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首先读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PPT【教学目标】
1.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
二、含英咀华读故事
师: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首先让我们熟读温故,请同学们齐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师:读完之后,你们发现没,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围绕“三”字展开,请同学们试概括本文情节。
三问答 三类比 三赏赐 三变化
师:文章“三叠”式结构,有什么作用?
生:结构整齐,突显了结构美。
师:对,使文章显得别致精美。
二、探究挖掘品故事
(一)为何讽?
师:文章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是什么意思?
生: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师: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要“讽”呢?
生: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事,悟出治国的道理。
师:说的很对。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
师:这个治国的道理是什么悟出来的呢?
生:通过比美悟出来的。
师:为了弄清楚自己与徐公谁美,邹忌还是花了一番功夫,他问了妻、妾、客三个人。三个人的回答略有不同,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从语气和情感上揣摩妻、妾、客的心理状态。
【屏显】
邹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老师当邹忌,请一同学分饰三个角色。
师:读得怎么样?请同学们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读得平淡,没有读出语气和情感。
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妻子偏爱自己的丈夫,情义很深,“君美甚”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反问句更加重了肯定的语气。而妾的地位低下,敬畏丈夫,不敢多说,也不能多说,应读出“怯怯的”感觉。客是“有求于我”所以用陈述句,读出平淡、应酬的语气。
师:那你来试试。
师生对读。
师:你还可以读得更好。语气还可以强烈一些。我们再来试试。
师:比美本是一件极小、极平常的事情,邹忌却由此悟出了治国的大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原文回答。(可以完整一点,老师提示。)
生:作为一家之主,“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我因此受蒙蔽。而作为一国之君“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因此“王之蔽甚矣。”
师:邹忌“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身居斗室,心怀国家。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他为什么“讽”的原因。
邹忌为什么“讽”
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
——《郑堂札记》
(二)邹忌是如何“讽”的?
师:那邹忌是怎么讽的呢?自古以来,讽谏君王是件冒险的事情。多少忠义之士,尽进忠言,结果反遭迫害。商朝的比干,他向纣王进谏三天,结果被剖腹挖心;司马迁只是向着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即使是唐太宗那么贤明的君主,面对魏征的直言进谏,也好几次动了杀机。那么邹忌如何将自己悟出的道理巧妙地向齐王表达,让齐王愉快地接受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问题。
生:用自己比美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师:在邹忌看来,他和齐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两个人所处的地位相似: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是一家之主。
师:还有呢?
生:身边的人对待他们的态度都相似:“私、畏、有求”。
生:结果相同:都受蒙蔽了。
师:我们来提炼一下她语句中的主要信息,以小见大,以家喻国,推已及人。
师:他由家事讲到国事,由一件比美的小事讲到治国的大事,将家事与国事之间相同的地方拿来比较,从而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的相似之处,这种说理的方法叫“类比说理”。
师:所以他进谏的方式妙在由家及国,以小见大, 类比说理。
师:看来,给人一条格言,不如给他一个故事,这句话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大人。
师:他“讽”的方式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委婉。
师:这种委婉的方式就叫做?
生:“讽”。
师:“同学们,这个“讽”字能换成“刺”、“谤”、“讥”吗?
生:不能。“讽”是委婉的劝谏,刺是当面指责,谤讥是指责讥刺。
师:所以说话方式好重要。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邦。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弊,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妙在“蕴藉”。你赞不赞同?
生:赞同。
师:这句话你们理解了吗?还没理解就说赞同,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千古以来,臣子曲意迎合君王,而君王屡屡被蒙蔽的现象很多,在这关乎国家兴亡的关头,邹忌从闺房小语中揭破他们。
师:蕴藉的意思是“含蓄而不显露”。
师:因为他从合适的角度,合适的立场,用了合适的方式来劝谏。无一字讽王纳谏,而字字讽王纳谏。所以妙在“蕴藉”。就像苏轼写月一样,无一“月”字处处在写月。
PPT
合适的角度:由家及国,以小见大 类比说理
合适的立场:推已及人
合适的方式:委婉劝谏。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话要有根据,你从哪里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生:勤于政事,忧国忧民的人。由比美的小事想到治国之道,说明心系国家。
师:尹明耀先生在《士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提到:“战国时代的“士”大都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忧于时,忧于世,忧于君,忧于民。他们考虑如何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邹忌的行为是“士”人风骨的体现。曹刿的乡人就以“肉食者谋之”为理由,主动放弃了这个责任。
生:……
师:胸中有文墨,出口才成章,平时一定要积累词语。
生: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他没有被妻妾客的话所蒙蔽。
生:善于辞令,大智大勇的人。他敢于进谏。
师:他用大智大勇“批龙鳞,逆圣听”,他是智慧的进谏者。
(三)邹忌“讽”的结果如何?
师:邹忌“讽”的结果如何?
生:王曰:“善。”乃下令。
师:男同学们,坐姿端正,拿出王者的风范,齐读文章第三段。
生齐读:“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结果吗?
生: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实现齐国大治。
师:齐王的行为和齐国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邹忌讽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写法叫做?
生:侧面描写。
师:那么你从这里看到,齐王是位怎样的君主?
生:胸怀宽广的人。齐王不仅能都接受“讽”这种委婉规劝的方式,还能接受比“讽”更尖锐的进谏方式。“面刺受上赏,上书谏受中赏,谤讥于市朝受下赏。”
生:虚怀若谷,贤明大度。
生:知错就改。
师:我用的是闻过则改,这更有文言文的味道。
师:闻过则改、虚心纳谏、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师:在这里给大家看一个齐王的故事。
师:请你来读。
师:读故事也要读得生动哦。
师:读完故事,你会发现如果邹忌遇到的不是齐王,那么他玩转语言也是徒劳无功。
师:你们告诉我,齐国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生:正是有了邹忌善于进谏的臣子和齐王这样善于纳谏的君主,齐国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读到这里,我发现,文章里的邹忌、齐王、还有齐国百姓,都可敬、可爱,叫后世心向往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透露着文学的匠心,散发着历史的温度,萦绕着文化的光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成功,是君、臣、民的交相辉映。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下这个有温度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