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精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9:58: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论语(Lún) 熹微(xī) 授予(shòu)
B.实践(jiàn) 接触(zhù) 中庸(yōng) 埋没(mò)
C.瞭望(liào) 荣誉(yù) 彷徨(fáng) 鉴定(jiàn)
D.盲目(máng) 栽种(zāi) 肇事(zhào) 细致(zhì)
2.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探讨自己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他的家务事,别人只能袖手旁观。
B.对于他所犯的错误,班主任和家长都找他谈话了,他还是不知所措。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
D.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4.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数据显示,贵州目前已建成公路桥梁约2.1万座,几乎 当令世界全部桥型,因而贵州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如此,在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就有40多座在贵州。 ,贵州桥梁的世界地位 。
A.囊括 尽管 但是 不言而喻
B.包含 即使 那么 当之无愧
C.囊括 不仅 所以 显而易见
D.包含 不但 而且 理所应当
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6.下列对课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作者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后,分析了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大多数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D.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二、填空题
7.文学常识填空。
(1)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   学奖。
(2)“四书”指的是《   》《中庸》《   》《孟子》,“五经”指的是《   》《   》《   》《   》《   》。
8.对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我们不但要能辨析其不同意义,还要会运用它们。请你辨析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   (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   (探索 探察 探究 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   (实验 实践 实习 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   (领会 领略 领悟 领取)的。
三、语言表达
9.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 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手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 当晚,他在钟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 当时,他和学生们都感到非常高兴。
四、综合性学习
10.综合性学习。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增强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班委会决定召开“创新·成才”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励志名言
请你提供两句倡导“创新”或“成才”的名言或诗句作为宣传标语。
(2)【活动二】“格物致知”大家讲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串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你有过“格物致知”的经历吗?请给大家讲一讲。
(3)【活动三】从我做起
请仔细观察王丽同学向大家展示的这幅图,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1.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论题“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后,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C.文章在最后一段得出结论:我们需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培养实验精神。
D.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12.你从本文所说的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看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存在什么弊端?
1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4.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你认为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15.拓展阅读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
③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④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⑤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⑥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扬扬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⑦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⑧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⑩谢谢大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
①   
②   
③   
(2)第②段画线句“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中的“花朵”“石块”和“污水”分别指什么?
(3)从演讲中,可以看出莫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阅读第二个故事,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六、写作题
16.【写法借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学术性演讲稿,演讲中,作者通过列举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彷徨恐慌的事例,现身说法,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并使听众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片段仿写】有一篇“走进名著”的演讲稿缺乏亲和力、感染力,请你仿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这种写法,围绕“阅读文学名著很重要”这个主题写一段话。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A.儒 rú。B.触 chù。C.彷 páng。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字音。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音的积累。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可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
2.【答案】A
【解析】【分析】A.都是偏正短语。B.“抽象思维”为偏正短语,“轻视实验”“探讨自己”“没有准备”为动宾短语。C.“做研究”“作主张”“出主意”是动宾短语,“显微镜”是偏正短语。D.“经书里说”“盲目接受”“袖手旁观”是偏正短语,“栽种竹子”是动宾短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短语类型的能力。短语的类型有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短语的种类及其特征。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短语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各个类型的短语特点进行辨析。
3.【答案】B
【解析】【分析】考查成语。
A袖手旁观,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出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 使用正确。
B 不知所措 , 不知该怎么对付,形容惊慌、窘迫 。不符合题意,使用错误。
C 一帆风顺 , 意思是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使用正确。
D 格物致知 ,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词语的运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所以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词语的色彩、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4.【答案】C
【解析】【分析】囊括,指全部包罗的意思,而“包含”指里边含有的意思,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语境意思是贵州桥型,很多,几乎包罗世界全部桥型。所以应用“囊括”;“不仅”不止这一个项,还有类似的。语境中强调贵州不不光桥型多,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第二空应填“不仅”;有了前面的原因就产生了后面的果,“所以”表示因果关系,第三空应填“所以”显而易见形容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符合第四空语境。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5.【答案】B
【解析】结合“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 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可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应该是“推究事物原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寻找关键语句,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6.【答案】D
【解析】【分析】
ABC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上。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作者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接下来的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后,分析了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大多数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D根据3段“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可知,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整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的是“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不是“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故答案为:D。
【分析】考查文章内容。要熟练掌握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得出自己的观点的。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作者的观点。
7.【答案】(1)物理
(2)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作家作品。拓展延伸:丁肇中(Samuel C.C.Ting),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⑵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名单:《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故答案为:⑴ 物理
⑵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⑵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8.【答案】(1)探讨
(2)探察
(3)实验
(4)领悟
【解析】【分析】探寻侧重于寻找,探讨侧重于讨论,探问是问明情况,多指情况底细、动机意图以及消息来源等,如探问真相,探问目的,探问原因等。探询指征求意见,多指征求处理问题的意见,如探询起因,探询消息,探询意图等。探察侧重于观察,探求的意义范围更大,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真理、知识等。实验名词指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为动词。 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实际去做;履行。实习是专门名词,在实践中学习。 领会指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通常指认识到了某个经验道理,领取指拿取某物。
故答案为:⑴ 探讨 ⑵ 探察 ⑶ 实验 ⑷ 领悟
【点评】近义词辨析要坚持“求同存异”的法则,一是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二是范围大小不同:词义涵盖范围大小不同。三是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不同。四是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严或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五是情感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义附带情感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六是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关系不同,不能混用。七是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八是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九是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和受事者不同。十是整体概念和个体概念有别。
9.【答案】(1)示例: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解析】【分析】
(1)考查图表,文字的运用。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他们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是圣人从内心中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图中面对落水的紧张情况,边上还在进行理论设计,很明显还来不及的,要重视实验精神。故答案为: 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考查提炼主旨。在各种研究中,我们要保持一个怀疑求真的精神,要靠实践来发现十五的真相。陶行知领着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钟表的相关知识,就是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故答案为: 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点评】⑴考查图表说明。要充分联系事实,根据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课本中学习的格物致知精神是本题回答的关键,结合课本;
⑵考查提炼主旨。题目首先说明陶行知改名的情况,又介绍了他带领学生修理钟表的实践过程,最后学生获得知识,就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10.【答案】(1)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
(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然后,再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虽然牺牲了一块表,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
(3)以后,我们应该积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主动帮父母干家务。学习是为了以后能自力更生,不仅仅是了解更多知识,还让我们学会更多生活技能,而不应该是有高分就满足了。希望同学们分数高,能力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搜集有关“创新”或“成才”的名言或诗句作为宣传标语的能力。①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②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2)此题考查谈论曾有过的“格物致知”经历的能力。比如: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然后,再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虽然牺牲了一块表,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3)此题考查漫画释义的能力。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点评】(1)此题考查搜集有关“创新”或“成才”的名言或诗句作为宣传标语的能力。(2)此题考查谈论曾有过的“格物致知”经历的能力。(3)此题考查漫画释义的能力。
【答案】11.D
12.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意思对即可)
13.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格物”方法的错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14.示例: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这篇文章阐明了中国学生应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一针见血,语重心长。(意思对即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提炼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将每个选项与原文对照,看是否符合原意,做题方法:一找,二比,三判断;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读全文,找出相关语段,作出具体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论证方法的作用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和答题模式,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11.运用排除法,A、B、C正确,不符合题意;D.本文在开头就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D有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根据“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等句子可概括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故答案为: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意思对即可)
13.第④段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故答案为: 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格物”方法的错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14.结合“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等语句来谈看法即可;
故答案为:
15.【答案】(1)参观苦难展览,因一位同学没有哭向老师告密。;顶撞老长官,扬扬得意。;泥瓦匠破庙避雨。
(2)“花朵”比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获得的荣誉,“石块”比喻人们对莫言作品内容的批评、质疑,“污水”比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作家的污蔑。
(3)是一个宠辱不惊、低调谦虚、勇于自省,能够坦然面对争议、潜心写作的人。(意思对即可)
(4)[示例]做人应大度、宽容,不能因别人忽略自己而斤斤计较,要怀有一颗平常心。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人物和事件,首先找到三个故事,567段分别讲述了一个故事,分析得出人物和事件,语言要简洁。
⑵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结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的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分析,“获奖荣誉”比喻“花朵”,“获奖后的质疑和污蔑”比喻成“石头”。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如: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表明莫言有孝心;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表明莫言坦然面对争议,潜心写作;,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表明莫言低调谦虚。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概括出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1、参观苦难展览,因一位同学没有哭向老师告密。2、顶撞老长官,扬扬得意。3、泥瓦匠破庙避雨。
⑵ “花朵”比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获得的荣誉,“石块”比喻人们对莫言作品内容的批评、质疑,“污水”比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作家的污蔑。
⑶ 是一个宠辱不惊、低调谦虚、勇于自省,能够坦然面对争议、潜心写作的人。(意思对即可)
⑷ [示例]做人应大度、宽容,不能因别人忽略自己而斤斤计较,要怀有一颗平常心。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事件去概括,可按照“人+事+结果”的形式去概括。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抓住表述要点,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⑶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②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③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④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概括出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16.【答案】【示例】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爸爸以前经常批评我,说我做事不肯吃苦,不肯动脑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爱耍小孩子脾气。每次听到这些话,我都觉得不服气,老师好像也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向我推荐了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是一个机智而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从小就喜欢冒险,终于在他十几岁时,离开了父母,跟一个朋友去航海。那一次,由于海上的风浪很大,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鲁滨逊活了下来。鲁滨逊长达28年的历险经历就这样开始了。他靠自己的智慧将山洞作为住所,还做了家具摆在他居住的山洞里,他在岛上种植粮食。他捕捉并驯养山羊作为肉食的来源,还养了一只名为“波儿”的鹦鹉做伴。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在困难面前,真正让我后退的是害怕困难的心理,如果你害怕困难,那困难就肯定克服不了。反之,如果你有勇气,勇敢去做,那困难总有一天会克服的。我现在十分崇拜鲁滨逊,我把鲁滨逊这个名字写在了语文书上,每当我看到它时,我就提醒自己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勇敢去面对。在做数学题遇到困难时,我就努力地去思考,不像以前那样脑子没动,就去请教他人。遇到困难我不退缩了。《鲁滨逊漂流记》,因为有你,我改变了自己,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解析】【分析】此次作文,要求模仿《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围绕“阅读文学名著很重要”这个主题,为一篇缺乏亲和力、感染力的演讲稿“走进名著”,写一段话。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模仿时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