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2023~ 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
历 史 试 题
( 考试时间: 75分钟 满分: 100 分)
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山西陶寺遗址的王级大墓中出土了龙盘、陶鼓、漆柷、玉饰法衣等礼仪用品,还随葬了成组精美的玉礼兵器钺、戚、弓、矢等。这表明当时
A. 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B. 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 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 春秋中后期由白狄族所建的中山国,其疆域约在今河北西部。统治者在建筑及帐内用器方面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但其文字、礼器和墓葬均与中原地区相似。这反映出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 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
C. 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缩小 D. 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
3. 图 1 是战国和汉武帝时期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界限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积极开拓疆域 B. 长城防御功能弱化
C. 北方气候条件恶化 D. 游牧文明渗透加强
高一历史 第1页(共8页)
4. 秦朝时百姓的户籍、征收的粮食都以县为单位保管,地方武装、徭役也以县为单位编制和征发。据此推知,秦朝的县制
A. 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B. 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C.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D. 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 刘邦即位初,在朝廷宴饮仪式上常出现群臣饮酒争功的混乱局面。对此刘邦采纳大臣建议制定新朝仪,此后“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新朝仪反映出当时
A.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 政治权威得以强化
C. 社会风气走向僵化 D. 礼法制度趋于完善
6. 魏晋之际,玄学家常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说明当时
A. 儒道思想融合发展 B.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C. 道家成为主流学派 D. 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7. 唐朝时期,在政事堂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宰相们按皇帝旨意讨论以后,由秉笔宰相先行在起草的决策文书上署名,待其他几位宰相附署后,上报皇帝御批付诸实施。唐代政事堂集议
A. 体现分权制衡 B. 强化君主专制
C. 降低行政效率 D. 凸显民主原则
8. 宋人范祖禹认为,“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这反映了宋朝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君相矛盾的激化
C. 地方割据的消除 D. 中枢机构的异化
9. 宋朝韩显符因成功研制铜浑仪、候仪,太宗赐“杂彩五十匹” ; 武仲轩因注释考证了通行的算经而受到徽宗奖励;唐福因献上新研发的火箭等多种武器,获缗钱奖励。这类奖励
A. 实证了当时天文学的领先地位 B. 体现了宋朝政府更重视数学研究
C. 折射出宋王朝国防形势的严峻 D. 助推了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出现
高一历史 第2页(共8页)
10. 宋代笔记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城市商业从业者的记载,如《武林旧事》中的临安经纪人, 《青琐高议》以杀鸡为业的马吉等。这些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A. 城市商业的发展 B. 市民文化的丰富
C. 经营模式的突破 D. 社会阶层的流动
11. 河北宣化辽墓的茶道图壁画展示了当时准备茶具、选茶、碾茶、煮茶等环节,具备宋代点茶法的基本特征。这体现了辽代
A. 先进的制茶技术 B. 民 族文化缺乏特色
C. 饮茶文化深入民间 D. 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12. 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是
A. 因时而变 B. 沿袭汉制
C. 兵农合一 D. 南北分治
13. 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当时农业生产生活的场景图(图2)。这可用于说明明代农业
A. 生产工具的变革
C. 种植物种的增多 D. 集体劳作的盛行
14. 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 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这主要表明他主张
A. 个性自由 B. 格物致知
C. 踏实进取 D. 学以致用
高一历史 第3页(共8页)
15.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被西方史学界称为“High Qing” (注:清朝的鼎盛)。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当时
A. 科技创新领先 B. 贸易发达开放
C. 经济繁荣转型 D. 疆域开拓巩固
16. 清政府曾同意贵州府州县学招收苗民子弟,规定“另立一册,勿与府、州、县、卫学额数相混”。该规定
A. 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 B. 瓦解西南地区土司制度
C.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 D. 意在同化当地习俗信仰
17. 以下可作为研究英国侵华史直接证据的是
18. 清朝前期,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大都由满族贵族担任,而 1861年前后,清政府任命了一大批湘军将领为封疆大吏。这反映了当时
A. 清朝统治秩序的崩溃 B. 政府权力中心的转移
C. 地方专权局面的形成 D. 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19. 19 世纪 70 年代,由于财力不支,清政府内部出现了陆地和海洋边疆防务何者优先的大讨论,史称“海防与塞防之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中央权威式微 B. 领海主权丧失
C. 边疆危机严重 D. 民族意识觉醒
20. 1896 年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中瓜分中国的舆论甚嚣尘上; 到了 1900 年,它们却主张“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我行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 列强侵华方式的调整
C.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高一历史 第4页(共8页)
21. 1901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此后相继设立学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民政部等机构。至此,中国传统的六部制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表明当时
A. 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 B. 中国社会出现转型趋势
C. 科举选官制度土崩瓦解 D. 基层治理体系逐渐完善
22. 1912年后,社会上以“共和”来命名的团体、政党日益增多,用“中华”命名的机构和团体也不断出现,而以“建设完全共和”作为宗旨的会社、团体等更是到处可见。这表明辛亥革命
A. 获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 B.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 保障了国民的政治权利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23.据统计,1914年8月前,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为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这一现象
A.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 B. 导致了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
C. 保证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实现 D. 提供了革命发展的物质条件
24. 1918 年 5 月,《新青年》刊载周作人的译作《贞操论》,提出“贞操是否单是女子必要的道德,还是男女都必要的呢”的疑问; 其后又刊发罗家伦、胡适合译的《娜拉》,讲述了一位为摆脱玩偶地位而抗争的西方女子。这反映出当时
A. 妇女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B. 传统伦理秩序已经崩溃
C. 反封建的平等观念得到传播 D. 民主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5. 表1为某研究性主题学习活动涉及的相关历史事件。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表1
时间 事件
1851年 金田起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A.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 B.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C.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 D. 士绅阶层的家国情怀
高一历史 第5页(共8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 题16分, 第27题14分, 第28题20分, 共50分。
26. (16分)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的边疆政策。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边疆治理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汉唐时期国家治理边疆蕴含的政治智慧。 (8分)
高一历史 第6页(共8页)
27. (14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说中的历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杰出长篇讽刺小说,成书于乾隆年间,主要描写了明清时期的社会图景。表2节选了部分章回情节。
表2
章回 情节 备注
第 18回 (杭州)文瀚楼店主人道:“目今我 和一个朋友合本, 要刻一部考卷卖, 要费先生的心替我批一批”,“合共 三百多篇文章,不知要多少日子就可 以批得出来,我如今扣着日子,好发 与山东、河南客人带去卖。” 书中记载了一种职业叫“时文(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 选家”。书坊为编选时文集, 会聘请熟悉科举考试规则、却屡试不第的文人住在书坊楼上,供应食宿,并付给酬劳。
根据表2,提取章回情节里的两则信息,并分别指出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 (8分)
(2) 如何客观认识小说的史料价值 (6分)
28. (20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为此建立了上海炮局、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军事工业的开办,原料、经费等困难日益严重,李鸿章认识到军事工业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产生了发展工商业的思想,并创办了开平矿务局等。此外,李鸿章还在天津等地开办了电报、水师等学堂,派遣留欧学生。
—摘编自胡滨、李时岳《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主张用“西法”来医治中国社会的弊病,这在他的历次上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在《上清帝第二书》里,他提出“变法之法,富国为先” ,而 “富国之法” ,即为钞法、铁路、机器轮船、开矿、筹银和邮政。在《上清帝第三书》里,他重点强调汰冗兵、制兵器、广学堂、练将才、厚海军等。在《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里,他又提出“统筹全局,商定政体”,把改变政体提到变法的首要地位上来。
——摘编自张凯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 我们认为,即使是维护中国的完整与独立的善意与义侠行为,如果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是指对目前摇摇欲坠的满清王室的支持,那么注定是要失败的。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 消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这样一来,中国不但会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国家维护中国的独立与完整的麻烦。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1904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为使“西人敛手”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所具备的主要精神品质。 (6分)龙岩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A C B A B A D A D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A D D C A B B D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16分)
(1)政策: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尊重民族制度习俗;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8分)
(2)特点:政策开明;以和平方式为主(或以怀柔、羁縻为主);边疆民族具有较高自治性;治理方式灵活多样。(4分,任答2点即可)
政治智慧:以和为贵;坚持大一统原则;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继承中创新。(4分,任答2点即可)
27.(14分)
(1)信息1:“刻考卷卖”;(2分)现象:明清时期印刷业的发展或科举制的僵化(或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2分)
信息2:“杭州......发与山东、河南客人”;(2分)现象:明清时期长途贩运的发展(或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2分)
(2)价值: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分)但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虚构性,需与其他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印证。(3分)
28.(20分)
(1)主要措施:创办军事工业;开办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建近代海军。(6分,任答3点即可,照抄原文不得分。)
(2)思想主张:实行变法;发展经济;改革军事和教育;学习西方政治制度。(4分,任答2点即可,照抄原文不得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传入。(4分,任答2点即可)
(3)不同之处: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维护清朝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制。(4分)
精神品质: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言之有理、价值观正确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