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训练
一、选择题
1.太空中,在湿润的软质土壤横放一株植物幼苗.让它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置于单侧光照射的环境中培养若干天.其根茎的生长方向应该是( )
A.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B.根、茎都向原来摆放的方向生长
C.根向土壤方向生长,茎向光源方向生长
D.根和茎都向水平方向生长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解答】当植物处于失重状态时,根不具有向重性,但其向肥性依然存在,所以植物的根会朝向土壤方向生长,而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单色光照射时,其会弯向光源生长;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2.松鼠是恒温动物,将松鼠从30℃转移到10℃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松鼠生理状态发生改变。下列有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B.氧气消耗量增加
C.松鼠食物消耗量加大 D.松鼠运动量减少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松属是恒温动物,当其进入低温环境时,体内的产热增加;
A、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有助于产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消耗增加,即呼吸作用增强,有助于产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食物消耗量加大,产热增加;故C不符合题意;
D、松鼠运动量减少,产热减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将红豆放在玻璃管中,置于仅有唯一光源的暗室(如图)。经过一段时间,根的生长方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实验结果的推论,最合理的是( )
A.在玻璃管内发芽的红豆,根只会沿水平方向生长
B.根表现向湿性,所以有水时就沿水平方向生长
C.将豆子水平放进玻璃管,所以呈水平生长方向
D.根同时表现了向地性与向光性,因而水平方向生长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解答】由图可知,根呈水平方向生长,说明其除了有向地性外,会受光照的影响,即表现为向光性;
故答案为:D。
4.某人因感染能引起流感的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 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小时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有关系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能够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解答】病人发烧时体温较高,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增大,所以散热也会增大。因此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处于平衡状态,只是这个平衡的温度比平常高。
故答案为:A
5.现有A、B两种哺乳动物,其体重和年龄都相似,将它们各取5只,分别关在环境条件相同的饲养槽里,每天各饲喂100克大麦种子,但不给饮用水,结果A动物生活了6天后死亡,B动物生活了10天后死亡。下列解释没有说服力的是( )
A.生物体内有机物代谢所产生的水维持了细胞暂时缺水的需要
B.A动物可能活动量大,消耗水分多(如出汗多),容易缺水先死亡
C.在正常情况下,B动物的寿命就比A动物的寿命长
D.B动物原生活在沙漠地区,A动物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前者比后者更能忍受缺水环境
【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水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物获取水的途径有:代谢水、食物中的水和饮水。动物对水的需求量与动物的种类、代谢水平及生活环境等有关。
【解答】本题中的动物主要通过代谢获水,它们在不能饮水的情况下存活了一段时间,是因为它们从食物获取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所产生的水暂时维持了它们对水的需求。而A动物早于B动物死亡,则有可能因为它活动量大、汗液分泌多使得身体失水量多,也有可能因为它们原先的生活环境不同,使得B动物比A动物更能忍受缺水环境。而动物对水的依赖程度与其寿命无关。
故答案为:C
二、实验探究题
6.小晶同学通过观察发现,长在向阳处的蒲公英,叶片较大,叶缘(即叶片的边缘)缺刻(即叶片边缘上的凹陷)小;而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她猜想:蒲公英的叶型可能与阳光照射有关.于是,她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①选取一根长在向阳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切成相似的6段,埋入装有湿沙土的花盆中催芽;
②发芽后,分别移栽到装有沃土的6只花盆中,分为A、B两组,每组3盆;
③将A组花盆放在向阳处,B组花盆放在荫蔽处,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管理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
【预测结果】如果蒲公英的叶型只与阳光照射有关,那么小晶的实验结果应是 。
【交流讨论】小莹认为小晶的设计不够严密,还应选取 同时进行实验.
【答案】A组的蒲公英长出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的叶;B组的蒲公英长出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的叶;长在荫蔽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预测结果】由材料可知,如果蒲公英的叶型只受光照影响,则实验结果应该是A组蒲公英 叶片较大,叶缘(即叶片的边缘)缺刻(即叶片边缘上的凹陷)小;B组蒲公英,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
【交流讨论】由实验步骤可知,小晶同学选择的是向阳处的蒲公英的根,没有选择隐蔽处的蒲公英的根,不严谨;
故答案为:【预测结果】 A组的蒲公英长出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的叶;B组的蒲公英长出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的叶;
【交流讨论】 长在荫蔽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
7.小柯和小妍利用青菜幼苗(如图甲)进行了实验,他们把等重,已发芽青菜种子均匀地排列在4个培养皿中,当青菜幼苗长高至1.5厘米左右时,对各培养皿中幼苗进行不同的处理,并都用单侧光连续照射一段时间,如图乙所示。
(1)青菜幼苗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其背光面浓度 (选填“高于”或“低于”)向光面,背光面生长快。
(2)观察①②③,青菜幼苗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 。
(3)增加④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 是否可以产生生长素。
(4)装置④中的青菜幼苗的生长情况是 (选填“直立生长”、“弯向光源生长”或“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答案】(1)高于
(2)顶芽
(3)子叶
(4)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植物生长素是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细胞壁松弛,从而使细胞增长,在许多植物中还能增加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解答】(1)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从而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速度快;
(2) ①没做任何处理,是对照组,弯向光源生长;②去除子叶和顶芽,无任何变化;③去除子叶, 但测光幼苗弯向光源;所以对照可知,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顶芽;
(3)④实验去除了顶芽,与①对照,是为了探究子叶是否可以产生生长素;
(4) ④摘除了顶芽,幼苗不能产生生长素,因此幼苗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故答案为:(1)高于;(2)顶芽;(3)子叶;(4)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8.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能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
材料三: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1)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 环节。
(2)图甲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 。
(3)为证明“胚芽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实验,在胚芽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不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静置一段时间,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左侧,如图丙、图丁中,曲线不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 。
【答案】(1)提出猜想
(2)对照
(3)等于
(4)AC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
【解答】(1)温特的实验是为了证实植物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可知胚芽的生长,因此达尔文的实验结论,可以作为温特实验的猜想;
(2)甲实验中,B只放了琼脂块,琼脂块没有经过处理,因此B是作为对照组使用的;
(3)猜想不成立说明尖端下部生长是均匀的,即左右两侧间隔相等;
(4)AC、茎不可能弯向左边;故AC错误;
BD、刚开始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增强,所以茎向右弯曲程度增大,当生长素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开始抑制弯曲,则弯曲的程度变小;故B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1)提出猜想;(2)对照;(3)等于;(4)ACD。
三、解答题
9.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 过程(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若A、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的A+B C+D;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则在恢复过程中A+B C+D.(填“>”“<”或“=”)
【答案】(1)神经调节
(2)=;<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 由图可知T-E-N-F-A途径,由感受器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然后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再调节内脏和骨骼肌作出反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2)人的体温处于动态的平衡,某人体温24小时内都处于39.5℃,虽然处于发烧状态,但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依然相等;用药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即37℃,在这个过程中的产热小于散热,直至维持在37℃左右;而由图可知,AB表示的是产热,CD表示的散热;
故答案为:(1)神经调节;(2)=;<。
10.巴甫洛夫通过手术从狗的唾液腺导管处引出瘘管到体外,然后做以下实验:
①给狗喂食,有唾液从瘘管流出;②单以铃声刺激狗,瘘管处无唾液流出;③每次喂食以前先响一次铃,然后再喂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后,若只响铃声,也有唾液从瘘管处流出;④若以后每次只响铃声不喂食物,则从瘘管处流出的唾液量逐渐减少,最后无唾液流出。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
(2)从实验可知,铃声的刺激能引起狗分泌唾液的条件是 。
(3)实验④说明了 。
(4)若以光照代替铃声,重复上述的实验步骤,请推测狗会发生流唾液的行为吗?请说明理由 。
【答案】(1)条件反射
(2)每次铃声响后必须喂食,多次重复
(3)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非条件反射的强化与巩固,否则会减弱甚至消失。
(4)会。经过多次训练,狗会形成有光照即有食物的条件反射。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条件反射理论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核心内容,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解答】(1)由图中实验步骤可知, 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刚开始没有的,经过强化后出现的,因此该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2)由实验可知,每次铃响后喂食,并重复多次,最后只响铃声,也会产生唾液;
(3)步骤4,经过一段时间只响铃声不喂食物,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慢慢消失了;说明条件反射要不断的强化,否则会慢慢减弱并消失;
(4)用光照作为刺激,也会让狗产生流唾液的行为,但是需要重复多次训练才会产生;
故答案为:(1)条件反射;(2)每次铃声响后必须喂食,多次重复;(3)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非条件反射的强化与巩固,否则会减弱甚至消失;(4)会。经过多次训练,狗会形成有光照即有食物的条件反射。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训练
一、选择题
1.太空中,在湿润的软质土壤横放一株植物幼苗.让它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置于单侧光照射的环境中培养若干天.其根茎的生长方向应该是( )
A.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B.根、茎都向原来摆放的方向生长
C.根向土壤方向生长,茎向光源方向生长
D.根和茎都向水平方向生长
2.松鼠是恒温动物,将松鼠从30℃转移到10℃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松鼠生理状态发生改变。下列有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B.氧气消耗量增加
C.松鼠食物消耗量加大 D.松鼠运动量减少
3.将红豆放在玻璃管中,置于仅有唯一光源的暗室(如图)。经过一段时间,根的生长方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实验结果的推论,最合理的是( )
A.在玻璃管内发芽的红豆,根只会沿水平方向生长
B.根表现向湿性,所以有水时就沿水平方向生长
C.将豆子水平放进玻璃管,所以呈水平生长方向
D.根同时表现了向地性与向光性,因而水平方向生长
4.某人因感染能引起流感的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 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小时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有关系
5.现有A、B两种哺乳动物,其体重和年龄都相似,将它们各取5只,分别关在环境条件相同的饲养槽里,每天各饲喂100克大麦种子,但不给饮用水,结果A动物生活了6天后死亡,B动物生活了10天后死亡。下列解释没有说服力的是( )
A.生物体内有机物代谢所产生的水维持了细胞暂时缺水的需要
B.A动物可能活动量大,消耗水分多(如出汗多),容易缺水先死亡
C.在正常情况下,B动物的寿命就比A动物的寿命长
D.B动物原生活在沙漠地区,A动物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前者比后者更能忍受缺水环境
二、实验探究题
6.小晶同学通过观察发现,长在向阳处的蒲公英,叶片较大,叶缘(即叶片的边缘)缺刻(即叶片边缘上的凹陷)小;而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她猜想:蒲公英的叶型可能与阳光照射有关.于是,她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①选取一根长在向阳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切成相似的6段,埋入装有湿沙土的花盆中催芽;
②发芽后,分别移栽到装有沃土的6只花盆中,分为A、B两组,每组3盆;
③将A组花盆放在向阳处,B组花盆放在荫蔽处,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管理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
【预测结果】如果蒲公英的叶型只与阳光照射有关,那么小晶的实验结果应是 。
【交流讨论】小莹认为小晶的设计不够严密,还应选取 同时进行实验.
7.小柯和小妍利用青菜幼苗(如图甲)进行了实验,他们把等重,已发芽青菜种子均匀地排列在4个培养皿中,当青菜幼苗长高至1.5厘米左右时,对各培养皿中幼苗进行不同的处理,并都用单侧光连续照射一段时间,如图乙所示。
(1)青菜幼苗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其背光面浓度 (选填“高于”或“低于”)向光面,背光面生长快。
(2)观察①②③,青菜幼苗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 。
(3)增加④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 是否可以产生生长素。
(4)装置④中的青菜幼苗的生长情况是 (选填“直立生长”、“弯向光源生长”或“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8.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能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
材料三: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1)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 环节。
(2)图甲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 。
(3)为证明“胚芽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实验,在胚芽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不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静置一段时间,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左侧,如图丙、图丁中,曲线不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 。
三、解答题
9.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 过程(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若A、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的A+B C+D;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则在恢复过程中A+B C+D.(填“>”“<”或“=”)
10.巴甫洛夫通过手术从狗的唾液腺导管处引出瘘管到体外,然后做以下实验:
①给狗喂食,有唾液从瘘管流出;②单以铃声刺激狗,瘘管处无唾液流出;③每次喂食以前先响一次铃,然后再喂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后,若只响铃声,也有唾液从瘘管处流出;④若以后每次只响铃声不喂食物,则从瘘管处流出的唾液量逐渐减少,最后无唾液流出。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属于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
(2)从实验可知,铃声的刺激能引起狗分泌唾液的条件是 。
(3)实验④说明了 。
(4)若以光照代替铃声,重复上述的实验步骤,请推测狗会发生流唾液的行为吗?请说明理由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解答】当植物处于失重状态时,根不具有向重性,但其向肥性依然存在,所以植物的根会朝向土壤方向生长,而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单色光照射时,其会弯向光源生长;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松属是恒温动物,当其进入低温环境时,体内的产热增加;
A、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有助于产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消耗增加,即呼吸作用增强,有助于产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食物消耗量加大,产热增加;故C不符合题意;
D、松鼠运动量减少,产热减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解答】由图可知,根呈水平方向生长,说明其除了有向地性外,会受光照的影响,即表现为向光性;
故答案为:D。
4.【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能够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解答】病人发烧时体温较高,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增大,所以散热也会增大。因此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处于平衡状态,只是这个平衡的温度比平常高。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水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物获取水的途径有:代谢水、食物中的水和饮水。动物对水的需求量与动物的种类、代谢水平及生活环境等有关。
【解答】本题中的动物主要通过代谢获水,它们在不能饮水的情况下存活了一段时间,是因为它们从食物获取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所产生的水暂时维持了它们对水的需求。而A动物早于B动物死亡,则有可能因为它活动量大、汗液分泌多使得身体失水量多,也有可能因为它们原先的生活环境不同,使得B动物比A动物更能忍受缺水环境。而动物对水的依赖程度与其寿命无关。
故答案为:C
6.【答案】A组的蒲公英长出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的叶;B组的蒲公英长出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的叶;长在荫蔽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预测结果】由材料可知,如果蒲公英的叶型只受光照影响,则实验结果应该是A组蒲公英 叶片较大,叶缘(即叶片的边缘)缺刻(即叶片边缘上的凹陷)小;B组蒲公英,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
【交流讨论】由实验步骤可知,小晶同学选择的是向阳处的蒲公英的根,没有选择隐蔽处的蒲公英的根,不严谨;
故答案为:【预测结果】 A组的蒲公英长出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的叶;B组的蒲公英长出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的叶;
【交流讨论】 长在荫蔽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
7.【答案】(1)高于
(2)顶芽
(3)子叶
(4)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植物生长素是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细胞壁松弛,从而使细胞增长,在许多植物中还能增加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解答】(1)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从而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速度快;
(2) ①没做任何处理,是对照组,弯向光源生长;②去除子叶和顶芽,无任何变化;③去除子叶, 但测光幼苗弯向光源;所以对照可知,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顶芽;
(3)④实验去除了顶芽,与①对照,是为了探究子叶是否可以产生生长素;
(4) ④摘除了顶芽,幼苗不能产生生长素,因此幼苗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故答案为:(1)高于;(2)顶芽;(3)子叶;(4)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8.【答案】(1)提出猜想
(2)对照
(3)等于
(4)AC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
【解答】(1)温特的实验是为了证实植物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可知胚芽的生长,因此达尔文的实验结论,可以作为温特实验的猜想;
(2)甲实验中,B只放了琼脂块,琼脂块没有经过处理,因此B是作为对照组使用的;
(3)猜想不成立说明尖端下部生长是均匀的,即左右两侧间隔相等;
(4)AC、茎不可能弯向左边;故AC错误;
BD、刚开始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增强,所以茎向右弯曲程度增大,当生长素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开始抑制弯曲,则弯曲的程度变小;故B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1)提出猜想;(2)对照;(3)等于;(4)ACD。
9.【答案】(1)神经调节
(2)=;<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 由图可知T-E-N-F-A途径,由感受器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然后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再调节内脏和骨骼肌作出反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2)人的体温处于动态的平衡,某人体温24小时内都处于39.5℃,虽然处于发烧状态,但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依然相等;用药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即37℃,在这个过程中的产热小于散热,直至维持在37℃左右;而由图可知,AB表示的是产热,CD表示的散热;
故答案为:(1)神经调节;(2)=;<。
10.【答案】(1)条件反射
(2)每次铃声响后必须喂食,多次重复
(3)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非条件反射的强化与巩固,否则会减弱甚至消失。
(4)会。经过多次训练,狗会形成有光照即有食物的条件反射。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条件反射理论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核心内容,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解答】(1)由图中实验步骤可知, 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刚开始没有的,经过强化后出现的,因此该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2)由实验可知,每次铃响后喂食,并重复多次,最后只响铃声,也会产生唾液;
(3)步骤4,经过一段时间只响铃声不喂食物,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慢慢消失了;说明条件反射要不断的强化,否则会慢慢减弱并消失;
(4)用光照作为刺激,也会让狗产生流唾液的行为,但是需要重复多次训练才会产生;
故答案为:(1)条件反射;(2)每次铃声响后必须喂食,多次重复;(3)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非条件反射的强化与巩固,否则会减弱甚至消失;(4)会。经过多次训练,狗会形成有光照即有食物的条件反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