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棱角(líng) 骨骼(gé) 雕塑(diāo) 骤然(zhòu)
B.黧黑(lí) 明媚(mèi) 海拔(bá) 虔诚(qián)
C.酝酿(niàng) 冻疮(chuāng) 脖颈(jǐng) 霹雳(lì)
D.砾石(lè) 尊容(zūn) 愚蠢(chǔn) 丛莽(mǎ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裸露 融雪 摄影 按营扎寨
B.帐蓬 跪拜 器材 风云变幻
C.倒霉 晶莹 河滩 云遮雾障
D.诅咒 隆冬 婉蜒 秋高气爽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
B.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C.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
D.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那一片片沧海桑田.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雪域高原特有的魅力。
4.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D.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听老师讲课时,应尽量避免讲话。
B.我国人工栽培山茶花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
C.洱海保护“七大行动”实施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D.新版《三打白骨精》以其华丽的3D制作技巧、虚实结合的特效手法,国内影视从业者们引发深思。
二、填空题
6.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黧黑 棱角 裸露 豁然
酝酿 蠕动 砾石 虔诚
蜷卧 腈纶 皱褶 懈怠
7.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②肃敬而有诚意。
③松懈懒惰。
④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8.文学常识填空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选自 ,作者是 。
三、语言表达
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晨报讯 长江流域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到338.8亿吨,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尽管这些年长江流域实施了比较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但依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陈振楼和张兆安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长江流域的保护问题。
(1)请为上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2)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为此拟一则公益广告。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描写长江的古诗词。
四、综合性学习
10.暑假临近,越来越多的同学和他们的家庭打算选择出游的方式度假。为此,某班级举办了题为“文明旅游”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任务,请你参与并完成。
(1)某班级拟定于2018年8月6日外出旅游,先在学校集合,再乘车前往机场。而刘强同学出游前却摔伤了右脚,医生说他一周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请你帮刘强写一张请假条向班主任王老师请假。
(2)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要向旅客朋友们介绍我们安庆天柱山海拔1488.4米的天柱峰,请结合下图写一段介绍文字。(要求:语句通顺,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0字左右)
(3)假如你的好朋友小明要在旅游景点刻下“到此一游”几个字,你打算怎么劝说他停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节选),完成各题。
①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③此地的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其中一人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他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④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
⑤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11.根据选文填写下面表格。
所至 所见 所感
砾石堆上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①
接近冰山 ② 难以名状
爬过冰洞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③
④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太阳下的冰世界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
12.品味精彩语句,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②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3.有同学认为第③段作者写自己严重缺氧反应影响了游记前后内容的连贯性,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课外阅读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缥缈,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篷船……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篷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钦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经济在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璞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⑥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上的盆花。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篷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⑧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汽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14.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古镇的?
15.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作者连用五个“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16.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不“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17.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第③段用的是“他”字,而第⑦段用的则是“她”字。请结合两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18.本文的作者想通过“古镇”诉说些什么感悟和思考?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棱 léng。B.正确。C.颈 gěng。D.砾 l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解析】【分析】A.按→安。B.蓬→篷。C.正确。D.婉→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D
【解析】【分析】A.接踵而至: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或发生。使用正确;
B.气喘吁吁:呼吸急促,大声喘气。使用正确;
C.气势磅礴:形容气势盛大雄伟。使用正确;
D.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此处望文生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D
【解析】【分析】A.比喻、拟人。B.比喻。C.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5.【答案】A
【解析】【分析】A无误;B项成分赘余,“大约”与“左右”应删去一个;C项成分残缺,第一个分句应改为“洱海保护‘七大行动’的实施”;D项语序不当,应将“引发”放在“国内”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6.【答案】lí;léng;luǒ;huó;niàng;rú;lì;qián;quán;jīng;zhě;xiè
【解析】【分析】常用字、形声字注音,需要注意积累。如“棱"不能读成”菱“;”裸“不能读成”果“;“蠕”不能读成“需”。
【点评】常用字、形声字的读音,一定要认真积累,不能凭感觉猜测。学生可采用比较记忆法、意义记忆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强化记忆。
7.【答案】接踵而至;虔诚;懈怠;川流不息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及词义,这几个词语依次是:接踵而至;虔诚;懈怠;川流不息。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的能力,实际就是考查理解词语的理解能力,如果掌握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就能顺利地答题了。
8.【答案】《藏北游历》;马丽华
【解析】【分析】根据积累答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选自《藏北游历》,作者是马丽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此题考查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出处和作者。
9.【答案】(1)示例: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2)【示例1】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示例2】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3)示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拟写新闻标题,可以抓住导语(一般为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本新闻中“ 长江流域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到338.8亿吨,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为新闻导语,通过信息组合、规范表达,本新闻的标题可以拟写成:“ 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
⑵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要求围绕主题,做到语言简明,有感染力,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如:“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答案不统一。
⑶此题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答题时不写错别字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⑵ 【示例1】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示例2】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⑶ 示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拟写新闻标题,第一步:抓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词语,一般分布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出现在新闻的开头或结尾部分。第二步:信息组合、规范表达 。标题的表达形式通常为:谁干了什么或谁怎么样,类似缩句中的主干。第三步:充分考虑限制。概括要点或拟写标题往往有些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这就要求所拟标题,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否则要被扣分,如果有其他限制条件,一定要遵守。
⑵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答题时应注意,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鼓舞、宣扬作用的话语。在拟写宣传语的过程中还有些要注意的事项: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紧扣活动内容,抓住活动主题,具体、明确地表达活动的目的和意义。2.语言简洁,朴实平易。要尽可能做到语言高度浓缩,篇幅短小精悍,用词简易通俗,大众化。3.巧用修辞,妙达情意。
⑶)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古诗文默写题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10.【答案】(1)请假条
王老师:
您好!因我的右脚受伤,医生说一周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特此向您请假不外出旅游,请您批准!
刘强
2018年8月3日
(2)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凌空耸立,一柱擎天,如柱,如锥,如剑,又如生花妙笔。石下怪松丛立,或直如旗杆,或曲如苍龙,或枝如铁骨,或冠如华盖。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小明,旅游景点是公共场所,在旅游景点随意涂写和刻字是不文明行为,我们作为中学生,要爱护旅游景点的环境。
【解析】【分析】⑴请假条是请求准假不参加某项工作、学习、活动的文书。格式内容:标题、称渭、请假原因、请假起止时间、祝颂语、请假人签名、请假时间。写清楚原因和请求:“右脚受伤,医生说一周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请假不外出旅游”。
⑵安徽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天柱山在长江北岸、安徽省潜山境内,其主峰海拔1488.4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镌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直书其下,气魄宏伟,令人惊叹。天柱峰左、右侧有飞来、三台两峰相峙,更显得气势磅礴。
⑶劝说别人要注意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要点: 在旅游景点随意涂写和刻字是不文明行为。
故答案为:⑴ 请假条
王老师:
您好!因我的右脚受伤,医生说一周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特此向您请假不外出旅游,请您批准!
刘强
2018年8月3日
⑵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凌空耸立,一柱擎天,如柱,如锥,如剑,又如生花妙笔。石下怪松丛立,或直如旗杆,或曲如苍龙,或枝如铁骨,或冠如华盖。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⑶小明,旅游景点是公共场所,在旅游景点随意涂写和刻字是不文明行为,我们作为中学生,要爱护旅游景点的环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请假条的理解与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写请假条时,第一行居中写“请假条”三字。第二行顶格写称呼,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完成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然后右对齐写姓名与日期。在正文部分要注意写清请假的原因和时间。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答题时应注意,图形图画题目,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能力、快速筛选信息能力、高度概括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等综合能力。
⑶本题考查委婉劝说。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但必须要给出理由,语气委婉。
【答案】11.①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②冰山像屏风,刻有各种图案;③自成一天地;④置身冰窟
12.①“呼啸”指风声高而长,风“扫荡”雪粒,雪粒“洒落”,从正、侧两方面描写了风的猛烈。三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这里风的特点一—声大、势猛,写出了格拉丹东气候的恶劣,衬托出探险队员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比作技艺高超、锲而不舍的雕塑家,生动逼真地描写出这里奇美景色形成的原因,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礼赞。
13.参考示例:不影响,这也是游记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本文写法的独特之处。通过写格拉丹东高海拔给作者的身体带来的极大不适,从侧面表现了这里自然环境的艰险;也突出了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锻炼,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2)本题考查人重点词句的赏析。本题已经提示了赏析的角度,相对比较简单。但此类题目一般不直接给出赏析的角度,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注意提取句子里的关键字词,另外还应掌握赏析的角度:1、写作手法的角度,写作手法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大角度;2、字、词的角度。字词的角度主要是字词的含义,字词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3、句子结构的角度。照应题目、开头、承上启下、首位呼应等;4、主旨的角度。点明主旨、深化主旨等等。提取出的关键词符合哪个角度就选取哪个角度赏析。
(3)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内容方面 1、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 2、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4、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结构上:1、 点明主旨。2、 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其次,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句段的作用,不能只写作用空洞描述。
11.从 ① 段,“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得出所感为造物主 无所不能的创造力令人震惊。
从 ② 段,“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得出,所见是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从 ② 段,“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得出,所感是自成一天地。
从 ④ 段,“ 置身于冰窟, 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得出,所至是 冰窟 。
故答案为:①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②冰山像屏风,刻有各种图案;③自成一天地;④置身冰窟。
12.第 ① 句中主要描写了风大, 呼啸写出风大, 扫荡雪粒 ,又洒落侧面写出风的猛烈。这句话描述了
格拉丹东气候的恶劣 ,衬托出探险队员的坚强意志。
故答案为:①“呼啸”指风声高而长,风“扫荡”雪粒,雪粒“洒落”,从正、侧两方面描写了风的猛烈。三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这里风的特点一—声大、势猛,写出了格拉丹东气候的恶劣,衬托出探险队员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 ② 句中是在描述此地的风景壮美。把阳光和风拟人化,写出了大自然界的神奇秀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故答案为: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比作技艺高超、锲而不舍的雕塑家,生动逼真地描写出这里奇美景色形成的原因,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礼赞。
13. 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首先这是游记内容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真实的感受,写出来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结构上,写出了人物的坚强乐观。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父子俩钓鱼的经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父亲借钓鱼教导小伟以及小伟向父亲透露心迹做铺垫,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答案】14.①具有古典、朦胧、婉约之美的小桥流水;②深厚的历史底蕴;③宁静、古朴的生活。
15.运用排比句式,更为全面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旧之情。
16.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水”这一江南的重要元素的高度礼赞:正是水给了江南古镇以灵气,并孕育出卓越的文化名人。
17.第③段主要写的是古镇的历史底蕴和沧桑感,表现出了古镇的阳刚之美,所以用“他”字。第⑦段主要写的是水给古镇带来了宁静、内蕴和灵气,表现出了古镇的阴柔之美,所以用“她”字。
18.①追求经济发展也应兼顾留存古老文明。②在享受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③古老文明的内蕴和底气能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与平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题目要求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人称分析其实也是文章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况段落大意,简要归纳即可。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和思考。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围绕文章主题,结合现实生活日常,展开分析。
14.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题目要求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②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写小桥流水的古典婉约。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
故答案为:①具有古典、朦胧、婉约之美的小桥流水;②深厚的历史底蕴;③宁静、古朴的生活。
15.连用五个”一样的“,是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加强气势。联系上文”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情感是怀旧。
故答案为:运用排比句式,更为全面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旧之情。
16.不正是有了......,才......吗?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强调。强调水的作用,成就江南,孕育历史名人。
故答案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水”这一江南的重要元素的高度礼赞:正是水给了江南古镇以灵气,并孕育出卓越的文化名人。
17.人称分析其实也是文章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况段落大意,简要归纳即可。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代读书的是男子,见证历史发展,用他。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 这是强调乌镇的柔和宁静,是女子柔和的象征,用她。
故答案为:第③段主要写的是古镇的历史底蕴和沧桑感,表现出了古镇的阳刚之美,所以用“他”字。第⑦段主要写的是水给古镇带来了宁静、内蕴和灵气,表现出了古镇的阴柔之美,所以用“她”字。
18.阅读感悟和思考其实就是文章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围绕文章主题,结合现实生活日常,展开分析。
④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经济在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说明经理发展时要注意文化保护。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说明人们追求精神享受。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说明古老文明能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与平和。
故答案为:①追求经济发展也应兼顾留存古老文明。②在享受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③古老文明的内蕴和底气能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与平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