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0 09:1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2023-2024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座客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0.3—2米,其中有10座客穴堆积达2米以上,据此可知,当时此地( )
A.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2.在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而“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王嬴政将“皇”和“帝”二字结合起来,独创了“皇帝”称号,这表明他
A.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B.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C.要为后代开创万世基业
D.企图用神力来强化权威
3.秦汉时期,虽然三公九卿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受职务。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中央官员权力过大 B.官僚制度有待完善
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世袭贵族势力膨胀
4.下表所示为唐代部分诗句。据此可知,这些作品反映出
内容 作者及作品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 李肱《省试霓裳羽衣曲》
“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 王贞白《长安道》
“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 郑嵎《津阳门诗》
“玉帛殊方至,歌钟比屋闻。华夷今一贯,同贺圣朝君” 张仲素《圣明乐》
A.贞观之治的恢宏气象 B.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
C.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D.中唐疆域的辽阔壮美
5.南宋士大夫对花卉“韵”“格”“品”等道德标准越来越看重,并以此对花卉等级秩序重新塑造,比如在北宋时还罕有相关谱录问世的梅花,在南宋《全芳备祖》中就已经取代牡丹而高居百花之首。这侧面反映出( )
A.理学影响社会生活 B.世人审美水平提高
C.贵族阶级沉迷享乐 D.传统道德发生质变
6.“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这一行政模式”是指( )
A.西周分封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魏晋九品中正制 D.元朝行省制度
7.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流动人口众多
B.景德镇的制瓷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8.乾隆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康熙)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形成“(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的措施是
A.废除宰相 B.设立内阁 C.增设军机处 D.设枢密院
9.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进口印度棉作为国内用棉的补充。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进口棉花减少,出口棉花增加,棉花从入超变成出超。下表为1868—1895年(部分年份)中国棉花出口情况。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当时( )
时间 中国棉花出口值(两)
1868年 587821
1891年 3841129
1895年 11202661
A.中国外贸处于优势地位 B.中国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
C.传统经济结构日益瓦解 D.兴办实业影响了种植结构
10.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等,这些举措使民众
A.盲目追赶西方时尚风潮 B.完全抛弃陈规陋习思想
C.逐渐接纳新的习俗风尚 D.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11.1936年8月20日总政治部给彭德怀等的电文指示:“对蒋介石及其南京政府应改变过去抗日必须讨蒋的口号,表示希望与欢迎蒋及南京政府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自由,而反对和揭露每一妥协欺骗和投降的具体步骤。”由此可知当时( )
A.国民党对中共政策改变 B.国共两党斗争趋向缓和
C.国民党的抗日意愿增强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12.1947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一纲领的实施
A.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B.适应抗日战争发展形势的需要
C.基本摧毁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D.有利支援了中共在重庆的谈判
1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
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14.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总理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并与中国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下列与这两次访问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B.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C.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敌视新中国的立场
D.美国从主张“两个中国”到承认“一个中国”
15.下表是1966-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表格中,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66—1970 3.9
1971—1975 4.0
1976—1980 5.1
1981—1985 8.1
A.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6.2015年9月,习近平指出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到2016年12月,习近平又先后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复杂曲折
B.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方案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占主导地位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二、材料分析题
17.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出国留学的浪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学生赴美留学。其中最小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摘编自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部分)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国初期: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摘编自周棉《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次留学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2018年末,我国就业人员增加到77586万人,2018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3.0辆,比2013年增长95.3%。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2018年,私营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数量已超过一半。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率先发展,2018年,中西部地区实现利润较1978年分别增长192倍和147倍,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较1978年增长21倍。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0%,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中国工业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制造大国屹立东方》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入世前后中国钢铁业的显著变化及其成因。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统一性、整体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而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华夏认同也历经演进,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示成文)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河北武安磁山)。根据材料“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同样也发现了粟”可以看出,粟米的窖藏较为普遍且储量丰富,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D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饲养业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皇”为祖先或神明,“帝”为最高天神,秦王嬴政将两字结合独创“皇帝”称号,是企图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用神力来强化权威。故答案为D项;材料未涉及“三皇五帝”,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秦王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后世的影响,故C项错误。
3.C
【详解】根据材料“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受职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秦汉时期存在的职无常守的现象,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受职务,这是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秦汉时期职无常守的普遍现象,这是君主权力加强的产物,不能体现中央官员权力过大,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现象,是官僚制度发展的产物和表现,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汉时期职无常守的现象,没有涉及世袭贵族势力膨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表中诗句“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玉帛殊方至,歌钟比屋闻。华夷今一贯,同贺圣朝君”等都体现盛唐气象,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B项正确;贞观之治与材料中“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的“开元”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而不是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唐疆域辽阔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宋(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宋士大夫把道德标准应用到赏花中,这一时期理学主张维护纲常伦理,因此是理学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士大夫维护伦理道德,而不是审美水平,排除B项;材料反映伦理道德的影响,而不是贵族阶级的奢靡享乐,排除C项;理学的伦理道德没有发生质变,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行政模式”是指元朝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等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D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排除A项;西汉郡国并行制,指的是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其中诸侯王拥有很大权力,后来对中央构成威胁,排除B项;魏晋九品中正制是按门第选官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由“皆聚四方无籍游徒”可知流动人口众多,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材料中“瓷镇(景德镇)”可知景德镇的制瓷业发达,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明万历年间”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所以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由“佣工”可知,此时出现了雇佣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强化了皇权,皇帝牢牢把握大权,故C项正确;废除宰相、设立内阁都是在明朝,故排除AB项;宋朝设枢密院,故D项排除;故C项正确。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8—189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发达,需要进口印度棉花,但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逐步衰落,中国的棉花出口量不断增加,棉花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体现出当时传统的经济结构日益瓦解,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棉花的出口情况,由此无法判断中国整个外贸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中国外贸处于优势地位”,排除A项;“中国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从材料中得不出兴办实业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材料“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等”体现的是国民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新的社会习俗变革,C项正确;材料与盲目追赶西方时尚风潮、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的说法无关,排除AD项;B项错在“完全摒弃”,排除。故选C项。
【点睛】
1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主动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D项正确;此时国民党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排除A项;由于国民党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共两党斗争没有缓和,排除B项;此时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剿共为中心,抗日意愿没有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A项正确;1947年是解放战争期间,不是抗日战争期间,排除B项;是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排除C项;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让资本主义企业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D正确;A属于身份的转变;B和C属于过渡形式的变化,不是实质意义。
14.B
【详解】中国“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在1972年,故A错误;基辛格与尼克松都代表美国政府,其访华说明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故B正确;两者访华并不能说明美国最终放弃了敌视新中国的立场,故C错误;《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故D排除。故选B。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1-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农业显著发展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1953到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行与1980年代农业快速发展无关,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不是1980年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可知,习近平面对当前国际关系,提出来中国方案即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方案,B项正确;“复杂曲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占主导地位,据所学,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夸大了事实,排除C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政府组织;规模小,时间短,专业窄;学生年龄小、主要来源于沿海地区。
(2)主要涌向日本。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倡导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近代化进程。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清政府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学生赴美留学”可归纳出政府组织;根据材料“在120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可归纳出规模小,时间短,专业窄;学生年龄小、主要来源于沿海地区。
(2)变化:根据材料“涌向日本的留学群”“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可归纳出主要涌向日本。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学习科学技术、加速中国社会转型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8.(1)影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东部、中西部、东北地区经济都得到较大增长;经济总量增长,是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
(2)变化:由重产量到重质量;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型;投资规模急速扩张;更加注重产品创新与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
成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钢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行业投资。
【详解】(1)影响:据材料一“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可知,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材料一“2018年,私营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数量已超过一半”可知,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由材料一“2018年,中西部地区实现利润较1978年分别增长192倍和147倍,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较1978年增长21倍”可知,东部、中西部、东北地区经济都得到较大增长;据材料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0%,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可知,经济总量增长,是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材料一“中国工业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可知,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
(2)变化: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可知由重产量到重质量、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型;据材料二“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可知投资规模急速扩张;据材料二“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可知更加注重产品创新与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
成因:题干内容中所涉及的时间点是“入世前后”,即2001年前后,据此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据材料二“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可知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据材料二“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可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行业投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钢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19.论题:各民族的交融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阐述:战国时期,进行了强国兼并弱国的战争,使得各民族得以交流交融,最终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得以形成。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首次将该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秦朝时期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加强管理,对突厥、回鹘等少数民族或战争或册封等方式加强与华夏族之间的交流。对吐蕃是和亲,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总之古代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的民族交融,都在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可知论题是各民族的交融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阐述:从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角度分析战国时期,进行了强国兼并弱国的战争,使得各民族得以交流交融,最终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得以形成。从秦朝对边疆的治理角度分析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首次将该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秦朝时期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从唐朝对边疆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加强管理,对突厥、回鹘等少数民族或战争或册封等方式加强与华夏族之间的交流。对吐蕃是和亲,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最后总结概括为总之古代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的民族交融,都在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点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