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0:2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桃花源记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shè) 俨然(yǎn) 豁然(huò)
B.邑人(yì) 垂髫(tiáo) 缤纷(bīng)
C.问津(jīn) 阡陌(mò) 诣太守(yì)
D.刘子骥(jì) 间隔(jiàn) 平旷(kuàng)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3.下列加点字与“悉如外人”的“悉”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咸来问讯
C.并怡然自乐 D.皆若空游无所依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弗学,不知其善也
D.处处志之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便扶向路
C.处处志之 D.渔人甚异之
7.下列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纯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谨慎,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二、填空题
8.文学常识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该诗人名 ,字 ,世称 ,是中国第一位 诗人。
(2)古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称谓,如: ——不满周岁;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始龀——泛指七八岁;黄口——幼儿,十岁以下;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十五岁左右;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男子二十岁; ——三十岁; ——四十岁;知命、半百、知非—— 岁;花甲、耳顺—— 岁;古稀—— 岁;杖朝——八十岁;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期颐(jī yí)—— 岁。
9.文言实词解释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志: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交通:
(3)其岸势犬牙参互(《小石潭记》) 犬牙: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小石谭记》) 凄:
10.请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11.翻译句子。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情景默写
12.默写。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 。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3)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 , , , 。
(4)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 , 、 、 。 , 。
(5)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 , 。 , 。
(6)文中描写桃花源老人小孩生活状态的句子是: ,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四、综合性学习
13.云溪区八年级开展以“走近陶洲明”为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你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专题学习内容:
专题学习任务: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拟写了一副对联,请你帮他们补全下联。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
(3)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你将如何为自己辩护?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五、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遇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①北复有一磴②,可转上山,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上跻③必奇境,遂趋石瞪道。芳叔与奴辈惮高涉,皆以为误,顷之,说潮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④,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烈日铄铄烁烁,余亦自苦倦矣。数里,跻岭头,以为绝顶也;转而西,山之上高峰复有倍此者,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畴⑤荡荡,正似式院人误入桃花源,不复知在万峰顶上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游九鲤湖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坳:山间的平地,②磴:石阶,③跻:翠登,④励:振奋,⑤畴:田地。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缘溪行( ) ②落英缤纷( )
③遂趋石碰道( ) ④既而愈上愈高( )
15.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又 二 里 一 侧 径 西 向 坳 北 复 有 一 磴。
1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
17.联系下面两句话,简要分析《游九鲤湖日记》与《桃花源记》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
第四部分 作文素养
六、作文
18.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不断的环境里,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当我们表达心愿和理想时,也可以选用幻想法来勾勒心中的向往。
请写一个幻想片段,表达你的心愿与理想,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详解】B. bīng-bīn。
2.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后”是时间副词,位于句首,要单独停顿;断句应为:后/遂无问津者;
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悉如外人”的“悉”是全部,都的意思。
A.句意为: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具:详细;
B.句意为:都来打听消息。咸:都,全;
C.句意为: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并:都,全;
D.句意为: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皆:都,全;
故选A。
4.C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A.“亲”“子”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亲”“以……为子”;
B.“老”“壮”“幼”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C.“善”是“好处”的意思,不属于词类活用;
D.“志”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记号”;
故选C。
5.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A.古今义都是:形容开阔;
B.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C.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D.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故选A。
6.B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A.句意为: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穷”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B.句意为: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是介词,沿着、顺着;
C.句意为:处处都做了标记。“志”是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D.句意为: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故选B。
7.C
【详解】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桃源人不希望桃源中和平宁静的生活被打扰,才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谨慎”说法有误;
故选C。
8. 东晋; 陶渊明; 潜; 元亮; 靖节先生; 田园 襁褓; 弱冠; 而立; 不惑; 五十; 六十; 七十; 一百
【详解】(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文学常识特别是重点的作家作品,要准确识记,并能灵活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一册课本学完就可把文学常识整理归类,以便于记忆。每部名著的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都要熟知。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加强积累整理。
9. 做标记 交错相通 像犬的牙齿一样 使……感到悲伤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1)句意为: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做标记。
(2)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与狗叫的声音。交通:交错相通。
(3)句意为: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4)句意为: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神:使……感到悲伤。
10. 新鲜美好 交错相通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更不必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识记能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或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发生变化、词义强化或弱化等。
11.①芳香的青草鲜艳美好,落花繁多交杂。
②渔人对此感到惊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③(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2)异:对……感到惊异;复:再、又;穷:尽;
(3)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无论魏晋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 美池 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邑、俨、属、阡、髫”等字词容易写错。
13.(1)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菊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网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及其与陶渊明的关系。
(2)(示例1)南山种豆 带月荷锄归
(示例2)东篱赏菊 悠然见南山
(3)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详解】(1)本题考查专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
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除了“酒”之外,还有“菊花”“归隐”“桃花源”“田园诗”等,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来回答此题。示例如下:
示例一:
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桃花源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跟桃花源相关的古诗文及地名,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对后世诗文(文化)的影响。
示例二:
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归隐
专题学习任务: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研究中国的归隐文化,探究陶渊明对归隐文化的影响。
示例三:
专题学习内容:陶渊明与田园诗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探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特点。
(2)本题考查对联。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材料要求,针对陶洲明与刘禹锡在安贫乐道方面的相似之处,借用陶渊明古诗名句补充即可。
例句为: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其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示例如下:
陶渊明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南野开荒,俗韵爱丘山。
(3)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主旨的把握。联系作者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思考作答。
这种说法不正确;
《桃花源记》一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东晋,当时整个社会是黑暗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作者也无力挽救,只能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报国无门的失落。作者只能只能选择归隐;并不是逃避责任。
14. 沿着; 繁多的样子; 于是,就; 不久,一会儿 15.又二里 / 一侧径西向坳 / 北复有一磴 16.①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
②这时山岭深邃、太阳酷热,路上没有一个行人,迷茫地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17.《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游九鲤湖日记》表达了徐霞客对攀登绝顶、领略奇特风光的热切追求。
【解析】14.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他顺着溪水行船。缘:沿着;
②句意: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缤纷:繁多的样子;
③句意:于是从石阶道走。遂:于是,就。
④句意:不久就越登越高。既而:不久,一会儿。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句意为:又(走了)二里路,一条小路往西伸向山坳,北边又有一条石阶。“又二里”为状语,“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是对眼前道路的描绘。因此断句为:又二里 / 一侧径西向坳 / 北复有一磴。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平旷,平坦宽广;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池塘;属,类。
②句重点词语:时,这时;山深,山岭深邃;日酷,太阳酷热;路绝人行,路上没有一个行人;迷,迷茫;不知所往,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17.考查作者情感鉴赏。题干要求联系两句话分析《游九鲤湖日记》与《桃花源记》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第(1)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意思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2)句“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意思为:芳叔和仆人害怕登高,都认为走错了。不久,路渐渐狭窄,他们更以为走错了,我却越走越振奋。可知,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攀登绝顶、领略山顶奇异风光的热切追求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产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乙】六月初八日从莆郡城西门出发,向西北走了五里,攀登山岭,(走了)四十里路,到达莒溪。经过莒溪公馆,(走了)二里,从石头上步行渡过溪水。又(走了)二里路,一条小路往西伸向山坳,北边又有一条石阶。可以绕上山。这时山里幽深太阳酷热,路上没有一个行人,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我猜测往上攀登定有奇丽的景象,于是快步从石阶路走。芳叔和仆人害怕登高,都认为走错了。不久,四周渐渐狭窄,他们更以为走错了,我却越走越振奋。不久就越登越高,路深远得仿佛没有尽头,烈日炎炎,我自己也劳累疲倦了。(又走了)几里,登上岭头,认为到了顶峰;转而向西走,山的上面还有比此岭高一倍的山峰。沿着山岭来回曲折地行走,走了三里路,平坦的田地空旷宽广,正好像武陵人进入了桃花源,不再知道这是在万座峰顶之上。
18.示例:我幻想着有一天乘着时光的船儿,一直前行,然后到达宋代。然后,我和苏轼邂逅在月下林边。我要和他一起吟词,一起赏月,一起谈人生的起伏,一起说心中的寂寞。我还要他送我一首词,再带着这首词回到我的21世纪。
【详解】这是一道想象类的小作文题。要求发挥想象,写一个幻想片段,表达你的心愿与理想。一、审题。本文可写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假如时间能倒流”“假如我遇到李白”“假如我有超能力”“假如我变成一只鸟”“假如地球上没有了水”“假如我生活在火星上”“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假如生命只剩三天”等等,借助想象来表达你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和看法以及向往。写作要求写成想象作文,因此要以叙事为主,表达自己变成某个人或某种事物的愿望及做法。
二、构思。写想象作文首先要大胆,想象可以新奇有趣,但是要合理。比如,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某个喜欢的神话人物,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们,将会怎么做?你会实现哪些愿望?如果你学习疲倦了,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片云,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老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写故事。还可以想象自己拥有某种技能,如筋斗云、飞翔等,然后重点写自己如何去帮助别人。还可以假想一种情况,表达人生感悟。如“假如时间可以倒流”,那就会避免好多错误的做法,但遗憾的是时间是永远也不会倒流的,所以要珍惜现在的所有。写想象作文,还要注意了解和运用有关科学知识。可以说,知识越丰富、见闻越广,想象就会越丰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