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学校(编号9)
学生班级 学号 小组 姓名
主编
审核
主讲
课题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3.通过本课的学习,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从而激发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学习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学习任务】
【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笔记】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落实基础)
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完成表一:
新文化运动
背景
兴起
标志
代表
人物
旗帜
主要
阵地
基本
内容
前期:
后期:
积极
影响
局限
2、阅读课本41页人物图及小字内容,完成表二:
代表人物
作品
内容
※合作探究(设疑探究,解决疑难)
探究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探究二:阅读P40小字内容,结合教材思考:孔教与儒家学说有何区别?为什么新文化运动要将矛头对准孔教?
探究三: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这句话。
※归纳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及时消化)
背景:
时间: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 旗帜:
主要阵地:
内容:
性质:
影响
※课堂训练
一、基础巩固
1.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 )
A.《每周评论》??? B.《中外纪闻》 C.《新青年》 D.《民报》
2.我们纪念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它大力提倡( )
A.自强、求富 B.自由、平等 C.民主、科学 D.民族、民权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①李大钊 ②陈独秀 ⑨鲁迅 ④胡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是一位同学默写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正确的是( )
①提倡民主 ②提倡新道德 ③提倡科学 ④提倡新文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5.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方面成就较为显著的人是( )
A.李大钊 B.胡适??? C.鲁迅? D.陈独秀
二、能力提升
6.识图题:看课本40页《青年杂志》图
(1)此图是谁在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创办的哪个杂志的封面?
(2)他后来又改名为什么?
(3)他的创刊有何作用?
(4)后来它成为什么运动的主要阵地?
7.材料分析。
材料:“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请回答:
(1)此文选自谁的什么文章?
(2)作者热情颂扬的是什么?
(3)除此文章外,他还发表了什么文章???????
(4)他在这篇文章中积极宣传的思想是什么?
(5)为了宣传这种思想他又怎么做的?
8.归纳总结: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从洋务运动开始,先进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探索。那么,中国近代先进分子进行了哪些探索尝试?有哪些阶级参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探索过程说明了什么?请完成下表:
进行的探索
参与的阶级
思想主张
学习特点
1.学生独学看书,通过填空(填表)梳理基础。
2.教师应将教材整合归纳,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呈现。
教师提供素材、设置探究问题,学生对学、群学,合作探究解决;展示后教师点拨,深化
学生独自完成,教师检查、纠错。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讨论纠错,典例讲评。
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讲解答题方法,点拨纠错。
【反思质疑】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答案见教材
※合作探究
探究三:(1)新文化运动中,的确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的现象。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认为儒家思想、传统道德,“忠孝”、“仁义”,汉字、中医,统统是垃圾,要彻底抛弃。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从思想文化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一概改学欧美。这种绝对化、片面性,显然是不对的,也是行不通的。(2)“一直影响到后来”,确是如此。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的先驱骨干,许多成为国之栋梁、思想导师。当时的思想方式,也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比如对传统道德的彻底否定,在50年后的文革中达到了顶峰;而全盘西化的观点,至今流风尚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课堂训练
一、1.C 2.C 3.D 4.D 5.A
二、能力提升:
6.(1)陈独秀在1915年于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2)从第二卷起改称为《新青年》杂志。(3)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7.(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2)俄国十月革命(3)《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4)马克思主义思想。(5)1918年底,以北京创办《每周评论》21教育网
8.题:
进行的探索
参与的阶级
思想主张
学习特点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派
自强、求富
学技术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的维新派
变法图强
学制度
(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学制度
(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
进步知识分子
民主、科学
学思想
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能挽救中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根本就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于危亡之中。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到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