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精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9:4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阿长与《山海经》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  孤孀(shuāng) 疮疤(chuāng)
B.掳去(lǔ) 惧惮(dàn) 憎恶(zèng)
C.絮说(xù) 诘问(jié) 霹雳(pī)
D.烦琐(suǒ) 粗拙(zhuō) 震悚(sǒ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大抵  郑重  竹竿  深不可测
B.和蔼  守寡  粗犷  切切察察
C.菩萨  渴慕  哀悼  豪不相干
D.辫子  保姆  磨难  烦琐之至
3.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乌当区永乐乡的桃花很美丽。”“这段旅程美丽了我的心情。”两句中的两个“美丽”都是形容词。
B.“她生得黄胖而矮”这个句子的补语是“黄胖而矮”。
C.“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句中“在你怀里”是状语。
D.“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句子的主干是“长妈妈是女工”。
4.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二、填空题
5.给划线字注音。
惊骇   
震悚   
惶   急
疮   疤 惧惮    烦琐   
霹雳    诘   问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
(3)“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三、问答题
7.为什么鲁迅在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把题目拟为“长妈妈与《山海经》”不是更好些吗
四、语言表达
8.下面是有关《阿长与<山海经>》的漫画,请仔细赏读后回答问题。
(1)这幅漫画所描述的是什么事情?
(2)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画面的内容,用上“津津有味”“迫不及待”两个成语。
五、综合性学习
9.学习了本文,为了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班级准备开展以“解读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概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2)假如你们小组以“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为论题进行讨论,你觉得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为什么?
①鲁迅先生深深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做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②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也。
③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自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叙述,形式活泼多样。
六、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Ⅱ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迅
①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②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③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④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⑤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⑥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⑦“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⑧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⑨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⑩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0.选文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阿长”的事例 讲长毛的故事 B C 辞了这人世
“我”的感情变化 A 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 D
11.文中有一些语句略带夸张,试分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12.阿长给“我”买的《山海经》刻印十分粗拙,可“我”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13.班级准备举行《朝花夕拾》作品朗诵会,宾小阳同学打算朗诵选文中⑤— 段,你觉得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朗读基调?请做选择,并从内容和感情两方面来陈述理由。
A感情炽烈,幽默诙谐 B感情真挚,自然流畅 C感情温和,清新婉约
选择:▲,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沃夫卡和祖母
[苏联] 阿·阿克谢诺娃
原先沃夫卡和他的父母住在北部的摩尔曼斯克。三年前,他母亲不幸病逝。他父亲是位船长,经常出海,无法关照他,好心的邻居把小沃夫卡接到自己家里住。后来,父亲决定把他送到乡下祖母那里去度假。
开始,沃夫卡并不太喜欢祖母。他已习惯于所有亲朋好友都娇宠他,可这位祖母却并不溺爱他。
就在第一天,沃夫卡扭伤了脚,疼得他号啕大哭了好久。但祖母却平静地说:“别哭啦!你又不是小孩子!”说完,就让他去商店买面包。沃夫卡只得去了。
他把面包买回来,往桌上一扔,说道:“给你面包。”
“你这是干什么?怎么这样说话?”祖母生气地说。
沃夫卡也不答话,扭头就去睡觉。他嘴上说不想吃饭了,心里却在想,祖母肯定会来问他,并会逼着他去吃晚饭。但祖母什么也没问,也没叫他去吃晚饭。早晨起来,沃夫卡还得打水,买面包,然后到地里帮祖母干活。沃夫卡对这一切老大不痛快。有一次,他对祖母说:“您写信让父亲来接我回去吧!”
“没关系,你会习惯的。”祖母答道。
有一天,沃夫卡跟他的好朋友维佳谈起了他的祖母。可维佳却对他说:“你还不了解她,她可是个无所不能的人。村里的人都非常敬爱她。她懂很多,甚至还会治病。我们有个邻居有一次头疼得很厉害,吃什么药都不管用。而你的祖母很快就用草药把他治好了。”
“她还会干什么?”沃夫卡兴致勃勃地问道。
“什么都会,”维佳答道,“她能识别所有的草木,她还特别善于洞察人们的内心世界。”
“这倒是,”沃夫卡说,“她总能知道我在想什么。”
有一次,沃夫卡和祖母一起到大森林里去。祖母在森林里如入家门:每一棵小草,每一棵树木都成了她的老相识。祖母告诉沃夫卡各种各样的小草:瞧,这棵小草专治头痛病,那棵小草专治心脏病。
“你怎么会知道这些的?”沃夫卡问。
“我在乡下住了一辈子,我的母亲特别熟悉这些草木,是她告诉我的。”
“祖母,那你是怎么把那个人的病治好的?”沃夫卡决心问个明白。
“什么人?”
“你们村上的,他头疼得很厉害,吃什么药都不管用。”
“我已经记不得了,”祖母说,“怎么治好的?你看到了吧,我知道头疼时吃哪种草药管用。”
“那吃药为什么不管用呢?”
“因为他并不相信他能康复。”
“那他相信你吗?”
“是的,我把草药给他并告诉他,过三天就会好的。重要的是他信任我。”
现在,沃夫卡已经喜欢上了祖母,他决心也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
现在,祖母让他干什么,他都乐意去干。他喜欢祖母不像小孩子那样娇惯他。
几天过去了。从摩尔曼斯克拍来一封电报,祖母看了电报说:“嘿,这下你该高兴了!”
“父亲要走吗?”
“不是父亲要走,而是你要走。”
“为什么?”沃夫卡问道。
“因为你父亲希望你回去。”
“那剩你一个人怎么办?”
“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到我这儿来;如果不愿意,就说明你祖母不怎么样。”
沃夫卡想对祖母说,他非常爱她,但什么也没说出来。他站在那儿,泪水夺眶而出。
14.“没关系,你会习惯的”,小说中祖母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  )
A.我不会娇惯你的。 B.我不在意你怎么跟你父亲说。
C.我不在乎你爱不爱我。 D.你会改变的。
15.下面两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他把面包买回来,往桌上一扔,说道:“给你面包。”
②祖母在森林里如入家门:每一棵小草,每一棵树木都成了她的老相识。
16.文中写沃夫卡对祖母的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7.文中写沃夫卡跟他的好朋友维佳谈话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8.小说的主人公是沃夫卡还是祖母?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CD无误;B“憎”应读“zēn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读准字音,考生复习时要根据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字,能够准确地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能分辨常见的字音误读类型,如社会因素干扰字、形似误读字、多音误读字等。
2.【答案】C
【解析】【分析】ABD无误;C“豪不相干”应为“毫不相干”。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BCD.正确。
A.有误,后一个“美丽”是动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性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
4.【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全体“指全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当然离不开课文的语言环境。如题中的”全体“如果不理解课文,很容易以为是”大家“的意思。
5.【答案】hài;sǒng;huáng;chuāng;dàn;suǒ;pī lì;jié
【解析】【分析】给常见字词注音,需注意形声字和形近字。比如”疮疤“就不能读成 cāng ,”诘问“就不能读成 jí
故答案为:hài;song;huáng;chuāng;dàn;suǒ;pī lì;jié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形声字的读音。很多字学生就是”望字生音“,结果往往就错了。不要想当然,一定要理解记忆,重点记忆和强化记忆。
6.【答案】(1)外貌描写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
⑴“黄胖而矮”是人物的外貌描写。
⑵“竖”“摇动”“点”几个动词的使用是动作描写。
⑶这是阿长与“我”的对话,是语言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7.【答案】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天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叹山海经,, 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后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占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呢的意味。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内容不难理解。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天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叹山海经,, 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后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占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呢的意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分析能力。
8.【答案】(1)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
(2)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共四本,当阿长解开包裹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其中的一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这幅插图描述的就是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
(2)本题考查画面描述。题干要求用上“津津有味”“迫不及待”两个成语来描述画面内容。从图画上看,阿长给“我”买回来的《山海经》一共四本,“我”因为期待已久,所以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并且立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足见“我”的高兴。
【点评】
⑴)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平时的学习要注意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内容所涉及的插图等内容要熟悉。
⑵本题考查画面描述。介绍或描述漫画内容解题方法。这类题型,只需要把画面的组成部分用记叙性或说明性的文字表述即可,不需要做评论或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寓意。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的东西。对于漫画的说明,在整体上要做到“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据一定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介绍画面内容。
9.【答案】(1)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匿名信事件使鲁迅体会到弱国弱民的屈辱;看电影事件使鲁迅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
(2)第③则材料不能选用。因为这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与“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的论题无关。
【解析】【分析】⑴ 他在日本求学的时候,日本人歧视“弱小的中国人”,看不起中国学生,认为中国人能考到 60 分是藤野先生给泄题了;民族的信心受到伤害。还有,当他看一部关于中国人被斩首的幻灯片时,发现中国人看日本人杀给俄国人做奸细的中国人时还拍 手称快、表情麻木,意识到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才能真真正正的救国。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文学救国。
⑵首先对这三则材料的内容进行判断,论断的中心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细读可知第③则材料介绍的是鲁迅对小说文体的探索,与要讨论的论题——“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无关。
故答案为:⑴ 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匿名信事件使鲁迅体会到弱国弱民的屈辱;看电影事件使鲁迅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
⑵ 第③则材料不能选用。因为这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与“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的论题无关。
【点评】
(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依据原著,概述时,语言力求简洁明了,说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面那个注重的重要问题的探究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仔细审读文本,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答案】10.A特别的敬意 ;B谋害了“我”的隐鼠 ; C买来了《山海经》; D怀念与感激
11.“震悚”是指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听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时的震惊和感激的情态。
12.这四本书虽然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之情和新的敬意。
13.选择:我选B,使用“感情真挚,自然流畅”的基调阅读⑤— 段。内容上,⑤— 段叙述的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感情真挚,自然流畅”基调与文章的内容相吻合。情感上,此段抒发了“我”对阿长敬意(或表达了“我”对阿长感激与怀念之情)不宜使用 “幽默诙谐”“清新婉约”基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即可做出解答。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3)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4)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0.根据第①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可概括为:特别的敬意;根据第②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可知,当“我”知道是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后,“我”对阿长的敬意消失;根据第⑨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可知,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根据第②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可知,当阿长辞世后,“我”对阿长充满了怀念与感激。
11.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震悚”原本是指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听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时内心的震惊和感激,从侧面体现出阿长对“我”的关心与呵护。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④段“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和第⑨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可知,这四本书虽然十分粗拙,但“我”对《山海经》渴慕已久,而且是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阿长给“我”买来的,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了对阿长的感激之情和新的敬意。
1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根据第⑨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和第②段“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可知,⑤一②段内容叙述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我”对阿长表示怀念的事情,在情感上表现出对阿长真挚的怀念与感激,故选用“感情真挚,自然流畅”的朗读基调较为合适。
【答案】14.C
15.①“往桌上一扔”的动作描写和“给你面包”的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沃夫卡因为祖母不理会他脚痛,仍要求他去商店买回面包而产生的不满情绪。②用“老相识”来比喻大森林中的每一棵小草、每一棵树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和小草、树木的亲密关系,表现了祖母的勤劳和智慧。
16.欲扬先抑。开头写沃夫卡对祖母“不太喜欢”,想离开祖母;最后写“他非常爱她”,并且不愿离开祖母,从侧面表现了祖母的值得信任和育人的智慧。
17.写维佳告诉沃夫卡村里人对祖母非常敬爱,以及祖母给邻居治病等事情,丰富了祖母的形象,更全面地表现了祖母的美好品性;促使沃夫卡开始以新的眼光去认识祖母,为下文沃夫卡对祖母感情的转变,并希望自己也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做了铺垫。
18.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祖母。小说通过写沃夫卡在祖母的言传身教下发生了转变,渴望成为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的过程,着力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富有智慧和人格魅力而深受人们敬爱信任的祖母的形象,表现了人性的美好,启示人们要做值得被别人信任的人。所以祖母是主人公。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沃夫卡。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沃夫卡的转变过程——原来娇气、无礼的沃夫卡,在祖母的言传身教下决心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小说通过对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形象的刻画,表现了美好人性的感染力,启示人们要做值得别人信任的人。所以沃夫卡是主人公。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正确理解。根据文中人物言谈举止,文章的主题、人物的性格等方面去分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⑷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结合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表达的主题,结构安排、表达的情感等多方面去分析情节的作用。
⑸本题考查对小说主人公的理解。我们判定一个人物是否是小说的主人公,不能只看明暗虚实或着笔的详略,而应看人物在表现中心方面的地位,在故事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中所起的作用。
14.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正确理解。ABD.正确;
C.有误,根据文章中祖母的语言描写:“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到我这儿来;如果不愿意,就说明你祖母不怎么样”可知,祖母是非常爱沃夫卡的。C项“我不在乎你爱不爱我”是祖母最不可能要表达的意思。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往桌上一扔”是人物动作描写,“给你面包”人物的语言描写,结合上文“沃夫卡扭伤了脚,疼得他号啕大哭了好久”,但祖母让他去商店买面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沃夫卡对祖母不理会他脚痛,让他去买面包,他对这件事抱有情绪。
②可从修辞角度赏析。“每一棵小草,每一棵树木都成了她的老相识”运用了比喻,把小草和树木比作祖母的老相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对小草、树木的熟悉程度和亲密关系,“如入家门”体现了祖母经常去森林,对森林如同自家一样熟悉,生动地表现了祖母的辛勤和智慧。
16.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本文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由沃夫卡对祖母的不喜欢,到被祖母的经历和勤劳智慧感动,产生敬佩之情,祖母的言传身教使沃夫卡决心也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富有智慧、受村人敬爱信任的祖母的形象。由此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祖母。
17.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结合沃夫卡跟他的好朋友维佳谈话内容理解。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维佳告诉沃夫卡,他的祖母是个“无所不能的人”,“村里的人谁都非常敬爱她。她懂很多,甚至还会治病”,丰富了祖母的形象,表现了祖母勤劳智慧的美好品性;这也改变沃夫卡对祖母的态度,开始用新的眼光去认识祖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沃夫卡由不喜欢祖母到“已经喜欢上了祖母,他决心也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作了铺垫。
18.本题考查对小说主人公的理解。此题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沃夫卡原来是一个被所有亲朋好友都娇宠的人,在祖母家生活,祖母却并不溺爱他。经好朋友维佳谈起祖母受村人敬爱,懂得草木习性,会治病的事情,使得沃夫卡改变对祖母的态度,逐渐喜欢祖母,在祖母的言传身教中沃夫卡变得的独立、坚强、勤劳、有爱心,并决心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小说以沃夫卡对祖母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写了沃夫卡的变化过程。故沃夫卡是小说的主人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