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5~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木测风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
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君书》中记载了商鞅“驱以赏”的促农策略,即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
爵,或利用价格和税收来鼓励农耕,并采取抑末政策来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在耕战中
“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商鞅的这一策略
A.主要为强国和战争服务
B.阻碍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C.立足于农民阶级的利益
D.反映了儒法思想间相互借鉴
2.西晋时,南方冶铸业并不发达,到东晋时,扬州发展成为冶铸的中心,建康有左右二冶,荆益二
州的冶铸业也有相当规模。除官府冶铁作坊之外,民间鼓铸也有发展,冶炼技术还传播到其
他地区。南方冶铸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游牧文化的传播
B.古代经济重心的转变
C.小农经济的衰退
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3.唐代寺院一般都拥有庄田,而且寺院庄田不断扩大,如天台山国清寺一次就购置庄田12顷,
杭州龙兴寺也“于众中募财置良田40顷”。而且,佛教寺院享有免纳赋役的特权,“天下百姓,
或冒为僧尼道士”“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这些现象
A.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利益
B.说明佛教教义出现质变
C.表明政府放松了人身控制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朝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大藏经》五千余卷,此后除了翻刻五代监
本十二经外,国子监还遍刻九经唐人旧疏和他经宋人新疏,并大规模校刻史书、子书、医书、算
书、类书及《文选《文苑英华》等诗文总集。这反映出当时
A.印本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态
B.雕版印刷技术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C.朝廷对出版印刷业进行了垄断
D.木活字在印刷行业中得到了普及
【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第1页(共6页)】
241547D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根据材料“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在耕战中·使生力与
杀力互相转化”可知,这是商鞅的耕战思想。“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说明其主要是为强国和战争服务,故
选A项。“阻碍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说法错误,奖励耕战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排除B项:“立足于
农民阶级的利益”说法错误,虽然商鞅这一策路鼓励农耕,但其立足于君主,而不是农民,排除C项;材料没有
体现儒家思想,排除D项
2.D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南方冶铸行业得到较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晋末年前,北方人民为
了躲避战乱,大量人口迁往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南方,为南方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故选D项。
材料中的治铸行业与游牧文化无必然关系,排除A项;东晋时期经济重心仍然是在北方,排除B项:C项材料
体现不出,排除
3.A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寺院大面积的兼并土地,加速了均田制的瓦解。“佛教寺院享有免纳赋役的特权”
“天下百姓,或冒为僧尼道士”“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这更是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利益,故选A项。
“佛教教义出现质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唐代寺院经济影响国家财政,排除C
项;材料所述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4,B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刻印了大规模的藏经、诗文总集等,说明当时的雕版印刷在宋朝时已形成一个庞
大的产业,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印刻,大量的诗文印刷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故选B项。印本虽然在当时有大
量印刷,但并不能说明其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态,排除A项;“朝廷对出版印刷业进行了垄断”与史实不
符,当时有官方印刷和民间印刷,排除C项;木活字在宋朝并没有普及,当时推广流行的是雕版印刷术,排除
D项
5.B根据材料“初命诸路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摇役,壮者皆兵”“凡步
骑之仗、糗,皆取各焉。其部长曰孛革,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责让肃宗失利之状。使欢都、冶可以本部七谋
克助之”可知,猛安谋克具有明显的军事组织性质,故选B项。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民族交融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的特点,体现不出因俗而治的理念,排除
D项
6.D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商人在获得经济利益后并没有将资本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而是向“寻租性人力资
本一一官员”转变,对科举进行投资,这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故选D项。材料与“豪强地主”“社会阶层
之间的矛盾”无关,排除A,C两项:材料与科举制度的完善无必然关系,排除B项。
7.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专门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和发展,故选B项。“因地制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正式将西藏地区纳入了中央版图”是在元
朝,排除C项,“逐渐消除了少数民族分裂的隐患”说法错误,排除D项。
8.C根据材料“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
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可知,中英之间较大的武器差距,其实质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晚清时
期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步人工业社会,社会生产力和
科技得到较大发展,故选C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并不是“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清朝统治
阶层的封闭愚昧”排除A,D两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不仅实施股份制,其股份还向社会公开投放,使其具有一定开放性色彩;此
外,还规定禁止洋人购买该局股票,则又使其具有一定的民族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轮船招商局的
创办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御作用,排除B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未突破“中体西用”思想,排除C项;
仅从轮船招商局向社会公开招股一事论证清政府放弃抑商政策属于孤证不立,且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才正
式放弃抑商政策,排除D项。
10.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的女神是西方列强的象征,虚弱少年是清政府,远处的巨龙则是义和团运动。
该漫画反映出面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危机感逐渐增强,以致其需要威胁清政府来剿灭义和团,故
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列强威胁清政府剿灭义和团,这与“开始联合绞杀义和团”无关,排除A项: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并不具备反封建性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其侵华方式仍是以战争为主,排除D项。
11.A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的“兽性教育”意在培养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强健体魄,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国
民精神,结合当时教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主张旨在通过塑造国民精神以实现救亡图存,故A项正
确。20世纪初,洋务运动时期已开启教育近代化转型,且材料未涉及封建教育体制,排除B项:培养综合性
人才只是方法,实现救亡图存才是目的,C项并非其最根本的目的,故排除;材料与民主,科学思想无关,排
除D项。
12.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10月是北伐战争时期,全国农民运动中心由广东转移到湖南
湖北,并使农民运动影响到部分东部、北部甚至西北地区,这正是由于北伐军由珠江流域进入到长江流域,
并不断向北推进的影响,即国民革命形势不断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农民逐渐成为我
【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54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