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一中2023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检测参考答案
语文
C 【解析】 C项“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错,结合材料二第2段第2句可知“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是对的,再结合第3、4句,尤其第4句的“但”可知,“缘于……”强加因果了。
A 【解析】A.“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错。结合材料一第1段的“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可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只是条件之一。故选A。
B 【解析】B.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化”。故选B。
①首先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
②接着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
③然后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④最后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
①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
②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歌词中秦国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
③中国历史时间整体上是连续时间。“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
6.B 【解析】“什么人家他都偷”错,根据“他是天下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钱的人宝贝多,就把李三这种人招来了”可知李三只偷富豪大户。故选B。
7.D【解析】 “解开了李三如何进出总督大堂的悬念”错误,“说法”只是民间猜测,悬念始终还在。故选D。
8.①借众人对其外貌的猜测——像戏中人物时迁、杨香武,烘托出李三身手敏捷的神偷形象,行侠仗义的好汉形象。
②借众人对其来历、身份的猜测,烘托出李三的神秘莫测。
③借众人的口碑,讲述李三帮助穷人的故事,表现李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
④借荣禄严防死守、静候飞贼的表现,衬托出李三有勇有谋,胆大艺高。
①“俗世”指的是小说的环境,即燕子李三公然为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小说在讲述故事中巧妙穿插了对清末年间天津卫民风民俗、历史渊源及民生百态的描摹,具有浓郁的旧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或答:天津卫有钱人多,官府偏护富贵人家,燕赵之地的人有功夫,吴桥人善杂技,天津人好过嘴瘾,穷人生活艰难,县太爷贪财总督大人宝贝官印等,具有浓郁的旧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②“奇人”指的是小说的人物。小说主人公李三“奇”在身怀绝技,经历传奇,胸怀侠义。
③“奇人”出自“俗世”,写“奇人”意在写“俗世”。小说写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在人物传奇故事的叙述中,传递出此天津卫的性情与精神。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价值取向。
10.B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屈突通任隋朝的将领,与我军在潼关大战。听说京城陷落,便率领部下向东奔走援救。“屈突通为隋将”语意完整,“隋将”作“为”的宾语,后面断开,故B处断开;“共国家战于潼关”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共国家于潼关战”,“于潼关”作“战”的状语,后面断开,故E处断开;“闻京城陷”语意完整,“京城陷”这一主谓结构作“闻”的宾语,故G处断开。综上,故选BEG。
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坚决、坚定。/险要的地势。句意: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推辞。/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的地势。D.错误。托付、委托。/劝酒。句意:现在将东讨的重任交给你。/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故选D。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此……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概述不正确。根据材料二“数岁,召为刑部尚书”,可知屈突通召为刑部尚书已是数年之后的事。故选D。
13.(1)我蒙受国家恩遇,担任将帅,智谋和力量都已用尽了,遭到今日的败亡,不是为臣报国不尽心。(给分点:“荷”,受,蒙受;“俱”,都;“非臣不竭诚于国”,判断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臣于国不竭诚”,不是为臣报国不尽心;句意1分。)
(2)等到窦建德来援救贼人,秦王分出一半部下隶属于屈突通,让他与齐王包围洛阳。(给分点:“及”,等到;“麾下”,部下;“俾”,使、让;句意1分。)
(3)(您)终究不能回到汉朝,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
14.①面对劝降,他断然拒绝,决意以死报国。②被擒后,面对高祖的慰劳,他痛哭自己未能尽节,令隋朝蒙羞。③征讨王世充,尽管二子在洛阳,但他决心以死许国,绝不以私害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可得出:面对劝降,他断然拒绝,决意以死报国。由“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可得出:被擒后,面对高祖的慰劳,他痛哭自己未能尽节,令隋朝蒙羞。由“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可得出:征讨王世充,尽管二子在洛阳,但他决心以死许国,绝不以私害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贞观五年(631),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哪个朝代没有忠臣义士?你们认为隋朝的大臣谁是忠贞的?”王珪说:“臣听说有虎贲郎中独孤盛,他在江都担任宿卫,宇文化及发动叛乱时,只有独孤盛一人奋力抵抗,直到战死。”太宗说:“屈突通任隋朝的将领,与我军在潼关大战。听说京城陷落,便率领部下向东奔走援救。我义军追到桃林,我派他的家仆前去招降,他便把那个家仆杀死了。又派他的儿子前去劝降,他对儿子说:‘我蒙隋朝任用,已经侍奉过两代皇帝,现在是我为他们尽节而死的时候了,你以前和我是父子,现在和我是仇人!’于是用箭射他的儿子,他的儿子避开逃走。他所率领的士卒也都溃散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只身面向东南方痛哭,非常悲哀,说道:‘我蒙受国家恩遇,担任将帅,智谋和力量都已用尽了,遭到今日的败亡,不是为臣报国不尽心。’话刚说完,追兵就将他捉住了。太上皇要授予他官职,他每次都托病坚决推辞。像这样的忠诚节操,实在值得嘉奖推崇!”于是命令有关部门,寻访大业年间因直谏而被杀的大臣们的子孙,报告朝廷。
材料二: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部分兵力包围河东,于是渡过黄河,在饮马泉打败了他的将领桑显和。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罢了!”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脱,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隋朝的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跟随平定薛仁杲,当时贼人的珍宝物品堆积如山,各将领争相夺取,唯独屈突通没有拿。皇帝听说后,说:“以清廉事奉国家,名声肯定不虚假。”特地赠予他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跟随讨伐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在洛阳,皇帝说:“现在将东讨的重任交给你,两个儿子怎么办?”屈突通说:“从前陛下释放我这个俘虏,加以恩待礼遇,蒙受再生之恩,这时心口一致发誓,以身许国。今天的出讨,正应当做先驱,两个儿子的死自是他们的天分,终究不能因私情损害节义。”皇帝长叹说:“烈士以身殉节,我今天见到了。”等到窦建德来援救贼人,秦王分出一半部下隶属于屈突通,让他与齐王包围洛阳。平定王世充后,论功劳他是第一,授任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守东都。几年后,召入朝廷任刑部尚书。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辞让,改任工部尚书。去世时,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叫忠。
15.C 【解析】“边地烽火等眼前夜景”错。
16.①开篇诗人面对萧瑟景象,内心惊慌恐惧。
②临近山村,境界明朗,远离战火,诗人心境平和。
③走进山村,烟火渐浓,诗人欢欣喜悦。(每点2分)
17.(1)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2)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8.①但这两种方法都不是最佳方案
②纳米针非常小
③研究人员在兔子身上测试了该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说“向眼睛输送药物的方法包括直接将药物应用于外眼或注射进眼部”和后文说“应用于外眼的药物不能进入眼睛内部;注射药物会让患者很痛苦,而且经常导致炎症”可知,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很完美,故可填“但这两种方法都不是最佳方案”;第二空,根据后文“只有以前此类纳米针的1/10大小”可知,这是对此处的补充说明,即纳米针很小,故可填“纳米针非常小”;第三空,根据后文“发现仅仅28天后,兔子角膜新生血管的数量大大下降”可知,这个发现是以兔子为试验载体的结果,故可填“研究人员在兔子身上测试了该产品”。
19.C【解析】文中画线句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说话停顿;B.表示话题转换;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声音的延长。故选C。
20.“怅然若失”。理由:①因为前文尽管说翻译《红楼梦》中的诗歌很难,但是作者非常享受这个过程。②“怅然若失”体现出的是作者在翻译完毕后的意犹未尽、惆怅失落的感觉,③而“如释重负”则是把翻译过程看作一种负担,不符合语境。
【解析】“怅然若失”,意思是心情沮丧,像丢了什么东西。“如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
根据前文“《红楼梦》是散文和诗的交响曲,虽然翻译诗很难,但事实上,我非常享受翻译的过程”,所以翻译《红楼梦》对黑山来说并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所以把所有的诗都翻译完时应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应选“怅然若失”。
21.略常德市一中2023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检测卷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義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D.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从汤因比这一例子可以推断出,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的文明或社会,但大多数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成为历史。
C.《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D.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选项 概念 举例
A 线性时间 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 分段时间 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C “单轨”理论 《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D “褒贬”理论 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A.A B.B C.C D.D
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4分)
5.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6分)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燕子李三
冯骥才
光绪末年,天津卫出了一个奇人,叫燕子李三。他是个天下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每偷走一物,必在就近画下一只燕子做记号,表示东西是他大名鼎鼎的燕子李三偷的。此贼牵涉到富贵人家,官府必然下力缉拿,但李三的功夫奇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遇到河面还能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这一手叫“蜻蜓点水”,轻功不到绝顶,绝对学不会。
燕子李三的事闹了半年,府县的捕快使了不少计谋逮他,却连李三的影儿也没见过。有的说模样像时迁,一身紧身皂衣,长筒软靴,深夜出来行盗,人混在夜色里,绝对看不出来。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样,嘴唇上留一撮儿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更是“燕子”的来历。于是一时间,留小胡子的人走在街上总会招人多看两眼。后来又有人说,什么时迁、杨香武,都是戏迷瞎诌的。此人肯定长相平平,不惹眼,白天睡觉,半夜出行,像蝙蝠。
这李三怎么突然冒出来的?为嘛以前从没人说过?肯定是新近打外地窜来的。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钱的人宝贝多,就把李三这种人招来了。传说这个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身上都有功夫,还有说得更有鼻子有眼——是吴桥人。吴桥人善杂技,爬杆走绳,如履平地。说法虽然多,谁也没见过。愈见不着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哏,甚至有人说这李三就是几个月前刚打外地调任天津的县太爷。县太爷是河北人,人瘦如猴,能文善武,还爱财。甭管是不是他,反正说来挺好玩,愈说愈有乐子。天津人就好过嘴瘾,往里是吃,往外是说;说美了和吃美了一样痛快。
不过这飞贼李三在人们嘴里口碑不坏。东门内一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在屋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一包东西,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画着一只小燕。这家人急忙出去谢恩人,跑到门外一片漆黑,早没了人影。听说最有机会看到李三长相的是蹲在城门口讨饭的裴十一。李三把一纸包钱亲手撂在他手心里,可裴十一是个瞎子,只捏到李三的手,这手不大却挺硬;虽然脸对脸,嘛也瞧不见。
这一来,李三在人们口里就更神奇了。
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到了头——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的家。
这天,荣禄的老婆早晨起来梳妆,发现梳妆匣子里的一个珍珠的别针不见了。这是她顶喜欢的一件宝贝,珠子大小跟葡萄差不多,亮得照眼,这么大的珍珠在海蚌里得五百年才能养成,当年荣禄想拿它孝敬老佛爷,她都死活不肯。丢了这东西跟她丢条命差不多。最气人的是在放别针那块衬绸上画了一只燕子,这纯粹是和荣禄老爷叫板!气得荣禄一狠劲咬碎一颗后槽牙。
荣禄也不是凡辈,他使个法儿:在大堂中间放一张八仙桌,桌面中央摆了总督的官印,上边罩一个玻璃罩子,然后放出话去,说当夜他要关上大堂门,堂内不设兵弁护卫,只他一人坐在堂上守候着官印。他要从天黑守到天亮,燕子李三有胆量有本事就来把官印取走!
这话一出,算和李三较上劲了,而且总督大人保准能赢。想想看,虽然大堂内没有一兵一卒,可是堂外必然布满兵力。大堂的门关着,官印在玻璃罩子里边扣着,总督又坐在堂上瞪圆眼守着,李三能耐再大,怎么取法?再说,门窗全都紧紧关着,怎么进去?钻老鼠洞?
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衙役退出大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
从天黑到天亮,总督大人只在近五更时,困倦难熬时略打一个盹儿,但眨眼间就醒了。整整一夜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天亮后,打开门窗,阳光射入,仆役们也都进来了,只见那方官印还好好摆在那里,纹丝没动。总督大人笑了,说道:“燕子李三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嘴,喷在地上,准备回房休息。
这时,收拾官印的仆人掀开玻璃罩子时,忽然发现官印朝南一面趴一个虫子似的东西,再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毛笔画的又小又黑的小燕子!燕子李三画的!
总督大人登时目瞪口呆,他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的?衙门里上上下下没人能猜得出来。
真人能人全在民间,很快民间就有了说法。说李三是在大堂还没关门窗时飞身进来,躲在了大堂正中那块“清正光明”大匾的后边,待到总督大人困极打盹儿时,下来把事干了,然后重回匾后藏身,天亮门窗一开,趁人不备,飘然而去。
这说法合情合理。可是总督大人纳闷,李三当时为什么不拿走官印,只在上边画个小燕?
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
6.下列关于短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李三“每偷走一物”必就近画只燕子以示自己所为,交代了绰号“燕子”的由来。
B.李三在大家口中神秘莫测,说法虽多,谁也没见过,但是大家知道李三是个小偷,什么人家他都偷。
C.第十一、二段“总督大人笑了”“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口,喷在地上”,“笑、举手、伸懒腰、喷”这些动词中,体现了荣禄内心的想法。
D.“穿房越脊梁,如走平地,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中可见李三武艺高强。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结尾官印上留下的燕子记号与前文李三盗窃必作“燕子”记号,以及标题形成照应。
B.小说第三、四段以市井小民视角带领读者试图揭开李三的传奇面纱,对读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C.文中叙述语言多用短句,干净利落,“愈哏”“为嘛”“嘛也瞧不见”等天津方言融入其中,展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D.小说巧借民间说法解开了李三如何进出总督大堂的悬念。人们的“笑”既是对荣禄的嘲讽,也是对李三的赞许,如此结尾,耐人寻味。
8.小说中的燕子李三大名鼎鼎却无人亲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从侧面塑造这个形象的。(6分)
9.《燕子李三》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谈谈你对“俗世”与“奇人”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宿卫,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费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曰:“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屈突通为隋A将B共国家C战D于潼关E闻京城F陷G乃引兵H东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仇雠,指仇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及仇雠已灭”的“仇雠”意思相同。
B.采访,此指搜求寻访;现代为新闻用语,指记者为获取新闻材料而进行调查等活动。
C.固,指坚决、坚定,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意思不相同。
D.属,指托付、委托,与苏轼《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忠臣烈士,并询问隋朝谁是忠贞之人。王珪说,独孤盛在江都做卫士时遇到宇文化及谋反,孤身一人抵抗至死。
B.唐太宗派屈家家奴去招降屈突通,结果被他杀掉;后来又派其子去劝降,屈突通却对儿子说如今他们不是父子而是仇敌,并用箭射儿子。
C.平定薛仁杲时,众将争相夺取贼人的珍宝,只有屈突通一无所取。皇帝听说后,称赞屈突通清廉奉国,名不虚传,并且赏赐他很多财物。
D.征讨王世充,屈突通功劳最大,因此封官晋爵,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但他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推辞,后改任工部尚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4分)
(2)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4分)
(3)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4分)
14.屈突通的谥号为“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忠”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听觉写起,然后转移到视觉,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萧索的山村远景图。
B.颔联以“落日”照应题目,描写了傍晚天地之间只闻怪禽啼号的旷野景色。
C.颈联通过写一轮初月、边地烽火等眼前夜景,营造出寂静、安谧的和平氛围。
D.诗人通过对山村景物的刻画,表现其由远渐近、直到进入山村的全部过程。
16.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运用想象的艺术手法,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美妙,与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 ”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 ”体现了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3)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 , ”这两句话。
(4)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小题。
目前向眼睛输送药物的方法包括直接将药物应用于外眼或注射进眼部, ① 。应用于外眼的药物不能进入眼睛内部;注射药物会让患者很痛苦,而且经常导致炎症。鉴于此,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给出了治疗眼疾的新方案——内嵌纳米针的隐形眼镜。
研究人员解释说,患者戴上这款隐形眼镜后,隐形眼镜会溶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纳米针会降解,释放出药物。而且, ② ,只有以前此类纳米针的1/10大小,不会让患者感觉疼痛或不适。 ③ ,发现仅仅28天后,兔子角膜新生血管的数量大大下降——角膜自身透明,并无血管,新生血管生长至瞳孔区时会影响视力。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在这种新型纳米针疗法用于治疗人类眼疾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测试,此外,还需要开发一种储存隐形眼镜的方法。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线句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退的,四凤也要回家。
C.两个穿灰大衫的——宋思子与吴祥子,正低声地说话,看样子他们是北衙门的办案的。
D.“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了阿Q对现实的穷困很无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题。(3分)
斯洛伐克女作家黑山说:“我读过很多中国诗歌,但曹雪芹的诗,尤其是女性诗歌首屈一指。然而,翻译这些诗却是最难的,不仅要传达诗意、体现诗韵,我还要考虑情节的需要,比如在‘海棠诗社’中,黛玉的诗往往是公认最好的,宝玉的则逊色一些,所以我也需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差距——让黛玉的诗达到拜伦或普希金的水平,而宝玉的就‘一般般’。”
黑山表示:“《红楼梦》是散文和诗的交响曲,虽然翻译诗很难,但事实上,我非常享受翻译的过程,当我把所有的诗都翻译完时,甚至有一种 的感觉。”
解决了对一般情节和诗的翻译,对于外国读者来说,《红楼梦》中依然存在大量易被遗漏或不易被理解的内容,比如复杂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中外文中对于“叔叔”“舅舅”等表述上的差异,“甄士隐”“贾雨村”等带有的“谐音梗”人名背后的隐喻,“宝玉”“黛玉”“宝钗”的名字本身所代表的“物件”及美感在变成“拼音”后的流失,还有大量中国历史文化典故,不一而足……针对这些情况,黑山专门在书后附上了“家谱”和“名词解释”,以辅助阅读。通过以上这些做法,黑山近乎完整地传达了书中所有的“文化意象”,也近乎完美地克服了“不可译性”。
20.对填入横线中的成语,你认为“如释重负”和“怅然若失”哪个更符合文段情境?为什么?(3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NPC文学”在网络上引发热议。NPC是non-player character的缩写,是游戏中的一种角色类型,指的是电子游戏中不受真人玩家操纵的游戏角色。很多年轻人称自己就是现实世界的NPC,具体表现为:日复一日,按既定程序走;生活围绕几个固定地方,不探索地图;不敢主动交流,充当背景板;自己像个配角,没有专属情节等。“NPC文学”的火爆,不仅是新时代大学生们对自身现状的调侃,也促使我们反思当代青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