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综合素养评价
历史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共6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南部某地区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类。该原始人群( )
A.其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B.使用的石器为磨制石器
C.遗址在中国云南省元谋县 D.会使用火种和建造房屋
2.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是距今5 300—4 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据考古发现,当时稻谷有籼、粳稻之分,当地远古居民普遍使用石犁、石镰。这些可以佐证( )
A.人类的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商业的出现 D.早期国家产生
3.传说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舜品行高尚;大禹治水,解除水患。这三位人物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由此可知,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选择继任者的主要依据是( )
A.征伐有功 B.学识渊博 C.武艺高强 D.德才兼备
4.下图是某位同学的课堂笔记。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下列能够作为印证材料的是( )
A.甲骨文 B.铁农具 C.都江堰 D.竹木简
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诸侯争霸激烈 B.西周经济发展 C.国家局势安定 D.王室地位下降
7.春秋前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时只剩二十多个。这一变化表明( )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郡县制度普遍推行 D.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8.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修建,主要原因是( )
A.实行“焚书坑儒”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统一全国的需要 D.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9.秦朝的刑罚残酷无比,仅惨绝人寰的死刑就有许多种。人们动辄犯禁,于是“天下愁怨”。秦始皇死后,其子秦二世胡亥更为残暴和腐化,“赋敛愈重,皮徭无已”。材料反映出秦朝统治( )
A.徇私枉法 B.贪污腐败 C.暴虐残酷 D.奢侈无度
10.据统计,汉高祖时期的诏书多涵盖封王、罢兵、求贤、大赦、定赋等内容;文、景二帝又增加了劝农、养老、和亲、除刑等内容。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
A.休养生息 B.依法治国 C.尊崇儒术 D.重农抑商
11.下图是小明同学的课堂笔记,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
12.下图漫画反映了某一时期的政治局势。这一现象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光武中兴形成
13.易中天教授耗时三年再出新作《曹操》,书中与曹操相关的内容有( )
A.完成北方统一 B.结束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民族关系 D.加强大陆与台湾联系
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说明
A.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 B.北魏统治者不重视农业
C.北方经济开始落后于南方 D.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15.下图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的生活。据此可知,( )
A.胡汉矛盾已经消除 B.民族交融有所加强
C.少数民族逐渐汉化 D.北魏物质生活丰富
二、辨析改错(12分)
16.战争给人类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联合其他部落,与商朝在牧野决战,商朝最终战败。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春秋时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刘邦率领大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了秦军主力。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383年,东晋与前秦进行淝水之战,这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编自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并概括华夏族形成的特点。(4分)
材料二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并简析其意义。(6分)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习近平
(3)由古及今,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民族关系原则?(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为此,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以投身农、战;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此外,他还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
——摘编自袁方《商鞅的“强秦之计”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强秦之计”所采取的措施,并概括其影响。
材料二 魏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帝”的名称,并说明其“汉化”的根本目的。(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出上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到的共同作用。(2分)
四、活动与探究(1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思想智慧】
材料一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① 主张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政治上“无为而治”
孔子 核心思想是 ②
黑子 “ ③ ”“非攻”“节俭”
④ 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1)结合所学知识,填写出①②③④的内容。(4分)
【科技之光】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与上图中四个历史人物相关的科技成就。(4分)
【艺术之美】
材料三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晋书·文苑列传》
(3)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顾恺之的一部绘画代表作。并列出与顾恺之同一时期的“书圣”及其代表作的名称。(5分)
【传承之任】
材料四 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为今天的中学生,我们应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分)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综合素养评价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C 2.B 3.D 4.C 5.A 6.D 7.B 8.B 9.C 10.A 11.C 12.B 13.A 14.D 15.B
二、辨析改错(12分)
16.(1)判断:× 改正:将“周文王”改为“周武王”。
(2)判断:× 改正:将“春秋时期”改为“战国时期”。
(3)判断:× 改正:将“刘邦”改为“项羽”。
(4)判断:√。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1)“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2分)特点:各民族不断交融而形成。(2分)
(2)机构: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2分)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4分)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4分)
18.(1)措施:实行“分户令”;奖励军功,按功授爵;重农抑商,鼓励耕织;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答出3点可得6分)影响: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
(2)名称:北魏孝文帝;(2分)根本目的:巩固统治。(2分)
(3)共同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都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建立。(答出1点得2分)
四、活动与探究(15分)
19.(1)内容:①老子,②“仁”,③兼爱,④韩非。(4分)
(2)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贾思勰:《齐民要术》;祖冲之:《大明历》。(4分)
(3)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答出1点得2分)“书圣”:王羲之;(1分)代表作:《兰亭集序》。(2分)
(4)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学习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