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0 09:19:31

文档简介

兵团地州学校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解析】据材料可知,河北磁山文化时期的先民已经修建房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
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较为稳定,这说明当时原始定居生活已经出现,故选D项;材料体现
不出磁山文化私有制已经产生,贫富差距出现,因此不能得出磁山文化时期阶级分化现象明
显以及早期国家开始形成的结论,故排除A、B两项;C项表述过于夸大,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C项。
2.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推崇国家主义,强调维护君主权威,墨家推崇
实用主义,注重维护平民利流,这说明法家和墨家阶级立场不同,治国理念也不同,故选B项,
排除D项;材料中的法家并不崇尚以人为本,故排除A项;C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C项。
3.C【解析】据材料可知,皇帝制度与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联系起来,这
说明其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理论,故选C项;A项“强化了”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观念的信息,故排除B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设问不符,故排除
D项。
4.B【解析】据材料可知,汉初实施的一系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其根本目的是恢复发
展被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项;C项不是这些做法
的根本目的,故排除C项;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并没有厉行重农抑商,故排
除D项。
5.B【解析】据材料可知,北朝和南朝都强调自己是华夏正统文化的传承者,说明这一时期华
夏认同意识强烈,故选B项:仅凭南北华夏认同意识强烈不能说明当时国家统一趋势显现,故
排除A项;C项“杜撰”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矛盾的信息,故排除D项。
6.D【解析】隋朝科举制的进士科考查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这说明隋朝科举制注重对
实用性人才的选拔,故选D项;A、C两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C两项;科举制度
重视对儒家经典的考查,强化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故排除B项。
7.C【解析】材料中的诗歌描述了唐代城市的繁华景象,这可用于印证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繁
荣,故选C项;材料中出现了与北方城市有关的诗句,而且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宋代,故排
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唐朝时期诗歌主题的转变,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诗歌不属于世俗文
化,故排除D项。
8.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文官地位比武官地位高,这是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政策的结
果,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文官地位比武官地位高,这与官员更换频繁无关,故排除A
项;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与政治斗争激烈以及武将考核严格并无直接关系,故排除B、C
两项。
9.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能够提高行政效率,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269A·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如右图所示)。该遗址还发现了两座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地基遗址以及灰坑468个,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有粟灰堆积,厚度为0.3米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度有2米以上。据此推知,磁山文化时期
A.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B.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C.农业经济十分发达 D.原始定居生活出现
2.法家思想是国家主义的,以君王和国家为视角;墨家思想是实用主义的,以平民为视角。由此可知,法家和墨家
A.崇尚以人为本 B.阶级立场不同
C.主张家国同构 D.治国理念趋同
3.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将祖先或神明称为“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否定了“泰皇”的称谓,而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称“皇帝”。据此可知,皇帝制度
A.强化了对民众思想的控制 B.凸显了浓厚的宗法观念
C.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理论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4.史书记载,汉高祖不仅“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还令大量士兵复员,“以有功劳行田宅”,免除老兵若干年的徭役,释放大批奴隶为自由民等。从汉文帝二年(前 178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汉政府共颁布了八次劝农诏书。这些做法旨在
A.推崇儒家学说 B.恢复发展经济
C.解决王国问题 D.厉行重农抑商
5.北朝所著《魏书》记载“(曹)魏所受汉传国玺”,并认为北魏所处的北方中原地区是真正的正统发源地。南朝的《南齐书》则记载“魏朝(北魏)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认为南朝才是传承正统文化的礼仪之邦。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国家统一趋势显现 B.华夏认同意识强烈
C.官修史书杜撰史事 D.南北矛盾不可调和
6.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试策,即以策取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通过一些有关国家政策的题目来考查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由此可
见,隋朝科举制
A.摒弃了传统的选官模式 B.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C.选官不再看重家世门第 D.注重实用性人才的选拔
7.下表所示为唐诗中对一些城市景象描述的诗句。这可用于印证唐朝时期
城市 诗人 诗句
洛阳 韦庄 宫宫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宋州 杜甫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
成都 李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扬州 李白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苏州 王建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诗歌主题的转变
C.社会经济的繁荣 D.世俗文化的兴起
8.《宋史》中曾多次记载,如果文官犯了错会被贬为武职,而武官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便会想方设法地谋取文职。尽管整个宋朝从武职变为文职的例子少之又少,但宋朝的武将对此还是趋之若鹜的,一心想往文官的圈子里扎。这可用于印证宋代
A.官员更换频繁 B.政治斗争激烈
C.武将考核严格 D.治国崇文抑武
9.元代所设立的行省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能够做到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正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A.削弱了地方政府权力 B.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
C.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D.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10.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景德镇“镇上佣工有每日不下数万余”。这些从事瓷业的佣工很多来自外地,在景德镇没有土地,“皆聚四方无籍之徒”。由此可知,明朝万历年间的景德镇地区
A.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C.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剧 D.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11.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口岸,只许广州一处和外商贸易。之后,清政府又陆续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等,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措施旨在
A.保持国家主权独立 B.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C.保护本国商业发展 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12.清朝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强烈地抨击科举制度,并涉及了宫场的黑暗、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的沦丧等等。由此可见,该作品
A.敢为饥民发声 B.反映明清社会动荡
C.宣扬反清思想 D.现实主义特色浓厚
13.徐继畲在西洋地图集的基础上,于1845年撰成《瀛环志略》二卷,后又广泛“荟萃采择”中西文献资料,并于1848年在福州刊刻了《瀛环志略》十卷。在著书过程中,他通过广泛接触外国传教士、外交官、医生等,并询问福建当地航行外洋的舵工,掌握了大量资料。据此可知,徐继畲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B.践行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D.推动了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
14.1870年,李鸿章在天津兴办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和北洋武备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引进西式教学课程,教授“西文西技”。此外,儒学经典也是必学科目。据此可知,这些洋务学堂
A.动摇了专制统治的基础 B.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
C.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D.体现了中体西用观念
15.下表所示为部分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
学者 看法
荣孟源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如此
丁名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义和团主要是反帝,同时也附带反封建
戚其章 义和团的“均核济贫”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
A.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B.以打击侵略势力为主
C.运动规模相对较大 D.与传统农民起义无异
16.某历史档案馆的一份档案文件上这样记载:“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二十一日(古历)内阁奉,瑞澄电奏,革匪创乱,十九日猛攻楚望台,省城失陷,瑞澄退登楚豫兵轮,移往汉口……已电调湘豫巡抚队来鄂会匪……览奏殊深骇异。”该文件涉及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17.毛泽东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下列说法与材料中的“新”相符的是
A.斗争方式方面 B.国共合作方面
C.指导思想方面 D.经济基础方面
18.1928年10月,中国国民政府提出开展国货运动,要求各地举办国货运动周,召开国货运动大会,并规定了“提倡国货十要义”。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货运动风行一时。上海作为经济大埠,于1933年最先开展国货运动,社会各界人士和大众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商业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 B.政府实施开放的经济政策
C.社会秩序逐渐得到了恢复 D.民众爱国觉悟得到了提高
19.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标志着自 1937年以来中共实行的“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结束。《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A.反映了农民平等观念的增强 B.说明中共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C.体现了中共土地政策的成熟 D.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
20.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B.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C.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正式确立
21.下表所示是1960年、1965年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单位:%)。表中的变化直接得益于
年份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5 37.3 32.3 30.4
A.“二五”计划期间的科技创新 B.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C.中共中央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D.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22.据统计,香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2.7万美元增至 2011年的3.4万美元。据国际经济组织评估,2012年,就金融系统的长期发展能力,香港跃居世界第一。材料可用于说明
A.新时代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B.回归祖国使香港开始融入了国际社会
C.祖国统一大业进程进一步加快
D.“一国两制”增强了香港的经济活力
23.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24.下表所示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情况(部分)。这表明我国
年份 受援领域 援助情况
2013 疾病与卫生 南京军区向赞比亚派遣11人组成的援外医疗队
2016 旱灾与饥荒 中国政府向非洲受灾国提供1亿元人民币的紧急粮食援助
2017 洪水与泥石流 中国政府向塞拉利昂提供100万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现汇并派遣拔外医疗救援队
A.彰显新时代的大国担当
B.强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致力于推动区域集团化
D.加深与非洲国家的经济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区域建立了不同于内地的属国和道。唐代统治者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羁縻府州,实行羁縻统治。由于边疆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塞外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和内部边民叛乱的情况时有发生。汉唐两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均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之恩威并施手段,对边疆的少数民族叛乱势力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 汉唐两朝通过移民实边、大兴屯田等措施,以发展经济为纽带,以开展贸易为手段,实现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上的往来互洽。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政治诉求,汉唐两朝统治者一直重视对边疆的文教治理,“宣文教以章其化”,积极推行文化治理方略,以增强边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实现边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唐初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尤其是雄踞漠北的东突厥。唐初集中精力整合内部,而对突厥则采取隐忍防御之策。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至贞观三年(629年),唐王朝国力渐盛,于是战略目标开始从对内转向对外,战略方针也从单纯防御转为积极防御,进而发展为攻守兼备。对外的重点是解除正面的威胁,经过贞观四年(630年)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两次大规模对东突厥的反击作战,唐军先后平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及其余部,灭薛廷驼,平定铁勒诸部,北面的威胁基本得以解除。 于是唐王朝转而向西,经略西域。唐军首先击败吐谷浑,在河西陇右建立起牢固的前进基地,进而征讨高昌、龟兹等国,设西、伊、庭三州,设置安西四镇。到唐高宗时,进一步平定西突厥,唐朝不仅恢复并巩固了在西域的主导地位,而且影响波及中亚地区。至此,唐代治理边疆的战略基本达成了预期效果。
—摘编自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边疆战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义。(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民国初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大量的新兴商业城市得以建立。这一时期民族商业集团的诞生成为中国商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近代新式商业主要出现在中国沿海一些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大城市,广州、上海、天津等地出现了一批新式大规模百货商店,主要经营工业产品。当时一些工矿企业主认识到商业利润高,开始把部分工业资本投向商业,使得商业资本比例逐渐上升。另外,更有些资本持有者干脆组建商业资本集团,专门从事商业活动。伴随着农产品的商品化,并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农村市镇的商业发展也较为迅速。
—摘编自徐占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缘由初探》
材料二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进口关税暂行条例》,实行关税自主。同年5月设立财政部,明确规定了包括关税在内的一切税务要政统归该部管辖;6月,财政部通令各地造币厂停铸“袁大头”,改铸造孙中山头像银元;10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央银行条例》,为创建国家银行进行具体筹备。1934年11月1日,中央银行正式成立。作为国家银行,南京国民政府赋予了中央银行各种特权,这为它能以政府财务代理人身份对全国金融业务实行垄断提供了条件。在此前后,南京国民政府又分别对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注入官股,进行人事改组,从而控制了这两家中国最大的银行。上述举措使得国民政府得以逐步完成对全国金融的控制,为统一全国金融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傅志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经济改革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年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民主建政的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民主选举方式,发明了“红绿票选法”“豆选法”“画圈法”等选举方法。为了使得党政军民融洽协调,推动抗战和生产,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活动,在陕甘宁边区首先开展“双拥”运动。,针对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根据地政府通过讲演、报刊、展览,以及出版通俗科普读物等方式,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医疗卫生知识。'对于大量难民涌入根据地的情况,根据地政府兴办工厂,吸收难民到厂做工;兴修水利,组织难民参加水利建设。同时,根据地政府给难民提供贷款、土地、种子、食粮等,为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创造了条件。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合作社,使农民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生产。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改善了难民、灾民的困难境遇,增强了他们对根据地民主政府的信任和认同,这对稳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及推动社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及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意义。(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历程
阶段 内容
奠基期(1949—1978年):借鉴苏联的“劳动体育思想” 1956年城布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十年文革”时期,劳动和军事训练充斥着体育课堂
探索期(1978-1985 年):“体质健康教育思想” 1979年颁发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强调要把“学生体质是否有所增强”看作学校体育工作成绩评定的最根本标准
泛化期(1985—2000年):素质教育思潮下的“思想争鸣” 1985年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素质教育”思潮下的学校体育进入泛化阶段,涌现了“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一系列体育思想实践教学
分化期(2000-2016年):“健康第一思想” 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进一步强化了终身体育思想,学校体育思想体系更加科学
深化期(2016年至今):习近平大健康观 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学校体育发展在“健康第一”思想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诉求
—摘编自黄书朋等《新中国70年: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历程、特征与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阶段,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