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20:2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童年的水墨画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册书是学生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教材,第六单元围绕着“人文主题”——多彩童年和“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双线组织编排。挖掘诗歌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徜徉于美的境界,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
编排特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一些方法是可以迁移运用的,但是句子关系到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才能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文本价值:
这是一组儿童诗,诗的语言生动活泼,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融童心、童趣于一体。
语用价值:
文中有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拨水、扇动等,文中也有表示植物的词语松针、蘑菇、水葫芦等,培养学生归类积累意识。诗歌语言如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设计思路:
在预设本课的学习活动时,依据教材的文本特点,从理解课题、寻找画面入手,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课后题,指导学生运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要落实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一个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在三年级上册有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训练,从学情来看,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之前有过了解、读懂课文内容的简单训练;有初步的课堂积累意识;有借助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初步引导。因此,教学不是从零开始,亟待需要做的是提升学生在文字中自由想象、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墨、染、碎、浪、溅、爽”6个字,学写“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字。借助课文插图、理解“水墨画”、“染绿”,借助生活实际和动作理解“扑腾、扇动、戏耍、拨动、”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有归类积累词语的意识。读准“鱼儿、水葫芦、蘑菇”这类带有轻声和儿化的词语,初步感受词语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2.通过对比阅读体验,运用细读文字想画面、入境体验找感觉的阅读策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儿童垂钓的静态色彩美及动态的乐趣。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难懂的诗句,结合具体语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理解诗意。体会山里孩子们生活的无穷乐趣。
3、借助红、蓝笔圈画批注,联系上下文品析重点词、句的方法,不断丰富阅读感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注意朗读停顿,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以及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4、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活动,在不断丰富阅读感受的过程中,积累阅读儿童诗的经验,拓展阅读,提升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背诵《溪边》诗歌。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节儿童诗。
教学策略
进行绿色阅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纯粹的阅读环境,在生生交流中,满足学生阅读期待。“绿色阅读”是相对于我们原来所说的以教师提问为导向、给学生以任务干扰的阅读而言。不给任务、不提琐碎问题的初读是绿色的、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整节课,学生都在想画面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感受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品味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吗? 2、能不能用一个词语说说你的童年?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多彩的童年,18课,出示课题。 1、学生调动以往经验。 2、学生自由发言。 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出课题。
二 初读文章,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这首诗歌和以前你学习过的儿童诗有什么不一样? 2、指名读三首诗歌 1、学生自由读文 预设1:诗歌有题目 预设2:由三首诗歌组成 进行绿色阅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纯粹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在互动中,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 品读词句 想象画面 三 品读词句 想象画面 1、自主默读第一首小诗《溪边》,用蓝笔批注你的感受。咱们一起交流讨论。 2、从“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你感受到什么了? 3、谁看到充满快乐的画面了,说说你的画面。 4、自由学习《江上》《林中》或者读出新感受的地方,用蓝笔批注出来。 5、同桌边做动作,相互配合读诗歌。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6、一起看看第三首小诗《林中》又会让我们看到怎样的画面? 默读第三首小诗 7、 结合批注说说你的感受。 1、学生批注感受,交流汇报: 预设一:感受到孩子们很快乐。 预设二:环境很美。 预设三:比喻修辞让画面更生动。 2、学生补充批注。 3、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4、学生自由读课文,批注感受,交流汇报: 5、生结合批注说感受。 预设一:“水葫芦”指的是水里戏水的孩子。 预设二:感受到农村孩子们的生活很快乐。 6、学生同桌读,发挥想象。 7、生自由交流感受。 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朗读,巩固把感受与语言文字建立关联的阅读方法,从而读懂难懂诗句的意思。
四 回顾课文 积累语句 1、师生合作背诵《溪边》 2、拓展阅读: 1、学生根据记忆背诵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2、自主阅读 回忆画面,在积累优美生动语句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钓鱼
江上 戏水
林中 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