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第三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第三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30 21:19:59

文档简介

1.D
2.C
3.C
4.D
5.C
6.D
7.B
8.C
9.D
10.C
11.B
12.D
13.C
14.B
15.A
16.B
17.D
18.A
19.D
20.A
21.D
22.A
23.A
24.D
25.A
26.(1) 保持恒定 神经-体液
(2) 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 交感神经
(3)寒冷环境中,小熊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27.(1) 效应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答对一个1分)
(2) 神经递质 胞吐 一定的流动性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2分)
(3) 神经中枢 a、c、d、e
(4) 受体 兴奋或抑制
28.(1) 细胞②、细胞④ /②④ 进入体内以后产生抗体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2) (辅助性)T/②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3) 血清中相关抗体浓度增多了 发挥作用时间短、产生抗体数量多
(4)先升高后降低
29.(1)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因环境的阻力(在生存斗争中)所淘汰的个体数 Ⅲ
(2) 400 不变
(3) 等于 t2~t4
答案第1页,共2页北师大静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第1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评估
生 物 试 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
1.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若图中③→②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③中
2.下图所示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判断其中的①—⑤分别是什么结构或体液,并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
B.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乳酸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被利用需要经过6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而⑤中不含蛋白质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正常人体血浆 pH的维持与其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B.激素﹑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抗原与抗体反应、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肝糖原水解均可发生于内环境中
D.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4.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
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都相同
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
5.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6.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7.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婴幼儿经常尿床,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如“憋尿”)。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成年人“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B.突触间隙Na+浓度降低有利于排尿反射的快速发生
C.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突触结构有关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8.中国女排是一支顽强拼搏的具有突出成绩的冠军队伍,女子排球是一项高强度体育运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女排运动员扣球过程中心跳加快,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B.比赛中女排运动员会大量出汗主要是下丘脑参与的体温调节活动,应及时补充淡盐水
C.比赛一段时间后运动员体温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女排运动员感到疲劳仍能坚持打完比赛,离不开大脑皮层的控制作用
9.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10.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体内GC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作为药物服用时,血浆中高浓度的G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GC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GC分泌增加不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C.GC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GC的分泌
11.为探究长期摄入高碘及硒对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的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饲养4个月后测定血清中T4的含量,处理方法及结果见下表。以下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正常对照组 高碘组 高碘加硒组
T4(nmol/L) 99.87 60.56 91.15
(注: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A.补硒能缓解高碘导致的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碘,无关变量有小鼠的数量,饲养的时间等
C.高碘组甲状腺质量大于其它两组
D.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要增加单独补硒的实验
12.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法,下列说法有科学依据的是( )
A.食用含有植物生长素的水果,植物生长素会促进儿童性腺过早发育
B.酸奶胀袋是乳酸菌发酵产生CO2造成的
C.食用没有甜味的面食,不会引起餐后血糖升高
D.接种疫苗预防相应传染病,是以减毒或无毒的病原体抗原激活特异性免疫
13.北京冬奥会期间,越野滑雪运动员身着薄比赛服在零下10℃左右的环境中展开激烈角逐,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的生理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分解加快,储存的ATP增加,产热大于散热
B.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血糖分解加快
C.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温度感受器对低温不敏感而不觉得寒冷
D.在运动初期骨骼肌细胞主要通过肌糖原分解供能,一定时间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供能
14.某学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学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
C.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上升
D.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15.如图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S”形曲线,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
B.②表示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和标记重捕法均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
C.食物、天敌等外因处于理想状态时,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D.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6.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7.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
18.某种植物激素能延缓离体叶片的衰老,可用于叶菜类的保鲜。该激素最可能是( )
A.细胞分裂素 B.生长素 C.脱落酸 D.赤霉素
19.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效唑通过增强AGPase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
C.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
D.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20.新采摘的柿子常常又硬又涩。若将柿子与成熟的苹果一起放入封闭的容器中,可使其快速变得软而甜。这主要是利用苹果产生的( )
A.乙烯 B.生长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21.下图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兴奋传递的方向是由A到C
B.如果B受刺激后C会兴奋,此时C的膜外电位呈负电位
C.刺激b处,a、b、c、d均可兴奋
D.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
22.递质发挥完作用后需要被灭活:有些递质被相关的酶分解,有些递质被膜上的转运体回收。如图为某药物A干扰递质回收的示意图,则下列相关推理正确的是( )
A.②是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而递质转运体是位于突触前膜的通道蛋白
B.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①中,当突触前膜上电位转变成外正内负时,递质就会释放出去
C.图中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时,需要相应的载体并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
D.若图中递质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则药物A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性兴奋现象
23.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24.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很多病原体,体内也有病变、衰老的细胞,免疫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B.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C.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D.免疫系统清除细胞中的病毒、麻风杆菌等主要依靠浆细胞
25.某些人对柳树花粉过敏,他们接触柳树花粉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红肿等现象。柳树花粉引起的过敏反应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PC和细胞1处理柳树花粉是激活细胞2的两个信号途径
B.细胞3不具备识别、处理柳树花粉的能力
C.M是柳树花粉,其能与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
D.避免再次接触柳树花粉等过敏原,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
二、综合题(共48分,每空1分)
26.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之间。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图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回答下列问题:

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 ,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 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
(2)图2中,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皮肤中的 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 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3)图2中,当环境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从激素调节角度分析小熊猫产热剧增的原因是 。
(4)通常通过检测尿液中类固醇类激素皮质醇的含量,评估动物园圈养小熊猫的福利情况。皮质醇的分泌是由 轴调节的。
27(每空2分).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的结构是 ,图乙中的B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 ,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 (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若图乙中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与B细胞表面的 结合后,会引起B细胞 。
28.如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的示意图,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中细胞②、细胞④和细胞⑦中可以识别抗原信息的是 。
(2)如果患者感染的病原体为艾滋病病毒(HIV),则患者体内受损伤严重的
是 淋巴细胞,患者自身的 和 的功能均会显著下降。
(3)据图乙判断,由流感疫苗引起的初次免疫反应成功诱导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理由是 。图乙中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发生反映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
(4)艾滋病感染者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人体感染HIV后,两年内HIV的浓度变化是 ,原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囊膜蛋白(Gp120,Gp41)抗体等多种抗体,大部分HIV被免疫系统消灭。
29.(每空2分)如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模型,图乙表示①种群和②种群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 ,图甲中出现阴影部分表示的是 。若不更换培养液,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图甲中曲线 最相似。
(2)若调查发现图乙中①种群t3时种群数量为200只,则理论上种群①的环境容纳量可能
为 只;在;t4-t5时间段②种群数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所代表的种群出生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的变化趋势与图乙中②种群的 时间段相对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