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精做筛选信息及文意概括题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精做筛选信息及文意概括题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2:0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精做筛选信息及文意概括题
考点概述: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
具体考查内容有: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
(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
考情分析
卷别 出处 文意理解题类型
2023全国甲卷 《隆平集·儒学行义》 选择题(3分);无简答题
2023全国乙卷 《韩非子·十过》 选择题(3分);无简答题
2023新高考Ⅰ卷 《孔丛子·答问》 选择题(3分);简答题(3分)
2023新高考Ⅱ卷 《百战奇略》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选择题(3分);简答题(3分)
2022全国甲卷 《战国策·秦策二》 选择题(3分);无简答题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选择题(3分);无简答题
2022新高考Ⅰ卷 《战国策·魏策三》 选择题(3分);简答题(3分)
2022新高考Ⅱ卷 《东观汉记》 选择题(3分);简答题(3分)
1.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
2.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3.选项设置为“前概括+后解析”的形式,“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
4.有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命题特点
常见误区:忽视原文细节,文意理解错误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题考查在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个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一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方面的细微之处设误。学生容易解错此类试题,主要原因是忽视细节。
通法通则
1.关注选项信息是否错位,人物、时间、事件的表述是否正确,在细节方面是否存在张冠李戴的问题。
2.关注词语是否错解,分析有无错解,是否存在颠倒是非的问题,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3.关注选项中的相应关系,确认事件的前因与后果、条件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4.关注是否添枝加叶、无中生有,是否故意夸大或缩小范围、以偏概全等。
5.关注转述是否准确,确认对情节、细节的表述有无错漏,是否把不同时空的事件合在一起进行表述。
典例剖析
 (2023·新课标Ⅱ卷)下列对材料(文本见本任务[例2])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思维进阶]
步骤 选项 第一步:通读文本,标注区间 第二步:关注易错,细心比对
本项涉及的事件、人物不同观点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点。选项表述正确。
步骤 选项 第一步:通读文本,标注区间 第二步:关注易错,细心比对
本项讲述的淝水之战的过程及结果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点。选项表述正确。
步骤 选项 第一步:通读文本,标注区间 第二步:关注易错,细心比对
本项讲述的淝水之战后苻坚的经历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点。选项表述正确。
步骤 选项 第一步:通读文本,标注区间 第二步:关注易错,细心比对
“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得失事迹”指的是苻坚战例是失,吴汉战例是得,唐太宗认为可以作为万代借鉴的是这两个战例的得失。
“分析概括题”解答步骤
细读选项,确定解答区域
比对原文,找出异同
判断正误
用?标出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事件
阅读筛选信息和分析归纳题,把握主要内容
01
03
05
02
04
06
曲解词义
07
08
张冠李戴
强加因果
无中生有
时序错位
颠倒事实
事件杂糅
表述失当
文意理解题常见陷阱汇总
当堂训练:
(2023·潮州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权以荆州资刘备,肃劝之。荆州不还,权深为肃病。或曰:“肃心不忘汉,故资蛟龙以云雨。”或曰:“是肃之失计,公瑾在,必不为此。”是二说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计,而熟筹夫当日之形势者也。
三国时,最强者操耳。赤壁之战,权能独力以破曹乎?抑合力于刘以共破曹乎?荆州得矣,权能兼取蜀以独立乎?抑终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乎?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魏;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帝耳,安肯受人封拜,屈节一朝,局促如辕下驹哉?英雄所见,大抵同也。惟孙权见不及此,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亦惟昭烈见不及此,然后因荆州之故,而
白帝称兵,一败呕血矣。不特此也,曹操据形胜之地,拥百万之众,又得孙权为之外应,宜若无所却顾者。然赵俨襄阳之役,不肯穷追关公,劝留之为权害,操深然其说;权请擒关自效,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1)而以区区之吴乃欲外绝蜀援孤军当操不已悖乎!
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以败,马超受曹公反间离韩遂以败。权不能效韩、魏、张、陈之谋,而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误矣。且权绝蜀好之后,其不亡于魏者幸也。蜀修关公之怨伐吴,吴求救于魏,刘晔劝袭之,赖魏主不从以免。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2)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此皆日后之明验也。然则如此者,孔明、子敬而外无人乎?
曰:史称曹操方作书,闻权以荆州资刘备,不觉笔落于手。夫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操何与?而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倚,而天下难争故也。呜呼!操之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指面朝南,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B.屈节,文中指失节,污损节操,与《苏武传》中“屈节辱命”的“屈节”意思相同。
C.却顾,文中指犹豫,顾虑之意,其中的“顾”与成语“义无反顾”中的“顾”意思不同。
D.发,本义是射发,文中指发布,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今王发政施仁”的“发”意思相同。
D [D项,错误。揭露/发布。句意:曹操却把他的奏章揭露出来/现在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故选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肃劝导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有人说鲁肃心中不忘汉朝,有人说鲁肃失策。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明白天下的大势。
B.曹操本身实力强大,又有孙权作为外应,本应没有顾虑,然而放走关羽,是为了让孙权自己树敌。
C.孙权不能效仿韩、魏、张、陈的谋划,选择与蜀断交。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当时吴国没有被魏所灭,只不过是侥幸。
D.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从正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作者认为曹操和鲁肃、诸葛亮一样,都能把天下大势看得十分透彻。
D [D项,“从正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错误,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是从反面来验证鲁肃谋略的正确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之后(孙权)袭击夺取荆州,和魏国结交,因而从此只能够俯首称臣,将儿子作为人质,没有间断的日子。
古代,虞国借道给晋国而和虢国一道灭亡。韩、魏如同肘足一般衔接而使智伯灭亡。
5.“鲁肃之计”对东吴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如果魏国灭亡,那就可以跟西蜀争夺天下;如果魏国不灭,也能三足鼎立而称帝(或:吴蜀联盟对于吴国来说具有好处,能够使吴国保存甚至分割天下)。
[解析] 根据“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帝耳”可知,鲁肃的计划,是先联合刘备而灭魏国,如果魏国被灭,那么吴蜀两国的争斗谁能夺得天下还不能预料;如果魏国不灭,而吴蜀联盟也将让曹操无法逐一攻破他们,将能够三足鼎立而称帝,不至于屈居人下称臣。即:吴蜀联盟对于吴国来说具有好处,能够使吴国保存甚至分割天下。
【参考译文】
孙权用荆州来帮助刘备,是鲁肃劝导的。荆州不能归还回来,孙权因为这件事深深地诟病鲁肃。有人说:“鲁肃心中不忘汉朝,所以用云雨给蛟龙资助。”有人说:“这是鲁肃失策了,如果周瑜在,一定不会做这种事。”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明白天下的大势,而只熟悉筹划当日的形势。
三国时期,最强的是曹操啊。赤壁之战,孙权能够单凭自己的力量攻破曹操吗?又或者和刘备合力来共同打败曹操?得到荆州,孙权能够同时获取蜀地来独立吗?又或者最终仍旧不免于依附他人来自立?孔明为蜀谋划,是先结交孙权然后攻打魏国;鲁肃为吴谋划,是先结交刘备然后攻打魏国。魏国可灭,曹操可诛,天下的事情还不能预料;魏国不能灭,曹操不能诛杀,而吴蜀宛如唇齿相依已然牢固,没有外力入侵,他们将要鼎足三分,面向南方而称帝了,怎么肯受人封赏,失节归附朝拜,如同被驾在车辕下的马匹一样窘迫呢?英雄的见解大概都是一样。因为孙权的见识不到这个地步,这之后(孙权)袭击夺取荆州,和魏国结
交,因而从此只能够俯首称臣,将儿子作为人质,没有间断的日子。也因为刘备的见识不到这个地步,这之后因为荆州的缘故,而在白帝城兴起战事,一场败仗而吐血身亡。不只如此,曹操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拥有百万军队,又得到了孙权作为他的外应,应该是没有什么要犹豫顾虑的。然而赵俨在襄阳之战,不肯对关公穷追猛击,劝告留下关羽作为孙权的心腹之患,曹操认为他的观点很正确;孙权请求擒拿关羽来让他献出自己的忠心与力量,曹操却把他的奏章揭露出来,射给关羽看而让他逃走。凭借曹操的强大,尚且想要学习战国的“对双方有利,就可以都存在”的说法,让孙权自己树起自己的敌人;而凭借区区吴国,竟然想要在外断绝蜀国的援助,而孤军独自抵挡曹操,不是已经糊涂了吗!
古代,虞国借道给晋国而和虢国一道灭亡。韩、魏如同肘足一般衔接而使智伯灭亡,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的计策去拥立六国后代,后来便失败了,马超受到曹操的反间计策疏远韩遂而失败。孙权不能效仿韩、魏、张、陈的谋划,而甘心在虞公、陈涉、马超之下,大错特错。况且孙权断绝与蜀国交好之后,他不被魏国灭亡是侥幸。蜀国因关公战死而怨恨讨伐吴国,吴国求救于魏国,刘晔劝魏主趁机偷袭吴国,多亏了魏主没有听从,(吴国)才得以幸免。出兵后,魏国假装帮助吴国讨伐刘备,仍旧想要趁机偷袭吴国,多亏陆逊收兵,(吴国)才得以幸免。等到钟会讨伐蜀国,吴国没有全力施救,于是最终导致两国都灭亡了,这都在日后一一明验。然而知道这些后续发展的,除了孔明、子敬之外再也没有人了吗?
我认为:史书上称曹操刚打算写信,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不觉笔从手中落下。荆州已不是曹操所有,别人将自己所有物送给另一家,与他有什么关系?他竟然如此骇然震惊,正是害怕鲁肃的计策能实行,两个强国相互倚仗,而天下难以争夺的缘故。唉,曹操的才能因此最终是在孙刘二人之上啊!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