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随文学言.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蔽”立骨,赏读课文,通过齐王蒙“蔽”、齐王除“蔽”、邹忌明“蔽”,分析人物形象,了解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随文学言,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
2.以“蔽”立骨,通过齐王蒙“蔽”、齐王除“蔽”、邹忌明“蔽”,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了解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出自《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战国策》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唐雎就是其一。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战国策》中的另一位人物——邹忌。
二、破题,齐王蒙“蔽”
1.说说标题的意思
“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纳”:采纳、接受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王接受了谏言
2.邹忌认为齐王存在什么问题,希望齐王改正的?
“王之蔽甚矣”
说说这句的意思。
蔽,被蒙蔽,受蒙蔽。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被动句式
也就是说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了,所以他才去“讽”齐王,他是怎么发现齐王受蒙蔽了的呢?我们来读读文本。
3.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得响亮、读得准确。
1)读得准确
讽(fěng)齐王纳谏(jiàn) 八尺有(yòu)余
朝(zhāo)服衣冠(guān) 谤(bàng)讥于市朝
面刺(cì)寡人 燕(yān)、赵、韩、魏
期(jī)年
2)读出节奏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三、读文,齐王除“蔽”
通过破题环节,我们知道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太厉害了,他为什么这么认为?齐王认可他的这一观点吗?齐王又做了些什么?有何结果?
1.为什么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太厉害了?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能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
预设: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强调几个词:
私:动词,偏爱。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齐王接受邹忌的观点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预设:接受了 王曰:“善。”
3.齐王接受邹忌的观点后,做了些什么?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预设: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强调几个词: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受上赏:给予,付予。通“授”。
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4.命令下达后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结果吗?
预设: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像个闹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
强调几个词:
期年:满一年。期,满。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5.结合链接材料,从齐王的行为和齐国的变化,你认为齐王是位怎样的君主?
链接人物:齐威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听了谋臣的建议,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伟业。
预设:
齐王是位胸怀宽广的君主。“面刺受上赏,上书谏受中赏,谤讥于市朝受下赏。”相比于邹忌“讽”这种委婉规劝的方式,他能接受更尖锐的“面刺”、“谏”、“谤讥”的方式,足以说明他的胸怀宽广、虚心纳谏。
齐王是位知错就改、行事果断的君主。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即实施。
齐王是位兴利除弊的君主。正因齐王的虚心纳谏,齐国最终才能“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足以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6.从齐国最终“战胜于朝廷”,实现齐国大治的故事中你有何启示?
预设: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四、读文,邹忌明“蔽”
因为邹忌的进谏、齐王的纳谏,齐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齐国大治,那么邹忌是如何发现齐王被蒙蔽的呢?
预设: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事发现的。
也就是说邹忌是从比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被蒙蔽的,才想到齐王也会被蒙蔽的情况。那么我们来看看邹忌的比美过程。
(一)邹忌之美
1.谁来说徐公这个人,文中有对徐公的介绍吗?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邹忌敢与齐国的美男子比美,你从哪里看出邹忌之美?
预设1: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结合课下注释,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之美吗?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邹忌身高大约是1.84米,男性的标准身高,邹忌不仅身高标准,而且容貌光艳美丽,长得帅。
强调几个词: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丽:光艳美丽。
预设2:从“窥镜”一词也可看出。文中写到“朝(zhāo)服衣冠,窥镜”,邹忌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窥”既有对自己美丽容貌的欣赏,更是在打量自己的衣着是否得体,由此可以看出,邹忌本身就美,也是爱美的。
预设3:既然敢挑战“齐国之美丽者”,足以证明邹忌太帅了。
(二)邹忌与徐公孰美
与徐公比到底谁美?为了求证,邹忌问了妻、妾、客三个人。
屏显:
(邹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强调几个词:
孰与:与……比谁更……
2.面对妻子热情洋溢的夸赞,邹忌的表现是什么?
“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自信:相信自己。这是古今异义
因为不相信自己,所以他又问了妾与客。
3.妻、妾、客的回答略有不同,请小组之间的同学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从语气和情感上揣摩妻、妾、客的心理状态。
1)朗读指导:
妻子是正室,偏爱自己的丈夫,情义很深,所以“君美甚”要读出发自内心的赞美,反问句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妾的地位低,敬畏丈夫,不敢多说,应读出胆怯的感觉。
客的回答用的是陈述句,因“有求于我”,所以读出平淡、应酬的语气。
2)这几种感情正好印证了第一段的那几句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预设: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强调几个词:
私:动词,偏爱。
3)事实证明了邹忌的判断吗?原文是怎么说的?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
用自己的话说说。
预设: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强调几个词: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又:更。
至此,邹忌发现自己被蒙蔽了。面对所有的赞美,他并没有自我陶醉,在怀疑、对比中,进行了冷静的思考,齐读:
屏显: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比美本是一件极小、极平常的事情,邹忌却由此悟出了大道理,他悟出了什么?
“王之蔽甚矣”
齐读邹忌入朝见威王的一段话。
屏显: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从邹忌的明“蔽”来看,你认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
邹忌是一个清醒冷静的人。面对妻、妾、客的赞美,他并没有自我陶醉,而是在怀疑、对比中,进行冷静的思考。
邹忌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忠君爱国的人。他由“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而受蒙蔽,想到作为一国之君“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而受蒙蔽,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身居斗室,心怀国家。
五、小结
通过梳理内容,我们学习了重点的文言字词,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初步了解了邹忌和齐王的形象,体会了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下节课我们领会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第二课时
一、旧知检测
1.解释词义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刺: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过失。
谏:直言规劝,纠正错误。
谤: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
讥:微言讽刺,非难、指责。
2.一词多义
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美丽)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孰:
吾与徐公孰美(谁)
孰视之(仔细)
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见)
3.句子翻译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预设:邹忌劝齐威王接受规劝。
谁能说得详细一些?
预设:文章叙述了邹忌与徐公比美,邹忌明白自己受到蒙蔽后,用自己的故事让齐威王明白他也受到蒙蔽,进而让群臣吏民给他提意见,最终使齐国强大。
二、探究,邹忌之“讽”
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干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精”。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劝谏成功原因有哪些?
1.请同学们以邹忌的口吻自由读读邹忌劝谏齐威王的过程。
屏显: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邹忌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的?
预设:通过类比和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讽谏。邹忌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以自己类比齐威王,他的妻、妾、客因为爱、畏、有求使他受到蒙蔽,同样的道理,齐威王也会受到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蒙蔽。比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而言,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更易让齐王接受。
2)比读,体会“讽”的语言艺术
屏显(原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屏显(改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全天下皆私王、畏王、求王,如宫妇,如群臣,如民众。
王之蔽甚!”
通过比读,你认为哪种更好?为什么?
预设:
原文语气诚恳、委婉,更容易被齐王接受。
原文中的“诚”是确实的意思,语气肯定,表面在写自己,实际也表达了邹忌的诚意。
原文中“皆以美于徐公”的句末标点由句号改为感叹号后,语气太强硬,以强硬方式对齐威王说话,会引起齐威王的反感,原文的句号是陈述语气,就显得语气平和,更有利于齐威王接受。
原文中论齐威王的句式与论邹忌的句式相同,不仅有一种对称美,也更易于引起齐威王思考,使他明白自己受到蒙蔽的道理,改后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原文用举例的方式具体说出是哪些人使齐威王受到蒙蔽,换成笼统的“全天下”后,就会连累其他人。
原文中的“矣”显示出一种平静、自然的语气,删去之后太过肯定了。
原文中“莫不”的双重否定句式,于和缓的语气中又多了些肯定,增强了说服力,达到了讽谏的效果。
2.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
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与邹忌、齐王的个性特征、精神特质有关。
邹忌: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忠君爱国的人。他的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与他的担当、责任意识相关。经历了“比美”的过程后,他深人思考、分析,体察出各类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也会被蒙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
链接背景:战国是一个争战不已的时代。在应付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各国君主逐渐认识到国家的实力必须依赖于人的智慧。于是,“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了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邹忌用大智大勇“批龙鳞,逆圣听”,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中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体现了他作为“士”人的风骨。
齐王: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知错能改、善于纳谏、行事果断的君主。他听了邹忌的劝谏后,一声“善”就立马下令进言,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三、总结
邹忌的善于进谏,齐王的善于纳谏,成就了齐国大治。邹忌讽谏的成功,是君、臣、民的交相辉映;齐王虚心纳谏,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