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2:52:47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度高二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C【解析】“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
错误。原文为“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原文有“往往”,
且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也并非只此一个原因。
2C【解析】“是因为读者都能够…”错误。原文为“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是主观上的
“相信”,而不是客观上的“读者都能够”。
3.D【解析】A.运用周公“然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的典故,表达像周公那样诚心对待贤才。B.运
用鱼雁传书的典故,表达无法传达消息的悲伤。C运用了庄子和杜宇的典故。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
竹声”意思是,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此句没有用典。
4.①作品语言的暗示性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从而去体会和发现作品隽水深长的意趣。“夜久侵罗袜”的“侵”写露水
浸湿罗袜,暗示夜色之浓,女子伫立之久,怨情之深(如答“用月这个意象以女子望月暗示孤寂忧愁”,分析合理亦
可)。②中国古代抒情诗篇幅短小,却短中见长,言近意远。“却下”两句写女子回屋下帘却隔帘望月,字少情多,
更见其无奈凄苦与孤寂无眠之意。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伟大的作者要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并提供一些暗示与媒介,调动读者联想与想象的积极性,相信读者再创造的
能力。②无数伟大的读者既要领会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也要有能力与作者共同创造另一艺术世界,即“象外之
象,景外之景”。
(评分参考: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A项“但她还担心陈宝三的大儿子杀回来”错误,原文是“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
不敢回来”。C选项“同样的心境”“埋怨”错误,“母亲红脸”的细节,不仅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
的关切之情,还包含着羞涩以及对离家九年的丈夫的思念之情。D项“对家乡的深切的思念之情”错误,应该是
对战士们的关切之情。
7C【解析】“文章情节曲折,像《党费》一样扣人心弦”错误,本文具有散文化特征,并不讲究情节的曲折和扣人
心弦。
8.①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显得真实可信,拉近了和读者的心理距离;②“我”在文中是穿针引线的人物,勾连起
小说的情节。③用“我”的眼光来观察母亲,通过“我”的感受和情感变化来表现母亲,使母亲这一形象更加生动。
④“我”是一个忠于职守、坚定自信的革命战士的形象,与母亲一样展示了根据地军民的精神风貌。
(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4分,角度重合不重复给分)
9.①人物诗化。小说塑造了坚强能干、爱护孩子、关爱丈夫、支持革命、追求进步的“母亲”形象,凸显人情美、人性
美,展现了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②情境诗化。文章描写了小鸭家的
柳树和小菜园,和月光下的大地,清新自然,充满诗意,为战争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背景。③语言诗化。文
本语言表达充满诗意诗韵,人物的对话简练质朴,以短句为主,富有节奏感和简洁美。④战争诗化。文章采用丈
夫来信的方式写战争,没有直接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淡化战争。⑤主旨表达彰显真善美,展示的是硝烟中的夫
妻情、家国之情,富有浓郁的抒情美。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共6分,角度重合不重复给分)
10.BFG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原句为: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11.C【解析】“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的“本”是意思“主要的”。二者词义不同
12B.【解析】“全段叙事欲扬先抑,为下文写‘扬'张本”错误。这一段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
语文答案第1页(共3页)2023一2024学年度高二期末联考
艺术审美不仗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
语文试题
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蓝,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
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
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
注意事项:
中,留连忘返。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白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容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用橡皮擦下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
投射机制是指主依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
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休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已心中组合成情学交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一5题。
融的艺术境界。
材料一:
诗是最粉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远择那
《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壁支象之变互体,川读
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
之超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足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
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会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
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
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
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
《过华清官》旨在讽刺封统治阶級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
《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
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润和搞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
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
中国古代的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
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黛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菱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
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
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
是为了语言的粉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肯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菱衣戴着斗空的渔翁,岳
司马光资其“意在言外,使人恩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
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
‘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籍,意境深远。
寻味。
(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
(摘编自袁行露黛中国文学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材料二:
人.“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
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和发现。
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
B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半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
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
步去发现。
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提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
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
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
全的契合。
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
D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
意蓝。
意味。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