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9 15:33:30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0·云南)据记载,汉朝廷曾赐给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如图文物可以印证汉朝时期(  )
A.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云南地区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
C.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D.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2.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朝统治者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如图漫画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的做法?(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2020·镇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的建议之后(  )
A.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B.思想和学术趋于繁荣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诸侯王势力日渐衰弱
4.(2020九上·吉林月考)如图为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5.(2020·广西)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指出,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统一货币 B.轻徭薄赋 C.平抑物价 D.盐铁专卖
6.(2020·随县)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A.思想控制的加强 B.法家学说的衰落
C.儒家学说的流行 D.中央集权的削弱
7.(2020·宜宾)大一统是“特殊的公共权力的集中,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还有物质和精神的附属物”。汉武帝为了集中国家“公共权力”,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刺史制度 B.远征匈奴 C.独尊儒术 D.盐铁专卖
8.(2020·眉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  )
A.只出现在显贵家庭 B.受儒家思想影响大
C.形式单一内容统一 D.满足科举考试需要
9.(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令 B.设刺史 C.推察举 D.行郡县
10.诗歌和历史有着紧密而难以割舍的关系。在唐朝宰相窦威的《横吹曲辞 出塞》里这样写道“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这首唐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秦始皇 B.卫青 C.张骞 D.郑成功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周时期,“天下一统”意识已十分明确,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这种意识的表现。在孔子眼里,西周是“天下有道”的“大一统”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及至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时,还出现了“四夷交侵”的状况。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孔子一生向往、歌颂、寻求“一匡天下”的“大一统”,以确立有序的社会制度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标。
材料二:董仲舒和汉武帝生活的时代,汉王朝的安全和稳定正面临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严重威胁。面对这样的形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城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强调“大一统”的背景,并指出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王朝面临的外部威胁的表现,并指出汉武帝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一统”思想的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由汉滇王金印可以印证汉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加强了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这枚金印见证了西南地区接受中央政权统治的史实,故B符合题意;
材料是在说汉代中央和云南的关系,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由汉滇王金印可以印证汉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加强了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这枚金印见证了西南地区接受中央政权统治的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汉朝统治者罢黜道家和法家等,保留儒家,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采纳“无为而治”思想,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文帝、汉景帝时,社会凋敝,百废待兴,统治者采纳“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文帝、汉景帝时,社会凋敝,百废待兴,统治者采纳“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C项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汉朝统治者罢黜道家和法家等,保留儒家,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看懂图图片含义,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要求学生牢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基础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故A符合题意;
“儒学独尊”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排除B;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排除C;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夺诸侯王势力,导致诸侯王势力日渐衰弱,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4.【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D正确;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推崇诸子百家学说,排除A;
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定位正统思想,不是奉行“无为而治”政策,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授经讲学,与“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知识。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试题级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5.【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是通过盐业获得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状况与这一时期实行的盐铁专卖有关,故选D;
统一货币、轻徭薄赋和平抑物价与“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的描述不符,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6.【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体现的是思想的活跃和开放,西汉时期“独尊儒术”体现的是对思想的控制,这种变化,体现了思想控制的加强,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法家学说的衰落 ,不符合题意;
C. 儒家学说的流行 ,不符合题意;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7.【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汉武帝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独尊儒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B正确;
依据题干可知家训不仅出现在显贵家庭,也出现在平民家庭,A排除;
依据题干“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可见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较为丰富,C排除;
依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而科举考试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因此并不都是满足科举考试需要,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紧扣题干内容,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9.【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可以看出,这里说的是建立众多的诸侯国让他们的力量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让诸侯国面积变小,势力衰弱,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设刺史,不符合题意;
C.推察举,不符合题意;
D.行郡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含义,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难点是读懂题干含义。
10.【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A项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同西汉抗衡,这与“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这首唐诗中描绘的汉将平匈奴相一致,B项符合题意;
C: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C项不符合题意;
D:郑成功收复台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正确分析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确立有序的社会制度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标。
(2)匈奴入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促进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在孔子眼里,西周是“天下有道”的“大一统”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及至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时,还出现了“四夷交侵”的状况。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可知背景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目的是确立有序的社会制度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标。
(2)根据材料董仲舒和汉武帝生活的时代,汉王朝的安全和稳定正面临着内部和 外部两方面的严重威胁。结合所学可知汉王朝面临的外部威胁是匈奴入侵。 根据材料“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的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根据材料一“孔子一生向往、歌颂、寻求“一匡天下”的“大一统”,以确立有序的社会制度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标。”可知“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根据材料二“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城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可知“大一统”促进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确立有序的社会制度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标。
(2)匈奴入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促进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孔子的思想及其产生背景。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王朝是初中历史考查的重点内容,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儒学。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和对所学知识的把握。
(3)考查“大一统”思想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概括总结。
1 /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0·云南)据记载,汉朝廷曾赐给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如图文物可以印证汉朝时期(  )
A.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云南地区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
C.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D.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由汉滇王金印可以印证汉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加强了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这枚金印见证了西南地区接受中央政权统治的史实,故B符合题意;
材料是在说汉代中央和云南的关系,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由汉滇王金印可以印证汉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加强了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这枚金印见证了西南地区接受中央政权统治的史实。
2.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朝统治者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如图漫画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的做法?(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汉朝统治者罢黜道家和法家等,保留儒家,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采纳“无为而治”思想,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文帝、汉景帝时,社会凋敝,百废待兴,统治者采纳“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文帝、汉景帝时,社会凋敝,百废待兴,统治者采纳“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C项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汉朝统治者罢黜道家和法家等,保留儒家,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看懂图图片含义,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要求学生牢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基础知识。
3.(2020·镇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的建议之后(  )
A.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B.思想和学术趋于繁荣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诸侯王势力日渐衰弱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故A符合题意;
“儒学独尊”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排除B;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排除C;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夺诸侯王势力,导致诸侯王势力日渐衰弱,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4.(2020九上·吉林月考)如图为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D正确;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推崇诸子百家学说,排除A;
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定位正统思想,不是奉行“无为而治”政策,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授经讲学,与“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知识。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试题级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5.(2020·广西)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指出,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统一货币 B.轻徭薄赋 C.平抑物价 D.盐铁专卖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是通过盐业获得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状况与这一时期实行的盐铁专卖有关,故选D;
统一货币、轻徭薄赋和平抑物价与“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的描述不符,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6.(2020·随县)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A.思想控制的加强 B.法家学说的衰落
C.儒家学说的流行 D.中央集权的削弱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体现的是思想的活跃和开放,西汉时期“独尊儒术”体现的是对思想的控制,这种变化,体现了思想控制的加强,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法家学说的衰落 ,不符合题意;
C. 儒家学说的流行 ,不符合题意;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7.(2020·宜宾)大一统是“特殊的公共权力的集中,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还有物质和精神的附属物”。汉武帝为了集中国家“公共权力”,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刺史制度 B.远征匈奴 C.独尊儒术 D.盐铁专卖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汉武帝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独尊儒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0·眉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  )
A.只出现在显贵家庭 B.受儒家思想影响大
C.形式单一内容统一 D.满足科举考试需要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B正确;
依据题干可知家训不仅出现在显贵家庭,也出现在平民家庭,A排除;
依据题干“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可见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较为丰富,C排除;
依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而科举考试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因此并不都是满足科举考试需要,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中国古代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紧扣题干内容,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9.(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令 B.设刺史 C.推察举 D.行郡县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可以看出,这里说的是建立众多的诸侯国让他们的力量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让诸侯国面积变小,势力衰弱,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设刺史,不符合题意;
C.推察举,不符合题意;
D.行郡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含义,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难点是读懂题干含义。
10.诗歌和历史有着紧密而难以割舍的关系。在唐朝宰相窦威的《横吹曲辞 出塞》里这样写道“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这首唐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秦始皇 B.卫青 C.张骞 D.郑成功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A项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同西汉抗衡,这与“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这首唐诗中描绘的汉将平匈奴相一致,B项符合题意;
C: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C项不符合题意;
D:郑成功收复台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正确分析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周时期,“天下一统”意识已十分明确,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这种意识的表现。在孔子眼里,西周是“天下有道”的“大一统”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及至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时,还出现了“四夷交侵”的状况。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孔子一生向往、歌颂、寻求“一匡天下”的“大一统”,以确立有序的社会制度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标。
材料二:董仲舒和汉武帝生活的时代,汉王朝的安全和稳定正面临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严重威胁。面对这样的形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城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强调“大一统”的背景,并指出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王朝面临的外部威胁的表现,并指出汉武帝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一统”思想的积极作用。
【答案】(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确立有序的社会制度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标。
(2)匈奴入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促进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在孔子眼里,西周是“天下有道”的“大一统”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及至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时,还出现了“四夷交侵”的状况。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可知背景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目的是确立有序的社会制度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标。
(2)根据材料董仲舒和汉武帝生活的时代,汉王朝的安全和稳定正面临着内部和 外部两方面的严重威胁。结合所学可知汉王朝面临的外部威胁是匈奴入侵。 根据材料“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的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根据材料一“孔子一生向往、歌颂、寻求“一匡天下”的“大一统”,以确立有序的社会制度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标。”可知“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根据材料二“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城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可知“大一统”促进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确立有序的社会制度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标。
(2)匈奴入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促进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孔子的思想及其产生背景。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王朝是初中历史考查的重点内容,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儒学。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和对所学知识的把握。
(3)考查“大一统”思想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概括总结。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