代历史名人(如董仲舒)的生平、贡献、有关故事。
(2)布置小组成员通过调查、访谈、查阅图书、网络搜索等进行资料搜集。
(3)小组共同形成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