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023-2024学年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量专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023-2024学年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量专题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28 17:01:10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023-2024学年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量专题训练
1.(2022八上·光泽期中)如图所示,在使用刻度尺测量圆球的直径或木块的边长时,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2.(2020八上·松江月考)如图中(a)、(b)、(c)三图为三种测量木条MN长度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  )
A.图a是正确的 B.图b是正确的 C.图c是正确的 D.都有错误
3.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甲刻度尺读数更精确些
B.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mm
C.采用乙刻度尺,物块长度应记录为2.80cm
D.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故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4.一实验小组利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  )
①木块A对应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②木块A对应的刻度尺比木块B对应的刻度尺精确度高
③木块A的长度是3.65cm
④木块B的长度是2.3cm
A.只有②④正确 B.只有①④正确
C.只有①②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5.小刚五次测量课本的宽度,记录结果;17.29cm、17.51cm、17.32cm、17.30cm、17.31cm,则课本宽度为(  )
A.17.33cm B.17.30cm C.17.305cm D.17.31cm
6.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不正确的是(  )
A.如图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B.如图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1cm
C.如图中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可以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如图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
7.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和圈数,可得细金属丝的直径,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是(  )
A.用一根无弹性的棉线和地图上铁路曲线重合来测量铁路线长度
B.测出一步长度,然后用步子丈量出操场的长度
C.用刻度尺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再利用总张数,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测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再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计算自行车通过的路程
8.如图所示,是长度测量中常用的几种特殊测量,其中测量过程有误的是(  )
A. B.
C. D.
9.在某次测量活动中,小明同学对一个圆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下:
(1)请把测量圆的直径的图示画完整。   
(2)表中测量数据中有两个是错误的,
测量次数 1 1 3 4 5
测量值(cm) 1.35 1.34 1.3 1.11 1.34
错误数据1是   cm,理由是    ;
错误数据2是   cm,理由是    。
(3)他这次测量的结果应该为   cm。
10.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读数正确的是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
(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通过    来减小误差。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cm、26.00cm、26.02cm、26.98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如图丙所示的停表的分度值是    ,示数为    s。
1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
(1)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选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则钢笔的长度应该记录为    mm。
(2)同学小杰尝试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如图1、图2所示。
①图1中圆的直径是    厘米。
②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用D1、D2和n的表达式表示)。如在实验时纸带没有紧密地环绕在铅笔上,会使测量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2.(2022八上·社旗期中)在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时,老师让同学们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1)苏蕊蕊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情况如图所示,请指出她在测量中的两处错误:
错误1:   ;
错误2:   ;
(2)在老师帮她纠正了错误后,她用同一把刻度尺对物理课本的宽度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分别是:18.51cm、18.50cm、18.51cm、18.50cm、19.51cm。则她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其中有一次她在读数时看错了刻度尺上的数字,这一次错误的结果应该是   (填错误结果);排除错误的结果,她最后得到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该是   cm;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3.小洋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C.用公式(  ),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请把步骤C补充完整    ;
(2)进行该实验所必须的步骤合理顺序应是    ;
(3)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细铜丝的直径,已知细铜丝在圆铅笔杆上缠绕的匝数是30圈,则细铜丝的直径是    mm(保留一位小数)。
14.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的学习中小明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圆形物体的直径    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s;
(2)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    dm。测量长度的时候,误差是不可    的,可以采用    的方法尽量减小。
15.小霞练习使用刻度尺、秒表测量长度和时间。
(1)用如图甲所示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物体的长度是    cm。
(2)小霞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6.98cm、26.01cm、26.00cm、26.0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小霞用如图乙所示方法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如果测量时缠绕的不紧密将会使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小霞用秒表测量同学跑800米所用时间如图丙,秒表显示的时间是    s。
16.想要测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的长度,小明采用如下步骤:
A.用L乘以地图比例尺即为北京到上海两地的铁路线长
B.取下棉线,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两记号间的长度L
C.找一张铁路交通地图,找到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
D.把软绵线与所选的铁路线重合,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处用红笔在棉线上做记号
(1)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
(2)能否用有弹性的橡皮经代替软绵线    (填能或不能);
(3)测量长度时先观察刻度尺的1.   2.   3.   ,刻度尺要与拉直的棉线    (填平行或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17.小德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①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记录为L;
②选用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刻度尺;
③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为n;
④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为d;
(1)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①和    ,应改为去掉封皮后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则一张纸的表达式是:d=   。(用题中字母表示)
(2)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    。(填字母序号)
(3)下面是小德同学用分度值是1mm的学生用刻度尺准备进行实验时,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请将两个空白处填写完整。
实验序号 纸的张数 纸张的总厚度/    一张纸的厚度/mm    /mm
①        
②        
③        
(4)在进行步骤①时,若没有将课本压紧,会使测量结果    (偏大/偏小/不变)。
18.(2022八上·南昌期中)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刻度尺读数眼睛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铅笔的长度为   cm;图乙中秒表读数为   min   s;如图丙所示的测距轮广泛用于道路工程、管线铺设工程,车轮转过的距离可以通过齿轮的传动在车轮旁的显示盒上显示出来,如图丁所示,从显示盒上可以看出,测距轮的分度值是   ,一次可以测量最大的距离是   m,若车轮磨损后,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A不符合题意;
B.刻度尺放置及读数方法正确,B符合题意;
C.刻度尺的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C不符合题意;
D.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刻度尺的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2.【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 要从刻度尺的零刻线开始测起,所以A不符合题意;
B. 零刻线磨损的可以从其他的整刻线开始测起;但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所以B不符合题意;
C. 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没有紧贴被测长度,所以C不符合题意;
D. 由上分析可知A. B. C图都有错,所以是D符合题意的;
故答案为:D.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①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③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3.【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更小,读数更精确些,A不符合题意;
B.乙刻度尺最小一格为1mm,则分度值是1mm,B不符合题意;
C.使用乙刻度尺,物块对准2.8cm处,估计值为0,则长度为2.80cm,C符合题意;
D.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从某一整刻度开始也是可以的,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估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读数要求,测量长度。
4.【答案】A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分析,①木块A对应刻度尺,最小的单位长度是1mm,分度值是1mm;②木块A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比木块B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小,测量更精确,精确度高;
③根据物体A对应刻度线的位置,木块A的长度是3.65cm-1.00cm=2.65cm;
④根据木块B对应刻度线的位置,其长度是2.3cm,其中正确的有②和④,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上最小的单位长度,表示测量的精确程度;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 测量长度大小。
5.【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根据测量的多次数据,其中17.51cm和其他数据差异大,是错误的,计算合理数据的平均值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6.【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先测量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A不符合题意;
B.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通过平移法,纪念币的直径为4.00cm-2.00cm=2.00cm,B符合题意;
C.先测出几十张纸的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可以得出一张纸的厚度,C不符合题意;
D.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测量微小物理量时,测量多数,再除以数量,可以计算相应长度;通过平移法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7.【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把金属线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总长度和圈数,可得细金属丝的直径,利用的是累积法测量长度,
A.用无弹性的棉线和地图上铁路曲线重合测量铁路线长度,是替代法测量长度,A不符合题意;
B.测出一步长度,然后用步子丈量出操场的长度,以步长代替刻度尺,B不符合题意;
C.用刻度尺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再利用总张数,得出一张纸的厚度,利用了累积法,C符合题意;
D.测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再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计算通过的路程,是轮长代替刻度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测量微小的长度时,需要测量多数,再计算平均值测量长度,可以减小误差。
8.【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利用三角板和刻度尺,可以测量圆的直径,A不符合题意;
B.刻度尺使用时,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使用不合理,B符合题意;
C.测量多圈的总长度,再计算一圈长度,就是直径,C不符合题意;
D.测量弯曲的线的长度,利用棉线代替物体长度,是替代法的利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结合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根据刻度尺的中正确使用方法解答;
9.【答案】(1)
(2)1.3;缺少估读值;1.11;与其它数据差距较大
(3)1.34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测量圆的直径时,用三角板将圆夹紧,三角板的直角边与刻度尺的刻度重合,可以将圆的直径平移到刻度尺上,便于测量直径,如图 ;
(2)测量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第一个错误数据是1.3cm,缺少估读值;第二个错误数据是1.11c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不可能差异很大,此数与其它数据差距较大,错误;
(3)根据多次测量的数值计算平均值,物体长度为。
【分析】(1)根据两个三角板和刻度尺,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2)多次测量长度时,差异较大的数值是错误的;测量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根据多次测量的数值,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10.【答案】(1)甲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6.98;26.00
(3)偏大
(4)0.1s;217.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根据图甲、乙,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甲是正确的;
(2)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用刻度尺测长度,需要减小误差,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在多次测量的数值中,26.98cm与其他数值差异太大,是错误的,计算正确数值的平均值,确定课本的长度应;
(3)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金属刻度尺若在冬季测量物体长度时,由于受冷收缩,分度值变小,其测量结果将偏大;
(4)如图丙,停表的最小一格表示0.1s,分度值是0.1s ,分钟指针在3后超半格,秒钟超过30s,指针位置为37.5s,表盘表示的时间为t=3×60s+37.5s=217.5s。
【分析】(1)读取示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
(2)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3)刻度尺受冷,收缩,测量的结果偏大;
(4)根据分钟指针的位置,判断时间和秒钟的读数位置,测量时间。
11.【答案】(1)128.2
(2)1.50;;;偏大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多人利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14.82cm数值和其它数字差异过大,是错误数字,12.8cm没有估计值,是错误的;根据多次合理数字的平均值,计算钢笔的长度为;
(2)根据图1、图2,特殊的测量方法,
①图1中,两个三角板直角间的距离,是圆的直径,直径为2.50cm-1.00cm=1.50cm;
②根据图2,纸带环绕了n圈,总厚度是D2-D1,缠绕n圈,有2n个数量,纸带厚度是 ;若纸带没有紧密地环绕,圈数减小,测量的值偏大。
【分析】(1)相同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时,数值相近,测量长度需要估计值,根据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测量微小数值时,需要测量多数,再计算平均数,可以减小误差。
12.【答案】(1)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2)0.1;19.51cm;18.51
(3)偏大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刻度尺在使用时要紧贴被测物体,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放置,读数是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否则会得出错误的实验数据,由图知,刻度尺使用时的错误是: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刻度尺的刻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2)由5次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可知,此刻度尺估读到1mm的下一位,所以分度值为1mm,即0.1cm。测量数据19.51cm与其他测量数据的准确值差距较大,是错误数据,应去掉。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物理课本的宽度最接近的真实值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值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值,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分析】(1)刻度尺在使用时要紧贴被测物体,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放置,读数是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否则会得出错误的实验数据;
(2)长度测量的结果选取方法:首先剔除与其他数据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然后对其他数据取平均值;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13.【答案】(1)
(2)DEBC
(3)1.6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紧密缠绕n圈,测量总圈数的长度,再利用,测量细铜丝直径;
(2)测量顺序为,D先紧密缠绕铜丝;E数出圈数n;B测量线圈的总长度L;C利用,计算一圈长度,即直径,顺序为:DEBC;
(3)根据铜丝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总长度L=15.00cm-10.10cm=4.90cm,一圈长度,计算铜丝直径为。
【分析】(1)根据多圈铜丝的长度和圈数,计算细丝直径;
(2)测量细铜丝时,需要缠绕、确定圈数、测量长度、计算直径;
(3)根据细铜丝的总圈数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总长度和圈数,计算直径。
14.【答案】(1)0.1;1.20;103.9
(2)14.51;消除;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如图甲,刻度尺的1cm分为10份,一份长度为0.1cm,则分度值是 0.1cm,圆形物体的直径平移到三角板的直角处,直径为L=3.20cm-2.00cm=1.20cm;如图乙,分钟指针在1后超半格,秒钟读数超过30s,根据指针位置,示数为43.9s,结合停表的指针读数为t=60s+43.9s=103.9s;
(2)用同一把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物体长度为;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是误差,测量长度的时候,误差是不可消除的,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尽量减小。
【分析】(1)根据刻度尺上最小的单位长度,判断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判断时间;
(2)根据多次测量的长度计算平均值,测量长度;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减小误差。
15.【答案】(1)1mm;4.00
(2)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6.98cm;26.01
(3)偏大
(4)282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如图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1cm分为10份,一小格为0.1cm=1mm,分度值为1mm,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物体的长度是4.00cm;
(2)测量中必然存在误差,刻度尺测长度需要多次测量,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多次测量的数值中,数据26.98cm与其它数值差异过大,是错误的;根据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课本的长度;
(3)根据图乙,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缠绕细铜丝时,若不紧密,圈数少,测量结果会偏大;
(4)根据图丙,秒表分钟指针超过4格后的半格,秒表读数超过30s,读数为42s,总时间为t=4×60s+42s=282s。
【分析】(1)根据刻度尺最小的单位长度,确定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2)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3)测量细铜丝直径时,若缠绕不紧密,测量结果先打;
(4)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
16.【答案】(1)CDBA
(2)不能
(3)量程;零刻度;分度值;平行;分度值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测量地图上的铁路长度时,先找到需要测量的路线;用棉线与所测量的铁路重合;利用刻度尺测量棉线的总长度;再结合地图比例,计算实际长度,根据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CDBA ;
(2)弹性绳的长度容易形变,不能用有弹性的橡皮筋代替软绵线;
(3)测量长度时,先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度、分度值;刻度尺与拉直的棉线平行 ,为了减小误差,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分析】(1)根据测量弯曲的长度,利用棉线代替实际图像,方便测量;
(2)利用棉线代替图线长度时,代替物体不能有弹性;
(3)使用测量仪器时,先观察量程、零刻度、分度值;读取示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可以减小误差。
17.【答案】(1)④;
(2)②①③④
(3)mm;纸张的平均厚度
(4)偏大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时,需要测量有页数的纸张的厚度,不是整本书,①错误;由于每张纸的页数有2个,计算一张纸的厚度,方法错误,④错误;一张纸的表达式为;
(2)实验时,先选刻度尺,再测量总厚度,第三看页数,最后计算厚度;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②①③④;
(3)实验时,设计的数据记录表中,纸张的厚度要有单位,因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表格中的单位为mm;最后需要计算平均厚度,表格中的最后一项是:纸张的平均厚度;
(4)在测量时,若没有将课本压紧,中间有间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分析】(1)测量课本的纸张厚度,需要测量有页数的部分;课本的页数是每张纸有2页;
(2)根据测量的步骤,设计合理的顺序;
(3)根据测量使用的刻度尺,判断表格中数值的单位和所测量的物理量;
(4)测量纸张时没压紧,测量的数值偏大。
18.【答案】b;3.60;4;34.2;0.1m;9999.9;偏大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由图甲可知,使用刻度尺读数时a和c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A、C不符合题意,b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B符合题意。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3.6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3.60cm。图乙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4min和5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4.2s,因此秒表读数为4min34.2s。从图丁显示盒上可以看出,测距轮的最小分度值是0.1m,一次可以测量最大的距离是 ,若车轮磨损后,轮子的周长将变小,同样的长度需要旋转的圈数将变大,故测量的结果将偏大。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取示数视线正对刻度线;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的位置,测量时间;测量工具上最小的单位长度是分度值;根据最大的数据判断量程;总分度值偏小时测量的结果偏大。
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023-2024学年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量专题训练
1.(2022八上·光泽期中)如图所示,在使用刻度尺测量圆球的直径或木块的边长时,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A不符合题意;
B.刻度尺放置及读数方法正确,B符合题意;
C.刻度尺的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C不符合题意;
D.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刻度尺的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2.(2020八上·松江月考)如图中(a)、(b)、(c)三图为三种测量木条MN长度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  )
A.图a是正确的 B.图b是正确的 C.图c是正确的 D.都有错误
【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 要从刻度尺的零刻线开始测起,所以A不符合题意;
B. 零刻线磨损的可以从其他的整刻线开始测起;但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所以B不符合题意;
C. 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没有紧贴被测长度,所以C不符合题意;
D. 由上分析可知A. B. C图都有错,所以是D符合题意的;
故答案为:D.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①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③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3.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甲刻度尺读数更精确些
B.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mm
C.采用乙刻度尺,物块长度应记录为2.80cm
D.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故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更小,读数更精确些,A不符合题意;
B.乙刻度尺最小一格为1mm,则分度值是1mm,B不符合题意;
C.使用乙刻度尺,物块对准2.8cm处,估计值为0,则长度为2.80cm,C符合题意;
D.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从某一整刻度开始也是可以的,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估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读数要求,测量长度。
4.一实验小组利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  )
①木块A对应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②木块A对应的刻度尺比木块B对应的刻度尺精确度高
③木块A的长度是3.65cm
④木块B的长度是2.3cm
A.只有②④正确 B.只有①④正确
C.只有①②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答案】A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分析,①木块A对应刻度尺,最小的单位长度是1mm,分度值是1mm;②木块A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比木块B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小,测量更精确,精确度高;
③根据物体A对应刻度线的位置,木块A的长度是3.65cm-1.00cm=2.65cm;
④根据木块B对应刻度线的位置,其长度是2.3cm,其中正确的有②和④,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上最小的单位长度,表示测量的精确程度;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 测量长度大小。
5.小刚五次测量课本的宽度,记录结果;17.29cm、17.51cm、17.32cm、17.30cm、17.31cm,则课本宽度为(  )
A.17.33cm B.17.30cm C.17.305cm D.17.31cm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根据测量的多次数据,其中17.51cm和其他数据差异大,是错误的,计算合理数据的平均值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6.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不正确的是(  )
A.如图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B.如图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1cm
C.如图中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可以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如图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
【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先测量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A不符合题意;
B.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通过平移法,纪念币的直径为4.00cm-2.00cm=2.00cm,B符合题意;
C.先测出几十张纸的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可以得出一张纸的厚度,C不符合题意;
D.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测量微小物理量时,测量多数,再除以数量,可以计算相应长度;通过平移法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7.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和圈数,可得细金属丝的直径,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是(  )
A.用一根无弹性的棉线和地图上铁路曲线重合来测量铁路线长度
B.测出一步长度,然后用步子丈量出操场的长度
C.用刻度尺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再利用总张数,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测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再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计算自行车通过的路程
【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把金属线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总长度和圈数,可得细金属丝的直径,利用的是累积法测量长度,
A.用无弹性的棉线和地图上铁路曲线重合测量铁路线长度,是替代法测量长度,A不符合题意;
B.测出一步长度,然后用步子丈量出操场的长度,以步长代替刻度尺,B不符合题意;
C.用刻度尺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再利用总张数,得出一张纸的厚度,利用了累积法,C符合题意;
D.测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再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计算通过的路程,是轮长代替刻度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测量微小的长度时,需要测量多数,再计算平均值测量长度,可以减小误差。
8.如图所示,是长度测量中常用的几种特殊测量,其中测量过程有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利用三角板和刻度尺,可以测量圆的直径,A不符合题意;
B.刻度尺使用时,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使用不合理,B符合题意;
C.测量多圈的总长度,再计算一圈长度,就是直径,C不符合题意;
D.测量弯曲的线的长度,利用棉线代替物体长度,是替代法的利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结合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根据刻度尺的中正确使用方法解答;
9.在某次测量活动中,小明同学对一个圆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下:
(1)请把测量圆的直径的图示画完整。   
(2)表中测量数据中有两个是错误的,
测量次数 1 1 3 4 5
测量值(cm) 1.35 1.34 1.3 1.11 1.34
错误数据1是   cm,理由是    ;
错误数据2是   cm,理由是    。
(3)他这次测量的结果应该为   cm。
【答案】(1)
(2)1.3;缺少估读值;1.11;与其它数据差距较大
(3)1.34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测量圆的直径时,用三角板将圆夹紧,三角板的直角边与刻度尺的刻度重合,可以将圆的直径平移到刻度尺上,便于测量直径,如图 ;
(2)测量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第一个错误数据是1.3cm,缺少估读值;第二个错误数据是1.11c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不可能差异很大,此数与其它数据差距较大,错误;
(3)根据多次测量的数值计算平均值,物体长度为。
【分析】(1)根据两个三角板和刻度尺,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2)多次测量长度时,差异较大的数值是错误的;测量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根据多次测量的数值,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10.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读数正确的是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
(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通过    来减小误差。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cm、26.00cm、26.02cm、26.98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如图丙所示的停表的分度值是    ,示数为    s。
【答案】(1)甲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6.98;26.00
(3)偏大
(4)0.1s;217.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根据图甲、乙,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甲是正确的;
(2)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用刻度尺测长度,需要减小误差,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在多次测量的数值中,26.98cm与其他数值差异太大,是错误的,计算正确数值的平均值,确定课本的长度应;
(3)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金属刻度尺若在冬季测量物体长度时,由于受冷收缩,分度值变小,其测量结果将偏大;
(4)如图丙,停表的最小一格表示0.1s,分度值是0.1s ,分钟指针在3后超半格,秒钟超过30s,指针位置为37.5s,表盘表示的时间为t=3×60s+37.5s=217.5s。
【分析】(1)读取示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
(2)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3)刻度尺受冷,收缩,测量的结果偏大;
(4)根据分钟指针的位置,判断时间和秒钟的读数位置,测量时间。
1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
(1)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选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则钢笔的长度应该记录为    mm。
(2)同学小杰尝试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如图1、图2所示。
①图1中圆的直径是    厘米。
②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用D1、D2和n的表达式表示)。如在实验时纸带没有紧密地环绕在铅笔上,会使测量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128.2
(2)1.50;;;偏大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多人利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14.82cm数值和其它数字差异过大,是错误数字,12.8cm没有估计值,是错误的;根据多次合理数字的平均值,计算钢笔的长度为;
(2)根据图1、图2,特殊的测量方法,
①图1中,两个三角板直角间的距离,是圆的直径,直径为2.50cm-1.00cm=1.50cm;
②根据图2,纸带环绕了n圈,总厚度是D2-D1,缠绕n圈,有2n个数量,纸带厚度是 ;若纸带没有紧密地环绕,圈数减小,测量的值偏大。
【分析】(1)相同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时,数值相近,测量长度需要估计值,根据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测量微小数值时,需要测量多数,再计算平均数,可以减小误差。
12.(2022八上·社旗期中)在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时,老师让同学们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1)苏蕊蕊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情况如图所示,请指出她在测量中的两处错误:
错误1:   ;
错误2:   ;
(2)在老师帮她纠正了错误后,她用同一把刻度尺对物理课本的宽度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分别是:18.51cm、18.50cm、18.51cm、18.50cm、19.51cm。则她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其中有一次她在读数时看错了刻度尺上的数字,这一次错误的结果应该是   (填错误结果);排除错误的结果,她最后得到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该是   cm;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2)0.1;19.51cm;18.51
(3)偏大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刻度尺在使用时要紧贴被测物体,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放置,读数是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否则会得出错误的实验数据,由图知,刻度尺使用时的错误是: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刻度尺的刻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2)由5次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可知,此刻度尺估读到1mm的下一位,所以分度值为1mm,即0.1cm。测量数据19.51cm与其他测量数据的准确值差距较大,是错误数据,应去掉。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物理课本的宽度最接近的真实值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值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值,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分析】(1)刻度尺在使用时要紧贴被测物体,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放置,读数是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否则会得出错误的实验数据;
(2)长度测量的结果选取方法:首先剔除与其他数据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然后对其他数据取平均值;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13.小洋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C.用公式(  ),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请把步骤C补充完整    ;
(2)进行该实验所必须的步骤合理顺序应是    ;
(3)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细铜丝的直径,已知细铜丝在圆铅笔杆上缠绕的匝数是30圈,则细铜丝的直径是    mm(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
(2)DEBC
(3)1.6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紧密缠绕n圈,测量总圈数的长度,再利用,测量细铜丝直径;
(2)测量顺序为,D先紧密缠绕铜丝;E数出圈数n;B测量线圈的总长度L;C利用,计算一圈长度,即直径,顺序为:DEBC;
(3)根据铜丝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总长度L=15.00cm-10.10cm=4.90cm,一圈长度,计算铜丝直径为。
【分析】(1)根据多圈铜丝的长度和圈数,计算细丝直径;
(2)测量细铜丝时,需要缠绕、确定圈数、测量长度、计算直径;
(3)根据细铜丝的总圈数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总长度和圈数,计算直径。
14.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的学习中小明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圆形物体的直径    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s;
(2)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    dm。测量长度的时候,误差是不可    的,可以采用    的方法尽量减小。
【答案】(1)0.1;1.20;103.9
(2)14.51;消除;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如图甲,刻度尺的1cm分为10份,一份长度为0.1cm,则分度值是 0.1cm,圆形物体的直径平移到三角板的直角处,直径为L=3.20cm-2.00cm=1.20cm;如图乙,分钟指针在1后超半格,秒钟读数超过30s,根据指针位置,示数为43.9s,结合停表的指针读数为t=60s+43.9s=103.9s;
(2)用同一把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物体长度为;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是误差,测量长度的时候,误差是不可消除的,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尽量减小。
【分析】(1)根据刻度尺上最小的单位长度,判断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判断时间;
(2)根据多次测量的长度计算平均值,测量长度;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减小误差。
15.小霞练习使用刻度尺、秒表测量长度和时间。
(1)用如图甲所示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物体的长度是    cm。
(2)小霞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6.98cm、26.01cm、26.00cm、26.0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小霞用如图乙所示方法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如果测量时缠绕的不紧密将会使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小霞用秒表测量同学跑800米所用时间如图丙,秒表显示的时间是    s。
【答案】(1)1mm;4.00
(2)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6.98cm;26.01
(3)偏大
(4)282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如图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1cm分为10份,一小格为0.1cm=1mm,分度值为1mm,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物体的长度是4.00cm;
(2)测量中必然存在误差,刻度尺测长度需要多次测量,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多次测量的数值中,数据26.98cm与其它数值差异过大,是错误的;根据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课本的长度;
(3)根据图乙,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缠绕细铜丝时,若不紧密,圈数少,测量结果会偏大;
(4)根据图丙,秒表分钟指针超过4格后的半格,秒表读数超过30s,读数为42s,总时间为t=4×60s+42s=282s。
【分析】(1)根据刻度尺最小的单位长度,确定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2)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3)测量细铜丝直径时,若缠绕不紧密,测量结果先打;
(4)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
16.想要测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的长度,小明采用如下步骤:
A.用L乘以地图比例尺即为北京到上海两地的铁路线长
B.取下棉线,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两记号间的长度L
C.找一张铁路交通地图,找到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
D.把软绵线与所选的铁路线重合,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处用红笔在棉线上做记号
(1)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
(2)能否用有弹性的橡皮经代替软绵线    (填能或不能);
(3)测量长度时先观察刻度尺的1.   2.   3.   ,刻度尺要与拉直的棉线    (填平行或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答案】(1)CDBA
(2)不能
(3)量程;零刻度;分度值;平行;分度值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测量地图上的铁路长度时,先找到需要测量的路线;用棉线与所测量的铁路重合;利用刻度尺测量棉线的总长度;再结合地图比例,计算实际长度,根据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CDBA ;
(2)弹性绳的长度容易形变,不能用有弹性的橡皮筋代替软绵线;
(3)测量长度时,先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度、分度值;刻度尺与拉直的棉线平行 ,为了减小误差,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分析】(1)根据测量弯曲的长度,利用棉线代替实际图像,方便测量;
(2)利用棉线代替图线长度时,代替物体不能有弹性;
(3)使用测量仪器时,先观察量程、零刻度、分度值;读取示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可以减小误差。
17.小德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①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记录为L;
②选用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刻度尺;
③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为n;
④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为d;
(1)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①和    ,应改为去掉封皮后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则一张纸的表达式是:d=   。(用题中字母表示)
(2)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    。(填字母序号)
(3)下面是小德同学用分度值是1mm的学生用刻度尺准备进行实验时,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请将两个空白处填写完整。
实验序号 纸的张数 纸张的总厚度/    一张纸的厚度/mm    /mm
①        
②        
③        
(4)在进行步骤①时,若没有将课本压紧,会使测量结果    (偏大/偏小/不变)。
【答案】(1)④;
(2)②①③④
(3)mm;纸张的平均厚度
(4)偏大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时,需要测量有页数的纸张的厚度,不是整本书,①错误;由于每张纸的页数有2个,计算一张纸的厚度,方法错误,④错误;一张纸的表达式为;
(2)实验时,先选刻度尺,再测量总厚度,第三看页数,最后计算厚度;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②①③④;
(3)实验时,设计的数据记录表中,纸张的厚度要有单位,因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表格中的单位为mm;最后需要计算平均厚度,表格中的最后一项是:纸张的平均厚度;
(4)在测量时,若没有将课本压紧,中间有间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分析】(1)测量课本的纸张厚度,需要测量有页数的部分;课本的页数是每张纸有2页;
(2)根据测量的步骤,设计合理的顺序;
(3)根据测量使用的刻度尺,判断表格中数值的单位和所测量的物理量;
(4)测量纸张时没压紧,测量的数值偏大。
18.(2022八上·南昌期中)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刻度尺读数眼睛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铅笔的长度为   cm;图乙中秒表读数为   min   s;如图丙所示的测距轮广泛用于道路工程、管线铺设工程,车轮转过的距离可以通过齿轮的传动在车轮旁的显示盒上显示出来,如图丁所示,从显示盒上可以看出,测距轮的分度值是   ,一次可以测量最大的距离是   m,若车轮磨损后,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b;3.60;4;34.2;0.1m;9999.9;偏大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由图甲可知,使用刻度尺读数时a和c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A、C不符合题意,b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B符合题意。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3.6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3.60cm。图乙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4min和5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4.2s,因此秒表读数为4min34.2s。从图丁显示盒上可以看出,测距轮的最小分度值是0.1m,一次可以测量最大的距离是 ,若车轮磨损后,轮子的周长将变小,同样的长度需要旋转的圈数将变大,故测量的结果将偏大。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取示数视线正对刻度线;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的位置,测量时间;测量工具上最小的单位长度是分度值;根据最大的数据判断量程;总分度值偏小时测量的结果偏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