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培优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培优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0:43:43

文档简介

【培优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对本课中的三首古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也傍桑阴学种瓜”中的“傍”是“傍晚”的意思,点明了儿童“学种瓜”的时间。
B.《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杨万里。这首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儿童弄冰的场景,表现出儿童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的童趣,表达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C.《村晚》一诗用词贴切自然,如“横牛背”和“信口吹”生动地表现出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2.与“山衔落日浸寒漪”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A.露似真珠月似弓 B.横看成岭侧成峰
C.飞流直下三千尺 D.梅雪争春未肯降
3.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童真童趣的一项是(  )
A.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4.下列对本课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落日以及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口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的场景。
B.《稚子弄冰》全诗摄取瞬间场景,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和贴切的比喻,表现稚子的情趣。
C.《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热烈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读来意趣横生。
D.《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诗人即景而写,描绘了一幅饶有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之情。
5.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诗人以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   作了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2)《稚子弄冰》整首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   ”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全诗描写“   ”这一动作细节,突出一个“   ”字。
(3)《村晚》是南宋诗人   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   以及   的牧童,刻画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   图。
6.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7.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完成练习。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这两句诗描写的是   的情景,诗句通过动词   、   ,刻画出了   的孩童形象。
(2)请在括号里写出下列诗句中含有的游戏。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二、诗歌鉴赏
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8.这首诗描写了乡村中的农人   、   ,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   的情景,展现了农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
9.对诗中塑造的儿童形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天真 B.勤劳 C.顽皮 D.可爱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多选)
A.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B.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表达了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D.表达了对顽皮的农村儿童的惋惜和劝诫。
11.下面的诗句让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用几句话写一写。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对比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一)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二)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   的形象。
13.对《村晚》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B.一、二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由远及近,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C.“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因为生活艰辛不得不从事劳动,不能接受教育的感慨和惋惜。
14.与“笛弄晚风三四声”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15.“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表现了牧童   、   的生活。
16.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村晚》的前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17.“牧童归去横牛背”一句中“横”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牧童横躺在牛背上,展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一种认为是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无腔地吹着短笛。你同意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18.描写儿童的古诗名句有很多,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两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三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错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傍:靠近的意思。
B:错误。《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南宋诗人诗人杨万里。这首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儿童弄冰的场景,表现出儿童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的童趣,表达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三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2.【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山衔落日浸寒漪”出自南宋诗人雷震的《村晚》,意思是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此句把“青山”赋予了人的特点“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A.此句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此句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
C.此句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三千尺”夸大了事实,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D.此句出自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把“梅”和“雪”看做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古诗词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3.【答案】C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A、B、D都描写了童真童趣;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写的是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了解古诗的意境,然后根据具体的题目来分析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文章人物形象理解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诗人即景而写,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江南农忙图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答案】(1)紧张劳动气氛
(2)穿林;脱冰;稚
(3)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 紧张劳动气氛 (2)穿林、脱冰、稚(3)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6.【答案】(1)小孩子在桑树下种瓜的情景。
(2)小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线穿着当锣敲打。
(3)牧童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不成曲调的笛子。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1)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意思是:小孩子在桑树下种瓜的情景。
(2)脱晓冰: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稚子:指幼小、天真的孩子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意思是:小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线穿着当锣敲打。
(3)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腔:曲调。信口:随口。归去:回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意思是:牧童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不成曲调的笛子。
故答案为:
(1)小孩子在桑树下种瓜的情景。
(2)小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线穿着当锣敲打。
(3)牧童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不成曲调的笛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
7.【答案】(1)孩童弄冰做游戏;脱;穿取;天真可爱
(2)钓鱼;放风筝;捉蝴蝶;捉知了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2)此题要在理解诗句基础上解答。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意思: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 坐在石头上被边上的野草遮住了身影。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意思: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意思:大意是说儿童快跑着追赶黄蝴蝶,蝴蝶却飞进了一片金黄的菜花之中与菜花混在一起,再也找不到了。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蝉,于是立刻闭紧嘴巴,站在那里。
故答案为:(1)孩童弄冰做游戏、脱、穿取、天真可爱(2)钓鱼;放风筝;捉蝴蝶;捉知了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答案】8.耘田;绩麻;种瓜
9.C
10.A;B;C
11.夏日,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桑树下,小孩子正拿着小铲子在挖土。虽然孩子还不会耕种,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理解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4)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8.《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他所作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60首》中的一首。这首诗主要写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9.从“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可知孩子们是天真、勤劳、可爱的。故选C。
10.文中通过写白天农民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敬重之情和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故选D
1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不能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再现古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此,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古诗文所呈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如: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答案】12.牧童
13.C
14.C
15.自由自在;无牵无挂
16.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挂在山间,影子倒映在水中,水面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17.提示:可结合诗中情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写,合理即可。
18.①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答案不唯一)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4)解答本题,需要仔细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即可。
(6)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7)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2.《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1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正确。C:“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14.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笛弄晚风三四声”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晚风中飘扬的笛声看作是笛声自主的行为,让笛声也拥有了如牧童般的童趣。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千尺”是夸张。“桃花潭水”是比喻。将“桃花潭中千尺深的水”来比喻“友人汪伦送别情谊。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的是拟人和比喻。拟人:碧玉妆成一树高。把柳树当成人来写。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比喻:万条垂下绿丝绦。把柳枝比作绿丝绦(绿丝带)。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的花草和树木描写得像人一样,尽情的绽放美丽。
故答案为:C。
15.“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16.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不能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再现古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此,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古诗文所呈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17.结合这首诗的内容,“牧童归去横牛背”一句中"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18.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如: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 / 1【培优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对本课中的三首古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也傍桑阴学种瓜”中的“傍”是“傍晚”的意思,点明了儿童“学种瓜”的时间。
B.《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杨万里。这首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儿童弄冰的场景,表现出儿童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的童趣,表达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C.《村晚》一诗用词贴切自然,如“横牛背”和“信口吹”生动地表现出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三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错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傍:靠近的意思。
B:错误。《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南宋诗人诗人杨万里。这首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儿童弄冰的场景,表现出儿童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的童趣,表达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三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2.与“山衔落日浸寒漪”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A.露似真珠月似弓 B.横看成岭侧成峰
C.飞流直下三千尺 D.梅雪争春未肯降
【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山衔落日浸寒漪”出自南宋诗人雷震的《村晚》,意思是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此句把“青山”赋予了人的特点“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A.此句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此句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
C.此句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三千尺”夸大了事实,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D.此句出自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把“梅”和“雪”看做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古诗词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3.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童真童趣的一项是(  )
A.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答案】C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A、B、D都描写了童真童趣;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写的是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了解古诗的意境,然后根据具体的题目来分析作答。
4.下列对本课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落日以及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口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的场景。
B.《稚子弄冰》全诗摄取瞬间场景,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和贴切的比喻,表现稚子的情趣。
C.《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热烈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读来意趣横生。
D.《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诗人即景而写,描绘了一幅饶有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文章人物形象理解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诗人即景而写,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江南农忙图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诗人以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   作了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2)《稚子弄冰》整首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   ”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全诗描写“   ”这一动作细节,突出一个“   ”字。
(3)《村晚》是南宋诗人   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   以及   的牧童,刻画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   图。
【答案】(1)紧张劳动气氛
(2)穿林;脱冰;稚
(3)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 紧张劳动气氛 (2)穿林、脱冰、稚(3)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6.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答案】(1)小孩子在桑树下种瓜的情景。
(2)小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线穿着当锣敲打。
(3)牧童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不成曲调的笛子。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1)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意思是:小孩子在桑树下种瓜的情景。
(2)脱晓冰: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稚子:指幼小、天真的孩子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意思是:小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线穿着当锣敲打。
(3)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腔:曲调。信口:随口。归去:回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意思是:牧童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不成曲调的笛子。
故答案为:
(1)小孩子在桑树下种瓜的情景。
(2)小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线穿着当锣敲打。
(3)牧童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不成曲调的笛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
7.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完成练习。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这两句诗描写的是   的情景,诗句通过动词   、   ,刻画出了   的孩童形象。
(2)请在括号里写出下列诗句中含有的游戏。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答案】(1)孩童弄冰做游戏;脱;穿取;天真可爱
(2)钓鱼;放风筝;捉蝴蝶;捉知了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2)此题要在理解诗句基础上解答。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意思: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 坐在石头上被边上的野草遮住了身影。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意思: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意思:大意是说儿童快跑着追赶黄蝴蝶,蝴蝶却飞进了一片金黄的菜花之中与菜花混在一起,再也找不到了。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蝉,于是立刻闭紧嘴巴,站在那里。
故答案为:(1)孩童弄冰做游戏、脱、穿取、天真可爱(2)钓鱼;放风筝;捉蝴蝶;捉知了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二、诗歌鉴赏
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8.这首诗描写了乡村中的农人   、   ,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   的情景,展现了农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
9.对诗中塑造的儿童形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天真 B.勤劳 C.顽皮 D.可爱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多选)
A.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B.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表达了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D.表达了对顽皮的农村儿童的惋惜和劝诫。
11.下面的诗句让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用几句话写一写。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答案】8.耘田;绩麻;种瓜
9.C
10.A;B;C
11.夏日,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桑树下,小孩子正拿着小铲子在挖土。虽然孩子还不会耕种,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理解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4)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8.《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他所作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60首》中的一首。这首诗主要写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9.从“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可知孩子们是天真、勤劳、可爱的。故选C。
10.文中通过写白天农民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敬重之情和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故选D
1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不能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再现古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此,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古诗文所呈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如: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对比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一)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二)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   的形象。
13.对《村晚》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B.一、二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由远及近,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C.“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因为生活艰辛不得不从事劳动,不能接受教育的感慨和惋惜。
14.与“笛弄晚风三四声”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15.“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表现了牧童   、   的生活。
16.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村晚》的前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17.“牧童归去横牛背”一句中“横”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牧童横躺在牛背上,展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一种认为是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无腔地吹着短笛。你同意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18.描写儿童的古诗名句有很多,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两例。
【答案】12.牧童
13.C
14.C
15.自由自在;无牵无挂
16.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挂在山间,影子倒映在水中,水面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17.提示:可结合诗中情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写,合理即可。
18.①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答案不唯一)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4)解答本题,需要仔细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即可。
(6)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7)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2.《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1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正确。C:“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14.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笛弄晚风三四声”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晚风中飘扬的笛声看作是笛声自主的行为,让笛声也拥有了如牧童般的童趣。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千尺”是夸张。“桃花潭水”是比喻。将“桃花潭中千尺深的水”来比喻“友人汪伦送别情谊。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的是拟人和比喻。拟人:碧玉妆成一树高。把柳树当成人来写。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比喻:万条垂下绿丝绦。把柳枝比作绿丝绦(绿丝带)。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的花草和树木描写得像人一样,尽情的绽放美丽。
故答案为:C。
15.“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16.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不能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再现古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此,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古诗文所呈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17.结合这首诗的内容,“牧童归去横牛背”一句中"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18.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如: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