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精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9:4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单选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喧嚣  一拍既合  修润(rùn)  哺育(fǔ)
B.恳切 无遐及此 炽痛(zhì) 草率(shuài)
C.仰幕 锋芒毕露 污秽(huì) 亘古(gèng)
D.拖沓 迥乎不同 斑斓(lán) 譬如(p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先生人品好,待人厚,律己严,诲人不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七年级4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C.著名作家张中行笔下的叶圣陶先生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D.无论是个人技术方面,还是团队协作方面,他都能做到以身作则。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B.这里给人“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C.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4.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②当然要观察。
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
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①③②④⑤
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着重写了叶先生的语文主张,下列选项中符合文中其主张的一项是(  )
A.简洁 B.幽默 C.严谨 D.平和
6.下列关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作者虽然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却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B.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文章,但是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以小见大,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C.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的核心是“写话”与“简洁”,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他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D.在文风方面,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
二、填空题
7.文学常识填空。
叶圣陶,原名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   ”之称。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童话集《   》。
8.阅读下面句子,给划线的字注音。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    )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    )上双层的悲哀。
(2)他对普通话生疏(   ),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   )性的意见。
三、问答题
9.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下面语句的作用。
(1)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10.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追忆逝者的文章,试简要分析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11.本文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可贵的精神风貌。请你也选取典型事例,写一个片段,描写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
四、语言表达
12.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文风要“简洁”,下面的句子不够简洁,请你修改。
(1)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2)每当孤独痛苦的时候,我总是常常想起山径幽谷中的那些花儿……
(3)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五、综合性学习
13.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查阅资料】你如果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从下列书籍中选择哪两本?(  )
A.《论语别裁》 B.《庄子心得》 C.《战国策》
D.《孟子的智慧》 E.《乐府诗集》
(2)【感悟君子】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论述“君子”的名句,请写出一句并就此阐述什么才是“君子”。
六、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张中行
①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③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④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 “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
“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⑤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14.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律己严”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本文引导我们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并通过反复修改,锤炼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15.下面对于文章中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描写,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明先生主张行文力求简洁,不累赘拖沓。
B.“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承上启下,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
C.“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这句话写了叶圣陶先生工作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生活上随和。
D.“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这句话写了叶圣陶先生为作者的生活处境而“悲伤”,体现了他对作者的情重、待人的诚恳。
16.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作者虽然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却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B.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文章,但是在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以小见大,突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C.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的核心是“写话”与“简洁”,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他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D.在文风方面,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不失其真挚。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很现代的叶圣陶
彦 火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人,已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叶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地,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他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老人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位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好一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田园风景画!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7.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18.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条幅?
19.为什么说叶圣陶是“很现代的”?
20.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
七、写作题
21.文中说叶圣陶先生除了“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在你的生活中或许也有这样的实例,如老师的宽厚待人;爸爸妈妈的宽厚待人等,你对“宽厚待人”肯定有了一定的理解。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25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A项,“一拍既合”应为“一拍即合”,“哺”应读“bǔ”;B项,“无遐及此”应为“无暇及此”,“炽”应读“chì”;C项,“仰幕”应为“仰慕”,“亘”应读“gèn”;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A、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符合句意。
B、“德高望重”指品德高尚,名望很大。用来形容初中生不恰当。
C、不耻下问: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符合句意。
D、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符合句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素数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要查字典。要想正确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
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ABC三项正确;D、“顺口”后面的分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 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作答时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
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排序。阅读所有的句子,③紧接上文提问,①承接③谈从实际出发的重要,④②谈接近实际的办法。⑤承接②;正确语序为:③①④②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排序。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5.【答案】A
【解析】【分析】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故答案为A。BCD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6.【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7.【答案】叶绍钧;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倪焕之》;《稻草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故答案为: 叶绍钧 ;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倪焕之》 ; 《稻草人》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8.【答案】(1)mǎo;zhào
(2)shū;zhuó
【解析】【分析】(1) 丁卯 :六十甲子的第四位在丁卯。不要读作“yǎng”。
(2)“疏”不要读作“sū”,“酌”不要读作“sháo”。
故答案为:⑴mǎo;zhào
⑵shū;zhuó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9.【答案】(1)这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话承上,总结上文写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第二句话启下,总领下文写叶圣陶律己严的一面。运用过渡句,衔接自然,使上下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这句话是总领句。总说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高度赞扬了他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精神。
【解析】【分析】题目出自《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生要掌握课文知识点。
(1)作为中间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叶圣陶待人厚,写叶圣陶先生除了厚,还有严的一面,结构完整。
(2)作为段落中的第一句,总体概述了叶圣陶先生的种种优点。
故答案为:(1)这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话承上,总结上文写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第二句话启下,总领下文写叶圣陶律己严的一面。运用过渡句,衔接自然,使上下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这句话是总领句。总说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高度赞扬了他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精神。
【点评】(1)(2)本题考查语句作用。作用包括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就是写了什么内容。结构上,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10.【答案】本文写作的目的是缅怀叶圣陶先生,但作者并没有运用赞歌式的抒情来抒发内心的悲哀,而是把这种感情融入叶圣陶先生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通过对他人品性的追溯,来表达对他的无限敬仰和缅怀之情,或者说是把情感浅藏在文章深处,这样写含蓄深沉,更容易打动读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方法。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本文是一篇追忆逝者的文章,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抒发出来的。
故答案为: 本文写作的目的是缅怀叶圣陶先生,但作者并没有运用赞歌式的抒情来抒发内心的悲哀,而是把这种感情融入叶圣陶先生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通过对他人品性的追溯,来表达对他的无限敬仰和缅怀之情,或者说是把情感浅藏在文章深处,这样写含蓄深沉,更容易打动读者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1.【答案】后来在一些活动中,张老师加入我们中间。她带领我们跳舞,动作轻盈,同大家有说有笑,仿佛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又让我发现,原来严厉的张老师也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一面。在课堂上,她给我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还用灵巧的双手模仿动物赛跑的样子,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搜集素材,确定写谁,可以写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也可以写书中的人物……这个人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对“我”产生过什么影响。写一个片段即可。
故答案为:后来在一些活动中,张老师加入我们中间。她带领我们跳舞,动作轻盈,同大家有说有笑,仿佛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又让我发现,原来严厉的张老师也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一面。在课堂上,她给我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还用灵巧的双手模仿动物赛跑的样子,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12.【答案】(1)5月10日,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2)每当孤独痛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山径幽谷中的那些花儿……
(3)他实在忍不住笑了起来。
【解析】【分析】(1)“大约”“左右”语义重复,删去其一即可。(2)“总是”“常常”语义重复,删去其一即可。(3)“忍俊不禁”“笑了起来”语义重复,可以改为:他实在忍不住笑了起来。
故答案为: ⑴ 5月10日,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⑵ 每当孤独痛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山径幽谷中的那些花儿…… ⑶ 他实在忍不住笑了起来。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3.【答案】(1)A;D
(2)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被人了解而不生气,君子襟怀大度,对人宽容。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高雅,品德高尚。③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⑥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主要是考查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语言表达的能力,也有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的。做题时要认真分析材料内容,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探究归纳。阅读材料,把握其中的关联,从读、思、实践三方面结合的角度说出自己看法即可。
(1)通过筛选,到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选择《论语别裁》和《孟子的智慧》,因为这两本书符合“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的主题。故选AD。
(2)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论述“君子”的名句,如《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都称为君子。即行事光明正大、诚而有信,能够成人之美,也常常雪中送炭等。
【答案】14.B
15.C
16.B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注意一个句子,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要答全了。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14.B:“律己严”,错误。应该是说明叶圣陶“待人宽”的一面。
故答案为:B
15.C:“生活上随和”,错误。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C
16.B: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错误。是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
故答案为:B
【答案】17.让读者对叶圣陶有个总体印象;下文写叶圣陶的有活力作铺垫。
18.说明叶圣陶书法好,工整方正;态度严谨,不马虎;人品好,谦恭温良;爱国,希望祖国繁荣。
19.思想进步,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观点新,符合现实需要。
20.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有针对性;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结构严谨谨完整;语言均为精工提炼。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开头部分让读者对叶圣陶的总体印象,同时为下文作铺垫,这是一种对文章的渲染铺陈的作用,解答时要突出这一点。
故答案为: 让读者对叶圣陶有个总体印象;下文写叶圣陶的有活力作铺垫。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写到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条幅,结合“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位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说明叶圣陶书法好,工整方正;态度严谨,不马虎;人品好,谦恭温良;结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爱国,希望祖国繁荣。
故答案为: 说明叶圣陶书法好,工整方正;态度严谨,不马虎;人品好,谦恭温良;爱国,希望祖国繁荣。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很现代”其实就是一种永恒的生命力,也是一种生活的状态,结合“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概括为:叶圣陶思想进步,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结合“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概括为:观点新,符合现实需要。
故答案为: 思想进步,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观点新,符合现实需要。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和阅读积累。结合“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概括为: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结合“他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概括为:有针对性、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结合“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概括为:结构严谨谨完整;语言均为精工提炼。
故答案为: 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有针对性;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结构严谨谨完整;语言均为精工提炼。
21.【答案】示例:我们培养宽厚待人的良好品质要做到毛点:一、从小事做起;二、从身边的事做起;毛、从对待周围的人做起。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子有过错的人,我们应该诚恳、友善地去帮助他们改正,当他们认错后就不能揪住不放譬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碰到一些毫无根据的批评与指责,对此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后,都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应该耿耿于怀宽容包含着对别人的尊重和爱心。宽容者用爱心战胜忌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处处表现出与人为善的可贵品质: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培养宽容待人、心胸坦荡、待人真诚的良好品质。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宽厚待人”的理解及表达能力,示例:我们培养宽厚待人的良好品质要做到毛点:一、从小事做起;二、从身边的事做起;毛、从对待周围的人做起。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子有过错的人,我们应该诚恳、友善地去帮助他们改正,当他们认错后就不能揪住不放譬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碰到一些毫无根据的批评与指责,对此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后,都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应该耿耿于怀宽容包含着对别人的尊重和爱心。宽容者用爱心战胜忌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处处表现出与人为善的可贵品质: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培养宽容待人、心胸坦荡、待人真诚的良好品质。
【点评】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