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0:31:04

文档简介

【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幼稚(zhì) 陂池(pō)
B.银钲(zhēng) 寒漪(yī)
C.玉磬(qìn) 桑阴(sāng)
D.腔调(qiāng) 供应(gòng)
2.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在田间播种)
B.童孙未解供耕织(从事)
C.也傍桑阴学种瓜(靠近)
D.短笛无腔信口吹(随口)
3.下列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唐代 孟郊 《游子吟》
B.宋代 雷震 《村晚》
C.唐代 杨万里 《稚子弄冰》
D.宋代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忽作/玻璃/碎地声 B.忽作玻璃/碎地/声
C.忽/作玻璃/碎地声 D.忽作/玻璃/碎地/声.
5.按要求完成填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   中的一个场景。
6.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稚子弄冰》整首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   ”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全诗描写“   ”这一动作细节,突出一个“   ”字。
7.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村晚》是南宋诗人   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   以及   的牧童,刻画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   图。
二、诗歌鉴赏
阅读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
9.把古诗补充完整并说说补充诗句的意思。
10.解释下列词语。
杂兴:    耘田:   
11.本诗前两句写出了夏收前后农村的繁忙景象和农民的辛苦。后两句中表现了儿童的什么形象?
12.(2020五下·鼓楼期末)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稚子弄冰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
(3)在这首诗中,清晨取冰的人是(  )。
A.诗人自己 B.儿童 C.老人 D.儿童的父亲
(4)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将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村晚
____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____,____无腔信口吹。
13.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歌描写的是农村   (填时间)的景色。
14.根据诗句内容填空。
①表现牧童悠闲自在的诗句是:   ,   。
②诗的前两句,诗人通过写   、   、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恬静悠然的图画。
15.“山衔落日浸寒漪”中“衔”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小练笔
17.小练笔。
读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请你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一下小孩子弄冰做游戏的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陂”应读“bēi”;
B:正确;
C:有误,“磬”应读“qìng”;
D:有误,“供”在这里应读“gōng”。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注意平翘舌和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做到选择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2.【答案】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有误,耘田:在田间锄草。
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了诗词的理解,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3.【答案】C
【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A、B、D正确 C:错误,改为: 宋代 杨万里 《稚子弄冰》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4.【答案】A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首先要回忆原诗,然后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行节奏划分。“忽作玻璃碎地声”出自于《稚子弄冰》,意思是: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所以节奏划分应该相同,因此,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文朗读节奏的掌握情况。然后用通顺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古诗的翻译要熟悉古代诗词,多背诵常用诗词,弄懂诗词的中文意思,朗读节奏根据诗意来理解,再结合题目提示作答。
5.【答案】南宋;范成大;春;夏;秋;冬;农村夏日生活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他所作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60首》中的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无论叙事、写景、言情,无不机巧自然又含蕴丰富,耐人回味,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故答案为:1、南宋 2、范成大 3、春 4、夏 5、秋 6、冬 7、农村夏日生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回顾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6.【答案】穿林;脱冰;稚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诗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穿林、脱冰、稚
【点评】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7.【答案】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诗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点评】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答案】8.宋;范成大
9.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意思: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10.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除草。
11.表现了他们的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句意和课后注释、查字典理解词义。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8.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
故答案为:宋、范成大
9.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童孙”儿童。“未解”不知道,不明白。句子意思: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故答案为: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10.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结合诗句理解词义。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昼出耘田夜绩麻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所以,耘田:除草。
故答案为: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除草。
11.“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故答案为: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12.【答案】(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宋;杨万里
(3)B
(4)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3)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内容可知清晨取冰的人是儿童 (4)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诗句的意思即可。
故答案为:(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宋、杨万里(3)B(4)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此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答案】13.宋;雷震;傍晚
14.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池塘;山;落日
15.好。“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山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颇有一番韵味。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和儿童的喜爱、赞美之情。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解答这类写景抒情诗,我们要能够对诗词的内容理解、感知,感悟,把握景和情,进行分析即可。
13.《村晚》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由题目可知诗歌描写的是傍晚时的景色。
故答案为:宋 雷震 傍晚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根据诗意可知表现牧童悠闲自在的诗句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前两句描写了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景物有“池塘”“山”“落日”。
故答案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池塘、山、落日
15.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山衔落日”中“衔”是有生命的物体才有的动作,这里把山拟人化,写出了落日时的景色情态。
故答案为:好。“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山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颇有一番韵味。
16.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因此表达的是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儿童的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和儿童的喜爱、赞美之情。
17.【答案】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小孩儿早早地穿衣起床,来到院子里。他发现自己昨天晚上倒在盆里的水已经变成了厚厚的冰。他欣喜万分,小心翼翼地把冰拿了出来,然后在冰中间戳了一个小洞,把五彩的丝线穿了进去。他把线提在手中,圆圆的冰块就如同银征。他轻轻敲击这个乐器,清脆的声音穿过树林,引得人们侧耳倾听。突然,一声清脆的玻璃落地般的响声传来,原来是小孩儿把冰给敲碎了。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句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小孩儿早早地穿衣起床,来到院子里。他发现自己昨天晚上倒在盆里的水已经变成了厚厚的冰。他欣喜万分,小心翼翼地把冰拿了出来,然后在冰中间戳了一个小洞,把五彩的丝线穿了进去。他把线提在手中,圆圆的冰块就如同银征。他轻轻敲击这个乐器,清脆的声音穿过树林,引得人们侧耳倾听。突然,一声清脆的玻璃落地般的响声传来,原来是小孩儿把冰给敲碎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这道题并不难,只要了解了两句诗的大概意思,描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以及什么意象则会迎刃而解。
1 / 1【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幼稚(zhì) 陂池(pō)
B.银钲(zhēng) 寒漪(yī)
C.玉磬(qìn) 桑阴(sāng)
D.腔调(qiāng) 供应(gòng)
【答案】B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陂”应读“bēi”;
B:正确;
C:有误,“磬”应读“qìng”;
D:有误,“供”在这里应读“gōng”。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注意平翘舌和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做到选择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2.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在田间播种)
B.童孙未解供耕织(从事)
C.也傍桑阴学种瓜(靠近)
D.短笛无腔信口吹(随口)
【答案】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有误,耘田:在田间锄草。
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了诗词的理解,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3.下列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唐代 孟郊 《游子吟》
B.宋代 雷震 《村晚》
C.唐代 杨万里 《稚子弄冰》
D.宋代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答案】C
【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A、B、D正确 C:错误,改为: 宋代 杨万里 《稚子弄冰》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忽作/玻璃/碎地声 B.忽作玻璃/碎地/声
C.忽/作玻璃/碎地声 D.忽作/玻璃/碎地/声.
【答案】A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首先要回忆原诗,然后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行节奏划分。“忽作玻璃碎地声”出自于《稚子弄冰》,意思是: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所以节奏划分应该相同,因此,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文朗读节奏的掌握情况。然后用通顺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古诗的翻译要熟悉古代诗词,多背诵常用诗词,弄懂诗词的中文意思,朗读节奏根据诗意来理解,再结合题目提示作答。
5.按要求完成填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   中的一个场景。
【答案】南宋;范成大;春;夏;秋;冬;农村夏日生活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他所作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60首》中的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无论叙事、写景、言情,无不机巧自然又含蕴丰富,耐人回味,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故答案为:1、南宋 2、范成大 3、春 4、夏 5、秋 6、冬 7、农村夏日生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回顾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6.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稚子弄冰》整首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   ”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全诗描写“   ”这一动作细节,突出一个“   ”字。
【答案】穿林;脱冰;稚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诗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穿林、脱冰、稚
【点评】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7.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村晚》是南宋诗人   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   以及   的牧童,刻画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   图。
【答案】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诗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点评】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二、诗歌鉴赏
阅读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
9.把古诗补充完整并说说补充诗句的意思。
10.解释下列词语。
杂兴:    耘田:   
11.本诗前两句写出了夏收前后农村的繁忙景象和农民的辛苦。后两句中表现了儿童的什么形象?
【答案】8.宋;范成大
9.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意思: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10.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除草。
11.表现了他们的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句意和课后注释、查字典理解词义。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8.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
故答案为:宋、范成大
9.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童孙”儿童。“未解”不知道,不明白。句子意思: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故答案为: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10.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结合诗句理解词义。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昼出耘田夜绩麻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所以,耘田:除草。
故答案为: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除草。
11.“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故答案为: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12.(2020五下·鼓楼期末)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稚子弄冰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
(3)在这首诗中,清晨取冰的人是(  )。
A.诗人自己 B.儿童 C.老人 D.儿童的父亲
(4)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答案】(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宋;杨万里
(3)B
(4)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3)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内容可知清晨取冰的人是儿童 (4)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诗句的意思即可。
故答案为:(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宋、杨万里(3)B(4)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此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将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村晚
____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____,____无腔信口吹。
13.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歌描写的是农村   (填时间)的景色。
14.根据诗句内容填空。
①表现牧童悠闲自在的诗句是:   ,   。
②诗的前两句,诗人通过写   、   、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恬静悠然的图画。
15.“山衔落日浸寒漪”中“衔”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3.宋;雷震;傍晚
14.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池塘;山;落日
15.好。“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山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颇有一番韵味。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和儿童的喜爱、赞美之情。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解答这类写景抒情诗,我们要能够对诗词的内容理解、感知,感悟,把握景和情,进行分析即可。
13.《村晚》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由题目可知诗歌描写的是傍晚时的景色。
故答案为:宋 雷震 傍晚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根据诗意可知表现牧童悠闲自在的诗句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前两句描写了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景物有“池塘”“山”“落日”。
故答案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池塘、山、落日
15.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山衔落日”中“衔”是有生命的物体才有的动作,这里把山拟人化,写出了落日时的景色情态。
故答案为:好。“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山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颇有一番韵味。
16.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因此表达的是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儿童的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和儿童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小练笔
17.小练笔。
读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请你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一下小孩子弄冰做游戏的过程。
【答案】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小孩儿早早地穿衣起床,来到院子里。他发现自己昨天晚上倒在盆里的水已经变成了厚厚的冰。他欣喜万分,小心翼翼地把冰拿了出来,然后在冰中间戳了一个小洞,把五彩的丝线穿了进去。他把线提在手中,圆圆的冰块就如同银征。他轻轻敲击这个乐器,清脆的声音穿过树林,引得人们侧耳倾听。突然,一声清脆的玻璃落地般的响声传来,原来是小孩儿把冰给敲碎了。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句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小孩儿早早地穿衣起床,来到院子里。他发现自己昨天晚上倒在盆里的水已经变成了厚厚的冰。他欣喜万分,小心翼翼地把冰拿了出来,然后在冰中间戳了一个小洞,把五彩的丝线穿了进去。他把线提在手中,圆圆的冰块就如同银征。他轻轻敲击这个乐器,清脆的声音穿过树林,引得人们侧耳倾听。突然,一声清脆的玻璃落地般的响声传来,原来是小孩儿把冰给敲碎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这道题并不难,只要了解了两句诗的大概意思,描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以及什么意象则会迎刃而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