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题西林壁》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0 20:43: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46张PPT。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望庐山瀑布》唐朝《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中国名山,世界文化自然名山。庐山国家公园现为国家5A级景区,世界闻名的自然遗产及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东西两侧为大断裂,雄伟壮观。庐山多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险峻与柔丽相济,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题西林壁
?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书写,题写西林寺墙壁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书写,题写西林寺墙壁西林寺
庐山西林寺 ,坐落于庐山北麓(lù),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6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作品写作背景题西林壁
?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题西林壁
?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近低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
?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题西林壁
?
[宋]苏轼
横看 成岭 侧成峰,
远近 高低 各不同。
不识 庐山 真面目,
只缘 身在 此山中。 有节奏
题西林壁
?
[宋]苏轼
横看 成岭 侧成峰,
远近 高低 各不同。
不识 庐山 真面目,
只缘 身在 此山中。 有节奏
有重音
题西林壁
?
[宋]苏轼
横看 成岭 侧成峰,
远近 高低 各不同。
不识 庐山 真面目,
只缘 身在 此山中。 有节奏
有重音
有感情思考: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作者眼中却有那么多变化呢? 因为,作者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作者到底从几个角度观察庐山呢?作者从六个角度,看到六种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假如你身在庐山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我站在庐山的 ,看到庐山像 。
思考
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地看。 诗人通过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呈现的不同样子,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
对事物应该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理解。思考
诗人写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说一说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的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盲人摸象画杨桃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朝诗人( )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诗句运用宋苏轼我会读苏轼 横竖 山岭
山峰 庐山 缘由比一比,再组词缘( )绿( )隐( )稳( )侧( )测( )峰( )锋( )字词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