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阿西莫多短文两篇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zhèn) 劫难(jué) 天衣无缝(fèng)
B.褶皱(zhě) 潮汐(xī) 海洋深渊(yuān)
C.陨落(yǔn) 追溯(sù) 地壳运动(ké)
D.衍射(yǎn) 彗星(huì) 两栖动物(xī)
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潮汐 振撼 骨骼 彗星 B.悬殊 孕育 农谚 至密
C.凋凌 沟壑 腐蚀 帷幕 D.狩猎 赌注 迁徙 萌发
3.下列句子中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_________。
②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_________。
③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_________。
A.细密 紧密 融化 B.致密 严密 融化
C.致密 紧密 熔化 D.细密 严密 熔化
4.小秦和小淮确定以“沙”为专题编写诗集。辑录过程中发现古诗里的沙有不同颜色,如“渚清沙白鸟飞回”的白色,“平沙莽莽黄入天”的黄色。他们查了一些资料,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比如最常见的黄沙,往往混杂了一些含铝的粘土矿物。
②纯的沙子,即二氧化硅,原本是透明的。
③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沙子有不同的颜色呢?
④就是这些杂质决定了沙子的颜色。
⑤而白色沙滩则是珊瑚的微粒堆积多了形成的。
⑥因为沙子中经常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
A.①⑤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①⑤ C.⑥④①⑤②③ D.②③⑥④①⑤
5.下面句子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来了,花香鸟语,大自然充满了生机。
B.麻雀也会噗噜噜落到院子里,蹦蹦跳跳,目空一切,全无一点怕人的样子。
C.冬天悄悄地到来了,平日里那些活泼可爱的小昆虫都销声匿迹了。
D.我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这鸣叫声,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曲。
6.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 )。
A.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
B.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
C.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D.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7.《恐龙无处不在》第四自然段举了青蛙、蟾蜍的例子,原因是( )。
A.作者熟悉青蛙、蟾蜍。
B.作者喜欢青蛙、蟾蜍。
C.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有代表性,简明易懂。
D.作者举不出别的例子。
8.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C.《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D.两篇短文均将难懂的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原因是多用解释说明,还擅于用假设来引导读者去理解。
E.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二、填空题
9.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
(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10.《恐龙无处不在》作者 , 国人,选自《 》。
1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 国著名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 》《 》等。
12.解释下列词语含义。
(1)劫难:
(2)致密:
(3)遗骸: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13.两篇短文均是说明文,两文在说明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14.“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团委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冰川开始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据预测,按现在的速度,21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将导致蓝藻过度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2)阅读下列校团委对学生进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表,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五、现代文阅读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恐龙无处不有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板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沟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⑥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⑦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⑧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⑨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⑩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说说本文题目有何作用?
(2)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泛大陆是由一个板块构成的。
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D.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3)下面语段是从原文中摘抄出来的,请将其放回最合适的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4)本文和《被压扁的沙子》都谈到了“恐龙”,一篇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另一篇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中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被压扁的沙子(节选)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⑥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6.选文开头为什么要提9年来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17.请你结合第②③段内容,介绍一下“撞击说”和“火山说”。
18.请你分析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9.请你分析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四部分 作文素养
六、作文
20.在距今大约两亿七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副其实的霸主,它们是恐龙……
请你自选角度,发挥想象力,写一个关于克隆恐龙的片段。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劫难(jué)——jié;
C.地壳运动(ké)——qiào;
D.两栖动物(xī)——qī;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A. 振撼——震撼;
B. 至密——致密;
C. 凋凌——凋零;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①处:
致密:精致紧密的;质地细密;形容某一事或物精致紧密。细密:质地精致;书画用笔细而密或文章结构严密。
在此形容二氧化硅原子相距很近,紧密,应使用“致密”。
②处:
紧密:形容十分密切,不可分隔或多而连续不断。严密:周密,没有疏漏;严谨缜密。
在此形容因挤压变得距离近,不可分割,应使用“紧密”。
③处:
融化:是固体(如冰、雪等)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的过程。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
在此形容在高温下岩石(固态)会液化,应使用“熔化”。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排序。
②“纯的沙子,即二氧化硅,原本是透明的”是对二氧化硅(纯的沙子)科学的说明,引出说明的对象,因而是首句;③“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沙子有不同的颜色呢?”中“可是”表转折,承接上句,提出后面需要加以说明的问题,且点明实际情况“我们看到的沙子有不同的颜色”;⑥中“因为……”意为解释说明了③句中的问题;④中“这些杂质决定了沙子的颜色”紧接⑥中“杂质”的表述,并详细说明了“杂质”起到的作用,故④在⑥后;①中的“比如”为举例,需承接上句④;⑤和①一样都是举例,但因为多了关联词“而”,故紧跟在①后;故排为:②③⑥④①⑤;
故选D。
5.D
【详解】A.花香鸟语: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B.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狂妄自大,谁都看不起。句中形容麻雀不怕人的样子,使用正确;
C.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句中形容冬天小昆虫的状态,使用正确;
D.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句中形容各种鸣叫声,使用有误;
故选D。
6.C
【详解】括号内容说明金刚石加温恢复到炭的状态。故选C。
7.C
【详解】举例子要举读者熟悉易懂的。故选C。
8.B
【详解】B. 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大陆的漂移。故选B。
9. 举例子 打比方、列数字 作比较
【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1)根据关键词“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列举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发现一些骨骼化石的事例,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将南极洲比作大冰箱,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根据关键词“十分之九”可知,此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的重量”与“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的重量”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0. 阿西莫夫; 美; 新疆域
【详解】背诵文学常识。
【点睛】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1. 阿西莫夫 美 基地 新疆域
【详解】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12. (1)灾难;灾祸。 (2)细致精密。 (3)遗留下来的骨骸。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13.都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恐龙无处不有》以南极发现恐 龙化石为例,还以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为例,来说明大 陆漂移的假说。《被压扁的沙子》则重点以S M斯季绍夫的成 果和麦克霍恩等人的测试成果为例,说明地球曾遭巨大撞击。
【详解】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作者的观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4.(1)减缓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的速度,抑制水体污染引发的疾病。
(2)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开展宣传活动意义重大。
【详解】(1)认真阅读材料一,可以看出材料一是分两个方面说明的,前三句话是一个方面,第四句话是另一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说明的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最终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第二个方面说明的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最终会污染水体,引发疾病。据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是: 减缓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的速度,抑制水体污染引发的疾病。
(2)认真观察“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表,可以看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低碳生活方式的分别占比为7.9%和24.2%,两者加到一起只要30%多一点,而对低碳生活方式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分别占比为59.2%和8.79%,两者加到一起竟达将近70%。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很有必要开展宣传活动。
【点睛】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⑵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图意,要结合有关数字,关键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达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
15.(1)“恐龙无处不有”这个题目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A
(3)放在第④段后(或第⑤段前);理由:因为所选文字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前一部分承接前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间引出后文大陆漂移假说。
(4)示例: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推测、研究、论证后又有新发现,用科学发现来进行科学研究。我们也从中受到启发,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
文章用恐龙无处不有的现象做题目,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从而说明板块构造说的原因本质,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选文内容分析理解。
A.有误,由⑥段“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等内容可知,“地壳是由一个板块构成的”太绝对。
故选A。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句子的内容与作用。
本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二是恐龙又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大陆上的?根据“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等内容可知,这是对这句话所提出问题的回答,由此可知这是一个过渡句,它的前一部分承接前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后文大陆漂移假说。所以放在第⑤段前。
据此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认真阅读本文,可以看出科学研究离不开开放的思维,注重推理分析,与我们而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题型,言之有理即可。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甲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乙短文谈到恐龙的灭绝的原因有可能是地球受到撞击,并用“被压扁的沙子”作为证据,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告诉我们要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据此回答即可。
16.①用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问题的争论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恐龙灭绝的原因;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其阅读兴趣。 17.撞击说: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进入平流层的尘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
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致使地球生物灭绝。 18.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可能”“也许”均表推测,表明这只是一些人的观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9.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65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引出恐龙灭绝的又一个原因——“火山说”。
【解析】16.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
根据“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可知,读者不妨会对科学家们对什么新观点争论不休产生疑问,因此这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其阅读兴趣;
结合②段中“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和③段中“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可知,开头段用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问题的争论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恐龙灭绝的原因。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回答此题时首先应锁定答题区域,然后再进行概括。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第②段讲述的是“撞击说”,结合②段中“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可概括为: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进入平流层的尘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
第③段讲述的是“火山说”,根据“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可概括为: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致使地球生物灭绝。
18.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有:准确性,生动性。准确性是生动性的基础。准确性体现在用词的准确,说明方法中的列数字,列图表,下定义等也能够体现;生动性往往体现在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中。
本段中的加点字是“可能”“也许”,两词都是表猜测的词语。结合②段中“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可知,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这一观点知识一些人认为,可能存在的原因,并不是所有人,也不是百分百确定就是这个原因,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9.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做假设、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的应用是为了让文章更加具体、准确,让读者更好的理解。
结合第③段中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的关键词“例如”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结合④段“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可知,也引出了恐龙灭绝的有一个原因——“火山说”。
20.示例:
第一只克隆恐龙问世
21世纪末的那年3月,我和中国科考团一起去云南原始森林考察,设法寻找恐龙的基因。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我们进入森林的第46天,意外地找到了一块镶嵌着一只蚊子的琥珀,我们在蚊子的体内发现了恐龙的基因——这是蚊子在吸食恐龙鲜血后留下的基因。
我兴奋得近乎发狂,马上和我的助手们提取了恐龙基因。我们把基因放入无尘试管里,从中提取了25%的精体。时,我们又把鳄鱼的卵细胞去掉细胞核,然后把它和恐龙的精体进行结合几十天后,胚胎形成,我们把它植入鳄鱼的身体。果然,几个月后,鳄鱼破天荒地生下了一只恐龙蛋。在实验室内,我们用恐龙蛋孵出了一只小巧玲珑的霸王龙。看到这可爱的小家伙在红地毯上爬来爬去,我和助手们都喜不自禁。
【详解】这是一篇科学幻想类的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写作时可以从获得恐龙基因组,复制恐龙胚胎,打造恐龙生长环境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想象,写出克隆恐龙的经过和结果。可以恰当地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文采。
【点睛】想象作文要写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发生、但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如果脱离现实生活,没有任何根据地凭空捏造,这样的想象就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是没有意义的。精彩的想象,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得来,而且对人要有益,要新奇有趣。写想象作文,还要注意了解和运用有关科学知识。可以说,知识越丰富、见闻越广,想象就会越丰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