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6.1构成物质的微粒(第2课时)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的是( )
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B.蔗糖和水混合后得到糖水
C.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 D.湿衣服晾干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水分子发生了变化,即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水由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合题意;
B.蔗糖和水混合后得到糖水,而糖水是混合物,没有新物质生成,水分子还是水分子,故B不合题意;
C.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故C符合题意;
D.湿衣服晾干,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现象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水汽化后体积变大——分子间空隙增大
B.水通电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物体会热胀冷缩——分子的体积发生改变
D.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分子的知识判断即可。
【解答】A.水汽化后体积变大,分子的个数不变,但分子间空隙增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通电分解,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物体会热胀冷缩,分子的个数和体积保持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闻到远处花香,是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断地运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分子很小,所以没有质量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也可以再分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A错误;
B.分子很小,但是却有质量,故B错误;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故C正确;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D错误。
故选C。
4.生活中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B.向一杯清水中滴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沸腾时可以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和温度的关系分析;
(2)根据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分析;
(3)物质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态之间相互转化时,分子的种类、个数和大小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
(4)根据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分析。
【解答】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向一杯清水中滴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说明墨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沸腾时可以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导致水蒸气的体积增大,从而顶起壶盖,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5.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空隙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氢气和液态氢都可作燃料,是因为相同分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烟的分子很轻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分子的知识判断即可。
【解答】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空隙变大,从而导致里面气体体积变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氢气和液态氢都可作燃料,是因为相同分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烟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固态碘受热后变成了紫红色的碘蒸气,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成蓝色,这说明(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错误;
B、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故选项错误;
C、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有一定的大小,故选项错误;
D、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7.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C.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D.分子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答案】B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三态转化的本质分析。
【解答】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三态变化,分子的种类、大小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间隔最小,气体分子间隔最大,而液体分子间隔居中,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酒精挥发 分子消失了
B 矿石可以被粉碎 分子可以再分
C 氧气(O2)可供人呼吸,臭氧(O3)有毒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
D 电解水 此过程中分子、原子本身都发生了改变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分子的知识判断。
【解答】A.酒精挥发,分子并没有消失,而是酒精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故A错误;
B.矿石被粉碎后,它的颗粒很小,但是这么小的颗粒仍然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的,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故B错误;
C.氧气和臭氧都由氧元素组成,但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物质的性质不同,故C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即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但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本身没有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9.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后面的横线上: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很小
(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 。
(2)贮存在衣箱里的卫生球逐渐变小 。
(3)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
(4)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答案】(1)A
(2)C
(3)B
(4)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大,以至于相邻的分子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当气体受到外界压力时很容易缩小分子空隙,而导致气体的体积变小;
(2)卫生球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后,它表面的分子运动的更加剧烈,以致于脱离表面进入空气中,这就是升华现象;
(3)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硫,原来的硫原子和氧分子分解后,重新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
(4)一滴水的体积本就很小,其中还包括大量的水分子,可见,一个水分子的体积肯定很小。
【解答】(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选A。
(2)贮存在衣箱里的卫生球逐渐变小1,说明分子在不断的变化,故选C;
(3)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说明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选B;
(4)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D。
二、能力提升
10.发生车祸时,汽车安全气囊内的气体发生器会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体燃料生成气体并向气囊内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被点燃产生的气体的分子间空隙较大,导致气囊体积膨胀
B.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固体被点燃时,温度升高,使产生的气体的分子运动加快,分子体积增大
D.该过程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固体分子的间隙较小,气体分子的间隙较大,因此固体变成气体时气体会增大很多倍;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3)注意分子的体积是否会发生改变;
(4)化学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分子分解为原子,而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
【解答】A.固体被点燃产生的气体的分子间空隙较大,导致气囊体积膨胀,故A正确;
B.该过程中,有新物质气体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固体被点燃时,温度升高,使产生的气体的分子运动加快,但是分子的体积不变,变化的是分子的空隙,故C错误;
D.由于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分子的种类肯定发生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1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 。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酚酞试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
⑴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
⑵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
【答案】甲中的酚酞试液变红,乙中酚酞试液没有变红;对比实验(与甲对比或证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滤纸上的酚酞由左向右依次变红;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或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减少污染(防止氨气污染空气或环保均可);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进行实验】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在烧杯内不停运动。当它们遇到甲中的酚酞试液时,溶于水形成氨水呈碱性,从而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烧杯外面的乙里面的酚酞试液没有变色,与甲对照可知,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使其变色的是氨气分子。而整个实验足以说明氨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改进实验】【分析讨论】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从左向右运动,因此会使滤纸条上滴有酚酞的地方从左到右依次变成红色;
【拓展延伸】(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热水加热后的装置内部温度较高,氨气分子运动的更加剧烈,因此棉纱布D比棉纱布B的颜色变化更快;
(2)可从对环境的污染大小和能否探究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的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中的酚酞试液变红,乙中酚酞试液没有变红;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对比实验(与甲对比或证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 分子在不断运动 。
【改进实验】【分析讨论】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上的酚酞由左向右依次变红;
【拓展延伸】(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该现象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或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优点:
①减少污染(防止氨气污染空气或环保可);
②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12.
(1)“用微粒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材料一:微波炉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微波穿透食物达5cm深,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产生高频率震动,并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达到运动式加热或烹饪食物的目的。
材料二: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材料三:某同学在课后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立即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
①材料一说明: ;
②材料二说明: ;
③材料三说明: ;
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请谈谈你对“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这句话的认识: 。
(2)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常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利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科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有①人体呼出的气体;②五氧化二磷;③酒精;④液态氮;⑤四氧化二氮;⑥固体二氧化碳;⑦氩气;⑧澄清石灰水。用序号填空:含有氮分子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
【答案】(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①④;⑦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①根据“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产生高频率震动,并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分析;
②一滴水的体积和质量本就很小,而组成一滴水的分子个数却很多很多,那么平均下来,一个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就会很小很小;
③水面下降,说明水和块糖的总体积减小了,只能是因为糖分子跑到水分子的空隙里面去了,即分子有空隙;
④可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是否能够再分解答。
(2)氮气由氮分子构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和少数的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解答】(1)①材料一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②材料二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③材料三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我对“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这句话的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含有氮分子的只能是氮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液态氮是氮气的液态形式,故选①④;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氩气,故选⑦。
1 / 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6.1构成物质的微粒(第2课时)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的是( )
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B.蔗糖和水混合后得到糖水
C.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 D.湿衣服晾干
2.下列现象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水汽化后体积变大——分子间空隙增大
B.水通电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物体会热胀冷缩——分子的体积发生改变
D.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分子很小,所以没有质量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也可以再分
4.生活中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B.向一杯清水中滴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沸腾时可以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5.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空隙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氢气和液态氢都可作燃料,是因为相同分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烟的分子很轻
6.固态碘受热后变成了紫红色的碘蒸气,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成蓝色,这说明(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7.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C.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D.分子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8.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酒精挥发 分子消失了
B 矿石可以被粉碎 分子可以再分
C 氧气(O2)可供人呼吸,臭氧(O3)有毒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
D 电解水 此过程中分子、原子本身都发生了改变
A.A B.B C.C D.D
9.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后面的横线上: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很小
(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 。
(2)贮存在衣箱里的卫生球逐渐变小 。
(3)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
(4)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二、能力提升
10.发生车祸时,汽车安全气囊内的气体发生器会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体燃料生成气体并向气囊内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被点燃产生的气体的分子间空隙较大,导致气囊体积膨胀
B.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固体被点燃时,温度升高,使产生的气体的分子运动加快,分子体积增大
D.该过程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1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 。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酚酞试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
⑴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
⑵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
12.
(1)“用微粒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材料一:微波炉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微波穿透食物达5cm深,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产生高频率震动,并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达到运动式加热或烹饪食物的目的。
材料二: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材料三:某同学在课后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立即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
①材料一说明: ;
②材料二说明: ;
③材料三说明: ;
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请谈谈你对“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这句话的认识: 。
(2)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常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利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科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有①人体呼出的气体;②五氧化二磷;③酒精;④液态氮;⑤四氧化二氮;⑥固体二氧化碳;⑦氩气;⑧澄清石灰水。用序号填空:含有氮分子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水分子发生了变化,即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水由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合题意;
B.蔗糖和水混合后得到糖水,而糖水是混合物,没有新物质生成,水分子还是水分子,故B不合题意;
C.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故C符合题意;
D.湿衣服晾干,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分子的知识判断即可。
【解答】A.水汽化后体积变大,分子的个数不变,但分子间空隙增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通电分解,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物体会热胀冷缩,分子的个数和体积保持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闻到远处花香,是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断地运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A错误;
B.分子很小,但是却有质量,故B错误;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故C正确;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和温度的关系分析;
(2)根据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分析;
(3)物质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态之间相互转化时,分子的种类、个数和大小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
(4)根据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分析。
【解答】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向一杯清水中滴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说明墨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沸腾时可以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导致水蒸气的体积增大,从而顶起壶盖,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分子的知识判断即可。
【解答】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空隙变大,从而导致里面气体体积变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氢气和液态氢都可作燃料,是因为相同分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烟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错误;
B、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故选项错误;
C、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有一定的大小,故选项错误;
D、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三态转化的本质分析。
【解答】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三态变化,分子的种类、大小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间隔最小,气体分子间隔最大,而液体分子间隔居中,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分子的知识判断。
【解答】A.酒精挥发,分子并没有消失,而是酒精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故A错误;
B.矿石被粉碎后,它的颗粒很小,但是这么小的颗粒仍然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的,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故B错误;
C.氧气和臭氧都由氧元素组成,但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物质的性质不同,故C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即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但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本身没有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1)A
(2)C
(3)B
(4)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大,以至于相邻的分子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当气体受到外界压力时很容易缩小分子空隙,而导致气体的体积变小;
(2)卫生球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后,它表面的分子运动的更加剧烈,以致于脱离表面进入空气中,这就是升华现象;
(3)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硫,原来的硫原子和氧分子分解后,重新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
(4)一滴水的体积本就很小,其中还包括大量的水分子,可见,一个水分子的体积肯定很小。
【解答】(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选A。
(2)贮存在衣箱里的卫生球逐渐变小1,说明分子在不断的变化,故选C;
(3)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说明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选B;
(4)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固体分子的间隙较小,气体分子的间隙较大,因此固体变成气体时气体会增大很多倍;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3)注意分子的体积是否会发生改变;
(4)化学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分子分解为原子,而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
【解答】A.固体被点燃产生的气体的分子间空隙较大,导致气囊体积膨胀,故A正确;
B.该过程中,有新物质气体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固体被点燃时,温度升高,使产生的气体的分子运动加快,但是分子的体积不变,变化的是分子的空隙,故C错误;
D.由于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分子的种类肯定发生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甲中的酚酞试液变红,乙中酚酞试液没有变红;对比实验(与甲对比或证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滤纸上的酚酞由左向右依次变红;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或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减少污染(防止氨气污染空气或环保均可);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进行实验】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在烧杯内不停运动。当它们遇到甲中的酚酞试液时,溶于水形成氨水呈碱性,从而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烧杯外面的乙里面的酚酞试液没有变色,与甲对照可知,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使其变色的是氨气分子。而整个实验足以说明氨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改进实验】【分析讨论】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从左向右运动,因此会使滤纸条上滴有酚酞的地方从左到右依次变成红色;
【拓展延伸】(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热水加热后的装置内部温度较高,氨气分子运动的更加剧烈,因此棉纱布D比棉纱布B的颜色变化更快;
(2)可从对环境的污染大小和能否探究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的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中的酚酞试液变红,乙中酚酞试液没有变红;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对比实验(与甲对比或证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 分子在不断运动 。
【改进实验】【分析讨论】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上的酚酞由左向右依次变红;
【拓展延伸】(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该现象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或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优点:
①减少污染(防止氨气污染空气或环保可);
②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12.【答案】(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①④;⑦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①根据“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产生高频率震动,并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分析;
②一滴水的体积和质量本就很小,而组成一滴水的分子个数却很多很多,那么平均下来,一个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就会很小很小;
③水面下降,说明水和块糖的总体积减小了,只能是因为糖分子跑到水分子的空隙里面去了,即分子有空隙;
④可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是否能够再分解答。
(2)氮气由氮分子构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和少数的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解答】(1)①材料一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②材料二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③材料三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我对“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这句话的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含有氮分子的只能是氮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液态氮是氮气的液态形式,故选①④;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氩气,故选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