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0 14:5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历史课堂上穿越时空,见到了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100万年前的那个爷爷。他正在( )
A.教年轻人播种水稻 B.正在收割地里种的粟
C.爬到树上采集果实 D.领着一群孩子磨制石头工具
2.在下列遗址中,有可能存在稻谷遗存的是( )
A.陕西临潼姜寨 B.江西吊桶环 C.河南偃师二里头 D.安阳殷墟
3.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关于禅让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禅让制是奴隶社会早期国家领导人产生的主要方式
B.禅让制是部落联盟首领个人权力的转移
C.禅让制选拔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候选人是否贤德
D.禅让制开始了炎黄部落联盟时期
4.房屋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也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发展状况。如图所示房屋中能反映夏朝社会阶级分化情况的是( )
A.河姆渡遗址房屋 B.半坡遗址房屋
C.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 D.良渚遗址莫角山宫殿
5.我国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这些简称源于西周的(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甲骨文横直转折,小篆笔画均匀,汉隶破圆而方,再变而为草、楷、行,汉字的书写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构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由此可见,汉字的演变特点是( )
A.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刚柔兼备苍劲厚重 C.风格各异一脉相承 D.结构稳定方折俊丽
7.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 )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8.商鞅变法的目的是( )
A.保护贵族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分封制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9.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这部典籍应该是( )
A.《水经注》 B.《老子》 C.《墨经》 D.《论语》
10.秦始皇以都城咸阳为中心,修建起发达的交通网络,总长度约为6800公里。秦发达的交通网络( )
A.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成果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反映了秦朝交通工具领先世界 D.使岭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
11.《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纂改秦始皇遗诏当了皇帝,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赵正书》的说法不可信 B.《史记》的说法没有依据
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雄才大略
12.西汉初年有规定,女子到了适婚年龄而不嫁,要加罚五倍人头税。学者解释说,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以增加人口,恢复凋敝的经济。这一做法( )
A.体现了汉初的暴政 B.体现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C.削弱了诸侯国力量 D.促成“光武中兴”的局面
13.汉初,郡国铸币自由,商贾豪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文景时期,地方叛乱,朝廷需向豪强借钱用以平叛。至武帝,为改变这一状况,他决定( )
A.颁布“推恩令” B.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
14.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
A.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局面 B.说明张骞西域之路的艰难
C.是西域正式归属汉中央政府的证据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15.下表反映了东汉初年与东汉末年人口锐减的共同原因是( )
时期 户数 人口数 人口变化的原因
东汉初年 367万 1800万 因战争、严刑苛法、灾荒、饥馑和疾疫等死亡
东汉中期 1067万 5648万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等
东汉末年 310万 1572万 黄巾大起义、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军阀混战等
A.疾病流行 B.自然灾难 C.战乱不休 D.严刑苛法
16.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17.对下列中国古代史上的各个“魏”政权,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③①②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③①④
18.“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9.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这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的特点( )
A.多元一体 B.分散性 C.独立性 D.残酷性
20.下面是一个同学的课堂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符的著作是( )
作者:贾思勰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地址: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A.《兰亭集序》 B.《伤寒杂病论》 C.《缀术》 D.《齐民要术》
二、综合题(共4小题,第21题7分,第22题8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5分,共40分)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宋同学学习《百家争鸣》后,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下是他的学习笔记:
笔记一人物:孔子时期:春秋后期主张或贡献:1、“仁者爱人”2、__________3、“有教无类” 笔记二人物: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主张或贡献: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1)请补全笔记一内容。(2分)
(2)请从下列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三个,参照笔记一完成笔记二。(5分)
顺应自然、创办私学、“兼爱”“非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依法治国、节俭
2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中国古代重大战争”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们收集的图片组成的图谱:
(1)请从上图中任选两次战争,分别阐述其结果或主要影响。(4分)
(2)请在上面战争图谱中增加两次战国时期的重大战争(只写战争名称)。(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重大战争的特点。(2分)
23.(10分)中华民族历史久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黄河流域有哪些较大的部落?(2分)
材料二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三 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又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的统治措施有哪些?(2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采取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1分)
材料四
——以上材料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四中的现象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3分)
24.(15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也促进我国科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体制创新】
材料一 自秦朝统一……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地方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地方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体制”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和汉武帝解决问题的方法。(3分)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中两幅图片信息写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2分)
【对外交往频繁】
材料四 丝绸之路示意图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交流作出怎样的贡献?(2分)
【科技文化繁荣】
材料五 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了纸,东汉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
——摘编自刘燕华主编《生存与科技》
(5)依据材料五,指出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历史人物。(1分)指出张仲景在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的历史地位。(1分)
(6)综合上述材料,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C C C D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D C A B A A D
二、综合题(共4小题,第21题7分,第22题8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5分)
21、(7分)
(1)以德治国(或创办私学、整理古代文献资料)。(2分)
(2)【示例一】人物:老子。时期:春秋后期。主张或贡献:1、顺应自然2、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一空一分,5分)
【示例二】人物:墨子。时期:战国初期。主张或贡献:1、兼爱2、非攻3、节俭。(一空一分,5分)
22、(8分)
(1)【示例一】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2分)
【示例二】赤壁之战:208年,曹操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示例三】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的一场关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诱敌深入,楚军大败,此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2分)
【示例四】巨鹿之战: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2分)
【示例五】淝水之战:383年,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2分)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至少两点,2分)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至少两点,2分)
23、(10分)
(1)炎帝、黄帝、蚩尤。(至少两点,2分)
(2)诸侯争霸;王室衰微;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不断交往(或周边民族不断侵扰中原)等。(至少两点,2分)
(3)派兵征服(战)、设立地方行政机构、中原人口与少数民杂居、修建防御工事(或修建长城)等(至少两点,2分);巩固统治(1分)。
(4)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使“胡”“汉”之间的生活差异逐渐减少。(言之有理即可,3分)
24、(15分)
(1)郡县制(1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分)。
(2)诸侯国势力强大,中央集权面临威胁(2分);“推恩令”(1分)。
(3)秦始皇:焚书坑儒(1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4)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2分)。
(5)蔡伦(1分);被称为“医圣”(1分)。
(6)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流才能不断发展;重视科技文化的力量等。(言之有理即可,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