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 同步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戏 同步精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20:0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社戏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弄潮(cháo) 不惮(dàn) 潺潺(chán)
B.归省(shěng) 撺掇(cuān) 行辈(háng)
C.凫水(fú) 楫子(jí) 旺相(xiāng)
D.棹船(diào) 家眷(juàn) 纠葛(gē)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踊跃  驳回  希奇  偏僻
B.好歹  皎洁  诚肯  弄潮
C.乌蓬  吩咐  屹立  欺侮
D.家眷  礼数  聚拢  怠慢
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罗汉豆正旺相。(旺相:茂盛。)
B.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渴睡:瞌睡。)
C.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D.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白地:月光照耀下的地面是白色的。)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B.“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C.“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D.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5.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D.双喜长得很像他爸爸。(比喻)
6.下列各句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常有使人眼前一亮的“孩子”形象,如《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孩子,《社戏》中那一群活泼淳朴的少年儿童,他们身上,往往闪着人性美好纯真的光彩。
B.《社戏》一文重点写了“我”的童年趣事,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等。
C.散文《社戏》的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迅哥儿”)与外婆家乡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D.《社戏》的作者鲁迅围绕中心事件“看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作品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和无私。
二、填空题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抵   归省   
宛转   行辈   
絮叨   怠慢   
凫水   撺掇   
8.结合课文《社戏》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   。这篇课文的作者   ,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   》《   》等。
(2)社,在绍兴指   。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   ”。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   ,小旦指   ,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   。
三、问答题
9.赏析下面句子,根据《社戏》上下文,揣摩其含意。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10.《社戏》文中哪些事情是详写的?哪些事情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11.阅读课文《社戏》,完成下列各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
(2)从文中看,“我”看社戏看得昏昏欲睡,吃的豆也很普通,可小说最后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为什么?
(3)本文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4)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却是“我”的“乐土”?
四、语言表达
12.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他们决定举行一次以“拯救戏曲”为主题的班会。
【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要求:①有称呼;②紧扣主题;③有激情;⑤书写工整。
五、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社戏(前文)
鲁迅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的刑具,不由得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款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隍隍之灾,竞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间挤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候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牌”,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北京第一次看戏,人太多,声音嘈杂,没有合适的座位,只好走出来了。
B.第二次在北京看戏是因为募捐,可“我”期盼的谭叫天一直没有出场,最终离开。
C.从这两次北京看戏之后,“我”再也不喜欢看戏了,主要是看戏的环境太嘈杂了。
D.“我”在北京看了两次戏都没看好,此后,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
14.选文是《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写“我”成年后两次看戏的经历,联系课文“我”儿时看社戏的过程,请从内容和情感上指出这几次看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乌篷船
周作人
于荣君:
①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②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啰嗦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麻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③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我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偁山下,本来可以给你介绍,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选自《周作人散文集》)
15.阅读全文,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是交代写作缘起,作者提到自己故乡时表现得看似平淡,实则情浓。
B.第②段介绍故乡的乌篷船,详略得宜,其中小船虽小,颇有趣味,值得推荐。
C.第③段写作者给老友乘船出游当“参谋”。虽是“玩水”,却似“游山”。
D.全文通过写乌篷船等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16.文章详细叙述了乌篷船的用途、   、结构、   等,作者坐船上游山玩水,处处显示出   、   的生活态度。
17.赏析下面的句子。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18.选文中写到家乡的乌篷船是颇有趣味,《社戏》中的白篷航船承载儿时的快乐。从两文中各举一例并进行分析。
六、写作题
19.家是快乐的源泉,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疗伤的诊所,家是游子的牵挂……请以“家”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B.归省(xǐng);C.旺相(xiàng);D.棹船(zhào);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D
【解析】【分析】A .错误,"希奇"的"希"应为"稀";
B .错误,"诚肯"的"肯"应为"恳";
C .错误,"乌蓬"的""蓬"应为"篷";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
3.【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
D.白地:空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理解,根据所学过的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C.句中第二个感叹号应在引号里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D.本句虽然有“像”,但不是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6.【答案】C
【解析】【分析】A文学作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客观现实,作者要依托一个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常常有“孩子”形象,说法正确;B文学常识的识记,正确;C《社戏》的体裁是小说,不是散文,故错;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识记与理解。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朝代、国籍、典籍等,学过的课文的体裁、写作的顺序、写法、大致内容等要记牢实,不要张冠李戴。
7.【答案】dǐ;xǐng;wǎn;háng;dāo;dài;fú;cuān
【解析】【分析】 大抵(dǐ), 归省(xǐng ) ;宛转 ( wǎn ) ; 行(háng)辈; 絮叨(dāo ) ;怠慢( dài) ; 凫(fú)水 ;撺掇(duō)
故答案为:(1)dǐ;(2)xǐng;(3)wǎn;(4)háng;(5)dāo;(6)dài;(7)fú;(8)cuān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8.【答案】(1)小说;鲁迅;呐喊;彷徨
(2)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
(3)扮演年;扮演年轻女子;扮演滑稽人物
【解析】【分析】(1)《社戏》的体裁是小说。这篇课文的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2)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扮演年轻男子,小旦指扮演年轻女子,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扮演滑稽人物。
故答案为:⑴小说;鲁迅;呐喊;彷徨;
⑵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
⑶扮演年;扮演年轻女子;扮演滑稽人物。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⑶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9.【答案】(1)表现不能去看社戏的急切、沮丧心情。
(2)心情顿时轻松了、舒服了、愉悦的心情。
(3)船本来很快,却感觉慢。
(4)戏看得勉勉强强、昏昏欲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中句子的理解。(1)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感触和想象,写出了对于看戏的急切和不能看戏的沮丧。故答案为”表现了自己想看戏的急切和不能看戏的沮丧“。
(2)作者通过写自己身体方面的感受,侧面写出了自己的心情,作者得知能够去看戏的时候心情的高兴,故答案为”作者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3)作者通过对于环境的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速之快和“我”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踊跃是跳跃的意思,是形容野兽跑起来是脊背的起伏,以此写出山的连绵起伏,也烘托出船速之快。衬托出自己急切的心情,故答案为:船本来很快,却感觉慢。
(4)作者描写自己的反应,衬托出戏的无聊,故答案为” 戏看得勉勉强强、昏昏欲睡 “。
【点评】考查对于文本的理解。作者经历了看戏的一开始不能去到最终去看,结果也没有那么好看,作的心情是变化的,不同时段通过不同的描写来体现自己的心情变化,熟读课文,仔细揣摩能很简单的回答问题。
10.【答案】《社戏》中详写的事情是: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写的事情是: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六一公公送豆。
这样安排的原因是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解析】【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是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安排的,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材料需详细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一般材料需略写。《社戏》的中心是对热忱、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而这个中心,正是通过社戏一步步展开的,所以与社戏相关的情节需详写,其他的情节都是辅助中心的,所以略写。
故答案为:《社戏》中详写的事情是: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写的事情是: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六一公公送豆。
这样安排的原因是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社戏这一篇文章材料详略的安排。《社戏》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我“和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11.【答案】(1)因为六一公公是纯朴农民形象的代表,他的热情好客、对“我”的夸赞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善良,这也是“我”难忘、留恋故乡的原因之一。
(2)因为“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豆好戏,“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具有的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作者大量写社戏以外的内容是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而定的,正因为平桥村的人物和环境,才引起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回忆,体现了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紧扣中心取材的特点。
(4)①“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玩耍;②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③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解析】【分析】(1)从文末处六一公公的言行来看,他是一个纯朴好客的农村人,“我”只是随口说了句他家的豆好,他便高兴起来,夸“我”是识货的,并又送了许多的豆到家里去。而这篇文章作者要表现的主旨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等品德的赞美。六一公公形象正是主旨的一个表现,他是“我”难忘、留恋故乡的原因之一。
(2)本题考查内容与主旨的理解。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作者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热情、善良、友善的小伙伴们在身边,处处关心着“我”,所以虽然戏本身不好看,但是他们的行为,他们的品质却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所以“我”才会对那夜的戏难忘。
(3)本题考查文章材料安排的分析。文章材料的安排是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而定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作者写此文,不在于表现“戏”到底有多好看,而在于通过看戏的过程,表现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的赞颂,而社戏以外的内容又恰好能为这一主旨服务,比如:在看戏前写“我”在平桥村所做的乐事,就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我”的关爱与热情。再加上看戏过程中他们的所作所为,这一点表现的就更为清晰了。
(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所谓“乐土”,就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土地,所以解答此题找出看戏前“我”在外婆家每天所做的事情,逐一来概括即可。主要表现在:“我”每天可以不再要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我”每天可以自由的玩耍,而且还有许多年龄相仿的伙伴陪着“我”玩;我们每天可以钓虾,而虾却总归“我”,我们可以一起放牛等等。
故答案为:⑴因为六一公公是纯朴农民形象的代表,他的热情好客、对“我”的夸赞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善良,这也是“我”难忘、留恋故乡的原因之一。
⑵因为“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豆好戏,“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具有的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⑶作者大量写社戏以外的内容是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而定的,正因为平桥村的人物和环境,才引起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回忆,体现了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紧扣中心取材的特点。
⑷①“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玩耍;②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③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人物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了解人物形象,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去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对人的态度等方面入手。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⑶本题考查文章材料安排的分析。文章材料的安排是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而定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
⑷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2.【答案】示例: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解析】【分析】设计开场白可简单介绍这次主题班会的意义及目的。语言要简洁、有吸引力,能调动气氛,让大家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故答案为: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点评】本题考查主题活动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13.C
14.相同:三场戏都是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有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不同点:地点不同,成年后在都市看,儿时在乡村看;心情不同,成年后看戏时沉重压抑,儿时看戏时轻松自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2)概括文章的情节:通读全文,注意对人物和事件的把握,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
1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BC :正确;C:有误,“ ‘我’在北京第一次看戏,人太多,声音嘈杂,没有合适的座位,只好走出来了 ”“ 第二次在北京看戏是因为募捐,可‘我’期盼的谭叫天一直没有出场,最终离开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不同文本的比较。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根据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课文内容的识记,可以看出这两次看戏虽然内容不同,便都让“我”感到无聊。不同的是两次看戏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本文看戏的气氛是压抑的,而《社戏》一文中看戏的气氛,给“我”留下的记忆都是轻松温馨的。由此解答即可。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答案】15.B
16.大小/尺寸/规格;外形/形状/外貌;种类/样式/类型/类别;材料 (abcd四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a.心态平和/平静恬淡/不急不躁/安然平和; b.安闲自在/逍遥自在/随遇而安/随性自由;c.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当下/及时行乐(abc三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17.听觉/环境描写,写了夜晚船中听到的声音/夜晚船周边的声音/夜晚乡村的声音,流露出诗人闲适的人生态度/突出诗人在乌篷船中航行的乐趣/以及对家乡的喜爱/赞美/怀念。
18.选文中举例:乌篷船的船头造型;乘坐小船时闻到泥土的芬芳,可能发生危险但是颇有趣味;坐船出城欣赏美景;乘船归来暮色中进城;夜晚睡在船舱中倾听各种声音;雇一只船去看庙戏(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表现作者的闲适;自由、无拘无束;能够欣赏美景。
课文举例:乘船看戏;乘船看戏途中看到江南月夜美景;归航偷豆子、吃豆子;归航时船像一条大鱼;小伙伴们乘船载着我(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童真童趣;小伙伴的淳朴热情;小伙伴们班之间的友谊、友情;欣赏到江南美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看题干是否有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必须从要求的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就先从修辞角度判断,然后再从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从词语角度,我们要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解释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重要信息,抓住它们,用替换法揣摩。答题格式为xx词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答题格式: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什么,表达什么。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感悟。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15.全文主要写乌篷船等景物来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第1段交代写作缘由;第2段写家乡的风土人情,重点推荐的是乌篷船;第3段写坐船看景,看山的趣味并结束全文。ACD表述都正确,B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6.第2段,作者重点跟友人推荐家乡的乌篷船。这段共有14句话,第1句总起,第2句提及主题——船;第3句介绍船的用途;第4句船的种类两种,第5句乌篷船的两类:大的小的;第6句适中的三明瓦,第7句介绍船篷——明瓦;第8句解释名称来历;第9句划船用具;第10句船头装饰;第11句三道船篷的高;第12句介绍小船;第13句坐这种船的趣味;第14句强调坐三道船。处处透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随性。
故答案为:大小/尺寸/规格;外形/形状/外貌;种类/样式/类型/类别;材料 (abcd四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a.心态平和/平静恬淡/不急不躁/安然平和; b.安闲自在/逍遥自在/随遇而安/随性自由;c.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当下/及时行乐(abc三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17.词句写夜间谁在船舱中的感受,通过写声音,表达作者船中的乐趣和对家乡的赞美。
故答案为: 听觉/环境描写,写了夜晚船中听到的声音/夜晚船周边的声音/夜晚乡村的声音,流露出诗人闲适的人生态度/突出诗人在乌篷船中航行的乐趣/以及对家乡的喜爱/赞美/怀念。
18.选文里写乌篷船重点在第2段,如船头的造型: 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 ,很有乐趣,又如: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 写游船的闲适等;《社戏》中看社戏途中对两岸夜晚景色的陶醉、白篷船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在船上煮豆吃等等,写出农家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等。
故答案为: 选文中举例:乌篷船的船头造型;乘坐小船时闻到泥土的芬芳,可能发生危险但是颇有趣味;坐船出城欣赏美景;乘船归来暮色中进城;夜晚睡在船舱中倾听各种声音;雇一只船去看庙戏(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表现作者的闲适;自由、无拘无束;能够欣赏美景。
课文举例:乘船看戏;乘船看戏途中看到江南月夜美景;归航偷豆子、吃豆子;归航时船像一条大鱼;小伙伴们乘船载着我(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童真童趣;小伙伴的淳朴热情;小伙伴们班之间的友谊、友情;欣赏到江南美景。
19.【答案】略
【解析】【分析】本题参照引语提示和要求,我们可以把题目补充为“家,难舍的亲情”“家,温馨的港湾”“家,心灵的避难所”“家,生命流注的清泉”,等等。拟好后,就要慎重选材,要紧扣题眼选择最能突出你所填入的词语的材料。要写出其中的真切体验:或快乐,或感动,或孤独,或徘徊……以能够让人顿悟,催人奋进,促人成长的为最好。注意其表现要以小见大,其内容要具体,其主题要鲜明,其情感要真实,其布局要合理,其书写要优美。
【点评】这道话题作文题目,没有审题障碍,可写的内容也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写下来,以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写作时要注意抒发出自己对“家”的真情实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