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安塞腰鼓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sài) 飞溅(jiàn) 闭塞(sè) 晦暗(huì)
B.烧灼(shuò) 磅礴(páng) 亢奋(kàng) 冗杂(rǒng)
C.戛然(jiá) 恬静(tián) 骤雨(zhòu) 震撼(hàn)
D.思绪(xù) 沉稳(wěn) 淋漓(lín) 羁绊(jī)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黄土高原上,____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 观众的心也____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____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4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____,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A.爆 突然 颤抖 寂静
B.演 蓦然 颤抖 恬静
C.爆 蓦然 战栗 寂静
D.演 突然 战栗 恬静
3.下面几个句子是对排比修辞手法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比句由结构上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构成,成串排列,以增强语势。
B.排比侧重于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一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
C.排比是句子两两相对,句式整齐。
D.运用排比的目的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被描写对象形象、生动。
4.下列不属于《 安塞腰鼓 》作者通过写安塞腰鼓来赞颂的一项是( )
A.承载顽强生命的黄土地。 B.黄土地人赖以生存的食物。
C.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 D.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群茂滕滕的后生。
B.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涯上。
C.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噪热了。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都认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不断变化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7.下列对课文《安塞腰鼓》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对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是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B.文章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和大量的排比句,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和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上文“大彻大悟”的诠释。
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
二、填空题
8.填空。
《安塞腰鼓》,作者 ,陕西延安人。散文集《 》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在本文中,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 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借此赞美了 ,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忍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忍顽强的生命状态。
9.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②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③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④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三、问答题
阅读课文《安塞腰鼓》,回答下列各题。
10.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11.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歌颂了什么?
12.“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表达作用?
13.本文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充沛,感情强烈。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语言表达
14.《安塞腰鼓》里“这腰鼓,使冷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话通过感觉的改变,侧面体现了腰鼓产生的震撼力,请以这种语言风格仿写一句话,说说腰鼓还使什么发生了变化。
五、综合性学习
15.班级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明确主题、烘托气氛,请你在黑板上写一组对偶句做标语。
(2)语文老师让你去邀请教历史的王老师来参加明天的班会活动,你打算怎样向王老师说?
(3)老师给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分配的任务是搜索家乡的“吆喝”文化,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把你们的思路按顺序写出来。
(4)假如由你来向教历史的王老师提两个关于“吆喝”的问题,你打算提什么问题?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锣鼓声处是故乡》,完成后面小题
锣鼓声处是故乡
陈志光
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
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钯。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
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朝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春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
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物、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钙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
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
16.文中拿家乡的锣鼓与安塞腰鼓、山东大鼓作对比,作用是什么?
17.家乡的锣鼓的用武之地主要有哪些?
18.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1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了家乡的锣鼓。
B.“也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一句中“漂泊异乡的游子”也包括作者自己。
C.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
D.“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元宵节的龙灯会,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全部正确;B“灼”应读 zhuó,故错误;C全部正确;D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在答题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2.【答案】C
【解析】【分析】1.“爆”既形象地写出安塞腰鼓的火热、豪放,又能体现出这个地方的民风的淳朴、粗犷;而“演”但一般,体现不出那种韵味。
2.“蓦然”一下子,多指内在的情绪变化;而“突然”多指外在的意外事情或变故,结合语境应该是观众的内心一下子似乎变成牛皮鼓面了。
3.“颤抖”多指由内到外的恐慌或外在刺激造成的外在肢体的抖动行为;而“战栗”多指内在的震撼。语境是指人们被浓烈的安塞腰鼓的粗犷艺术震撼了。
4.“寂静”多指外在的客观环境的安静,而“恬静”惰指心态或氛围的美好、恬适。语境是指外在环境的安静,故选“寂静”。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运用的能力。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3.【答案】A
【解析】【分析】A.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正确;B.侧重于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一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这应该是反复的特征,不是排比的特征;C.排比可以使行文有节奏感,并不是两两相对;D.运用排比的目的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但排比并不能达到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的目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排比修辞的理解与辨析。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资料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齐,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排比句的特点: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排比把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事物,用结构相似的一连串句子说出,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起到增强语气的作用。表达效果:增强气势,有说服力,有感染力。
4.【答案】B
【解析】【分析】A课文第19段“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就是歌颂“ 承载顽强生命的黄土地 ”,故正确;B文中虽然写到食物,但没有要歌颂食物的意味,而且文中所提到的“红豆角角老南瓜”恰恰代表了经济的落后,故错误;C课文写安塞腰鼓的壮观场面、元气淋漓的后生和绮丽多姿的舞姿都是表现黄土地上得阳刚之美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故CD都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答案】C
【解析】【分析】A.滕滕→腾腾;B.涯→崖;C没有错别字;D.噪→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词义,就不容易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
6.【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C项语序不当,应将“纠正”与“指出”调换位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7.【答案】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有误,“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运用的是引用的手法,写出了人们的联想和感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回忆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具体分析细节的有关手法、作用等。
8.【答案】刘成章;清晨之边;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的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故答案为:刘成章;清晨之边;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9.【答案】排比;比喻;拟人;比喻、对偶;反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1)“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三句结构相同,语义相关,语气一致,可判断为排比。
(2)“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将“山崖”比作“牛皮鼓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将“腰鼓”赋予人的神情“呆呆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将“急促的鼓点”比喻成"骤雨”,将腰鼓舞动速度之快,比喻成“旋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这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语义相关,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本句连续使用“这么厚”,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点评】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解答时,学生要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答案】10.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舞蹈的后生,如“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11.①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②歌颂了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③歌颂了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④歌颂了在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12.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文章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3.句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表达效果:在这里,人已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喷射喷射再喷射,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有力地表现了腰鼓表演时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归纳概括能力。要注意从多角度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3)本题考查反复手法的表达作用。反复手法是指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短时间内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4)本题考查排比的表达效果。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若用于语言的表达,可收到句式整齐、语调铿锵、气贯长虹、意蕴深厚的效果。
1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同时要注意提取关键性的语句。“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句话概括了安塞腰的特点。作者描写安塞腰鼓的步骤可详细分析第6段的修辞手法、描写步骤。
11.以下这些见解都可作为参考: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②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③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④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12.本文通过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的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能量、好在有这些茂腾腾的后生、好在有变幻的舞姿,使文章一咏三叹,又加强了感情的喧泄,强烈地叩击读者的心弦。“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反复出现也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的深情。
13.本题考查排比的表达效果。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若用于语言的表达,可收到句式整齐、语调铿锵、气贯长虹、意蕴深厚的效果,使行文更加丰满、有力;若用于文章的构思,可造成结构形式的匀称美,增添文章的气势美,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效果。本文较多的运用了排比句,可选择一组排比句结合排比句通常的作用谈一谈。
14.【答案】示例:这腰鼓,使静止的时间立即变得流动了,使凝结的流云立即变得活泼了,使疲惫的思想立即变得活跃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话题,在仿写时保持话题的统一,其次仿写句式要与上文相同,再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根据题干要求,此题采用的句式应该是“这腰鼓,使.....使.... .使....”. 要写出安塞腰鼓让什么东西产生了什么样子的变化。
故答案为:示例:这腰鼓,使静止的时间立即变得流动了,使凝结的流云立即变得活泼了,使疲惫的思想立即变得活跃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15.【答案】(1)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2)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3)①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②小组成员分头走街串巷实地研究当地的吆喝;③上网搜集关于吆喝的影像资料或文献资料;④到图书馆查阅关于当地“吆喝”风俗的记载;⑤由组长将各位组员查找的资料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
(4)①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淘汰了“吆喝”这种传统的宣传手段?②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吆喝”这种方法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要能吸引人;②要易于传播;③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④语言要精炼,要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2) 本题要求写邀请语,答题要点:要有礼貌性的称呼和问候语;要介绍自己的身份;要说清楚邀请的目的;要把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说清楚;要表达诚恳的态度,语言要得体。如: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3) 完成这样的活动,首先得明确都需要哪些资料,然后要从网络、书籍或到当地去搜集这些资料,接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最后要把研究的成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按照这样的思路答题即可。
(4)只要能围绕本题活动主题提出问题,语言简洁即可。
故答案为:⑴ 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⑵ 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⑶ ①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②小组成员分头走街串巷实地研究当地的吆喝;③上网搜集关于吆喝的影像资料或文献资料;④到图书馆查阅关于当地“吆喝”风俗的记载;⑤由组长将各位组员查找的资料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
⑷ ①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淘汰了“吆喝”这种传统的宣传手段?②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吆喝”这种方法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点评】⑴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这样的题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要求所拟写的宣传标语要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用其它的修辞手法,力争吸引读者。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
⑵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确。
⑶本题考查设计活动方案与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⑷本题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答案都是多元的,但注意要选择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要围绕活动主题,语言要简洁。
【答案】16.突出家乡锣鼓的特色:别具一格,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相融的风景。
17.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表演。
18.排比。用排比一一列出家乡锣鼓丰富多样的韵律,突出表现了家乡锣鼓格调清新、韵律变化多样的特点。
19.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爱之情和对家乡浓浓的热爱。
20.C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对比表现手法的理解与掌握。作用:运用对比,将什么和什么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什么的情况,从而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题。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3)本题考查从排比修辞角度和词语角度对语句的品析。排比修辞角度答题格式:用了排比的修辞+有力写出了什么事物(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情感;从词语角度:什么词语+写出什么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情感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6.第2段用安塞腰鼓山东大鼓与家乡锣鼓相比,突出家乡锣鼓的原始质朴又热情奔放,与家乡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连,与山水和谐相融的特点。
故答案为: 突出家乡锣鼓的特色:别具一格,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相融的风景
17.第3段写家乡锣鼓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 ,第4段写家乡锣鼓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大显身手。
故答案为: 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表演。
18.划线句四个“时而”,相同的句式排在一起,构成排比句,写出家乡锣鼓丰富多样的韵律。
故答案为: 排比。用排比一一列出家乡锣鼓丰富多样的韵律,突出表现了家乡锣鼓格调清新、韵律变化多样的特点。
19.字里行间透出对家乡锣鼓的喜爱赞美以及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
故答案为: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爱之情和对家乡浓浓的热爱。
20.A正确;B由第1段的“几次回乡”说明作者也在异乡,“游子”当然就包括作者自己,故正确;C第3段写锣鼓队员只有七人,器材只有四样,但 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 ,表达出作者对家乡锣鼓的赞美,而不是失望,故错误;D第4段的第1句话前半句是对第3段的总结,后半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启下,所以第1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正确。
故答案为: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