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由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A.以渔猎生活为主 B.社会分工出现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早期国家形成
2.图1是自公元前328年秦国始设丞相至秦王赢政时期的22位丞相籍贯分布图。这表明秦国
A.贵族政治趋向瓦解 B.选才标准不断改变
C.户籍管理日益松弛 D.地域观念逐渐淡化
3.粉壁是官府向民间颁布法律条文的一种方式。宋代的粉壁多分布在州县衙署门、治所城门、邸店以至乡村村落中,其内容多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有追捕强盗、监督官员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做法旨在
A.宣传政府律令 B.规范官员行为 C.教化民众百姓 D.稳定社会秩序
4.图2是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商业城镇空间分布图,由此可见
A.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交通位置影响城镇发展 D.区域性商帮的活跃
5.徐继《瀛寰志略》一书在定稿出版时,接受好友张穆建议,将“亚细亚以中国为主”改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亚细亚图》前。在“凡例”中,谨慎地中明“此书专详域外”。这反映了徐继窗
A.民族国家意识浓厚 B.具备广国国际视野 C.积极倡导学习西方 D.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6.1904年,去日本留学的湖北籍学生达341人:1905年,湖北新军在黄陂招考,入伍的96人中有12个廪生和24个秀才,在第32团中占到20%至30%。由此可知当时
A.社会变动引发价值观念变化 B.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7.资本输出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之一。表1是部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占比(%)一览表,其中丙是
表1
国家 1902年 1914年 1920年 1930年
甲 32.53 37.49 36.96 30.43
乙 21.08 15.83 8.13 5.27
丙 12.03 11.59 9.80 7.43
丁 0.12 13.39 23.12 41.83
A.英国 B.德国 C.日本 D.法国
8.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法》规定,“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顺应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C.团结工农进行土地革命 D.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9.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这一论断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B.践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缘于对国际形势的现实考虑 D.强调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必要性
10.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规定,对电子工业的品体切片、模拟式混合式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程控电话设备、机动船舶、精密科学仪器等进行大幅度降低税率。这一规定意在
A.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接轨 B.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
C.建立完善的关税制度体系 D.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
11.在古罗马时期,罗马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到文艺复兴时期,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得到恢复并逐步发展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C.国王权力不断加强 D.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12.表2为16-17世纪西欧小麦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表(1510年指数为100),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表2
时间 指数
1540-1549年 171
1550-1559年 225
1560-1569年 301
1570-1579年 407
1580-1589年 536
1590-1599年 644
1610-1619年 566
A.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B.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C.早期殖民扩张影响 D.物种交流规模扩大
13.1853年,英国政府剥夺了东印度公司的用人权,要求通过考选来任命驻印度的官员。1870年,内阁颁布枢密院令,“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英国政府的这些做法旨在
A.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B.实现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C.消除官僚腐败现象 D.规范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14.1851年,欧洲12国围绕欧洲疾病防治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到了20世纪,国际联盟国际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成为疫病防治领域的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领导者、协调者。据此可知,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A.始终由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 B.控制了疫病的爆发和扩散
C.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D.顺应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15.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该法案注重“工作”价值和“自立”精神,大幅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塑主流价值观念 B.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C.改善民众生活水平 D.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大一统需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需要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使行政层级合理适度。历代王朝基本沿袭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的方式,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令畅通。
“大一统”的“大”,就其本意而言还包含着人本、民本的思想关怀。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必须高度重视民心向背,重视保护民众的基本生产与生活。农民占有土地是否稳定,不仅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更关系到国家安定。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流思想政策。在战国向秦的历史进程中,法家思想占据绝对上风。秦采用法家治理思想,其统治迅速灭亡。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制订了颇为严密细致的律令,前后相续,与礼德互为表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大一统是一种身份认同,是以“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一统”中“大”的内涵更多体现出多元性和包容性,在这种以多元、包容和融合的身份认同基础之上,进而衍生出在“大一统”框架下民族交融和疆域拓展的讨论。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等
结合唐朝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大一统”的认识。(16分)
17.(14分)某历史研究小组以“番薯在中国的传播”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到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名陈益,广东东莞凤岗镇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食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壬午夏,乃抵家焉……掘啖益美,念来自首,因名“番薯”云。
——摘自《凤岗陈氏族谱》
材料二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荒后,明年都御使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教民种树,以当谷食,足果其腹,荒不为灾。
——摘自《福州府志》
材料三
表3番薯引种时间表
省份 引种年代 省份 引种年代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苏 四川 江西 湖北 1580年 1593年 1603年 1603年 1733年 1736年 1740年 河南 湖南 陕西 河北 贵州 山西 安徽 1743年 1746年 1746年 1748年 1752年 1756年 1768年
材料四
(1)综合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关于番薯传播的什么结论?请说明理由。(6分)
(2)研究小组为什么要搜集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你的看法。(8分)
18.(13分)表4为建党百年英雄模范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4
时期 英雄模范典型
1921-1949年 “叶挺独立团”式的勇作先锋、跟随党走的人民革命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红军英雄;“大义凛然向侧刀”的刘胡兰;“推小车、刘小船”的支前英雄……
1949-1978年 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中的孟泰:建设新中国、献身现代化的“铁人”王进喜;农业互助组成长起来的耿长锁;“发扬螺丝钉精神”的雷锋……
1978年至今 女排式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为国争光的奥运英雄;张瑞敏式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勇于严抓质量、打造民族品牌的创业典型;长期参与国防先进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于敏式的默默无闻、献身祖国的模范英雄;绝壁开路、带头拔穷根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式的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脱贫攻坚英雄……
——据尹昱珺等《建党百年英雄模范教育的历史考察、经验及启示》
结合材料,以“时代中的英雄模范”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12分)表5为《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目录(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5
第二章 工业革命的发韧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二、英国工业化的过程 三、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
第三章 ______________ 一、法国的工业化 二、美国的工业化 三、德国的工业化
第六章 工业化与社会 一、工业化的经济后果 1.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2.农业革命与农业现代化 3.经济结构的变迁 二、工业化的社会后果 1.乡村的改变 2.生活节奏加快与时间观念增强 3.教育发展与文化素质提升 4.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
——摘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1)请你为第三章拟定合适的标题并说明依据。(4分)
(2)补充第六章第二部分4、5子目的标题并加以简述。(8分)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DCD 6-10 ADBCD 11-15 BCACB
二、非选择题
16.(16分)
从中央集权角度作答:唐朝设御史台监察百官;地方上将全国划分为十道监察区,后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4分)
从民本角度作答:唐朝实行均田制,保护个体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优抚工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改革吏治。(4分)
从主流思想政策角度作答:德法相依,礼法结合,制定《唐律疏议》等法典,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融入法律;(4分)
从疆域和民族关系角度作答:国家统一,疆域广阔;民族政策开明,注重通过册封、和亲、会盟、设置管理机构等多种方式,促进民族交融。(4分)
17.(14分)
(1)结论:番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海外传入中国。(2分)
理由:材料一认为是陈振龙从越南引入广东,材料二认为是金学曾从海外引入福建,两则材料记载的引种者和地点均不相同,无法得出结论;地方志和族谱带有地域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使用时需要不同史料相互印证。(4分)
(2)材料三反映了番薯在中国传播时间长,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从东南沿海逐渐传播到内地,有助于研究番薯传播的时空特征;材料四反映了清代乾隆年间人口的增长,番薯广泛种植,缓解了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问题,有助于研究番薯传播的重要影响。(8分)
18.(13分)
1921—1949年,主要表彰舍生忘死的战斗英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4分)
1949—1978年,主要表彰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新中国。(4分)
1978年至今,表彰的英雄模范呈现多元化,涵盖多个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发展。(4分)
总之,不同时期的英雄模范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引领了社会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1分)
19.(12分)
(1)标题:工业化的扩展
理由: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4分)
(2)示例:
①标题:城市化发展
简述: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②标题: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出行
简述:伴随工业革命不断深入,开凿运河,兴修铁路,促进了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③标题: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简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
(任选两个标题作答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