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涟源市全国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涟源市全国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0 09:43:30

文档简介

全国名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本题考查中国的早期农业。根据材料可知,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人工栽培稻谷,说明
当时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因此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故D
项正确。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在1万年前,世界上就出现了原
始农业,实现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且B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不仅有
长江流域,还有黄河流域,余姚属于长江流域,排除C项。
2.C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措施,该措施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
础,C正确;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A排除:B是奖励军功措施的意义,排除;材料与历史传承无关,D排
除。故选C。
3.B由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明末一清中叶、戊戌变法以来三个时期对郡县制的争论中都有褒有贬,时代不同,
对郡县制的褒贬的思维角度也发生了变化,故选B:唐朝、明末一清中叶、戊戌变法以来三个时期对郡县制的
争论中都有褒有贬,排除A;三个时期对郡县制的褒贬的思维角度不同,并非时间愈后评价愈加准确,排除
C;梁启超提出效瑞士联邦之制,排除D。
4,B司马相如%上林赋是汉朝赋的代表性作品,汉赋的特点是气势恢弘、铺陈排比,辞藻华美,反映当时时代
精神的豪迈勇进,故答案为B项:A项是词的特点,排除:C项是现代记叙文的特点,排除:D项是杜甫诗歌的
特点,排除
5.A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晚期,汉族服饰带有鲜卑族色彩,而鲜卓族贵族的墓葬带有汉族墓葬风格,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的结果,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封建
化”政策能够促进鲜卑贵族吸收汉文化,但不能解释汉族服饰出现鲜卑族特征的现象,排除B项;北魏时期并
未出现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出现于隋朝,而且北魏时期民众习俗并未趋同,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
料无关,大同地区并非南方,排除D项。
6.C材料反映唐代均田制下,农民的粟、绢帛和钱均有一定的剩余,这说明农民的生活状况较好,据此可推断
出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良好,故选C:封建社会时期的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但材料并未对农民赋役情
况与其他阶层进行对比,A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农民的收支情况,未涉及土地兼并情况,
故排除B;唐代仍征收实物地租,明清时期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故排除D。
7,B根据“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等信息可知,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只有通过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这体现了其“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故选B项;朱熹没有强调
反省内心,而是主张依托具体事物来求“理”,这种方式体现的是客观性,排除A项: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
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知行合一”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8.B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地方军政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B项正确:奴
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并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奴儿干都司的设置侧重于加强
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并没有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高一期末·历史参考答案第】页(共4页)《中外历史纲要上》一BB一X一D一甲】全国名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逃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郎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75+15分钟)。
(若进行75分钟洲试,可将本卷“”的題选做)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来黑色墨水签宇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迭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逃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国: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中带“”的为选做题)
·1.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被遗址中出土了人工栽培稻谷,其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
完好,在已发现的同时代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
A.新石器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中国最早完成食物采集到生产的转变
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
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
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鉴控。这些主张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
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3.下表是关于那县制的三次争论高潮的基本概况
唐朝
朱敬则:“高下在心,天下制在一人”
柳宗元:“答在人怨,非郡色之失也”
顾炎武:“方今郡县之弊已极…中国之所以日弱面益趋于乱也”
明末一清中叶
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戊戌变法以来
章太炎:“民国成立,首在规定政权,必中央之权略重,地方之权略轻”
梁启超:“效瑞士之制,自分为数小邦,据联邦之制,以实行民主之政”
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A.同一时期评价基本趋同
B.随社会环境和思维角度发生变化
C.时间愈后评价愈加准确
D.都只关注利弊但未提出处理方案
·4.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曰:“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
谷为之荡波。”其体现的文学特点是
A句式灵活、自由不羁
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语言朴实、叙事生动
D.沉郁顿挫、映照现实
【高一期末·历史
第1页(共6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一BB一X一D一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