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福建省厦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12月第四次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福建省厦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12月第四次月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30 11:25:43

文档简介

福建省厦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12月第四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2.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答案】1.A
2.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黄河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
【解析】【点评】河流具有冲淤平衡: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1.从图中可以看出O点的水位低于P点水位,O点水位在上涨,P点的水位在下降,因为洪水过程前水位低,洪水过程后水位高,水位不断在上涨,则流速较快,水位回落则流速较慢,故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水位高,流量小,原因是河床的泥沙抬高了水位,故C正确,流量小,侵蚀作用弱,含沙量小,故A错误;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洪水水位高,流量小,故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到福建省某无人海岛进行野外考察活动。图1为该岛等高线地形图,图2所拍摄海平面上的太阳照片。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四地最早观测到日出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若要拍摄以该岛主峰为背景的照片,最合适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2是某同学在④处拍摄海平面上的太阳照片,拍摄的北京时间最有可能是(  )
A.5:30 B.6:30 C.17:30 D.18:30
【答案】3.A
4.D
5.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的方位。1.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3.太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3.读图分析,由图中比例尺可知该岛屿面积较小,岛屿东部、西部的日出时间差异可以忽略。④地位于山谷地区,东部有山脊的阻挡,观测到日出的时间较晚;③地东部有山丘阻挡;①地势高,且东部没有地形阻挡,②地势低,一般情况下地势高处先看到日出,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读图分析,该岛主峰位于西南部的山峰,①地位于山峰上,与主峰相对高度不大,以主峰为背景效果不明显;②地受到①山峰的阻挡,不能拍摄到主峰;③地位于主峰的山麓陡坡下,中间有凸坡阻挡,也不适合拍摄以主峰为背景的照片;④地位于主峰以下,且没有阻挡,最适合拍摄。
故答案为:D。
5.由太阳照片可以看出太阳位于海平面上,而④地位于山谷,东部有山脊的阻挡,不可能观测到日出时露出海平面的景观,因而只能是日落时拍摄的;根据一年中日落的方向变化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日落西南;夏季,由于④地西北部的山脊阻挡,无法拍摄到日落海平面的景观,因而只能是冬季西南方向的日落海平面的景观,此时该地的昼长应当小于12小时,日落时的北京时间应当小于18时,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阿克苏地处天山南坡,塔里木盆地北侧,2019年8月出现一场持续3天左石的大风天气,风速忽大忽小具有阶段性。大风天气时,天山南坡锋面发育,锋前触发了强对流,翻山气流下沉补偿了对流上升的空气。下图示意阿克苏本场大风天气风速较大时典型的环流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本次锋面触发了强对流,主要因为锋面(  )
A.长度大 B.坡度陡 C.宽度大 D.维持时间长
7.与对流气团相比,翻山气流的性质是(  )
A.冷而干 B.冷而湿 C.暖而干 D.暖而湿
8.本场大风天气具有阶段性,根本上看是由于阶段性的(  )
A.水汽供应 B.受热对流 C.锋面摆动 D.气流入侵
【答案】6.B
7.A
8.D
【知识点】锋面气旋;天气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将锋分成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雨雪、降温天气,雨区范围较小,主要位于锋后。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锋过境时常形成连续性降水,雨区范围较大,主要位于锋前。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缓慢的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降水强度小,多阴雨连绵的天气。
6.由图可知,强对流出现在锋面南侧(锋前)。由于锋面坡度大,锋前暖空气急剧抬升,形成强对流,B正确;图中显示的是锋面的横剖面,且水平近地表没有相关距离信息,无法得知锋面长度和宽度,且强对流主要与气温高或者气流(被)强烈抬升有关,与锋面的长度和宽度关系不大,AD错误;维持时间长主要影响降水时长,而强对流关系主要与气温高或者气流(被)强烈抬升有关,C错误。
故答案为:B。
7.由于锋面南侧是锋前,所以锋面自北向南移动;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侧气温一般较低,推测翻山气流为冷空气,下沉过程中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水汽逐渐蒸发并逸散,气流逐渐变干。而强对流气团来自南侧,较为暖湿,故翻山气流的性质是冷而干。
故答案为:A。
8.本场大风关键在于翻山下沉气流与冷锋触发的大风叠加,因此大风具有阶段性说明翻山下沉气流具有阶段性,或者对流抬升具有阶段性,即气流入侵具有阶段性,D正确;水汽供应不会形成大风,A错误;受热对流主要是形成阴雨天气,不会形成水平方向的大风,B错误;锋面摆动是气流入侵、冷暖气团势力强弱变化导致的,不属于阶段性大风天气的根本原因,C错误。
故答案为:D。
9.(2021高三上·济宁期末)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某林区在一次暴雨之后,多处山体发生滑坡等次生灾害。调查表明,植被(类型和根系)在此次滑坡灾害发生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暴雨未形成地表径流,进入土体的雨水促使滑动面(软弱面)的形成。下图示意此次滑坡灾害中三类不同滑坡土层中植被根系重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Ⅰ、Ⅱ、Ⅲ类滑坡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分别为(  )
A.草本、灌丛、乔木 B.灌丛、草本、乔木
C.乔木、草本、灌丛 D.草本、乔木、灌丛
(2)三类滑坡中(  )
A.Ⅰ滑动面位置最深 B.Ⅱ滑动面位置最浅
C.Ⅲ滑动面位置最深 D.滑动面位置无差异
(3)今后当地在边坡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中应(  )
A.修建坡面沟道,加快地面排水 B.修筑固沟工程,阻滞地下排水
C.主要种植乔木,增加固土深度 D.主要种植草本,降低固土深度
【答案】(1)A
(2)C
(3)A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根据常识可知,草本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较浅处,乔木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较深处,所以,一次暴雨后,在土层较浅处(大约0-15cm处)根系重量草本>灌木>乔木,在土层较深处(大约40-95cm处)根系重量乔木>灌木>草本,所以Ⅰ类为草本,Ⅱ类为灌丛,Ⅲ类为乔木,故答案为:A为正确选项。(2)由材料和图5可知,Ⅲ类植被在土层较深处,根系重量最大(因为此次暴雨未形成地表径流,雨水通过下渗进入土体,使土层较深处雨水较多,所以根系重量较大),所以Ⅲ类(乔木)形成的滑动面位置最深。故答案为:C为正确选项。(3)选项A,修建坡面排水沟,同时利用自然沟道汇集径流,形成地面排水系统,加快地面排水,使下渗量减少,土层重量减轻,从而起到防治滑坡的作用;选项B,阻滞地下排水,不切实际;选项C,种植乔木,使下渗量增加,土层重量增加,导致滑坡灾害多发;选项D,降低固土深度,起不到防治滑坡、保持水土的作用。综上所述,选项A最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
【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比湿是指单位体积内水汽质量与包含水汽在内的空气质量的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大气中所含水汽的状况。受气温、降水、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内比湿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若城区比湿低于郊区称为“城市干岛”,反之则为“城市湿岛”。图1、图2示意我国北方某大城市近地面冬、夏季节城区与郊区平均比湿日变化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表示该地夏季城区平均比湿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该地(  )
A.夏季城区主要表现为“干岛”,且15点时强度最大
B.冬季城区主要表现为“湿岛”,且夜间时强度较大
C.夏季郊区比湿的日变化,与降水状况相关性大
D.冬季郊区比湿的日变化,与植被状况相关性大
【答案】10.B
11.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北方夏季降水多,植被茂盛,相对冬季比湿大,故①和②代表夏季,而冬季的时间城市比湿较大,城市表现为“湿岛”。
10.北方夏季降水多,植被茂盛,相对冬季比湿大,故①和②代表夏季;一方面,城市下垫面大多是不透水层,降水后雨水很快流失,地面快速变干;另一方面,城区植被覆盖率相对低,植物蒸散量少于郊区,因此比湿小于郊区,②正确。
故答案为:B。
11.A、由上一小题分析可知,①和②分别代表夏季郊区和城区平均比湿日变化的曲线。夏季城区比湿低于郊区,因此城区表现为“干岛”,但20点差距最大,因此强度最大,A错误;
B、③代表城区比湿(可能原因是冬季人类活动释放水汽,城市人口聚集,人为排放水汽使城市比湿总体高于郊区),因此冬季城区主要表现为“湿岛”,据图可知,夜间大于强度较大,因此B正确;
C、①和②分别代表夏季郊区和城区平均比湿日变化的曲线,根据图可以看出,夏季14-15点比湿最低,14点前后为一天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刻,因此夏季郊区比湿的日变化,与气温状况相关性大,C错误;
D、我国北方为温带落叶林,冬季植被稀少,不存在日变化问题,因此不会影响郊区比湿的日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山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山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  )
A.1月的山顶 B.1月的山麓 C.7月的山顶 D.7月的山麓
13.该山位于(  )
A.浙江省 B.四川省 C.青海省 D.吉林省
14.导致该山1500m以下1月气温垂直变化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B.晴天多,降水较少
C.山谷风出现频率高 D.受冬季风影响显著
【答案】12.A
13.B
14.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点评】图中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海拔高度,根据曲线可判断山顶与山麓地区气温状况。
12.读图,图中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海拔高度,根据曲线可判断山顶与山麓地区气温状况。由图可知,1月份,该山顶差值约20℃,1月份,该山麓差值约8℃,7月份,该山顶差值约10℃,7月份,该山麓差值约8℃,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13.根据图中曲线,该山1月份山麓地带平均气温大于0℃小于4℃,说明该山位于我国秦淮线以南的亚热带地区,故C、D错误;根据山脉的海拔高度约4000米,说明该山海拔较高,而浙江省的山脉海拔低,可推测该山应在四川省,故B正确,A错误。
故答案为:B。
14.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是1月气温低的原因。晴天多,降水较少是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差值大的原因。山谷风出现频率与昼夜的温差变化相关。都不是该山1500m以下l月气温垂直变化小的原因,故A、B、C错误。最可能是受冬季风影响显著,导致山麓气温也较低,温度垂直变化小,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图9示意我国某省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年份人口逐岁累计比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据图可推断三个年份中(  )
A.①年份人口出生率最低 B.②年份人口死亡率最高
C.③年份人口增长率最高 D.③年份人口抚养比最低
16.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依次为(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答案】15.D
16.A
【知识点】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
【解析】【点评】通过人口抚养比的概念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累计图,推出劳动力数量、老年人口数量、出生人口的数量的变化。
15.观察图发现,①年份年轻人口比重最大,说明人口出生率最高,③年份老年人口比重最大,说明人口死亡率最高,则人口增长率低,③年份小孩比重最低,且明显低于①②年份,但③年份老龄人口比重与①②年份相差不大,则可知③年份人口抚养比最低。
故答案为:D。
16.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年份小孩比重最低,年份是最后,为2010年,①年份年轻人口比重最大,为1990年,②为2000年。
故答案为:A。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下图为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近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情况示意图,实心圆圈表示人口增加,空白圆圈表示人口减少,圆圈的大小表示增减的多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由示意图可以推断(  )
A.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安徽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C.上海市城镇化率增长最快 D.辽宁人口迁人大于迁出
18.北京、上海、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严格的房地产政策 B.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C.人才引进政策变化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19.下列四城市城镇人口增长潜力最大的是(  )
A.沈阳 B.贵阳 C.天津 D.成都
【答案】17.B
18.B
19.D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17.A、广东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错误;
B、由于安徽距离长三角近,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到安徽,安徽的工业企业增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故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城镇化率最高,但不是增长最快的,故C错误;
D、辽宁常住人口减少,迁出>迁入,D错误。
故答案为:B。
18.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天津的常住人口减少。 其原因可从劳动力、企业、政府等方面分析。一方面与环境人口容量有关,另外也与产业升级有关。三大城市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由于产业升级和调整,原先一些高耗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地方,而高科技企业和服务产业将成为该地的主导产业,产业转移也伴随着一些劳动力的转移,故B正确;严格的房地产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变化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成为主要原因,故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9.沈阳地处东北老工业区,东北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A可排除;贵阳地处西南,经济发展水平与成都和天津都有较大差距,可排除B;天津是直辖市,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目前两地的人口数都超过千万。天津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成都地处西南内陆,由于产业转移,天津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将向内陆转移,而成都将会承接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同时成都最近几年发展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增多,且四川省的人口众多,人口增长潜力大于天津,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2010年厦门((北纬24°27′,东经118°06′)国际马拉松赛事于北京时间1月2日上午8点鸣枪开赛。下图为2010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路线示意图,某女运动员到达全程赛事终点时,她的身影向正北并大致与身高相等。据此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20.比赛当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是(  )
A.23°26′S B.23°26′N C.11°52′S D.20°33′S
21.据右图女运动员身影的相对方位,判断此时她可能跑到赛程:(  )
A.5.0千米附近 B.18.5千米附近
C.40.3千米附近 D.41.7千米附近
22.该运动员的参赛成绩测算结果应为(  )
A.4时00分00秒 B.3时52分24秒 C.4时07分36秒 D.4时08分24秒
【答案】20.D
21.C
22.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本题组考查的知识点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太阳方位与物体影子之间的关系、地方时的计算等知识点,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2)明确物体影子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3)地方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
20.由题干可知,当天是1月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运动员身影朝向正北时,其长度与身高相等,即正午太阳高度为45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得出结果。当地纬度是北纬24°27′,那么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就是20°33′S。
故答案为:D。
21.本题旨在考查太阳方位、物体影子与行走路线之间的关系。由运动员此时的身影可知在其左前方,5千米处影子应该在其右前方,11.7千米处影子也应该在其右前方。18.5千米处影子应该在其左后方。只有在40.3千米处运动员向东北方向跑,接近正午,影子应该在其左前方,C正确。
故答案为:C。
22.已知开赛时的北京时间,由当地的经度,可求出开赛时当地的地方时,到达终点时,影子朝向正北,当地地方是为12时,由此可以算出运动员所用的时间。即北京时间使用的是120°E的时间,厦门的经度为118°06′E,地方时应该比北京时间晚7分36秒,当北京时间为8点,厦门地方时为7点52分24秒,到达时,厦门地方时为12点,成绩当为4时07分36秒。
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3.(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猕猴桃喜光但怕阳光直晒,野生植株都生长在阴坡(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北坡)河畔,适合栽培在温暖湿润、半湿润的气候区,成熟期的气温达20℃以上才能结果。猕猴桃栽培源于1200年前的陕西,秦岭北坡“周至——眉县”一带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产区(图12)。在“科技兴农”政策指导下,该地采用种植林下作物(在猕猴桃林下种植其他作物,图1)来实现土壤保温和保湿、水土保持等功能,并推广“果实套袋”等技术(在水果成熟期前用纸袋将果实包裹起来,图2)提高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
(1)当地林下作物类型为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说明果农选择该类型植物作为林下作物的理由。
(2)分析秦岭北坡成为我国猕猴桃最大产区的有利条件。
(3)说明猕猴桃种植采用“果实套袋”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合理性。
【答案】(1)自果林的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低矮的灌木和草本需要光照强度相对较小,适应较弱的光照条件;且生长高度有限,不会与猕猴桃产生同一高度的空间竞争。
(2)该区夏季高温多雨,气候条件利于猕猴桃生长挂果;秦岭北坡是阴坡,阳光直晒少;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3)防止果实受到鸟类、病虫害的侵袭和被树枝刮伤;套袋可产生局部温室效应,缩短其成长期,增加水果的产量;套袋可避免阳光直射水果,提高水果的品相;套袋还能隔离环境污染对水果的影响。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本小题可从灌木或草本植物与乔木的特征区别,结合林下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垂直分层,自果林的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乔木一般对光照需求量较大,低矮的灌木和草本需要光照强度相对较小,可适应较弱的光照条件;相较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的生长高度有限,不会与猕猴桃产生同一高度的空间和光照竞争。
(2)本小题主要结合秦岭北坡的自然环境特点,从猕猴桃的生长习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提到“猕猴桃在我国主要生长于温暖湿润、半湿润的气候区,成熟期的气温达20℃以上才能结果”,该区(秦岭北坡)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气温大于20℃)多雨,气候条件利于猕猴桃生长挂果;根据材料猕猴桃喜光但怕阳光直晒,野生植株大都生长在阴坡河畔,秦岭北坡是阴坡,受地形阻挡,阳光直晒少;秦岭北坡靠近渭河,且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相对较多,水源充足。
(3) “果实套袋”主要隔绝外部环境的干扰。可有效防止果实受到鸟类、病虫害的侵袭和被树枝刮伤;在果园喷洒农药时,纸袋可以避免农药直接沾染水果,可提高水果品质;套袋可避免光照直接照射猕猴桃,可提高果实的品相;套袋还能隔离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物,以及风沙、扬尘等对猕猴桃果皮的影响。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24.(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的降水与气温共同对冻土产生影响。冻土的冻结期内,降雨起升温作用,加速冻土融化,非冻结期的降雨则降低土壤温度。近年来青藏高原因气温、降水等变化,出现冻土范围缩小、冻土深度减小等冻土退化问题。研究表明,多年冻土的持续退化将导致土壤表层水分发生变化,促使气候暖干化,进而引起高寒草甸的持续变化。表1示意藏东南地区丁青、左贡与林芝等地的多年平均气温、降水、土壤冻融特征,图示意丁青、左贡与林芝的位置。
表1丁青、左贡与林芝的多年平均气温、降水、土壤冻融特征
站名 降水(mm) 气温(℃) 最大冻深﹡(cm) 冻结期降水占比(%)
丁青 650.75 3.83 59.8 17.42
左贡 450.61 4.88 68.29 12.64
林芝 695.02 9.20 8.77 44.44
﹡冻深:从地表往下测量,被冻土层的厚度。
(1)分析丁青较左贡纬度高,但冻土的最大冻深却更小的原因。
(2)说明近年来林芝相比于左贡,冻土面积缩小更显著的原因。
(3)推测青藏高原冻土持续退化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两地气温差异小,冻结期相当;冻结期丁青降水量大于左贡,对冻土的升温作用明显,加速冻土融化,减小最大冻深。
(2)林芝气温更高,冻结期内降雨更多、升温作用更显著,冻土层更薄,导致其冻土更易受外部干扰而融化,面积缩小更为显著。
(3)冻土退化会导致高寒草甸退化;冻土分布区多高寒草甸;冻土退化加速下渗,地表水与表层地下水减少;冻土退化往往伴随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抑制植被生长,高寒草甸向旱生草原或旱生生态系统转化,植被出现沙化。
【知识点】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与治理;草地退化及其防治;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冻土的冻结期内,降雨起升温作用,加速冻土融化,非冻结期的降雨则降低土壤温度。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丁青冻结期降水占比17.42%,非冻结期的降雨占比82.58%,且丁青的年降水量大于左贡,非冻结期的降雨较多,有利于降低土壤温度,冻土的最大冻深更小。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近年来林芝相比于左贡,气温9.20℃,大于左贡的4.88℃,气温偏高;林芝降水695.02mm大于左贡,冻结期降水占比高达44.44%,冻结期降雨较多,升温作用明显,冻土融化速度较快,冻土面积缩小更显著。
(3)由材料可知,由于气候暖干化,多年冻土的持续退化将导致土壤表层水分减少,土壤变干,进而引起高寒草甸的退化。
【点评】冻土是一种温度低于0℃,处于冻结状态且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地下土层,通常被认为是隔水层,可减弱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联系。表层冻土随温度变化出现土层冻结、融化的过程,称为冻融过程。冻土的冻融变化,土壤的水,热过程对植被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植被又通过削弱和保温等作用,影响土壤温度,湿度,反作用于冻土的形成和发展。
25.(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由城墙、敌楼、关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关城是长城防御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至关重要。图示意某地长城景区等高线地形图及关城景观。
(1)说出图中关城修筑的地形部位并据此说明选址原因。
(2)说出图中不能眺望到烽火台的敌楼,并绘制他们之间的地形剖面图,绘图要求:横纵轴(名称、单位、刻度)、方向、剖面曲线。
【答案】(1)部位:修建于鞍部;原因:位于交通道路上,便于控制内外联系通道;利用两侧山体作为防御屏障,利于防守。
(2)③;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关城修筑地区沿着两侧道路等高线是一对山谷线,沿着两侧长城等高线为一对山脊线,关城修筑位于山谷线和山脊线交汇处,是两个山顶之间较低的部位,地形部位为鞍部。鞍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有道路经过,说明该地交通相对便利。同时,两侧为山顶,有天然屏障,利于防守。
(2)读图可知,图中敌楼③与烽火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不能通视,而图中①②敌楼海拔较高,与烽火台之间没有山脊阻挡视线,可以眺望到烽火台。如图所示:
【点评】山地或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高四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低四周高:鞍部:两个相邻山峰之间的区域;山脊(为分水岭):等高线凸低为高;山谷:等高线凸高为低;(山谷常发育河流,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陡崖:多条等高线交汇处。
1 / 1福建省厦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12月第四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2.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到福建省某无人海岛进行野外考察活动。图1为该岛等高线地形图,图2所拍摄海平面上的太阳照片。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四地最早观测到日出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若要拍摄以该岛主峰为背景的照片,最合适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2是某同学在④处拍摄海平面上的太阳照片,拍摄的北京时间最有可能是(  )
A.5:30 B.6:30 C.17:30 D.18:30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阿克苏地处天山南坡,塔里木盆地北侧,2019年8月出现一场持续3天左石的大风天气,风速忽大忽小具有阶段性。大风天气时,天山南坡锋面发育,锋前触发了强对流,翻山气流下沉补偿了对流上升的空气。下图示意阿克苏本场大风天气风速较大时典型的环流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本次锋面触发了强对流,主要因为锋面(  )
A.长度大 B.坡度陡 C.宽度大 D.维持时间长
7.与对流气团相比,翻山气流的性质是(  )
A.冷而干 B.冷而湿 C.暖而干 D.暖而湿
8.本场大风天气具有阶段性,根本上看是由于阶段性的(  )
A.水汽供应 B.受热对流 C.锋面摆动 D.气流入侵
9.(2021高三上·济宁期末)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某林区在一次暴雨之后,多处山体发生滑坡等次生灾害。调查表明,植被(类型和根系)在此次滑坡灾害发生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暴雨未形成地表径流,进入土体的雨水促使滑动面(软弱面)的形成。下图示意此次滑坡灾害中三类不同滑坡土层中植被根系重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Ⅰ、Ⅱ、Ⅲ类滑坡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分别为(  )
A.草本、灌丛、乔木 B.灌丛、草本、乔木
C.乔木、草本、灌丛 D.草本、乔木、灌丛
(2)三类滑坡中(  )
A.Ⅰ滑动面位置最深 B.Ⅱ滑动面位置最浅
C.Ⅲ滑动面位置最深 D.滑动面位置无差异
(3)今后当地在边坡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中应(  )
A.修建坡面沟道,加快地面排水 B.修筑固沟工程,阻滞地下排水
C.主要种植乔木,增加固土深度 D.主要种植草本,降低固土深度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比湿是指单位体积内水汽质量与包含水汽在内的空气质量的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大气中所含水汽的状况。受气温、降水、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内比湿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若城区比湿低于郊区称为“城市干岛”,反之则为“城市湿岛”。图1、图2示意我国北方某大城市近地面冬、夏季节城区与郊区平均比湿日变化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表示该地夏季城区平均比湿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该地(  )
A.夏季城区主要表现为“干岛”,且15点时强度最大
B.冬季城区主要表现为“湿岛”,且夜间时强度较大
C.夏季郊区比湿的日变化,与降水状况相关性大
D.冬季郊区比湿的日变化,与植被状况相关性大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山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山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  )
A.1月的山顶 B.1月的山麓 C.7月的山顶 D.7月的山麓
13.该山位于(  )
A.浙江省 B.四川省 C.青海省 D.吉林省
14.导致该山1500m以下1月气温垂直变化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B.晴天多,降水较少
C.山谷风出现频率高 D.受冬季风影响显著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图9示意我国某省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年份人口逐岁累计比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据图可推断三个年份中(  )
A.①年份人口出生率最低 B.②年份人口死亡率最高
C.③年份人口增长率最高 D.③年份人口抚养比最低
16.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依次为(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下图为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近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情况示意图,实心圆圈表示人口增加,空白圆圈表示人口减少,圆圈的大小表示增减的多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由示意图可以推断(  )
A.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安徽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C.上海市城镇化率增长最快 D.辽宁人口迁人大于迁出
18.北京、上海、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严格的房地产政策 B.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C.人才引进政策变化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19.下列四城市城镇人口增长潜力最大的是(  )
A.沈阳 B.贵阳 C.天津 D.成都
(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2010年厦门((北纬24°27′,东经118°06′)国际马拉松赛事于北京时间1月2日上午8点鸣枪开赛。下图为2010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路线示意图,某女运动员到达全程赛事终点时,她的身影向正北并大致与身高相等。据此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20.比赛当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是(  )
A.23°26′S B.23°26′N C.11°52′S D.20°33′S
21.据右图女运动员身影的相对方位,判断此时她可能跑到赛程:(  )
A.5.0千米附近 B.18.5千米附近
C.40.3千米附近 D.41.7千米附近
22.该运动员的参赛成绩测算结果应为(  )
A.4时00分00秒 B.3时52分24秒 C.4时07分36秒 D.4时08分24秒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3.(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猕猴桃喜光但怕阳光直晒,野生植株都生长在阴坡(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北坡)河畔,适合栽培在温暖湿润、半湿润的气候区,成熟期的气温达20℃以上才能结果。猕猴桃栽培源于1200年前的陕西,秦岭北坡“周至——眉县”一带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产区(图12)。在“科技兴农”政策指导下,该地采用种植林下作物(在猕猴桃林下种植其他作物,图1)来实现土壤保温和保湿、水土保持等功能,并推广“果实套袋”等技术(在水果成熟期前用纸袋将果实包裹起来,图2)提高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
(1)当地林下作物类型为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说明果农选择该类型植物作为林下作物的理由。
(2)分析秦岭北坡成为我国猕猴桃最大产区的有利条件。
(3)说明猕猴桃种植采用“果实套袋”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合理性。
24.(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的降水与气温共同对冻土产生影响。冻土的冻结期内,降雨起升温作用,加速冻土融化,非冻结期的降雨则降低土壤温度。近年来青藏高原因气温、降水等变化,出现冻土范围缩小、冻土深度减小等冻土退化问题。研究表明,多年冻土的持续退化将导致土壤表层水分发生变化,促使气候暖干化,进而引起高寒草甸的持续变化。表1示意藏东南地区丁青、左贡与林芝等地的多年平均气温、降水、土壤冻融特征,图示意丁青、左贡与林芝的位置。
表1丁青、左贡与林芝的多年平均气温、降水、土壤冻融特征
站名 降水(mm) 气温(℃) 最大冻深﹡(cm) 冻结期降水占比(%)
丁青 650.75 3.83 59.8 17.42
左贡 450.61 4.88 68.29 12.64
林芝 695.02 9.20 8.77 44.44
﹡冻深:从地表往下测量,被冻土层的厚度。
(1)分析丁青较左贡纬度高,但冻土的最大冻深却更小的原因。
(2)说明近年来林芝相比于左贡,冻土面积缩小更显著的原因。
(3)推测青藏高原冻土持续退化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并说明原因。
25.(2023高三上·厦门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由城墙、敌楼、关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关城是长城防御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至关重要。图示意某地长城景区等高线地形图及关城景观。
(1)说出图中关城修筑的地形部位并据此说明选址原因。
(2)说出图中不能眺望到烽火台的敌楼,并绘制他们之间的地形剖面图,绘图要求:横纵轴(名称、单位、刻度)、方向、剖面曲线。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黄河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
【解析】【点评】河流具有冲淤平衡: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1.从图中可以看出O点的水位低于P点水位,O点水位在上涨,P点的水位在下降,因为洪水过程前水位低,洪水过程后水位高,水位不断在上涨,则流速较快,水位回落则流速较慢,故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水位高,流量小,原因是河床的泥沙抬高了水位,故C正确,流量小,侵蚀作用弱,含沙量小,故A错误;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洪水水位高,流量小,故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3.A
4.D
5.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的方位。1.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3.太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3.读图分析,由图中比例尺可知该岛屿面积较小,岛屿东部、西部的日出时间差异可以忽略。④地位于山谷地区,东部有山脊的阻挡,观测到日出的时间较晚;③地东部有山丘阻挡;①地势高,且东部没有地形阻挡,②地势低,一般情况下地势高处先看到日出,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读图分析,该岛主峰位于西南部的山峰,①地位于山峰上,与主峰相对高度不大,以主峰为背景效果不明显;②地受到①山峰的阻挡,不能拍摄到主峰;③地位于主峰的山麓陡坡下,中间有凸坡阻挡,也不适合拍摄以主峰为背景的照片;④地位于主峰以下,且没有阻挡,最适合拍摄。
故答案为:D。
5.由太阳照片可以看出太阳位于海平面上,而④地位于山谷,东部有山脊的阻挡,不可能观测到日出时露出海平面的景观,因而只能是日落时拍摄的;根据一年中日落的方向变化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日落西南;夏季,由于④地西北部的山脊阻挡,无法拍摄到日落海平面的景观,因而只能是冬季西南方向的日落海平面的景观,此时该地的昼长应当小于12小时,日落时的北京时间应当小于18时,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6.B
7.A
8.D
【知识点】锋面气旋;天气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将锋分成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雨雪、降温天气,雨区范围较小,主要位于锋后。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锋过境时常形成连续性降水,雨区范围较大,主要位于锋前。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缓慢的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降水强度小,多阴雨连绵的天气。
6.由图可知,强对流出现在锋面南侧(锋前)。由于锋面坡度大,锋前暖空气急剧抬升,形成强对流,B正确;图中显示的是锋面的横剖面,且水平近地表没有相关距离信息,无法得知锋面长度和宽度,且强对流主要与气温高或者气流(被)强烈抬升有关,与锋面的长度和宽度关系不大,AD错误;维持时间长主要影响降水时长,而强对流关系主要与气温高或者气流(被)强烈抬升有关,C错误。
故答案为:B。
7.由于锋面南侧是锋前,所以锋面自北向南移动;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侧气温一般较低,推测翻山气流为冷空气,下沉过程中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水汽逐渐蒸发并逸散,气流逐渐变干。而强对流气团来自南侧,较为暖湿,故翻山气流的性质是冷而干。
故答案为:A。
8.本场大风关键在于翻山下沉气流与冷锋触发的大风叠加,因此大风具有阶段性说明翻山下沉气流具有阶段性,或者对流抬升具有阶段性,即气流入侵具有阶段性,D正确;水汽供应不会形成大风,A错误;受热对流主要是形成阴雨天气,不会形成水平方向的大风,B错误;锋面摆动是气流入侵、冷暖气团势力强弱变化导致的,不属于阶段性大风天气的根本原因,C错误。
故答案为:D。
9.【答案】(1)A
(2)C
(3)A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根据常识可知,草本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较浅处,乔木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较深处,所以,一次暴雨后,在土层较浅处(大约0-15cm处)根系重量草本>灌木>乔木,在土层较深处(大约40-95cm处)根系重量乔木>灌木>草本,所以Ⅰ类为草本,Ⅱ类为灌丛,Ⅲ类为乔木,故答案为:A为正确选项。(2)由材料和图5可知,Ⅲ类植被在土层较深处,根系重量最大(因为此次暴雨未形成地表径流,雨水通过下渗进入土体,使土层较深处雨水较多,所以根系重量较大),所以Ⅲ类(乔木)形成的滑动面位置最深。故答案为:C为正确选项。(3)选项A,修建坡面排水沟,同时利用自然沟道汇集径流,形成地面排水系统,加快地面排水,使下渗量减少,土层重量减轻,从而起到防治滑坡的作用;选项B,阻滞地下排水,不切实际;选项C,种植乔木,使下渗量增加,土层重量增加,导致滑坡灾害多发;选项D,降低固土深度,起不到防治滑坡、保持水土的作用。综上所述,选项A最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
【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答案】10.B
11.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北方夏季降水多,植被茂盛,相对冬季比湿大,故①和②代表夏季,而冬季的时间城市比湿较大,城市表现为“湿岛”。
10.北方夏季降水多,植被茂盛,相对冬季比湿大,故①和②代表夏季;一方面,城市下垫面大多是不透水层,降水后雨水很快流失,地面快速变干;另一方面,城区植被覆盖率相对低,植物蒸散量少于郊区,因此比湿小于郊区,②正确。
故答案为:B。
11.A、由上一小题分析可知,①和②分别代表夏季郊区和城区平均比湿日变化的曲线。夏季城区比湿低于郊区,因此城区表现为“干岛”,但20点差距最大,因此强度最大,A错误;
B、③代表城区比湿(可能原因是冬季人类活动释放水汽,城市人口聚集,人为排放水汽使城市比湿总体高于郊区),因此冬季城区主要表现为“湿岛”,据图可知,夜间大于强度较大,因此B正确;
C、①和②分别代表夏季郊区和城区平均比湿日变化的曲线,根据图可以看出,夏季14-15点比湿最低,14点前后为一天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刻,因此夏季郊区比湿的日变化,与气温状况相关性大,C错误;
D、我国北方为温带落叶林,冬季植被稀少,不存在日变化问题,因此不会影响郊区比湿的日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2.A
13.B
14.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点评】图中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海拔高度,根据曲线可判断山顶与山麓地区气温状况。
12.读图,图中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海拔高度,根据曲线可判断山顶与山麓地区气温状况。由图可知,1月份,该山顶差值约20℃,1月份,该山麓差值约8℃,7月份,该山顶差值约10℃,7月份,该山麓差值约8℃,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13.根据图中曲线,该山1月份山麓地带平均气温大于0℃小于4℃,说明该山位于我国秦淮线以南的亚热带地区,故C、D错误;根据山脉的海拔高度约4000米,说明该山海拔较高,而浙江省的山脉海拔低,可推测该山应在四川省,故B正确,A错误。
故答案为:B。
14.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是1月气温低的原因。晴天多,降水较少是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差值大的原因。山谷风出现频率与昼夜的温差变化相关。都不是该山1500m以下l月气温垂直变化小的原因,故A、B、C错误。最可能是受冬季风影响显著,导致山麓气温也较低,温度垂直变化小,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5.D
16.A
【知识点】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
【解析】【点评】通过人口抚养比的概念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累计图,推出劳动力数量、老年人口数量、出生人口的数量的变化。
15.观察图发现,①年份年轻人口比重最大,说明人口出生率最高,③年份老年人口比重最大,说明人口死亡率最高,则人口增长率低,③年份小孩比重最低,且明显低于①②年份,但③年份老龄人口比重与①②年份相差不大,则可知③年份人口抚养比最低。
故答案为:D。
16.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年份小孩比重最低,年份是最后,为2010年,①年份年轻人口比重最大,为1990年,②为2000年。
故答案为:A。
【答案】17.B
18.B
19.D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17.A、广东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错误;
B、由于安徽距离长三角近,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到安徽,安徽的工业企业增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故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城镇化率最高,但不是增长最快的,故C错误;
D、辽宁常住人口减少,迁出>迁入,D错误。
故答案为:B。
18.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天津的常住人口减少。 其原因可从劳动力、企业、政府等方面分析。一方面与环境人口容量有关,另外也与产业升级有关。三大城市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由于产业升级和调整,原先一些高耗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地方,而高科技企业和服务产业将成为该地的主导产业,产业转移也伴随着一些劳动力的转移,故B正确;严格的房地产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变化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成为主要原因,故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9.沈阳地处东北老工业区,东北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A可排除;贵阳地处西南,经济发展水平与成都和天津都有较大差距,可排除B;天津是直辖市,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目前两地的人口数都超过千万。天津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成都地处西南内陆,由于产业转移,天津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将向内陆转移,而成都将会承接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同时成都最近几年发展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增多,且四川省的人口众多,人口增长潜力大于天津,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20.D
21.C
22.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本题组考查的知识点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太阳方位与物体影子之间的关系、地方时的计算等知识点,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2)明确物体影子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3)地方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
20.由题干可知,当天是1月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运动员身影朝向正北时,其长度与身高相等,即正午太阳高度为45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得出结果。当地纬度是北纬24°27′,那么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就是20°33′S。
故答案为:D。
21.本题旨在考查太阳方位、物体影子与行走路线之间的关系。由运动员此时的身影可知在其左前方,5千米处影子应该在其右前方,11.7千米处影子也应该在其右前方。18.5千米处影子应该在其左后方。只有在40.3千米处运动员向东北方向跑,接近正午,影子应该在其左前方,C正确。
故答案为:C。
22.已知开赛时的北京时间,由当地的经度,可求出开赛时当地的地方时,到达终点时,影子朝向正北,当地地方是为12时,由此可以算出运动员所用的时间。即北京时间使用的是120°E的时间,厦门的经度为118°06′E,地方时应该比北京时间晚7分36秒,当北京时间为8点,厦门地方时为7点52分24秒,到达时,厦门地方时为12点,成绩当为4时07分36秒。
故答案为:C。
23.【答案】(1)自果林的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低矮的灌木和草本需要光照强度相对较小,适应较弱的光照条件;且生长高度有限,不会与猕猴桃产生同一高度的空间竞争。
(2)该区夏季高温多雨,气候条件利于猕猴桃生长挂果;秦岭北坡是阴坡,阳光直晒少;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3)防止果实受到鸟类、病虫害的侵袭和被树枝刮伤;套袋可产生局部温室效应,缩短其成长期,增加水果的产量;套袋可避免阳光直射水果,提高水果的品相;套袋还能隔离环境污染对水果的影响。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本小题可从灌木或草本植物与乔木的特征区别,结合林下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垂直分层,自果林的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乔木一般对光照需求量较大,低矮的灌木和草本需要光照强度相对较小,可适应较弱的光照条件;相较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的生长高度有限,不会与猕猴桃产生同一高度的空间和光照竞争。
(2)本小题主要结合秦岭北坡的自然环境特点,从猕猴桃的生长习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提到“猕猴桃在我国主要生长于温暖湿润、半湿润的气候区,成熟期的气温达20℃以上才能结果”,该区(秦岭北坡)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气温大于20℃)多雨,气候条件利于猕猴桃生长挂果;根据材料猕猴桃喜光但怕阳光直晒,野生植株大都生长在阴坡河畔,秦岭北坡是阴坡,受地形阻挡,阳光直晒少;秦岭北坡靠近渭河,且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相对较多,水源充足。
(3) “果实套袋”主要隔绝外部环境的干扰。可有效防止果实受到鸟类、病虫害的侵袭和被树枝刮伤;在果园喷洒农药时,纸袋可以避免农药直接沾染水果,可提高水果品质;套袋可避免光照直接照射猕猴桃,可提高果实的品相;套袋还能隔离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物,以及风沙、扬尘等对猕猴桃果皮的影响。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24.【答案】(1)两地气温差异小,冻结期相当;冻结期丁青降水量大于左贡,对冻土的升温作用明显,加速冻土融化,减小最大冻深。
(2)林芝气温更高,冻结期内降雨更多、升温作用更显著,冻土层更薄,导致其冻土更易受外部干扰而融化,面积缩小更为显著。
(3)冻土退化会导致高寒草甸退化;冻土分布区多高寒草甸;冻土退化加速下渗,地表水与表层地下水减少;冻土退化往往伴随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抑制植被生长,高寒草甸向旱生草原或旱生生态系统转化,植被出现沙化。
【知识点】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与治理;草地退化及其防治;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冻土的冻结期内,降雨起升温作用,加速冻土融化,非冻结期的降雨则降低土壤温度。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丁青冻结期降水占比17.42%,非冻结期的降雨占比82.58%,且丁青的年降水量大于左贡,非冻结期的降雨较多,有利于降低土壤温度,冻土的最大冻深更小。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近年来林芝相比于左贡,气温9.20℃,大于左贡的4.88℃,气温偏高;林芝降水695.02mm大于左贡,冻结期降水占比高达44.44%,冻结期降雨较多,升温作用明显,冻土融化速度较快,冻土面积缩小更显著。
(3)由材料可知,由于气候暖干化,多年冻土的持续退化将导致土壤表层水分减少,土壤变干,进而引起高寒草甸的退化。
【点评】冻土是一种温度低于0℃,处于冻结状态且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地下土层,通常被认为是隔水层,可减弱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联系。表层冻土随温度变化出现土层冻结、融化的过程,称为冻融过程。冻土的冻融变化,土壤的水,热过程对植被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植被又通过削弱和保温等作用,影响土壤温度,湿度,反作用于冻土的形成和发展。
25.【答案】(1)部位:修建于鞍部;原因:位于交通道路上,便于控制内外联系通道;利用两侧山体作为防御屏障,利于防守。
(2)③;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关城修筑地区沿着两侧道路等高线是一对山谷线,沿着两侧长城等高线为一对山脊线,关城修筑位于山谷线和山脊线交汇处,是两个山顶之间较低的部位,地形部位为鞍部。鞍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有道路经过,说明该地交通相对便利。同时,两侧为山顶,有天然屏障,利于防守。
(2)读图可知,图中敌楼③与烽火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不能通视,而图中①②敌楼海拔较高,与烽火台之间没有山脊阻挡视线,可以眺望到烽火台。如图所示:
【点评】山地或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高四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低四周高:鞍部:两个相邻山峰之间的区域;山脊(为分水岭):等高线凸低为高;山谷:等高线凸高为低;(山谷常发育河流,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陡崖:多条等高线交汇处。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