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0 14:5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灵宝市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卷(闭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请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2.闭卷考试。
3.答题前请将答题卡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40分。每小题后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帝 B.中华姓氏,渊远流长
C.百家姓氏,皆自黄帝 D.百家姓氏,无源可查
2.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2023年是我国十二生肖纪年的兔年,如果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兔”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3.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是( )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老子
4.《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
5.汉高祖和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都减轻了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追求名留青史 C.改善农民生活 D.稳固西汉政权
6.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他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北击匈奴 B.盐铁专营,铸币权收归中央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颁布“推恩令”
7.2022年3月,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项考古成果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献记载霸陵在凤凰嘴的观点,此事表明( )
A.历史文献可信度高于考古发现 B.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历史文献
C.考古发现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D.历史文献记载的都不是真实的
8.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平抑物价 B.兴办太学 C.统一铸币 D.盐铁专卖
9.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尊崇儒术 D.大一统
10.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始于( )
A.秦朝设置陇西郡 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出使西域
11.“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不利于国家统一 B.促进物种交流
C.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D.不利于农业发展
12.《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经典,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的作者是( )
A.韩非 B.蔡伦 C.司马迁 D.董仲舒
13.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14.东汉时期,某政治家、军事家在赤壁之战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写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位政治家军事家是( )
A.诸葛亮 B.王莽 C.曹操 D.霍去病
15.下列朝代中,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
A.春秋、战国 B.战国、秦朝 C.西汉、东汉 D.秦朝、西晋
16.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组织军队,筹集军粮 B.实行屯田保证供应
C.安抚流民,组织生产 D.“挟天子以令诸侯”
17.下图能反映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18.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政权分立的加剧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劳动耕作方式的改变
19.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西晋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
C.君主的腐朽统治 D.民族矛盾激化
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融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在回齐国争夺侯位途中相遇。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取侯位继承权,管仲张弓搭箭射向小白,幸好箭头射在小白的腰带扣上,没有造成伤害。小白继位后,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1)材料一反映了齐桓公怎样的用人观?(4分)
材料二 齐国临近大海,大力发展渔、盐业。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齐桓公为何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6分)
材料三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苦,在七八十年中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楚国在春秋时期已是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应属华夏族之一部,但楚地处南方,受群蛮包围,衣服、语言具有南方民族特色,不同于中原,当时中原诸侯也把楚看成是“蛮夷”。
(3)据材料三,说说诸侯争霸有何利弊?(6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2)请举出通过材料二这条路,中国传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分别有哪些?(4分)
材料三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东汉《汉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区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这两种政治制度有何显著区别?(提示:从两种制度官员任命方式找区别)(6分)
材料三 偃说(shui)上(汉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摘编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材料三反映了“偃”的哪一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从其计”的目的。(4分)
材料四 到了晚年,汉武帝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讲到了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改革之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面对的选择:“汉家庶事草创(刚刚建立),加四夷侵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治理国家没有可遵循的法度)。”(他说汉朝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处在草创阶段,再加上周边有外敌的军事威胁,如果我不改变一些做法,后世子孙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法度)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后,汉朝的政治局面为之一变,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摘编自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3)据材料四,指出汉武帝实施一系列改革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对汉朝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4.(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材料一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改革?简述其意义。(4分)
材料二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提示:从方式上、内容上两方面作答)。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4)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提示:从改革的作用、改革成功的要素等方面作答)
灵宝市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B D C B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C D D A C A B
二、非选择题(60分)
21.(16分)【答案】
(1)用人观: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等。(任1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渔、盐业,经济实力雄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国家实力大为增强;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号令诸侯;齐桓公有治国强军的决心和才能等。(任2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3)利: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消灭,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中原华夏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弊:争霸战争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灾难;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6分,利、弊各一点即可)
22.(14分)【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4分)
(2)物品:丝绸、漆器等;(任意1点2分)技术:开渠、凿井、铸铁。(任意1点2分)
(3)变化:江南地区由汉朝时期的落后状况到南朝时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2分)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局较稳定;气候条件适合农业发展;统治者的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任意2点4分)
23.(14)【答案】
(1)政治制度:材料一,分封制;材料二,郡县制。(4分)
显著区别: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世袭;郡县的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吏的官位不能世袭。(2分)
(2)建议:实施“推恩令”。(2分)
目的: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自身统治。(2分)
(3)背景:汉政权处于草创阶段,政权不稳固;周边受到外敌威胁;治理国家没有可遵循的法度。(任意1点2分)
影响: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2分)
24.(16)【答案】
(1)商鞅变法。(2分)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任意1点2分)
(2)北魏孝文帝;(2分)迁都;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取汉族官制。(任意2点4分)
(3)方式上:民族交往的互相影响;统治者主动政策;(1分)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给汉民族带来优秀的思想文化。(1分)
积极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等。(任意1点2分)
(4)启示:只有改革才能提高国力,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要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改革者必须有坚持、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任意1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