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腊八粥》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食醋(cù) B.彼此(pǐ)
C.栖息(qī) D.汤匙(chí)
【答案】B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ACD项正确;
B错误,“彼此”的意思为:指那个和这个,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就是相互的意思。“彼”应读“bǐ”意为:指示代词,那,那个。不读“pǐ”。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对汉字读音的辨析,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地练习,熟能生巧。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结然不同 荆棘藤蔓
B.衣衫褴褛 千里迢迢
C.通宵达旦 弱水而死
【答案】B
【知识点】词形
【解析】【分析】A:“ 结然不同 ”的“ 结”有误,应改为“截”。
B:正确。
C:“ 弱水而死 ”的“弱”有误,应改为“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腊八粥》一课中重点详写了部分内容( )
A.吃腊八粥 B.等腊八粥 C.做腊八粥
【答案】B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腊八粥》这篇课文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等粥这个部分是详写的,喝粥是略写。这篇课文通过详略得当的安排,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民俗图景,表达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
4.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 )
A.庆祝丰收 B.祭祀祖先
C.表达美好希望 D.祈求团圆
【答案】A
【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根据积累可知,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文学常识,重点考查了对腊八节的习俗的理解,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答案】(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动作描写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1)根据双引号可知识直接引用人物语言,属于语言描写的方法。
(2) 只能猜想:……,后面跟的就是人物内心想象的内容,属于心理描写的方法。
(3)把他抱了起来,很简单的动作,却体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情趣,属于动作描写方法的运用。
故答案为:(1)语言描写;(2) 心理描写 ;(3) 动作描写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语言描写的理解与赏析。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2)本题考查对心理描写的辨析。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
(3)本题考查辨析人物描写中的动作描写。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6.感知课文。
《 腊八粥 》一文以“ ”为线索,写了八儿 粥—— 粥——猜粥—— 粥的情节,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答案】腊八粥;盼;想;看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分析】《腊八粥》这篇课文以“腊八粥”为线索,分步骤写了主人公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几个主要情节,表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和快乐的情景。
故答案为:腊八粥、盼、想、看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线索、内容的理解。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解答本题,需要了解文章主旨和围绕线索分步写了哪些内容,同简洁的词语概括内容。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2)八儿肚子成了一面小鼓。(扩句)
(3)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改为转述句)
【答案】(1)妈妈的命令,看羊都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法来反抗。
(2)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圆滚滚的小鼓了。
(3)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他吃三碗半,妈妈就吃两碗半。
【知识点】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本题是句式转换,把“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改为陈述句,可这样改:把后半句的“难道还能设”改为“不能设法”,把“吗”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2)本题考查了扩句。在原来的句子加上修饰词,根据名词和动词的特点来合理搭配。可以添加修饰语“天真可爱的八儿”“一面圆滚滚的小鼓”。
(3)本题考查的是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直述句变转述句有两步,一是变符号,二是变人称。符号:冒号变逗号,双引号去掉。人称:我变成他/她,看说话人的性别确定;你变“对”字后面的人称,对谁说就写谁。在本题中,把“说”字后面的冒号变逗号,双引号去掉。“我”指的是“八儿”所以“我”变成“他”。“你”指的是“妈妈”。
故答案为:(1)妈妈的命令,看羊都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法来反抗;(2)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圆滚滚的小鼓了;(3)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他吃三碗半,妈妈就吃两碗半。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写句子。改写句子,侧重干改变原句的形式,但句子的意思不变。解答时应掌握各种句型的改写方法,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二、阅读与鉴赏
8.课内阅读。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1)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
提到—— 益发——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个句子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3)八儿为什么“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答案】(1)说到;更加
(2)C
(3)因为今天他能吃到妈妈煮的腊八粥。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3)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选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说到、更加
(2) C
(3)因为今天他能吃到妈妈煮的腊八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选自《冰心七十年代文选》,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联在了一起?
【答案】(1)五代人。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
(2)腊八粥。“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我”纪念“我”的母亲、“我”的第三代孩子纪念周总理。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①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连珠缀玉般地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②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五代人。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
(2)腊八粥。“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我”纪念“我”的母亲、“我”的第三代孩子纪念周总理。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①考查学生对短文线索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②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三、小练笔
10.百字小练笔。
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腊八粥的熬制过程,从食材到做法,字里行间透出了“甜甜腻腻”的味道。请你仿照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答案】盛上一碗面粉,用一点儿水把面粉搅成一个个小面疙瘩,然后均匀地洒入咕嘟咕嘟冒泡的水中,再用勺子轻轻地搅拌几下,小疙瘩就像一个个游泳健将,在锅里欢快地浮浮沉沉。等汤变得黏稠,一碗美味的疙瘩汤就做成啦!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仿写。冰心笔下的腊八粥令人垂涎欲滴,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美食来仿写。可以从美食的材料准备、制作过程、色、香、味等方面来展开具体地写,注意抓住其中一两个重点,写出美食的特点。
故答案为:盛上一碗面粉,用一点儿水把面粉搅成一个个小面疙瘩,然后均匀地洒入咕嘟咕嘟冒泡的水中,再用勺子轻轻地搅拌几下,小疙瘩就像一个个游泳健将,在锅里欢快地浮浮沉沉。等汤变得黏稠,一碗美味的疙瘩汤就做成啦!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例句在结构及内容上的特点,然后进行仿写。
1 / 1【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腊八粥》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食醋(cù) B.彼此(pǐ)
C.栖息(qī) D.汤匙(chí)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结然不同 荆棘藤蔓
B.衣衫褴褛 千里迢迢
C.通宵达旦 弱水而死
3.《腊八粥》一课中重点详写了部分内容( )
A.吃腊八粥 B.等腊八粥 C.做腊八粥
4.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 )
A.庆祝丰收 B.祭祀祖先
C.表达美好希望 D.祈求团圆
5.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6.感知课文。
《 腊八粥 》一文以“ ”为线索,写了八儿 粥—— 粥——猜粥—— 粥的情节,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2)八儿肚子成了一面小鼓。(扩句)
(3)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改为转述句)
二、阅读与鉴赏
8.课内阅读。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1)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
提到—— 益发——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个句子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3)八儿为什么“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选自《冰心七十年代文选》,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联在了一起?
三、小练笔
10.百字小练笔。
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腊八粥的熬制过程,从食材到做法,字里行间透出了“甜甜腻腻”的味道。请你仿照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ACD项正确;
B错误,“彼此”的意思为:指那个和这个,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就是相互的意思。“彼”应读“bǐ”意为:指示代词,那,那个。不读“pǐ”。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对汉字读音的辨析,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地练习,熟能生巧。
2.【答案】B
【知识点】词形
【解析】【分析】A:“ 结然不同 ”的“ 结”有误,应改为“截”。
B:正确。
C:“ 弱水而死 ”的“弱”有误,应改为“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B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腊八粥》这篇课文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等粥这个部分是详写的,喝粥是略写。这篇课文通过详略得当的安排,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民俗图景,表达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
4.【答案】A
【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根据积累可知,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文学常识,重点考查了对腊八节的习俗的理解,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答案】(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动作描写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1)根据双引号可知识直接引用人物语言,属于语言描写的方法。
(2) 只能猜想:……,后面跟的就是人物内心想象的内容,属于心理描写的方法。
(3)把他抱了起来,很简单的动作,却体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情趣,属于动作描写方法的运用。
故答案为:(1)语言描写;(2) 心理描写 ;(3) 动作描写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语言描写的理解与赏析。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2)本题考查对心理描写的辨析。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
(3)本题考查辨析人物描写中的动作描写。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6.【答案】腊八粥;盼;想;看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分析】《腊八粥》这篇课文以“腊八粥”为线索,分步骤写了主人公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几个主要情节,表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和快乐的情景。
故答案为:腊八粥、盼、想、看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线索、内容的理解。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解答本题,需要了解文章主旨和围绕线索分步写了哪些内容,同简洁的词语概括内容。
7.【答案】(1)妈妈的命令,看羊都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法来反抗。
(2)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圆滚滚的小鼓了。
(3)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他吃三碗半,妈妈就吃两碗半。
【知识点】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本题是句式转换,把“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改为陈述句,可这样改:把后半句的“难道还能设”改为“不能设法”,把“吗”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2)本题考查了扩句。在原来的句子加上修饰词,根据名词和动词的特点来合理搭配。可以添加修饰语“天真可爱的八儿”“一面圆滚滚的小鼓”。
(3)本题考查的是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直述句变转述句有两步,一是变符号,二是变人称。符号:冒号变逗号,双引号去掉。人称:我变成他/她,看说话人的性别确定;你变“对”字后面的人称,对谁说就写谁。在本题中,把“说”字后面的冒号变逗号,双引号去掉。“我”指的是“八儿”所以“我”变成“他”。“你”指的是“妈妈”。
故答案为:(1)妈妈的命令,看羊都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法来反抗;(2)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圆滚滚的小鼓了;(3)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他吃三碗半,妈妈就吃两碗半。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写句子。改写句子,侧重干改变原句的形式,但句子的意思不变。解答时应掌握各种句型的改写方法,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8.【答案】(1)说到;更加
(2)C
(3)因为今天他能吃到妈妈煮的腊八粥。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3)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选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说到、更加
(2) C
(3)因为今天他能吃到妈妈煮的腊八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9.【答案】(1)五代人。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
(2)腊八粥。“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我”纪念“我”的母亲、“我”的第三代孩子纪念周总理。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①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连珠缀玉般地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②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五代人。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
(2)腊八粥。“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我”纪念“我”的母亲、“我”的第三代孩子纪念周总理。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①考查学生对短文线索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②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10.【答案】盛上一碗面粉,用一点儿水把面粉搅成一个个小面疙瘩,然后均匀地洒入咕嘟咕嘟冒泡的水中,再用勺子轻轻地搅拌几下,小疙瘩就像一个个游泳健将,在锅里欢快地浮浮沉沉。等汤变得黏稠,一碗美味的疙瘩汤就做成啦!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仿写。冰心笔下的腊八粥令人垂涎欲滴,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美食来仿写。可以从美食的材料准备、制作过程、色、香、味等方面来展开具体地写,注意抓住其中一两个重点,写出美食的特点。
故答案为:盛上一碗面粉,用一点儿水把面粉搅成一个个小面疙瘩,然后均匀地洒入咕嘟咕嘟冒泡的水中,再用勺子轻轻地搅拌几下,小疙瘩就像一个个游泳健将,在锅里欢快地浮浮沉沉。等汤变得黏稠,一碗美味的疙瘩汤就做成啦!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例句在结构及内容上的特点,然后进行仿写。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