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记叙了曹刿参与齐鲁长勺之战的主要过程,文字精炼,形象鲜明,辞约旨丰,是一篇优秀的写人记事类作品,被安排在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标提出,7-9年级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方面学生应做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篇目。”同时单元导语提示“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要熟读成诵,将精彩的句段摘抄下来,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理解词语古今异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课文重点学习内容为字词识记与阅读鉴赏。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以阅读鉴赏为主。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章内容,聚焦人物视角梳理情节并复述故事。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曹刿与鲁庄公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文章人物塑造手法,感受《左传》高超的写作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鲁国胜利的原因,获得生活启示。
教学重难点
分析曹刿与鲁庄公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探究文章人物塑造手法,感受《左传》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教师】补充背景,引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人物。
补充材料:长勺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战力对比:鲁国3万,齐国30万。
二、聚焦视角梳理情节
【学生】分别从曹刿与鲁庄公的视角梳理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教师】提示方法,补充总结。
复述方法:①找视角,统一主语;②找节点,划分层次;③找事件,简要概括。
以曹刿的视角: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复述示范:齐鲁两国即将开战,曹刿请见,问战庄公凭借什么赢得胜利,先后否定了庄公的有惠于人,尊重神明等做法,最后肯定了庄公明察诉讼的做法,认为可以一战,请求参战。在战场上,曹刿等待齐人三鼓而攻,望其辙乱而逐,大败齐军。战后,曹刿向庄公解释胜利的原因,作战要在敌方士气衰败我方士气旺盛时出击,并且提防敌人的埋伏,小心作战。
以庄公的视角:接见→论战→参战→问疑
复述示范:齐鲁两国即将开展,庄公接见曹刿,被问到凭借什么赢得胜利。庄公回答有惠于人,尊重神明,但都被否定了,最后提出明察诉讼,被认为可以一战。在战场上,庄公想击鼓进攻,却被曹刿拦下,等齐人三鼓后再进攻。庄公想追击齐军,又被曹刿拦下,望其辙乱才追击,最后大败齐军。战后庄公问曹刿胜利的原因,得知作战要在敌方士气衰败我方士气旺盛时出击,并且提防敌人的埋伏,小心作战。
曹刿:
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鲁庄公:
(接见)→论战→参战→(问疑)
复述方法:
·找视角,统一主语;
·找节点,划分层次;
·找事件,简要概括。
三、深入文本分析形象
活动一:
【学生】探究曹刿人物形象,补充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进行演读,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交流分享,补充总结。
演读提示:①重音、语调、语速;②表情、动作;③人物心理、情感、特点。
演读示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重读“鄙”与“远谋”,表情要严肃,读出担忧。
总结:曹刿远谋在其义,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曹刿远谋在其仁,他认为取信于民是赢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曹刿远谋在其勇,他请求亲自参战;曹刿远谋在其智,精准把握战机;曹刿远谋在其谨,望其辙乱才下令追击。曹刿身上具备义、仁、勇、智、谨等优秀品质,这使得在长勺之战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是一位兼具智慧与担当的谋士。
曹刿——“远谋”兼具智慧与担当的谋士
■曹刿远谋在其义,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曹刿远谋在其仁,他将取信于民作为赢得胜利的先决条件;
■曹刿远谋在其勇,他请求亲自参与战斗;
■曹刿远谋在其智,他精准把握战机,待齐人三鼓而攻;
■曹刿远谋在其谨,他小心谨慎,望其辙乱才下令追击。
活动二:
【学生】探究庄公形象,结合文本思考庄公鄙否,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交流分享,补充总结。
设问:曹刿如此地有远见,但他的一句话老师不太认同,即“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同学们你们认为庄公“鄙”吗?
总结:庄公有其鄙的一面,也有其礼、信、谦的一面,是一位不完美的贤君。
四、小组讨论探究胜因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交流分享启示。
【教师】引导交流分享,补充总结。
胜因:①政治清明,民心所向;②把握战机,小心作战;③上下团结,君臣一心。
总结:长勺之战的胜利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这也提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思考必要条件,注意方式方法,讲究团结合作。
五、纵观全文明确手法
【学生】思考作者如何突出曹刿这一主要人物,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交流分享,补充总结。
设问:文章中还有一个人非常厉害,他用短短两百余字,记录了一场光荣的战斗,更让曹刿这个人名垂青史,流芳千古。他叫左丘明。我们也向他学一学。大家请思考,左丘明是如何用短短两百字塑造起如此生动且优秀的曹刿形象的?
总结:文章主要使用一种描写,即语言描写刻画曹刿的“谋士”形象;运用两个对比:曹刿与鲁庄光、曹刿与乡人对比突出曹刿的智慧与担当;详写战前、战中、战后三次对话,略写战斗经过,以曹刿为中心裁选内容。《左传》叙事简洁,辞约旨丰,擅长刻画人物,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值得一读。
六、作业
阅读《左传》中同样写劝谏与纳谏的精彩故事——《子鱼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对比阅读,感受《左传》的艺术特色。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堂课以人物为中心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聚焦人物视角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塑造手法,方向明确,内容紧凑。经过王老师的点拨与科组的评课研讨,我主要有三点反思。
第一,活动设计可以更系统。在深入文本分析形象这一环节中,教师设置了演读活动,但在发布任务时没有明确要求,导致学生对任务认识不清晰,教师不断追问怎么读、怎么演、怎么想,出现碎问碎答的情况。系统,要求活动设计及发布任务时目标清晰,指令明确,方法恰当,让学生一目了然,思考有方向,表达有规范,展示直接体现最终结果,避免课堂出现不断追问、碎问碎答,让学习自然流畅地发生。
第二,素养落实可以更到位。聚焦视角梳理情节、纵观全文明确手法两个环节中教师在提示、评价与总结时有意识地从方法论的层面切入,体现了学教评的一体化,有一定思维含量。但这一点并未全方位得到落实,比如因为时间原因学生并没有机会从鲁庄公的视角重新复述故事,归结胜因时教师应该继续追问学生是从何角度进行分析的。素养课堂,要以终为始,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终极目标与出发点进行设计,侧重方法与思维训练,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
第三,教学语言可以更严谨。课堂中教师无意中多次提到曹刿、鲁庄公、左丘明等“男人”,这一称呼对文章的解读本身并无意义,从性别视角来看则更不恰当。这提醒我们,在如今这一思想多元、个性发展的时代,教师语言需要更加严谨,也要对性别、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给予更多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