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四:精做文言翻译题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四:精做文言翻译题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1:5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四:精做文言翻译题
考题考向
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了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的全国卷文言文翻译均设置两题,各4分,体现出命题者对文言文翻译的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
①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
②两句翻译,每句字数在15~27,采分点一般为三个或四个。
③句子多为对话句,叙述性的语句
近三年该题考察情况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 采分点 命题特点
2022 新高考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岁、熟,奈何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折节、与、去
2021 新高考Ⅰ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患、赇、密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恶,乐
①主要采分点:
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
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
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②总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
卷别 句 子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3年新课标1卷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实词:骄侮、先 虚词:无有不、唯 固定词组:是以
有叙述性的语句、议论性的语句。
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实词:一隅、审、信 虚词:而
2023年新课标2卷 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实词:缓辔 固定句式:不亦......乎
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实词:出奇 虚词:斯 偏义复词:相变
采分点
文言知识点
命题人角度
评卷场经验
答题者角度
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疑难词
虚词:以、之、因、为、而
句式:宾前、定后、状后、判断、被动、省略、固定句式
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
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
动词、形容词、名词及省略的句子成分;2~3个关键词语,1~2处文意通顺,偶有特殊句式。
翻译时难住你的地方,往往就是采分点。
知识网络:
方法一:善于借助语境,提高翻译精准度
文言文翻译时,学生易把目光集中在题目上,对其他内容关注不够。这种做法往往会断章取义,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前后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这就需要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才能保证翻译得心应手,从而提高翻译的精准度。
一、借助语境,弄懂大意
语境有小、大之分,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要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译句的大意。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中,句子大意也有赋分分值。如果所译句子大意晦涩难懂,我们无法破解采分点,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并翻译句子大意,进而获得大意分。大意是翻译的根本,大意错,则全错。
通法通则
1.“代词入句”法,精读句子,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谓语动词是哪一个,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如何,尤其要把作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虚词代入句子中来确定其义项。
2.“代句入段”法,将译句代入其所处段落中去读,看看该句在语意和语法上与上下文有无关联,有的话又有怎样的关联。如在语意上,该句与上下文构成怎样的叙事链、说理层次;在语法上,该句是否与上下文有对称关系等。
二、借助语境,推断义项
词语的义项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特别是对于熟悉的多义实词或比较陌生的实词,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在语境中推断,即要“代词入句,代句入段”,联系上下文准确判断其义项。因为只有在文言语境中,词义才是相对固定的。
通法通则
1.分析语义语境,就是要判断语义领域,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何伤乎?”语境强调弟子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与“受伤”“伤害”不属于同一语义领域,所以“伤”应该理解为“妨碍”的意思。
2.分析语法语境,就是要进行语法分析,确定译句的主谓宾成分,以此确定词性活用情况以及省略成分。
3.分析关联语境,就是要全文搜索关联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章信息破解重点、难点词语。突破疑难词,要全面利用内部语境及外部语境,一般要遵循由内而外的顺序,即先分析词句内部,再分析词句外部,寻找有关联的各方面的信息。当然,这个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思考时可以同时综合各种语境分析,不一定有先后内外之分。
4.特别关注对话语境。(1)了解说话者对话前后的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要注意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
三、借助语境,补足省略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年的高考中,省略句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仍然有不少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
通法通则
1.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2.补足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这也是翻译的原则。
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宾语。
方法二:规避翻译误区,提高翻译得分率
文言文翻译分值高,难度也大。在实际翻译中,不辨通假、不明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不辨感彩、分不清译与不译、语序颠倒等翻译误区普遍存在。只有规避这些翻译误区,才能提高翻译的得分率。
失误点1  不辨通假
典例剖析
 (2023·全国乙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分析 画线句中的“反”假若理解成“违反,背叛”,代入 “此若反国”,显然讲不通。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来理解,这个“反”是否是“返”的通假字?把它翻译成“______”,与“今穷而出亡过于曹”相照应,是不是更恰当地表现出晋公子当时的困境?据此分析,“反国”就应该翻译为“_______________”,这样就使句子的表达更准确。
翻译

通法通则
识别通假字“2方法”
1.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的字
若文言实词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
文言实词的字面词性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搭配时,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失误点2 不明古今异义
典例剖析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分析 画线句中的“故事”与今天的“故事”意思不相同,在这里意思是“________”。
翻译

旧例
如果想要获得钱财,汉朝也曾拿玉帛赐给单于,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
【参考译文】
十二月庚辰日,契丹派遣韩杞拿着议和文书和曹利用一起前来,请求合盟。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他们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要求得到此地,我应当与他们决战!如果想要获得钱财,汉朝也曾拿玉帛赐给单于,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
通法通则
把握古今异义词“3方法”
1.联想迁移法
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知道了“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交通”的意思。
2.语境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语含义。如“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可怜”,在现代汉语中意为“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知,“可怜”一词古今异义,在文中是“可爱”之意。
3.音节分析法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非常”是两个词,指“意外的变故”,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副词。
失误点3 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典例剖析
(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
(选自张耒《上曾子固龙图书》)
分析 画线句中的“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______________”。
翻译
以……为耻辱
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参考译文】
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而欧阳公在这时,实际上有能力来引导天下的英才,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人,出自欧阳公门下的占十分之九吧。
通法通则
词类活用翻译“2方法”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2)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规律来分析判断词类活用情况。
①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籍”应活用为动词,“造册登记”。
②名词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中“上”“下”是名词,分别在谓语“食”“饮”之前,作它们的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③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作补语)。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中,“军”是名词,是“军队”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表地点的名词,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驻军”。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而强带了宾语,多是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王”为名词,这里用作使动词,是“使……为王”的意思。
2.词性、词义翻译到位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等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分别译为“使……(动词)”和“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在该动词、形容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中心语)。
失误点4 不辨感彩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有删改)
分析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忘寝与食”是“耽玩典籍”形成的结果,故“耽玩”一词应与“忘寝与食”的感彩相同,带有褒扬色彩,译为“________”(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
翻译

沉醉
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
【参考译文】
有人劝皇甫谧为赢得好名声而广泛结交。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能以尧、舜之道为乐,又何必攀附世间利禄,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呢”。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当时人们称他是“书淫”。
通法通则
感彩辨析“2方法”
1.不要受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如“典例9”中,学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把“耽玩”误译为“沉湎”。
2.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有疑义的词,“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如“典例9”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忘寝与食”是“耽玩典籍”形成的结果,故“耽玩”一词应与“忘寝与食”的感彩相同,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失误点5 分不清译与不译
典例剖析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
分析 “请”,副词,可不译;“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不亦……乎”,固定结构,可翻译为“______________”。
翻译
不是……吗
请你稍微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在淝水一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是不想同我迅速作战。请你稍微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这样做一定会万无一失。”苻坚说:“只管退兵,让他们渡河,(趁其渡河之际)我率领几十万骑兵朝河中行进,逼近并歼灭他们。”
通法通则
文言虚词翻译“2原则”
1.可不译的虚词——不译则删
(1)发语词:夫、且夫、盖等。
(2)补字:之、者(今者、向者)。
(3)句式标志词:定语后置(之、者),宾语前置(是、之),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者、也),表语气或起连接作用的助词等。
2.必须翻译的虚词——当译则译
(1)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有实在意思的,应译出。如表程度的“稍”“略”“弥”等,表范围的“悉”“皆”等,表共同的“共”“并”等,表时间的“既”“曾”等,表语气的“必”“诚”等,表频率的“屡”“每”等。
(2)固定虚词词组:所以、奈何、是以、无以、何……为、奈……何等。
(3)兼词:焉(于何/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曷(同“盍”,何不)、叵(不可)等。
失误点6 语序颠倒
典例剖析(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分析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

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
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
【参考译文】
釐负羁说:“好。”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接见了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他的食物,推却了他的玉璧。
通法通则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技巧
1.定语后置句。定语本来应该在中心词(主语或宾语)的前面,但古汉语中,有一些语句的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比如“马之千里者”,应该是“千里马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古汉语中,有一些语句里作为状语的词语或短语处在谓语后面;而在现代汉语中,状语应在谓语前面。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与后面的“吾”组成介宾短语,分别作“生”“先”的状语。在翻译时,应是“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译为“在我之前出生的,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3.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谓语的宾语或介宾短语中的宾语放到谓语或介宾短语的介词前面;而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应放到谓语后面或介宾短语的介词后面。如:“籍何以至此”,“何”是介词“以”的宾语,正常语序是“籍以何至此”。
4.主谓倒置句。古汉语中,有一些语句的主语放到了谓语的后面;而在现代汉语中,主语应在谓语的前面。如“渺渺兮予怀”中的“予怀”是主语,“渺渺”是前置谓语。在翻译时,应是“予怀渺渺兮”,译为“我的心里想得很远啊”。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