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0 09:58:14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君书》中记载了商鞅“驱以赏”的促农策略,即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或利用价格和税收来鼓励农耕,并采取抑末政策来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在耕战中“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商鞅的这一策略
A.主要为强国和战争服务 B.阻碍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C.立足于农民阶级的利益 D.反映了儒法思想间相互借鉴
2.西晋时,南方冶铸业并不发达,到东晋时,扬州发展成为冶铸的中心,建康有左右二冶,荆益二州的冶铸业也有相当规模。除官府冶铁作坊之外,民间鼓铸也有发展,冶炼技术还传播到其他地区。南方冶铸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游牧文化的传播 B.古代经济重心的转变
C.小农经济的衰退 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3.唐代寺院一般都拥有庄田,而且寺院庄田不断扩大,如天台山国清寺一次就购置庄田12顷,杭州龙兴寺也“于众中募财置良田40顷”。而且,佛教寺院享有免纳赋役的特权,“天下百姓,或冒为僧尼道士”“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这些现象
A.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利益 B.说明佛教教义出现质变
C.表明政府放松了人身控制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朝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大藏经》五千余卷,此后除了翻刻五代监本十二经外,国子监还遍刻九经唐人旧疏和他经宋人新疏,并大规模校刻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及《文选》《文苑英华》等诗文总集。这反映出当时
A.印本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态 B.雕版印刷技术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C.朝廷对出版印刷业进行了垄断 D.木活字在印刷行业中得到了普及
【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 第1页(共6页)】 241547D
5.下表是关于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
《金史·太祖本纪》 “师还(自宁江州还)谒宜靖皇后,以所获颁宗室耆老。以实里馆资产给将士。初命诸路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
《金史·兵志》 “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摇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
《金史·桓赧传》 “世祖闻肃宗败,乃自将经舍狼、贴割两水,取祖赦、散达之家……世祖至,责让肃宗 失利之状。使欢都、冶诃以本部七谋克助之”
A.强化了契丹的管理系统 B.具有军事组织的性质
C.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D.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
6.明朝由于产权制度的缺失,导致了生产性人力资本——商人向寻租性人力资本——官员的转变,另外由于封建专制制度天然的缺失,官员的权力难以约束,导致了绝大多数发迹的商人都对科举进行了投资,通过对政治资源的投资和获取来实现产权和商业利益的保护。这一现象
A.提升了豪强地主的政治地位 B.推动了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C.缓和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D.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7.清崇德元年,成立蒙古衙门。崇德三年,在蒙古衙门的基础上成立了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年间定尚书,其官制同六部,成为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康熙年间,理藩院机构逐渐完善。清前中期,理藩院直接管理西藏事务。理藩院的发展
A.体现了清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 B.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C.正式将西藏地区纳入了中央版图 D.逐渐消除了少数民族分裂的隐患
8.1841年初冬,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在广州城外一触即溃,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A.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 B.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D.清朝统治阶层封闭愚昧
9.1872 年轮船招商局在设立之初,规划该局资本为 100万两,先收50万两,分1000 股,每股500两,并向社会公开招募。此外,该局还规定:购买股票者必须如实填写姓名和籍贯;股东出让股票时,也必须到招商局注册,并规定“不准让与洋人”。 由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体现了开放性与民族性兼备的特征 B.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
C.已突破传统“中体西用”的思想范畴 D.表明清政府已放弃抑商政策
10.下面为 1900年美国《PUCK》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描绘了智慧与战争的女神雅典娜指着远处的巨龙,并对坐在龙椅上的虚弱少年说:“首先要教会中国人什么是文明。那条龙在给我们带来麻烦前必须被干掉,你不动手那我就亲自来。”该漫画反映出
A.中外势力已开始联合绞杀义和团
B.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C.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引发列强担忧
D.西方列强的侵华方式已发生转型
11.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文提出:“教育儿童,十岁以前,当以兽性主义,十岁以后,方以人性主义”。他指出所谓兽性,“曰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此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陈独秀的这一主张旨在
A.重塑国民精神以实现救亡图存 B.批判封建教育体制的弊端
C.倡导培养综合发展的新式人才 D.推动民主与科学思想普及
12.1926年 10月以后,湖南、湖北逐渐取代广州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 其中,湖北在极短时间内筹备县农协22个、乡农协3 160个,会员超百万人。 与此同时,豫、陕、川、直、赣、浙、苏等省参与农协的会员也逐渐发展到900余万人。这反映出
A.革命形势发展影响了农民运动
B.农民阶级已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中国民主革命道路出现了转移
D.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日益壮大
13.1937年后,日伪政府在沦陷区各学校用的教科书中增添“日满华一体”“建设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等内容。此外,这种宣传也逐渐渗透到传统民俗中,如1939年南京街头张贴“建设东亚新秩序,实现中日真和平”等春联。这些行径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 B.维护日本对华的侵略统治
C.摧毁中国人持久抗战的斗志 D.缓和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14.习近平曾说:“此战可谓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此一战,人民军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受到极大鼓舞,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由此可知,这一战争应是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对越自卫反击战
15.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问题提出要“百家争鸣”,次年《历史研究》杂志成立,并以此为办刊方针;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百家争鸣”逐渐成为整个科学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由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提出
A.折射出国家对文化创作干预过多
B.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
C.表明“左”倾思潮在史学界的泛滥
D.反映出史学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
16.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前,江泽民带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下列关键词组合能体现其治国方略的是
A.拨乱反正、一国两制、科学发展 B.“三个代表”、市场经济、“走出去”
C.改革开放、“两个凡是”、韬光养晦 D.矛盾转化、实事求是、共同富裕
【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 第3页(共6页)】 241547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 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 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 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 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积极主动”。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通过对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展开的“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在外交目标上,更注重“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更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外交价值立场上,更明确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摘编自刘骞《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时代意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外交所体现的思想。 (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代外交与中国古代外交的不同,并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的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一
朝 代 选官制度 标 准 办 法 选官权
夏商西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亲贵合一,世代相传 奴隶主贵族
战国 军功爵禄制 军功 军功、养士、客卿 国君、贵族
汉朝 察举制 品德、才能 察访人才,举荐做官 地方官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中央官员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取舍 朝廷、中央
—摘编自邵长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始终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中心地位,经义成绩几乎成为决定考生是否被录用的最终根据。 尤其明清时期,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考生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内容,以特定的考试文体作答,甚至书法不佳者纵有惊世才华也不能录取,如龚自珍在殿试、朝考两次答卷都压倒众人,“阅卷诸公皆大惊。 而卒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 此外,科举作为成名登科的唯一途径,引得不少人甘愿铤而走险,而在封建王朝专制集权的管理下,始终无法建立起有效、民主的监督机制,或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对科举也都逐渐失去信心,科举制最终被历史的浪潮所湮没。
—摘编自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这一发展的积极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由于外国侵略者步步进逼,亡国惨祸迫在眉睫,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欧洲三百多年的历程。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站在另一个文化体系上,在对西方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的困境下,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政治学说、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直到马克思主义都介绍到中国来,推动了社会变革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杜玲《近代中国的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 第5页(共6页)】 241547D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重点行业产能集中度提高,以造纸行业为例,和2007年相比,全国造纸行业的产品产量增加了 61%,企业数量减少了24%,单个企业平均产量提高了 113%,同时单位产品的排污量在大幅下降。此外,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量增长20%~60%;采矿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数量减少34%~93%。
——摘编自李莹《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2 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意义。 (6分)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根据材料“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在耕战中·使生力与
杀力互相转化”可知,这是商鞅的耕战思想。“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说明其主要是为强国和战争服务,故
选A项。“阻碍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说法错误,奖励耕战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排除B项:“立足于
农民阶级的利益”说法错误,虽然商鞅这一策路鼓励农耕,但其立足于君主,而不是农民,排除C项;材料没有
体现儒家思想,排除D项
2.D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南方冶铸行业得到较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晋末年前,北方人民为
了躲避战乱,大量人口迁往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南方,为南方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故选D项。
材料中的治铸行业与游牧文化无必然关系,排除A项;东晋时期经济重心仍然是在北方,排除B项:C项材料
体现不出,排除
3.A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寺院大面积的兼并土地,加速了均田制的瓦解。“佛教寺院享有免纳赋役的特权”
“天下百姓,或冒为僧尼道士”“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这更是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利益,故选A项。
“佛教教义出现质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唐代寺院经济影响国家财政,排除C
项;材料所述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4,B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刻印了大规模的藏经、诗文总集等,说明当时的雕版印刷在宋朝时已形成一个庞
大的产业,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印刻,大量的诗文印刷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故选B项。印本虽然在当时有大
量印刷,但并不能说明其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态,排除A项;“朝廷对出版印刷业进行了垄断”与史实不
符,当时有官方印刷和民间印刷,排除C项;木活字在宋朝并没有普及,当时推广流行的是雕版印刷术,排除
D项
5.B根据材料“初命诸路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摇役,壮者皆兵”“凡步
骑之仗、糗,皆取各焉。其部长曰孛革,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责让肃宗失利之状。使欢都、冶可以本部七谋
克助之”可知,猛安谋克具有明显的军事组织性质,故选B项。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民族交融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的特点,体现不出因俗而治的理念,排除
D项
6.D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商人在获得经济利益后并没有将资本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而是向“寻租性人力资
本一一官员”转变,对科举进行投资,这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故选D项。材料与“豪强地主”“社会阶层
之间的矛盾”无关,排除A,C两项:材料与科举制度的完善无必然关系,排除B项。
7.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专门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和发展,故选B项。“因地制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正式将西藏地区纳入了中央版图”是在元
朝,排除C项,“逐渐消除了少数民族分裂的隐患”说法错误,排除D项。
8.C根据材料“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
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可知,中英之间较大的武器差距,其实质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晚清时
期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步人工业社会,社会生产力和
科技得到较大发展,故选C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并不是“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清朝统治
阶层的封闭愚昧”排除A,D两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不仅实施股份制,其股份还向社会公开投放,使其具有一定开放性色彩;此
外,还规定禁止洋人购买该局股票,则又使其具有一定的民族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轮船招商局的
创办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御作用,排除B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未突破“中体西用”思想,排除C项;
仅从轮船招商局向社会公开招股一事论证清政府放弃抑商政策属于孤证不立,且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才正
式放弃抑商政策,排除D项。
10.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的女神是西方列强的象征,虚弱少年是清政府,远处的巨龙则是义和团运动。
该漫画反映出面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危机感逐渐增强,以致其需要威胁清政府来剿灭义和团,故
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列强威胁清政府剿灭义和团,这与“开始联合绞杀义和团”无关,排除A项: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并不具备反封建性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其侵华方式仍是以战争为主,排除D项。
11.A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的“兽性教育”意在培养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强健体魄,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国
民精神,结合当时教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主张旨在通过塑造国民精神以实现救亡图存,故A项正
确。20世纪初,洋务运动时期已开启教育近代化转型,且材料未涉及封建教育体制,排除B项:培养综合性
人才只是方法,实现救亡图存才是目的,C项并非其最根本的目的,故排除;材料与民主,科学思想无关,排
除D项。
12.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10月是北伐战争时期,全国农民运动中心由广东转移到湖南
湖北,并使农民运动影响到部分东部、北部甚至西北地区,这正是由于北伐军由珠江流域进入到长江流域,
并不断向北推进的影响,即国民革命形势不断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农民逐渐成为我
【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547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