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核舟记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为宫室、器皿(mǐn) 袒胸露乳(tǎn) 尝贻余核舟一(yí)
B.石青糁之(sǎ) 视端容寂(jì)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qí)
C.高可二黍许(shǔ) 椎髻仰面(chuí)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D.珠可历历数也(shǔ) 水波不兴(xīng) 又用篆章一(zhuàn)
2.下列加点的“之”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左臂挂念珠倚之 B.箬篷覆之
C.能以径寸之木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
C.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如同所有的语言)
D.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左手倚一衡木 B.珠可历历数也
C.佛印绝类弥勒 D.矫首昂视
5.下列有关课文《 核舟记 》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B.本文选自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本文属于实物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桃核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二、填空题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贻( ) 有奇( ) 二黍许( )
箬篷( ) 糝之( ) 峨冠( ) 多髯( )
椎髻( ) 篆章( ) 衣褶( ) 诎( )
7.阅读《核舟记》,完成下列各题。
(1)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2)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3)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4)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5)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6)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8.文学常识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 编辑的短篇小说集《 》。《核舟记》的作者是 , 朝人,字子敬。
(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 为主而兼有 、 成分。
三、默写
9.结合《核舟记》理解默写。
(1)文中描写东坡外貌的句子是: 。
(2)写佛印情态的句子是: , , , 。
四、翻译
10.翻译句子。
(1)舟首尾长约有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2)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技亦灵怪矣哉!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④;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⑤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⑥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鼓槌。④应门:应声开门。⑤度:揣测。⑥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
11.对下列加点词词义的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言词句 推测词义的方法 推测词义
长五分许 课内迁移法: 潭中鱼可百许头 A.表示约数
左右度之无不宜 参考成语法:井底之蛙 B.的
有客凭几假寐 查阅词典法: ①(动词)靠着。②盛;大。③(介词)凭借 C.靠着
负卷帙踉跄行 组词法:背负;负数 D.背负
A.A B.B C.C D.D
12.对文中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B.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C.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D.杭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13.请用现代汉语说说文章划线句子的大意。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14.请依据甲、乙两个文段,概括出微雕作品的艺术特色。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B糁 sǎn,奇 jī。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C
【解析】【分析】C 项中的“之”为助词,其他三项中的“之”是代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对于常见虚词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3.【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C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4.【答案】A
【解析】【分析】 A左手倚一衡木: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衡”同“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通假字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指出来,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积累,这个通假字通那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都要熟记,这样答题就非常简单了。
5.【答案】B
【解析】【分析】ABD正确。C《虞初新志》是张潮编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6.【答案】mǐn;yí;jī;shǔ;ruò;sǎn;guān;rán;jì;zhuàn;zhě;q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奇”是多音字,此处读做“ jī ”;“ 糝之 ”读作“ sǎn ”,不要误读为“sá”;“冠”读作“ guān ”;
故答案为:1、mǐn2、yí3、jī4、shǔ5、ruò6、sǎn7、guān8、rán9、jì10、zhuàn11、zhě12、qū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7.【答案】(1)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豁达开朗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5)嘻,技亦灵怪矣哉
(6)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两人之间的动作是“左手扶鲁直背”,两人之间的神态是“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文中对佛印的描写是: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可知佛印的豁然开朗。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从第一字文字中找出即可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说明方法的掌握。根据对文中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知该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是为了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对文章中心的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作答。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比见,其他如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6)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在一狭长桃核上雕刻出苏轼泛舟赤壁的情形。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故答案为:(1)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豁达开朗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5)嘻,技亦灵怪矣哉
(6)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2)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
(4)本道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对文章中心的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作答。
(6)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
8.【答案】(1)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洢;明
(2)记叙;议论;抒情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洢;明
(2)记叙;议论;抒情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文学常识特别是重点的作家作品,要准确识记,并能灵活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识记能力。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一册课本学完就可把文学常识整理归类,以便于记忆。每部名著的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都要熟知。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加强积累整理。
9.【答案】(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重点字:髯、勒、袒。
故答案为: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⑵ 佛印绝类弥勒 ; 袒胸露乳 ; 矫首昂视 ; 神情与苏、黄不属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10.【答案】(1)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两粒黄米那么高。
(2)抬头仰望,他的神情与苏、黄不一样。
(3)技艺也真神奇啊!
【解析】【分析】(1)重点字词:奇,余数;可,大约;许,上下。句意: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两粒黄米那么高。
(2)重点字词:属,类似。句意:抬头仰望,他的神情与苏、黄不一样。
(3)重点字词:亦,也;矣,了。句意:技艺也真神奇啊!
故答案为:(1)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两粒黄米那么高。
(2)抬头仰望,他的神情与苏、黄不一样。
(3)技艺也真神奇啊!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答案】11.B
12.A
13.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各自的)情态。
②(楼)中有人,像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句意表达基本准确即可给满分)
14.①体型虽小,表现的事物却很多;②都紧扣某一个典故,具体而形象地再现故事情境;③人物和其他事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解释文言实词与虚词,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实词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结合具体语境掌握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参考译文:【甲】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音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集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儿在休息,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山顶房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11.B.句意: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代词,指以上两种情况。“井底之蛙”中的“之”是“的”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2.句意: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分析句意可知,“枕山麓一寺"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短语,“松下凿双户”的主语是“松下”,“可开阖”的主语省略,是“双户”故断句为: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故答案为:A
13.关键词:①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情态:神态。
②类:像。执:拿着。若:好像。不胜:不能承受。
故答案为: 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各自的)情态。
②(楼)中有人,像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句意表达基本准确即可给满分
14.根据甲文中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乙文中的“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可知,体形微小,但表现的事物却很多。根据甲文中的“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和乙文中的“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可知,都紧扣一个典故,具体而形象地再现故事情境。根据甲文中的“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乙文中的“若寒冻不胜者”“若为佛事夜归者““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可知,人物和其他事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故答案为: ①体型虽小,表现的事物却很多;②都紧扣某一个典故,具体而形象地再现故事情境;③人物和其他事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