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B卷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补全本单元出现的词语,并完成练习。
千____万____ 震____动____ ____开____笑
成家________ 无____无____ 富丽________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2)画横线的词语是属于“千×万×"式的,这样的词语我还知道: 、 。画波浪线的词语是属于“无×无×”式的,这样的词语我还知道: 、 。
(3)上面词语中,形容人高兴愉快的词语是 ,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的词语是 。
【答案】(1)真;确;天;地;眉;眼;立业;拘;束;堂皇
(2)千山万水;千言万语;无忧无虑;无缘无故
(3)眉开眼笑;富丽堂皇
【知识点】词形
【解析】【分析】(1)考查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①从划线的词语“千真万确”来看,是“千×万×"式结构;②从给出的词语“无拘无束”来看,是无×无×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都是“无”字。(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第一题来分析,词语就锁定了。
故答案为:(1)真;确;天;地;眉;眼;立业;拘;束;堂皇 (2)千山万水、千言万语、无忧无虑、无缘无故(3)眉开眼笑、富丽堂皇
【点评】(1)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2)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1)《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一首诗。
(2)《猎人海力布》是一个神话故事,赞扬了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3)“生物、动物、虎、东北虎”的排列顺序是正确的。
(4)“这不是老牛说的织女吗?”和“这是老牛说的织女”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5)句子: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这是个比喻句。
(6)词语“狂风怒号”里面有一个多音字。
【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错误
(6)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正确
(2)错误,《猎人海力布》是一个民间故事。
(3)正确
(4)正确
(5)错误,是拟人句
(6)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5)错误;(6)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文化常识、修辞、多音字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 嘴里含着那颗宝石, 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2)海力布 牺牲自己, 不愿乡亲们受到伤害。
(3)天上 富丽堂皇, 没有自由,她不喜欢。
(4)织女 愿意留在人间, 被王母娘娘抓回了天上。
【答案】(1)因为;所以
(2)宁可;也
(3)虽然;但是
(4)尽管;还是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1)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故选“因为……所以……”
(2)分句之间是选择关系。故选“宁可……也不……”;
(3)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虽然……但是……”;
(4)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尽管……还是……”;
故答案为:(1)因为、所以
(2)宁可、也
(3)虽然、但是
(4)尽管、还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4.按要求将词语分类。
唠叨 推敲 嘀咕 瞻仰 溜达 端详
打量 徘徊 琢磨 蹒跚 吩咐 浏览
(1)表示看的:
(2)表示想的:
(3)表示说的:
(4)表示走的:
【答案】(1)瞻仰、端详、打量、浏览
(2)推敲、琢磨
(3)唠叨、嘀咕、吩咐
(4)溜达、徘徊、蹒跚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类掌握词语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理解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故答案为:(1)瞻仰、端详、打量、浏览
(2)推敲、琢磨
(3)唠叨、嘀咕、吩咐
(4)溜达、徘徊、蹒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给词语分类的能力。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猎人海力布只要龙王嘴里含的宝石,是因为 。他明明知道,要是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就会变成石头,是因为 。所以我们要学习海力布身上 的精神品质。
(2)织女和王母娘娘之间的实力相差很大,可最终王母娘娘还是做出了让步,这是因为 ,说明了 。
(3)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乞巧》中诗句“ , ”。描写了当时家家乞巧的盛况。
(4)《将相和》一课以 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 、 、 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 到 的过程。
(5)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 ,也联结着 。
(6)《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运用了 、 、 等说明方法,说明了 的速度是最快的。
(7)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 的领导下,创造了 这一斗争方式。
(8)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上面的情景可以用 (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句话交代了海力布 的品格,“ ”字说明他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
【答案】(1)有了宝石就可以听懂动物说的话;他要救乡亲们;舍己为人
(2)织女对幸福的不懈追求;王母娘娘狠毒、专横、残暴
(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魏赵;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不和;和
(5)故乡的小路;乡亲们美好情感
(6)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光
(7)中国共产党;地道战
(8)热心助人;帮助他人;总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有了宝石就可以听懂动物说的话;他要救乡亲们;舍己为人。
(2)织女对幸福的不懈追求;王母娘娘狠毒、专横、残暴
(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魏赵、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不和、和
(5)故乡的小路、乡亲们美好情感
(6)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光
(7)中国共产党、地道战
(8)热心助人、帮助他人、总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6.连线。
(1)《三国演义》 童话故事
《西游记》 历史故事
《亡羊补牢》 民间故事
《丑小鸭》 神话故事
《牛郎织女》 寓言故事
(2)七夕节 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 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 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 八月十五 看灯吃汤圆
【答案】(1)
(2)
【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点评】(1)、(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改成反问句)
(2)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改成陈述句)
(3)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改为夸张句)
(4)天上富丽堂皇。天上没有自由,她不喜欢。(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5)王母娘娘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用下划线的词语写一句话)
【答案】(1)难道哥哥嫂子待他很好吗?
(2)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没有什么关系。
(3)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4)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
(5)他的各门功课都很好,尤其是语文。
【知识点】修辞手法;句式转换;句式衔接;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1)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4)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虽然……可是……”;
(5)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尤其:表示更进一层。犹更,格外。
故答案为:(1)难道哥哥嫂子待他很好吗?
(2)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没有什么关系。
(3)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4)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
(5)他的各门功课都很好,尤其是语文。
【点评】(1)、(2)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5)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意正确,说完整的话。
二、阅读与鉴赏
8.阅读课文片段。
①一年一年过去,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哥嫂子想独占爹娘留下来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得很亲热的样子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②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③牛郎听哥哥嫂子这么说,想了想,说:“好,我这就走!”他想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那辆车不稀罕,幸亏那头老牛归了他,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④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过树林,走到山里。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⑤一天晚上,他走进草房,忽然听见一声“牛郎”,他从没听见过这个声音。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
⑥老牛真会说话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下划线的词语。
①成家立业:
②恋恋不舍:
(2)“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是对嫂子的什么描写?由此看出嫂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怎么理解这句话?
(4)离家后,牛郎是怎么生活的?请写出来,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老牛真会说话了!”这句话应该读出 的语气。
【答案】(1)指结了婚,有了家业或建立了某项事业。;形容舍不得离开。
(2)这是对嫂子的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嫂子心肠歹毒,冷在心里,笑在面上。
(3)对于牛郎来说,老牛是他最亲密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哥哥嫂子对他狠毒,他感觉不到家的温暖,所以只要和老牛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无所谓。
(4)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由此可以看出牛郎是个不怕吃苦、勤劳的人。
(5)惊喜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3)理解句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4)①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②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5)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了解常用的朗读句子的语气(A.犹豫和矛盾 B.生气 C.后悔 D.自信 E.惊喜等),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故答案为:(1)①成家立业:指结了婚,有了家业或建立了某项事业。②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2)这是对嫂子的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嫂子心肠歹毒,冷在心里,笑在面上。
(3)对于牛郎来说,老牛是他最亲密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哥哥嫂子对他狠毒,他感觉不到家的温暖,所以只要和老牛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无所谓。
(4)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由此可以看出牛郎是个不怕吃苦、勤劳的。
(5)惊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①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②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
9.阅读专项训练。
八仙过海
一天.八仙兴高采烈地来到蓬莱阁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对众仙说:“都说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景致秀丽.我等何不去游玩、观赏?”众仙齐声附和,并约定渡海不得乘舟,只凭个人道法。
八位仙人聚到海边,个个亮出了自己的法宝。逍遥闲散的汉钟离,把手中的芭蕉扇扔到大海里,那扇子大如蒲席,他醉眼惺忪地跳到迎波踏浪的扇子上,优哉游哉地向大海深处漂去。清婉动人的何仙姑紧随其后,将荷花往海里一放,顿时红光四射,花像磨盘。仙姑亭亭立于荷花中间。风姿迷人。众仙谁也不甘落后。吟诗行侠的吕洞宾、倒骑毛驴的张果老、隐迹修道的曹国舅、振靴踏歌的蓝采和、巧夺造化的韩湘子、借尸还魂的铁拐李纷纷将宝物扔入海中。
八仙邀游。海面顿时巨浪滔天,这震动了东海龙王的宫殿。东海龙王怒不可遏,率兵出来干涉。八仙据理力争。与之抗辩,东海龙王命令虾兵蟹将抢走蓝采和。众仙大怒,各显神通。酣战之际,恰巧南海观音从此处经过,便喝住双方。一番调解后,东海龙王放出蓝采和。八仙拜别观音,乘坐龙舟,乘风破浪,遨游而去。
(1)阅读短文,了解了故事内容,可以详细复述故事。按故事发展顺序排列下列图片。
(2)八仙过海时使用的法宝各不相同:汉钟离用 ,何仙姑用 ,吕洞宾用宝剑,张果老用毛驴,曹国舅用玉板,蓝采和用花篮,韩湘子用横笛,铁拐李用葫芦。文中抓住汉钟离的 、 详细描述了他使用法宝过海时的情形。除文中所写之外,请你任选一位仙人,结合他使用的法宝,展开合理想象,依照文中的写法写一写。
(3)要想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更生动,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如为故事增添更生动的情节、以主人公的口吻讲等。下列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合理补充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的热闹场景
B.合理补充众仙大怒,各显神通,上前厮杀的情景
C.展开想象,再加一仙。使渡海时和激战时的情节更丰满
D.以汉钟离的口吻讲述故事的具体情况
【答案】(1)3214
(2)芭蕉扇;荷花;动作;神态。铁拐李嗖的一下把身上的葫芦扔进了海里,葫芦一下子变大了,像一只小船漂浮在水面上,铁拐李一个筋斗轻轻地翻立在葫芦上,安稳地迎着汹涌的波浪向前漂去。
(3)C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结合图片进行排序。(2)①第1、2空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第二自然段,再按要求找到答案。②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3)复述故事的方法:抓住课文线索。不少课文都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抓住课文的线索进行复述是简要复述最主要的方法,要想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更生动,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如为故事增添更生动的情节、以主人公的口吻讲等,但不要改变故事的内容,解答时要依据短文及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1)3214 (2)1、芭蕉扇 2、荷花 3、动作 4、神态。铁拐李嗖的一下把身上的葫芦扔进了海里,葫芦一下子变大了,像一只小船漂浮在水面上,铁拐李一个筋斗轻轻地翻立在葫芦上,安稳地迎着汹涌的波浪向前漂去。(3) 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及图片的理解能力。(2)①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②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3)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平时注意多练。
三、习作与表达
10.作文。
请仔细回忆原文,把牛郎朗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缩写成一篇400字的文章。缩写时需生意:①写时要按原文顺序缩。②缩写时要有详有略,重点的部分要详写,次要的部分要略写。③缩写要保持文章的完整性。
【答案】略
【知识点】其他类作文
【解析】【分析】缩写文章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能用概括的方式压缩与中心内容意思不很密切的内容,把作文写得简洁,把一件复杂的事情简单明白地告诉别人。注意要保留主要内容意思准确、完整,语句也要通顺连贯。
【点评】删去与课文主要意思无关的情节,压缩与课文主要意思不很相关的情节,保留课文的主要内容。
1 / 1【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B卷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补全本单元出现的词语,并完成练习。
千____万____ 震____动____ ____开____笑
成家________ 无____无____ 富丽________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2)画横线的词语是属于“千×万×"式的,这样的词语我还知道: 、 。画波浪线的词语是属于“无×无×”式的,这样的词语我还知道: 、 。
(3)上面词语中,形容人高兴愉快的词语是 ,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的词语是 。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1)《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一首诗。
(2)《猎人海力布》是一个神话故事,赞扬了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3)“生物、动物、虎、东北虎”的排列顺序是正确的。
(4)“这不是老牛说的织女吗?”和“这是老牛说的织女”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5)句子: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这是个比喻句。
(6)词语“狂风怒号”里面有一个多音字。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 嘴里含着那颗宝石, 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2)海力布 牺牲自己, 不愿乡亲们受到伤害。
(3)天上 富丽堂皇, 没有自由,她不喜欢。
(4)织女 愿意留在人间, 被王母娘娘抓回了天上。
4.按要求将词语分类。
唠叨 推敲 嘀咕 瞻仰 溜达 端详
打量 徘徊 琢磨 蹒跚 吩咐 浏览
(1)表示看的:
(2)表示想的:
(3)表示说的:
(4)表示走的: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猎人海力布只要龙王嘴里含的宝石,是因为 。他明明知道,要是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就会变成石头,是因为 。所以我们要学习海力布身上 的精神品质。
(2)织女和王母娘娘之间的实力相差很大,可最终王母娘娘还是做出了让步,这是因为 ,说明了 。
(3)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乞巧》中诗句“ , ”。描写了当时家家乞巧的盛况。
(4)《将相和》一课以 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 、 、 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 到 的过程。
(5)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 ,也联结着 。
(6)《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运用了 、 、 等说明方法,说明了 的速度是最快的。
(7)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 的领导下,创造了 这一斗争方式。
(8)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上面的情景可以用 (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句话交代了海力布 的品格,“ ”字说明他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
6.连线。
(1)《三国演义》 童话故事
《西游记》 历史故事
《亡羊补牢》 民间故事
《丑小鸭》 神话故事
《牛郎织女》 寓言故事
(2)七夕节 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 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 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 八月十五 看灯吃汤圆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改成反问句)
(2)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改成陈述句)
(3)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改为夸张句)
(4)天上富丽堂皇。天上没有自由,她不喜欢。(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5)王母娘娘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用下划线的词语写一句话)
二、阅读与鉴赏
8.阅读课文片段。
①一年一年过去,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哥嫂子想独占爹娘留下来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得很亲热的样子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②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③牛郎听哥哥嫂子这么说,想了想,说:“好,我这就走!”他想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那辆车不稀罕,幸亏那头老牛归了他,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④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过树林,走到山里。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⑤一天晚上,他走进草房,忽然听见一声“牛郎”,他从没听见过这个声音。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
⑥老牛真会说话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下划线的词语。
①成家立业:
②恋恋不舍:
(2)“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是对嫂子的什么描写?由此看出嫂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怎么理解这句话?
(4)离家后,牛郎是怎么生活的?请写出来,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老牛真会说话了!”这句话应该读出 的语气。
9.阅读专项训练。
八仙过海
一天.八仙兴高采烈地来到蓬莱阁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对众仙说:“都说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景致秀丽.我等何不去游玩、观赏?”众仙齐声附和,并约定渡海不得乘舟,只凭个人道法。
八位仙人聚到海边,个个亮出了自己的法宝。逍遥闲散的汉钟离,把手中的芭蕉扇扔到大海里,那扇子大如蒲席,他醉眼惺忪地跳到迎波踏浪的扇子上,优哉游哉地向大海深处漂去。清婉动人的何仙姑紧随其后,将荷花往海里一放,顿时红光四射,花像磨盘。仙姑亭亭立于荷花中间。风姿迷人。众仙谁也不甘落后。吟诗行侠的吕洞宾、倒骑毛驴的张果老、隐迹修道的曹国舅、振靴踏歌的蓝采和、巧夺造化的韩湘子、借尸还魂的铁拐李纷纷将宝物扔入海中。
八仙邀游。海面顿时巨浪滔天,这震动了东海龙王的宫殿。东海龙王怒不可遏,率兵出来干涉。八仙据理力争。与之抗辩,东海龙王命令虾兵蟹将抢走蓝采和。众仙大怒,各显神通。酣战之际,恰巧南海观音从此处经过,便喝住双方。一番调解后,东海龙王放出蓝采和。八仙拜别观音,乘坐龙舟,乘风破浪,遨游而去。
(1)阅读短文,了解了故事内容,可以详细复述故事。按故事发展顺序排列下列图片。
(2)八仙过海时使用的法宝各不相同:汉钟离用 ,何仙姑用 ,吕洞宾用宝剑,张果老用毛驴,曹国舅用玉板,蓝采和用花篮,韩湘子用横笛,铁拐李用葫芦。文中抓住汉钟离的 、 详细描述了他使用法宝过海时的情形。除文中所写之外,请你任选一位仙人,结合他使用的法宝,展开合理想象,依照文中的写法写一写。
(3)要想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更生动,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如为故事增添更生动的情节、以主人公的口吻讲等。下列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合理补充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的热闹场景
B.合理补充众仙大怒,各显神通,上前厮杀的情景
C.展开想象,再加一仙。使渡海时和激战时的情节更丰满
D.以汉钟离的口吻讲述故事的具体情况
三、习作与表达
10.作文。
请仔细回忆原文,把牛郎朗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缩写成一篇400字的文章。缩写时需生意:①写时要按原文顺序缩。②缩写时要有详有略,重点的部分要详写,次要的部分要略写。③缩写要保持文章的完整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真;确;天;地;眉;眼;立业;拘;束;堂皇
(2)千山万水;千言万语;无忧无虑;无缘无故
(3)眉开眼笑;富丽堂皇
【知识点】词形
【解析】【分析】(1)考查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①从划线的词语“千真万确”来看,是“千×万×"式结构;②从给出的词语“无拘无束”来看,是无×无×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都是“无”字。(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第一题来分析,词语就锁定了。
故答案为:(1)真;确;天;地;眉;眼;立业;拘;束;堂皇 (2)千山万水、千言万语、无忧无虑、无缘无故(3)眉开眼笑、富丽堂皇
【点评】(1)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2)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错误
(6)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正确
(2)错误,《猎人海力布》是一个民间故事。
(3)正确
(4)正确
(5)错误,是拟人句
(6)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5)错误;(6)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文化常识、修辞、多音字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答案】(1)因为;所以
(2)宁可;也
(3)虽然;但是
(4)尽管;还是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1)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故选“因为……所以……”
(2)分句之间是选择关系。故选“宁可……也不……”;
(3)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虽然……但是……”;
(4)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尽管……还是……”;
故答案为:(1)因为、所以
(2)宁可、也
(3)虽然、但是
(4)尽管、还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4.【答案】(1)瞻仰、端详、打量、浏览
(2)推敲、琢磨
(3)唠叨、嘀咕、吩咐
(4)溜达、徘徊、蹒跚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类掌握词语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理解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故答案为:(1)瞻仰、端详、打量、浏览
(2)推敲、琢磨
(3)唠叨、嘀咕、吩咐
(4)溜达、徘徊、蹒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给词语分类的能力。
5.【答案】(1)有了宝石就可以听懂动物说的话;他要救乡亲们;舍己为人
(2)织女对幸福的不懈追求;王母娘娘狠毒、专横、残暴
(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魏赵;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不和;和
(5)故乡的小路;乡亲们美好情感
(6)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光
(7)中国共产党;地道战
(8)热心助人;帮助他人;总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有了宝石就可以听懂动物说的话;他要救乡亲们;舍己为人。
(2)织女对幸福的不懈追求;王母娘娘狠毒、专横、残暴
(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魏赵、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不和、和
(5)故乡的小路、乡亲们美好情感
(6)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光
(7)中国共产党、地道战
(8)热心助人、帮助他人、总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6.【答案】(1)
(2)
【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点评】(1)、(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7.【答案】(1)难道哥哥嫂子待他很好吗?
(2)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没有什么关系。
(3)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4)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
(5)他的各门功课都很好,尤其是语文。
【知识点】修辞手法;句式转换;句式衔接;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1)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4)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虽然……可是……”;
(5)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尤其:表示更进一层。犹更,格外。
故答案为:(1)难道哥哥嫂子待他很好吗?
(2)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没有什么关系。
(3)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4)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
(5)他的各门功课都很好,尤其是语文。
【点评】(1)、(2)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5)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意正确,说完整的话。
8.【答案】(1)指结了婚,有了家业或建立了某项事业。;形容舍不得离开。
(2)这是对嫂子的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嫂子心肠歹毒,冷在心里,笑在面上。
(3)对于牛郎来说,老牛是他最亲密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哥哥嫂子对他狠毒,他感觉不到家的温暖,所以只要和老牛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无所谓。
(4)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由此可以看出牛郎是个不怕吃苦、勤劳的人。
(5)惊喜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3)理解句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4)①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②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5)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了解常用的朗读句子的语气(A.犹豫和矛盾 B.生气 C.后悔 D.自信 E.惊喜等),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故答案为:(1)①成家立业:指结了婚,有了家业或建立了某项事业。②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2)这是对嫂子的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嫂子心肠歹毒,冷在心里,笑在面上。
(3)对于牛郎来说,老牛是他最亲密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哥哥嫂子对他狠毒,他感觉不到家的温暖,所以只要和老牛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无所谓。
(4)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由此可以看出牛郎是个不怕吃苦、勤劳的。
(5)惊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①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②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
9.【答案】(1)3214
(2)芭蕉扇;荷花;动作;神态。铁拐李嗖的一下把身上的葫芦扔进了海里,葫芦一下子变大了,像一只小船漂浮在水面上,铁拐李一个筋斗轻轻地翻立在葫芦上,安稳地迎着汹涌的波浪向前漂去。
(3)C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结合图片进行排序。(2)①第1、2空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第二自然段,再按要求找到答案。②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3)复述故事的方法:抓住课文线索。不少课文都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抓住课文的线索进行复述是简要复述最主要的方法,要想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更生动,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如为故事增添更生动的情节、以主人公的口吻讲等,但不要改变故事的内容,解答时要依据短文及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1)3214 (2)1、芭蕉扇 2、荷花 3、动作 4、神态。铁拐李嗖的一下把身上的葫芦扔进了海里,葫芦一下子变大了,像一只小船漂浮在水面上,铁拐李一个筋斗轻轻地翻立在葫芦上,安稳地迎着汹涌的波浪向前漂去。(3) 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及图片的理解能力。(2)①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②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3)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平时注意多练。
10.【答案】略
【知识点】其他类作文
【解析】【分析】缩写文章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能用概括的方式压缩与中心内容意思不很密切的内容,把作文写得简洁,把一件复杂的事情简单明白地告诉别人。注意要保留主要内容意思准确、完整,语句也要通顺连贯。
【点评】删去与课文主要意思无关的情节,压缩与课文主要意思不很相关的情节,保留课文的主要内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