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0:26: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大自然的语言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翘(qiào) 悬殊(shū) 衰草连天(shuāi) 草木荣枯(róng)
B.侵害(qīn) 延迟(yán) 周而复始(ér) 风雪载途(zhài)
C.孕育(yùn) 农谚(yàn) 冰雪融化(róng) 翩然自来(piān)
D.了解(jiě) 纬度(wěi) 销声匿迹(nì) 簌簌落下(shù)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割麦插禾 消声匿迹 内陆 孕育
B.北雁南飞 冰雪融化 抽青 物侯
C.花香鸟语 籁籁落下 山脚 海棠
D.衰草连天 草长鹰飞 农彦 灵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此。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郊外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逐渐地销声匿迹。
D.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4.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 。 。 。 。
①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②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③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④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⑤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A.①③⑤②④ B.④③⑤②① C.④①③⑤② D.①④③⑤②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 , ; ”。 B.、 、 , 。” C.、 , ; 。” D.。 、 , ”。
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文中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C.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现象及物候学。
D.结合文中介绍的影响物候来临的四大因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纬度的差异。
二、填空题
8.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 、 、 、 、 。
9.《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 。本文文体是: 。
10.解释下列短语中划线的字。
①草木荣枯 ②次第开放
③年年如是 ④风雪载途
⑤周而复始 ⑥销声匿迹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1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全语句,使句子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5字)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四、综合性学习
12.八年级(2)班以“气象物候”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请仿照示例,从二十四节气(如冬至、霜降、芒种)中任选两个解释含义。
示例:清明。表示天气晴朗温暖,草木返青。
(2)你的同学小芳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奇特,请你从物候学的角度对这句诗提出不同的看法。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13.阅读①-③段,“物候”可以概括为?(不超过15个字)
14.比较表格里的两组句子,说出你的阅读感受,并简要说明感受产生的原因。(80-100字)
原句 改动句
第一组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杏花、桃花开的时候,农民们知道要赶快耕地种谷了。布谷鸟叫了,劳动人民知道该插禾了。
第二组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比1961年、1960年都迟。
第四部分 作文素养
六、作文
15.课文以概括性地描述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为开头, 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请仿照课文第一段,写一写你 对初冬的印象。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翘qiào—qiáo;
B.载zhài—zài;
D.簌shù—sù;
故选C。
2.D
【详解】A. 消—销;
B. 侯—候;
C. 籟—簌;
D. 鹰—莺,彦—谚;
故选D。
3.D
【详解】考查成语中运用。
A.草长莺飞:绿草茂盛,黄莺翩然。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象。正确;
B.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衰萎的样子。正确;
C.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正确;
D.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不能形容“我”不改正错误。用错对象;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④句“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总领语段,点明近海的气候特点;①句承接④句点明现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③句列举具体的事例,印证①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内容;⑤句“又如”提示承接上文又列举了一个事例,②句内容是⑤句的具体体现。故排为:④①③⑤②。
故选C。
5.A
【详解】B.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活动”;
C.“连胜三局”表意不明,可以在“连胜三局”之前加上“阿尔法狗”,“再次”不合逻辑,句中没有“第一次”;
D.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发现、干预和制止”;
故选A。
6.C
【详解】第一处:“草木荣枯”与“候鸟去来”是并列关系,应用“顿号”;
第二处:是句中一般性的停顿,应用“逗号”;
第三处:“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与“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是两个并列的分句,用“分号”;
第四处:这是完整的引用,“句号”放在“引号内”;
故选C。
7.D
【详解】考查内容理解。
D.该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高下的差异。故选D。
8.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下定义; 分类别; 列图表
【详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引资料、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作假设、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说明方法一般主要是应用在说明文的写作当中,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可以让文章更加具有科学严谨性与真实准确性。
9. 竺可桢; 说明文
【详解】【分析】记住作者。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0. 茂盛; 一个接一个地; 这样; 充满; 又; 隐藏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中重点词语的解释,解答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
点睛: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成语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应根据文言文、句子成分和具体语境来推断。
11.反无霜
【详解】考查补写语句。补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考点,补写的句子内容来源于文本,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过渡)。补写时既要内容上符合语言环境,也要句式上符合语言特征。
结合“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的内容可知,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但是也有特殊情况,“而”在句中表示转折,说明将会出现与“山脚有霜”相对的情况,即会造成山脚有霜而山腰没有霜的现象,以此来证明“特殊情况(逆温层)”的存在。据此可补写为“反无霜(反而无霜)”。
12.(1)示例一: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示例二:立夏,夏季的开始;示例三: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示例四: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2)示例:小芳,你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认为玉门关处于西北地区,常年多风,黄沙漫天是常见的现象,所以应该是“黄沙远上白云间”,你认为呢?
【详解】(1)此题考查了节气名称的解释。回答该题时,要联系节气名称,再联系节气时间和特点作答,注意不要牵强附会。如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2)此题考查了口语的实际运用。回答时,先要联系小明的观点,再结合自己的物候知识“玉门关处于西北地区,常年多风,黄沙漫天是常见的现象”来回答。注意称呼、内容。
13.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现象就是物候。 14.感受:第一组中原句语言更生动,第二组中原句语言更准确。
原因:第一组中原句“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杏花、桃花和布谷鸟拟人化,生动形象,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这些物候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二组中原句的语言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表达更准确,比如“迟十天左右”“迟五六天”。
【解析】13.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
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是物候。根据第②段中“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③段中“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得: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现象就是物候。
1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的理解。赏析句子时,仔细揣摩,可以从抓关键字词,从修辞手法、用词准确等角度作答。
①组原句,“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杏花、桃花和布谷鸟人的特征,用春季来临时的自然现象来指导农业生产,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些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通俗易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改动后的句子虽然意思未变,但表达得太平淡直白,缺少趣味性;
②组原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迟十天左右”“迟五六天”,说明得更准确具体。改句仅仅说了“迟”,迟多长时间没有明说,表达过于模糊,读者不能从中得到明确的知识。
15.示例:
冬天来了,可我们却没感觉到。
时光似乎已忘了变换季节,我们好像还滞留在深秋。
已经过了立冬,天气却比前些天更暖了一些,阳光也更加明媚,延续了好些天的雾已完全地散了,天空一下子变得明朗了许多.这几天,太阳总是很早就露出笑脸,金色的光辉从东边的天空洒向整个大地,给地上的一切都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一直没有风,空气微微有些冷,但决称不上寒,看起来很洁净,似乎雾的散去也带走了浮在空中的灰尘.在这样的早晨,行走在初冬的阳光里,心情好的没法说,就想学那些农村的老人,闲暇时找一处向阳背风的墙根,眯起眼睛静静地靠在那里,舒舒服服地享受那初冬阳光的温情----那阳光如爱人柔情的手一样拂着你的脸,让你有一种暖意,有一种迷醉,真想闭上眼睛美美地睡上一觉。
【详解】仔细观察是写好片段练习的基础。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观察中来,可以运用听觉感受初冬与其他季节声音的不同,运用视觉感受色彩的不同,运用触觉感受温度的差异,等等。注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性的语言较有感染力,抒情要以描写为基础,要先描写后抒情。
点睛:写景除了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这些方面进行描写外,还可抓住景物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