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公平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重要理念,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公平正义既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也是当代世界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
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等新威胁和新挑战。两极对抗的世界局势已经不复存在,多边主义局势已经形成。然而,冷战对抗的思维观念仍然固化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力图以大国来左右世界秩序。因此,为建构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规则只能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制定,不能由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来决定。”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公平正义为要旨,反对单边主义,坚持多边主义。
经济秩序的公平正义。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在几百年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政策下形成的,这一经济秩序通过低价原材料和高附加值的工业、科技产品形成了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以及地区的掠夺与剥削。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世界各国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分配好“蛋糕”。这样才能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世界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社会治理的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的公平正义涉及国际社会中不同阶层、群体所要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常常与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恐怖主义等重大社会安全和民生问题密切相关。
生态治理的公平正义。近年来,气候异常,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当代人要公正地承担生态问题中的利益与责任,不能因生态环境问题而祸及后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我国与世界各国加大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低碳解决方案、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主动提出了自己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表现了一个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
公平正义是世界人民的理想价值目标,需要世界各国建立互利互信、互惠包容的伙伴关系。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更好造福于人民,携手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杨豹《公平正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
材料二: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的公平正义,体现了我们党的奋斗理想和价值追求,符合中国国情,根植中国大地,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
重视分配正义。分配正义更多不是关于权利和义务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分配正义何以产生及如何实现的问题。为解决现阶段的分配正义问题,一方面要注重分配赖以产生的生产性因素,注重从根源上、生产上解决分配问题,力求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注重“蛋糕”如何分好,如何在体制机制和程序上给以保障。这意味着,公平正义的实现除了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维持基本的经济公平,还必须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就业等权利。
对公权力进行有效制度约束。一方面,对分配正义的诉求必然要求国家从整体上进行资源、制度和权力等方面的综合调配,这意味着分配正义存在着对权力和制度的路径依赖,要实现分配正义就必然要依靠权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权力本身缺乏必要制约,分配正义所依赖的权力就极有可能成为分配不正义的又一个根源,并反过来强化分配不正义。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划清权力边界,厘清权力清单,扎细扎密扎牢制度的笼子。
有具体制度的支撑。公平正义不能仅仅停留于理念层面,否则就会流于空洞,而无法对社会进行有效引导与整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重视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比如,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强调司法制度的建设必须“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发展理念方面,倡导共享发展,追求共同富裕。所有这些,都是在制度上确保公平正义落到实处。
能够落到人民心坎上。公平正义最终能否落到实处,还在于其最终是否能够落到人民心坎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就改革哪里;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要下大力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政策托底、保护弱势群体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摘编自林进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论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平正义虽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但与我们都有关系,它也是当代世界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
B.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着不足,世界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C.分配正义主要是分配正义如何实现的问题,如何分好“蛋糕”比如何做大“蛋糕”更紧迫。
D.材料二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阐述了公平正义最终要能落到人民心坎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世界多边主义局势逐渐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局势逐渐式微,但冷战对抗的思维观念仍然固化在一些人的头脑中。
B.气候异常、荒漠化加剧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危机,我国扛起大国责任,与世界各国加大了在气候变化等多领域的合作。
C.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的公平正义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因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公平正义不能仅停留于理念,还要有具体制度的支撑,如倡导共享发展,追求共同富裕,将公平正义落到实处。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举措的一项是()(3分)
A.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就业等权利。
B.划清公权力边界,厘清公权力清单,扎细扎密扎牢制度的笼子。
C.这些年,人民群众在身边的司法案件中明显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D.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公平正义,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近几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制裁中国高科技企业,限制高端芯片的对华出口,造成世界范围内供应链的不稳定。请结合材料一对此进行简要点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又闻槐花香高国才
①轻轻推开阳台的玻璃窗,一阵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花香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楼下的槐花开了,一团团一簇簇挂在枝头,真是繁花簇锦呢。映入眼帘的槐花让我的思绪飘远,不由得想起童年的许多趣事儿来。
②记得童年的时候,每到这个时节我就会和小伙伴相约背着小筐儿到村子东面的树林里去采槐花。在采之前我和小伙伴们都会根据各自的经验占据有利地形——挑一棵老槐树爬上去采摘。并不是老槐树上的槐花就好,而是它上面的刺针要比小树上少许多。我们爬到树上,骑在枝杈上面,就近扯过一根贴近自己的枝丫,撸下一大把芳香四溢的槐花直接塞到嘴里大快朵颐。香甜的花汁溢出了嘴巴,挂满了嘴角,那叫一个美啊!
③吃够了,玩够了,闹够了,便开始大量地采摘,一直到小筐装得满满的。小伙伴们在嬉笑打闹中满载而归。
④那时候刚承包责任田,每家的粮食还有些紧张。我们家弟兄四个都是半大小伙了,粮食总是在母亲的精打细算中告罄。母亲虽是个农家妇女,没有多少文化,却是个过日子的能匠巧手。为了丰富我们的饭碗菜盘子,母亲总是找恰当的时间把家里的孩子们动员起来去村子旁边的树林子里撸槐花。
⑤那时候,每家灶屋里都有一口大锅,大锅足有一米见方。听父母说这叫七印锅,我至今也不知道这种计量单位是啥意思。等我们把槐花采回来,母亲会把槐花洗干净,沥去大部分水分,再拿到簸箕里滚上玉米面,然后放到平铺了篦子屉布的灶锅里,点燃从打麦场抱回来的麦秸秆,烧开水,开始放到七印锅上蒸了。在老家冀中一带这种食品叫——苦累,也有叫麦饭的。至于为什么叫苦累,我是无从得知的。依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只有受苦受累的穷人家才会食用吧。
⑥这时候,妈妈会招呼我去墙角摘几头蒜剥好,再捣成蒜末,用井水调成糊状的小料儿,点几滴香油。从田里耕作回来的父亲顺便拔点地头上种的绿油油的春葱择洗干净。蒸好嘞!出锅咯!阵阵香味儿弥漫在农家小院里,谁从家门口经过都会驻足招呼一声:你家又做槐花苦累啦!眼巴巴看着主人家。每当这时,母亲就会热情地招呼,他们也就坡下驴进屋吃上一大碗。
⑦母亲给我们每个人拿蓝边大碗盛上半碗“苦累”,调上蒜泥拌的小料,撒上一把小葱花儿,经典美食“苦累”就在眼前了!金黄的玉米面、洁白清香的槐花、碧绿的小春葱伴着蒜泥的辛辣刺激着你的味蕾,保准让你食欲大开。坐在自己家的小院子里听着收音机里传来河北梆子高亢有力的唱腔,那叫一个美!
⑧据说虽然槐花很好却不能多吃,吃多了会引起下肢浮肿。我们这年龄是没有见过的,估计是更艰苦的年代爷父辈们肚里没有粮食,全是吃的这些槐花造成的吧。
⑨长大后,习字读书,尤喜诗词。历史文人墨客对槐颇多偏爱,魏文帝曹植、王粲均有槐赋。唐代王维、韩愈、杜甫、白居易,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陆游,明代吴宽、李东阳等均有咏槐的诗章。每每读到“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那关于槐花的诗句,总是情漾心头。
⑩后各地出差或旅行,去山西得知,洪洞县城北广济寺内有棵大槐树成了当地标志,并流传“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许多漂泊在外的中华儿女,不远千里来洪洞找这棵大槐树,寻根问祖。可惜寺与槐早已不见踪影,为了满足思乡之情,在原处立一碑,刻“古大槐树处”。槐与“怀”谐音,吴澄曾说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所谓找槐树寻根问祖,其故皆源于此。
在古代,槐树通常是宫廷官府里吉祥、富贵、尊优的象征。在《周礼》中曾有“面三槐三公焉”,即栽三棵槐树象征司马、司空、司徒的品位。周朝廷还在左右各栽九棵槐树,称九棘,以分别大臣的品位,左九棘则象征孤卿大夫品位,群士在后;右九棘象征公侯伯子男的品位,群臣在后。
《太清草木方》中认为,在二十八星宿中,槐为“虚星之精”,若于每年十月上巳日采此服食,能去百病,长生通神。
槐花槐树已嵌进我热爱的心灵。
今年再回家乡,村东的那片树林已被人们垦荒种上经济作物,一棵槐树也不见了。院子里的槐树也因为家里翻盖楼房遮挡采光被伐去了。母亲年至耄耋,步履蹒跚,再也不能为我们做“苦累”那么好的美味了。但槐花儿的那种浓浓香味儿时常飘荡在我记忆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画线句子中“扯过”“撸下”“塞到”等词形象地表现了“我们”采食的急切和槐花的香甜。
B.第⑨段列举了大量对槐颇多偏爱的历史文人墨客,表现出作者对槐花、槐树的深厚情感。
C.第⑩段写槐与“怀”谐音,漂泊的游子找槐树寻根问祖,槐树成为人们思乡怀人的情感载体。
D.第 段详写槐为“虚星之精”、有去病通神的功用等内容,突出了槐的功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⑤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来描写母亲做槐花苦累的过程,有序展开,创设了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B.第⑥段中写“谁从家门口经过都会驻足招呼一声”的内容,通过侧面描写主要表现那个年代人们物质匮乏的贫穷现状。
C.第⑦段从视觉、嗅觉、味觉几个方面来描写槐花苦累,形象地表现了槐花苦累的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开。
D.第⑨段引用有关槐花的诗词,不仅写出了槐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和赞美,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文化底蕴。
8.文章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标题“又闻槐花香”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袖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邹衍其言虽不轨,倘亦有牛鼎之意乎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受业子思A之门B人C道D既通E游事F齐宣王G宣王H不能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诚,确实、实在,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的“诚”含义相同。
B.连衡,文中指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C.“是以邹子重于齐”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D.不轨,超越常规,不合法度。与现代汉语成语“图谋不轨”中的“不轨”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读《孟子》,读到君王追求功利的文字曾产生感慨,认为追求功利是祸乱的源头,孔子为了防备祸乱的源头,就很少提到功利。
B.邹忌生活在孟子之前,邹衍生活在孟子之后。邹忌和邹衍在当时都受到了君王的重视和重用,而孟子却未能受到当时君王们的青睐。
C.邹衍看到当时的诸侯越来越荒淫奢侈、不崇尚德政的现象,认为诸侯应该先整饬自己,再推行到百姓,于是开始著书立说。
D.司马迁在文中虽对邹衍有些批评的言论,但总体上还是以对他的赞颂为主,赞颂了他的仁政思想和学术才气以及高尚的人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4分)
(2)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身亲往师之。(4分)
14.从原文看,孟子为什么不受当时君王的重视请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5 16题。
题王晋卿画后 苏轼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
试君眼里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题秋江待渡图 钱选
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清澈一天秋。
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诗前两句以虎的威猛和雄姿展示出画面的气势,又以水中之龙打比方,富有雄奇之美。
B.苏诗尾句虚写“云峰”“几重”,大胆的想象引人进入遐思之中,表现了画家的隐逸之趣。
C.钱诗运用白描手法着意形容秋江清幽、空阔之美,将美的画境巧妙地转化成优美的诗境。
D.钱诗尾句着一“久”字,表现了“待渡”之人等待时间之长,此情此景,引发读者遐想。
16.两首诗都是题画诗,分别是如何富有层次地描绘画中之景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士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夫妻在梦中重逢的情景,夫妻二人默默相对,泪流不止。
(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让天下诸侯陷入困境之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小时候,卖冰棍的吆喝声对我和弟弟有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力。只要听见这声音,我们就撒腿往家跑,央求大人给一角钱——一角钱能买两根冰棍。大人高兴就给,不高兴就不给,有时他们兜里的确是一分钱都没有。
不知何时,卖冰棍的和买冰棍的想出了好办法——用鸡蛋换冰棍。我和弟弟非常喜欢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吃冰棍的自由度瞬间提高了许多。一个鸡蛋能换两根或三根冰棍,如果是两根,我们一人一根。如果换了三根,便口头约定,谁吃完了自己的那根就可以吃第三根。那时我们是多么珍惜生活中的一点点甜,比如一块饼干、一块糖、一根冰棍。我不舍得把冰棍一口咬掉,而是 ① 舔,尽可能延长享用时间。弟弟人小鬼大,我才吃一半,他就已吃完,毫不犹豫地吃起我手里擎着的第三根。最高兴的一次是我们找到两枚鸡蛋,换了六根冰棍,终于能吃得过瘾,也吃得从容淡定。
在物质匮乏的童年时代,冰棍起着慰藉和疗愈的作用。我们情绪不佳时,大人总会安慰说,等卖冰棍的来了给你买冰棍吃哟,尽管这种话有时兑现有时不兑现。偶尔,在炎热的天气里我们不知是感冒了还是中暑了,浑身难受, ② ,不玩也不闹。大人突然重视起来,带着我们去供销社门前找卖冰棍的。说也奇怪,吃过冰棍后我们又恢复了之前 ③ 的样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那时我们是多么珍惜生活中的甜”,语意与原句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央求大人给一角钱——一角钱能买两根冰棍”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著作——《本草纲目》。
B.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居家学习,很多时间待在室内。如何既能保证居家学习质量,又能防止近视居家锻炼是重要手段。居家锻炼与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体育老师的现场指导和保护,因此,需要有科学方法才能避免不受伤害,实现锻炼效果。
①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的动作技能和运动技能是不一样的,所以 ② 。2~7岁的幼儿还处于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阶段,走、跑、跳、爬、攀登、投掷、抛接等基本动作尚未发展成熟,要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孩子们参与,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电视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中转移出来。7~10岁是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的交接阶段,这时候可以逐渐开始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当然, ③ ,也可以利用小区的场地练习一些基本动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贾平凹《自在独行》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而《西游记》里的崇尚“任性”的孙悟空终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后的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却促使他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任性”和“收敛”,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C(“主要是分配正义如何实现的问题,如何分好‘蛋糕’比如何做大‘蛋糕’更紧迫”不合文意,原文是“分配正义更多不是关于权利和义务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分配正义何以产生及如何实现的问题……一方面要……力求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注重‘蛋糕’如何分好”)
2.B(A项,“当今世界多边主义局势逐渐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局势逐渐式微”分析不当,原文是“两极对抗的世界局势已经不复存在,多边主义局势已经形成”。C项“……因此……”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D项,张冠李戴,“倡导共享发展、追求共同富裕”属于“发展理念”)
3.C(C项不属于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举措,而属于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取得的成效)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以及从哪些方面来维护世界的公平正义。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符合中国国情,根植中国大地,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单边主义,体现了冷战对抗的思维观念,美国仍力图以自身的大国地位来左右世界秩序。②美国政府的做法践踏了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违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③美国政府的做法造成世界范围内供应链的不稳定,践踏了经济秩序的公平正义,美国仍想要固守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对欠发达国家以及地区进行掠夺与剥削。(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D(“第 段详写槐”错误,第 段应是略写槐)
7.B(“主要表现那个年代人们物质匮乏的贫穷现状”错误,第⑥段内容主要表现了“我”对槐花饭之香的美好回忆和母亲勤劳巧慧、热情善良的品质)
8.①结构上,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一阵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楼下的槐花开了”,又引出下文对童年时有关槐花的许多趣事的回忆。②内容上,由眼前的槐花写到童年的趣事,由实写到虚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
9.①童年时,“我”和小伙伴爬槐树、撸槐花等趣事充满了“我”美好的回忆。②母亲做的槐花苦累色香味美,既让“我”享受了美食,又让“我”感受到了父母的爱。③槐树寄托着人们对故乡、故人的热爱与思念,也寄托着“我”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④文中有关槐花、槐树的诗词和故事等,散发着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芳香。(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
10.CEG[(原文标点)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11.A(A项,“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中的“诚”意思是“如果”;C项,前者表被动,后者为介词“从”)
12.D(“以对他的赞颂为主”“以及高尚的人格”错)
13.(1)凭借弹琴求见齐威王,趁机谈及国政,被封为成侯并接受了相印。(得分点“干”“因”和被动句式各1分,大意1分)
(2)到燕国,昭王持扫帚在前面走,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来接受学习,亲自到那里向他学习。(得分点“如”“先驱”“师”各1分,大意1分)
14.①孟子推行仁政、礼治的思想,不符合当时君王喜好功利的思想;(2分)②不阿谀世俗,迎合君王。(1分)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不是没有不放下书感慨一番的。我还说:哎呀,功利实在是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很少谈功利,其原因在于经常要防备祸乱的根源。所以说“按照功利来行事,会有很多怨恨”。从天子到平民,喜好功利的毛病有什么差别呢!
孟轲,是邹国人。向子思的弟子求过学。事理已经通达后,就出游侍奉齐宣王,宣王没能任用他。到大梁去后,梁惠王没有实行他的主张,认为他的话迂曲遥远并且空阔不切实际。在这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打了胜仗削弱了敌人;齐威王、宣王任用孙膑、田忌这些人,因而诸侯都东来朝见齐王。天下正力求合纵连横,把攻城伐地当作贤能,可是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功德,因此他所到的地方都不适合。返回来和万章这些人编订《诗经》《尚书》,阐述孔子的意旨,写作《孟子》七篇。在他以后有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在孟轲前的是邹忌,凭借弹琴求见齐威王,趁机谈及国政,被封为成侯并接受了相印,时间先于孟子。
其次是邹衍,后于孟子。邹衍看到拥有国家的人更加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像《大雅》要求的那样整治自身,就能推行到平民百姓。于是深入观察天地阴阳的消亡增长,并记述怪诞迂曲的变化,如《终始》《大圣》这些篇十多万字。
因此邹衍被齐国重视。他到了大梁,惠王在郊外迎接,实行了主人接待客人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侧身而行,并用衣服拂拭座席。到燕国,昭王持扫帚在前面走,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来接受学习,亲自到那里向他学习。邹衍写了《主运》一书。他游说诸侯被尊敬礼让得这样高,哪里像孔子在陈国、蔡国面有菜色,孟轲在齐国、梁国遇到困厄那样呢!所以武王靠仁义讨伐商纣而称王,伯夷饥饿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问起行军布阵,孔子也不回答;梁惠王计划想攻打赵国,孟轲称颂周太王离开邠邑的事。这难道是有意迎合世俗随便附和么!拿着方凿想放进圆孔里,能进去吗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勉励商汤成就王业,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靠他称了霸,行动首先配合,然后引导他们走上正道。邹衍的话虽然不合常规,或许也有百里奚喂牛、伊尹负鼎的用意吧
15.B(“虚写‘云峰’‘几重’,大胆的想象”错,不是虚写,不是诗人想象的,而是描写画中的云峰)
16.①苏诗写景由近及远,由主到次。前两句写画的主景、近景松石,山石形态多变,怪松倒卧溪上;后两句写远景云山,重叠的山峦隐隐约约地出现在迷蒙的烟云之中。②钱诗写景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前两句描绘了群山和大江,重峦叠嶂,江水清澈,秋意寒凉;后两句描绘了农家在傍晚时的生活场景和渡口的行人等待江面上隐约可见的一叶小舟。(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
18.①慢条斯理 ②无精打采 ③生龙活虎(每处1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给分)
19.原句通过列举具体的事物,突出了当时生活的艰苦,形象地刻画了“我”吃冰棍时愉悦的心情,希望人们珍惜生活中的甜。(4分,意思答对即可)
20.A(文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一角钱能买两根冰棍”是对前面内容“央求大人给一角钱”的解释说明。A项,解释说明,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B项表示总结上文;C项属于转移话题;D项表示转折)
21.①居家锻炼练什么②居家锻炼的内容也要有所区别③如果居家锻炼的场地不够(每处2分)
22.因此,需要有科学方法才能避免伤害,达到锻炼效果。(每处2分,“避免不受伤害”否定不当,“实现”与“效果”搭配不当。如有其他修改方法,修改后无语病、符合要求即可给满分)
23.【写作提示】
材料解读: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引用了贾平凹作品封底的一句话,其中“不虚此行”传达出明显的情感倾向。贾平凹认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任性”,这样的“任性”让生命有意义。第二段材料中提到“任性”的孙悟空脱离了绝对自由,收敛个性,遵守规则后,却最终得以立地成佛。这个过程是他逐渐摆脱兽性,遵守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则,磨炼自身,不断获得人性的过程。
综合两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的“任性”和“收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青年要有创新能力和突破自我的勇气;同时青年要严守规则,懂得收敛,才能真正成长。“任性”和“收敛”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立意指导:①热爱诚可贵,担当价更高;②将热爱融入担当,实现人生价值;②均衡“任性”与“收敛”的“天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