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版】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 3.古代诗歌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专版】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 3.古代诗歌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5:1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 3.古代诗歌阅读
一、诗歌鉴赏
(2023·惠州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二)
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少年行(其三)
李白
五陵④年少金市⑤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⑥酒肆中。
[注]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④五陵:此泛指家居长安的豪贵之家。⑤金市:古洛阳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旧城西。一说指长安西市,因可兑换金银,故名。⑥胡姬:泛指当时西域少数民族的少女。当时长安多有胡人开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自由。这两首诗以此题咏少年志向,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
B.王诗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C.李诗写少年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豪侠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但塑造的少年形象都洋溢着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反映了盛唐时期民众的积极、自信、进取的时代风貌。
2.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所吟咏少年一在边塞,一在长安。请结合作者生平,简要分析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
(2023高三下·潮阳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夏夜不寐有赋
陆游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
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
徘徊欲睡复起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注解:鹘: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短尾,青黑色。
3.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夏夜骤然下雨,使人感到舒适凉爽;雨脚虽歇,雨意仍浓,仅有少数大星闪着幽光。
B.颔联通过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描绘出夏雨后饥鹘飞叫、冷萤堕水的凄迷景象。
C.颈联是诗人感慨“丈夫”本应有所作为,而现实却是年龄大了却仍功业未成。
D.尾联笔酣意足却又引而不发,使全诗具有凄咽顿挫、激荡回旋的力量。
4.请你赏析“三更犹凭阑千立”与《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异曲同工之妙。
(2023·佛山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时蔡未弭,故见于篇末
刘禹锡
汉家族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①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②。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③犹未灭,终须旌施扫云雷。
[注]①绛纱:犹绛帐,对师门、讲席的敬称。②三台:星名,指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古代以星象征人事,称三公为三台。③楚氛:指敌寇作恶的气势。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大夫才能卓著,被委以重任,远赴南海,对辖地进行管理,为君分忧,为国担责。
B.马大夫学识渊博,身份高贵,在辖地亲自教导学子,传播文化,非常重视德治教化。
C.颈联“连天”对“映日”,“浪静”对“帆多”,对仗工整,前后勾联,意义相关。
D.诗人听闻海域边疆敌寇尚未完全平定,担心友人的安危,心中牵挂,作诗劝勉鼓励。
6.与刘禹锡同时代的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本诗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3·东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庭芳·赤壁矶头
(南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临皋亭下,扁舟两度经过。江山如画,风月奈愁何。三国英雄安在,而今但、一目烟波。风流处,竹楼无恙,相对有东波。
登临,还自笑,狂游四海,一向忘家。算天寒路远,早早归呵。明日片帆东下,沧州上、千里芦花。真堪爱,买鱼沽酒,到处听吴歌。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乘船两度经过赤壁,虽感此处景色美好,但美景并不能化解内心的忧愁。
B.上阕用典,“风流处”化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寄寓的情感也相同。
C.“片帆”即孤舟,暗示人物处境,“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用法相似。
D.本词上阕写景,景中有情;下阕先抒情,后叙事,实写内心情思和返乡生活。
8.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皆为登临赤壁所作,两首词在抒发的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2023高三下·湛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江城子
周紫芝
夕阳低尽柳如烟。淡平川,断肠天。今夜十分,霜月更娟娟。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 断云飞雨又经年。思凄然,泪涓涓。且做如今,要见也无缘。因甚江头来处雁,飞不到,小楼边。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傍晚景色如在目前,“低尽”摹出夕阳之态,“如烟”凸出柳树之色。
B.“经年”前加“又”字,强调离别之久,使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怨意更为浓重。
C.“思凄然,泪涓涓”两句,一写内在情感,一写外在表现,人物形象鲜明。
D.大雁只到江头,不来小楼,暗示远行人没有音讯,字里行间透出失望之情。
10.请以月为对象,分析本词中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022·梅州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题严陵钓台①
(唐)王贞白②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
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
应怜渭滨叟③,匡国正论兵。
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宋)张浚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曾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③渭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
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
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
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
12.两首诗对严光归隐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阅读下面两首绝句,完成各小题。
解闷(其九)
杜甫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①,玉座②应悲白露③团。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①炎方:指广东南海。朱樱献:唐代规定,每年四月一日由皇家内园进樱桃荐祀陵由(樱桃夏熟,荔枝秋熟,献荔枝在献樱桃之后,故日“续”。)②玉座:御座,这里指唐玄宗。间白露团:这里去壳后晶莹圆润的荔枝。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开门见山,直揭主题,指出安史之乱平定后,杨贵妃和唐玄宗山经阴阳两隔,各自承受着孤独,但进献荔枝旧例仍没有停止。
B.“还复”字有“反复接连”之意,揭露出统治者无休止的骄奢淫逸导致百姓生活穷闲,饱含诗人尖锐批评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C.第二首诗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何望的角度马,犹如摄影师一般,在观众面前展现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图。
D.两首诗在题材上都属于怀古咏史诗,都通过唐朝统治者不惜劳民伤财让南方岁页荔枝滿足欲望的历史事实,抨击了统治者的奢侈淫靡。
14.吴乔《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这两首诗都具有表达含蓄精深的特征,请结合诗歌分别加以赏析。
(2023高三下·广州模拟)阅读下面两首绝句,完成问题。
解 闷(其九)
杜 甫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①,玉座②应悲白露③团。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①炎方:指广东南海。朱樱献:唐代规定,每年四月一日由皇家内园进樱桃荐祀陵庙。(樱桃夏熟,荔枝秋熟,献荔枝在献樱桃之后,故曰“续”。)②玉座:御座,这里指唐玄宗。③白露团:这里去壳后晶莹圆润的荔枝。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开门见山,直揭主题,指出安史之乱平定后,杨贵妃和唐玄宗已经阴阳两隔,各自承受着孤独,但进献荔枝旧例仍没有停止。
B.“还复”,二字,有“反复、接连”之意,揭露出统治者无休止的骄奢淫逸导致百姓生活穷困,饱含诗人尖锐批评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C.第三首诗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去写,犹如摄影师一般,在观众面前展现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图。
D.两首诗在题材上都属于怀古咏史诗,都通过唐朝统治者不惜劳民伤财让南方岁贡荔枝满足欲望的历史事实,抨击了统治者的奢侈淫靡。
16.吴乔《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这两首诗都具有表达含蓄精深的特征,请结合诗歌分别加以赏析。
(2023·惠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春晚郊居
〔宋〕吕本中
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
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①园林处处花。
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
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②草径斜。
【注释】①淡荡:和舒貌,多形容春天。②从教:任凭。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景抒情,“伤心”一词极言春色之浓,也是作者心境的反映,奠定了全诗悲哀感伤的基调。
B.诗作紧扣诗题,前六句写“春晚”,末二句写“郊居”,语言清新平易,句律整饬。
C.由首联的“半遮”转入,颔联 “家家雨”“处处花”运用叠词加物象的手法,超然客公众号 描绘出活跃跳动的明媚春光,以景化情。
D.颈联使用“檐影”“社燕”等意象,又用“已飞”将主客颠倒,符合诗歌语言常用“倒装”的特点,写出了新燕已经飞过屋檐,留下一道道影痕的情景。
1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浮丘道人招魂歌①
汪元量
有官有官位卿相,一代儒宗一敬让。
家亡国破身漂荡,铁汉生擒今北向。
忠肝义胆不可状,要与人间留好样。
惜哉斯文天已丧,我作哀章泪棲怆。
呜呼九歌②兮歌始放,魂招不来③默惆怅。
[注]①诗中所记为宋代政治家、爱国诗人文天祥。②九歌:屈原根据江南民间祭祀创作的乐歌。③魂招不来:屈原《招魂》中反复咏叹“魂兮归来”。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宗”“铁汉”“忠肝义胆”等词语具有褒义色彩,是对文天祥的高度评价。
B.“家亡”句是对文天祥一生经历的高度概括,颇有“身世浮沉雨打萍”之意。
C.诗人借助屈原的作品《九歌》《招魂》,表达了对文天祥的深切哀悼之情。
D.这首诗多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20.请从语言特色和情味意蕴的角度对“要与人间留好样”进行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王维早年出征边塞,有建功立业之理想抱负,故而在诗中塑造一个驰骋沙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形象;李白于青少年时期便崇尚豪侠、仗剑任侠,其诗塑造的是一个豪爽倜傥、豪放不羁的豪侠少年形象。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错误,“迥异”指极不相同。这两首诗所体现出的诗的语言风格皆属豪放一类,王诗语言雄浑豪壮,气魄恢弘,李诗语言豪迈俊爽,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两诗语言风格并非“迥异”。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王维早年出征边塞,写过类似《使至塞上》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有过建功立业之理想抱负,本诗即能体现这种理想。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如此一来,少年驰骋沙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李白于青少年时期便崇尚豪侠,曾仗剑去国,辞亲原有,义气任侠,诗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意思是“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任气逞能的豪侠少年形象。“五陵年少”“银鞍白马”“落花踏尽”“笑入胡姬酒肆”,诗中少年慷慨洒脱,意气风发、豪爽倜傥、豪放不羁,呈现的是豪侠少年形象。
【答案】3.A
4.“三更犹凭阑干立”写出诗人心潮起伏、夜深了依旧不能入睡还在“凭阑干立”形态;而“小楼一夜听春雨”则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尽管季节不同、场景不同,但是,两诗句都勾勒出主人公因满腹愁思而不能入眠的情态,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正确”或“错误”,其次结合课下注释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感情,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比每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某句诗句手法的赏析。分析其中一联时也离不开其他诗句,首先浏览全诗,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其次,精读需要分析的诗句,了解大意,明确手法,结合手法分析作者的感情。
3.“使人感到舒适凉爽”错误。“急雨初过天宇湿”,意思是夏夜刚刚下了一场急雨,来势迅猛而时间短暂,又是“初过”,溽暑未消,这阵急雨留下“天宇湿”的气象,天宇间弥漫着一股湿热的空气,使人气闷。故“使人感到舒适凉爽”的理解脱离此诗意境。
故答案为:A
4.“三更犹凭阑干立”是作者独自徘徊想要入睡又起来,三更十分诗人仍然凭栏干立的形态。诗人不能入睡是因为诗人心潮起伏。诗人看到夏雨后的凄迷景象想到了自己,自己转眼间年岁已高,但剪羽早已凋零,剑锋早已变得不再锋利,从而暗示出诗人年华老去,但依旧功业无成,报国无门,体现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小楼一夜听春雨”是作者在京城等待皇上召见时所写的一首诗,这时候诗人已到了六十二岁高龄,但依然未得到重用,作者在等待皇上召见的时候,一夜未眠,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这两句诗,虽然一句描写的夏天,一句描写的是春天,尽管季节不同、场景不同,但是,两诗句都勾勒出主人公因满腹愁思而不能入眠的情态,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答案】5.D
6.①疆域辽阔:朝廷对“百越南溟”进行统辖管理,可见疆域之广,虽有敌寇作乱,但必能平定。②经济繁荣:颈联提到“帆多宝舶来”,此时唐朝与外邦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发展繁荣昌盛。③精神昂扬:全诗洋溢着欣欣向荣、文明昌盛的大唐气象,开放的姿态,文化的自信,昂扬向上。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5.D.担心友人的安危,心中牵挂,作诗劝勉鼓励”有误,由“终须旌旆扫云雷”可知,更多还是表达对马大夫扫平敌寇有必胜的信念。
故答案为:D
6.①疆域辽阔:“百越南溟统外台”表明朝廷对“百越南溟”进行统辖管理,可见疆域之广,“终须旌施扫云雷意为虽有敌寇作乱,但必能平定。
②经济繁荣:颈联提到“映日帆多宝舶来”,意为广州港口每天都会有很多外国的商业船舶驶进地,表明当时的唐朝与外国贸易往来频繁,百越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昌盛。
③精神昂扬:全诗洋溢着欣欣向荣、文明昌盛的大唐气象,开放的姿态,广泛传播儒家文化,表现诗人文化上的自信,“定能”表现扫平敌寇的必胜信念,态度积极乐观,昂扬向上。
【答案】7.D
8.同:两首词都通过物是人非的对比,表达了对三国英雄已逝的惋惜之意。
异:①苏词通过对周瑜赤壁之战时雄姿的描写,表达了对周瑜风姿和成就的赞颂、仰慕之情,又通过写自己“早无华发”,表达了对自身年华老去、功业未就的悲叹惆怅。
②戴词通过“早早归呵”的直抒胸臆和对归乡后悠游自在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归乡的渴盼之情。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实写”错。下阕叙事部分为词人的想象,借想象归乡后的悠游自在的生活,渲染词人归乡之情的深重。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同:
两首词都通过物是人非的对比,表达了对三国英雄已逝的惋惜之意。苏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奔腾不息、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故垒”在词人心中就是古代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而历史的大浪早已将这些英雄人物淹没,只留下这历史的遗迹。戴词“三国英雄安在,而今但、一目烟波”,写三国英雄如今已不在了,放眼赤壁,历史的痕迹似乎荡然无存,只有“一目烟波”。
异:
①苏词下阕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小乔初嫁了”,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苏词通过对周瑜赤壁之战时雄姿的描写,表达了对周瑜风姿和成就的赞颂、仰慕之情,又通过写自己“早无华发”,表达了对自身年华老去、功业未就的悲叹惆怅。
②戴词“狂游四海,一向忘家”,一个“狂”字,一个“忘”字,表现出了词人豪放洒脱的气质,作者既然“忘家”,那自然是连世俗的功名利禄也不在意,而一心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与生活。但即便如此,家仍然是一个人最终的归依,因此“算天寒路远,早早归呵”。“沧洲上、千里芦花”,应是写家乡的景色,望不尽的芦花,营造出的是苍茫而又旷远的意境,这与作者所追求的超脱境界极为相符。“真堪爱,买鱼沽酒,到处听吴歌”,这是作者计划中的隐居生活,既食人间烟火,又不失清逸旷达,安于平凡的田园生活,这与在东坡躬身耕种的苏轼有几分相似,大概作者也有效仿前人之心吧!戴词通过“早早归呵”的直抒胸臆和对归乡后悠游自在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归乡的渴盼之情。
【答案】9.B
10.①霜月娟娟,写出了月色之美,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使作者那种伤感之情更显浓重。②月有缺有圆,而人只缺不圆,将人与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不能团圆的悲伤之情。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9.B.“对远行人的怨意更为浓重”错误。“又经年”只是感慨分离时间之长,显示不出对远行人的怨意。
故答案为:B
10.词中提到“月”意象的主要有两处:一是,“霜月更娟娟”一句中,“娟娟”是姿态柔美的意思,运用叠字写出了夜晚月色之美。这里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月寄相思,用月色美好的月色来衬托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油然而生的浓重的伤感之情。
二是,“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 天上的月亮暂时有缺,但终有圆满的时候,但是,人却是只缺不圆,一个“怎得”加重了语气,使得人与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月遥想,想到孤独的自己,想到远在异乡的远行人,突出了不能团圆的悲伤之情。
【答案】11.D
12.王诗使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张诗则对严光选择隐居高度赞许,“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陵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参考译文】
王贞白是唐末著名诗人,早年曾两中进士,并曾游历边塞,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歌在晚唐颇具特色,题材宽广,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关注;诗境疏朗开阔、旨趣深远,情感平和中正却不失慷慨之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王贞白诗歌的特色,与其人格特质不可分。
王贞白早年在白鹿洞书院求学,曾写下“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诗句。后来两次考中进士。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
登第七年后才被授职校书郎。初入官场,王贞白就写诗指斥奸佞小人,希望匡扶朝廷重回圣明社会。但王贞白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末政治上的污浊与腐败,在很多首诗中都鲜明地反映了这种思想情绪。他不仅对那些贪官污吏痛加斥责,而且对苦难的劳动人民表现出无比的同情。他赞赏严子陵那种“下视汉公卿”(《题严陵钓台》)、“高卧不示荣(《钓台》的风格,而同时也反对并批评严子陵的置国家安危而不顾的消极态度,写道:“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应怜渭滨叟,匡国正论兵。”(《题严陵钓台》。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 “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错误。王诗的颈联“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通过想象描写了严光月夜垂钓放歌的生活场景;张诗最后一句点出“渔樵”,没有描写渔樵的生活场景。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王诗中“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表达作者先对严子陵这种不攀附权势的赞赏,尾联“应怜渭滨叟,匡国正论兵”,运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表现出作者对严子陵置国家安危而不顾的批判,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
张诗前两句“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对严子陵钓台的景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严子陵隐居环境的高度赞美之情,而后两句中的“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陵在刘秀即位后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过上隐居生活,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
【答案】13.A
14.杜甫的诗歌后两句表达感情含蓄精深(不直接表达)。“玉座应悲白露团”是虚写,作者想象已故去的唐玄宗歆享荔枝时的感受,当进献的荔枝放到先帝御座时,他应该也会感到悲伤吧。这里的“应悲”设想出玄宗对自己荒于女色导致国势江河日下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悔恨和悲伤。全诗虽叙写事实,却曲折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批评态度。
第一首诗也可以这样分析:杜诗不明确指斥当朝统治者的奢靡与政治的腐败,而借写荔枝来曲陈其意。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两句写玄宗已逝,弊政犹存,在今昔对照中讽刺当朝统治者不吸取唐玄宗的历史教训,不革除弊政的现实状况。“ 玉座应悲白露团”运用联想与想象,写假若玄宗泉下有知,也应生出无限悲伤,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当今朝廷政治腐败的一片殷忧,以及功谏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拳拳之心。
杜牧的诗歌没有直接说唐玄宗不理朝政、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形象地运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于皇帝因宠妃而荒废国事的愤慨,收到了比直抒已见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诗也可以这样分析:“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国破家亡,此处借用了这个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皇帝因宠妃而荒废国事的讽刺,收到了比直抒已见更强烈的艺木效果。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两首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3.A“先帝” 的称谓明确表示唐玄宗已经去世,“寂寞”是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都已经身亡的含蓄表达,并不是“阴阳两隔",故A错。
故答案为:A。
14.“含蓄精深”是指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时非常含蓄隐晦,要从诗句的背后意思来分析理解。“先帝贵妃俱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唐玄宗杨贵妃都已久离人世,然而,荔枝还是年复一年地进贡到长安。“还复”二字,不但揭露出统治阶级的贪图享乐,透露出广大人民的深重痛苦,而且包含着作者对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的尖锐批评。“玉座应悲白露团”,当进荐的荔枝放在“玉座”之前,先帝如果地下有灵,回想起以往的情景,也不禁要泪水滔滔悲伤起来吧?这里的“应悲”,不仅指玄宗对开元盛世一去不返,目前国势江河日下的悲伤,还应包括玄宗对自己荒于女色贻祸误国的悔恨。这一句是作者的设想,它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当今朝廷政治腐败的一片殷忧,以及劝谏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拳拳之心。这首诗因事兴感,抓住“荔枝还复入长安”这一事件,揭露出肃代两朝统治者无视这一历史教训,重蹈玄宗亡国的旧辙,其立意是很深刻的。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一骑红尘妃子笑”,用“一骑红尘”将此一劳民伤财之史实轻轻带出,真可谓举重若轻。继以“妃子笑”,看似实写,言当驿骑驰至时妃子嫣然一笑;而其实是暗写玄宗令进荔枝以博妃子一笑。这一句把史实、画面与情感和评价融合在一起,既承“千门万户次第开”构成境界,又叙述并评价了历史。诗中“妃子笑”三字值得玩味,它让人想起历史上周幽王为博得妃子一笑而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事。这一“笑”写出贵妃的骄矜、满足、得意,而历史也在这一“笑”中衰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皇帝因宠妃而荒废国事的讽刺,收到了比直抒己见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 杜甫的诗歌后两句表达感情含蓄精深(不直接表达)。“玉座应悲白露团”是虚写,作者想象已故去的唐玄宗歆享荔枝时的感受,当进献的荔枝放到先帝御座时,他应该也会感到悲伤吧。这里的“应悲”设想出玄宗对自己荒于女色导致国势江河日下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悔恨和悲伤。全诗虽叙写事实,却曲折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批评态度。
第一首诗也可以这样分析:杜诗不明确指斥当朝统治者的奢靡与政治的腐败,而借写荔枝来曲陈其意。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两句写玄宗已逝,弊政犹存,在今昔对照中讽刺当朝统治者不吸取唐玄宗的历史教训,不革除弊政的现实状况。“ 玉座应悲白露团”运用联想与想象,写假若玄宗泉下有知,也应生出无限悲伤,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当今朝廷政治腐败的一片殷忧,以及功谏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拳拳之心。
杜牧的诗歌没有直接说唐玄宗不理朝政、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形象地运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于皇帝因宠妃而荒废国事的愤慨,收到了比直抒已见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诗也可以这样分析:“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国破家亡,此处借用了这个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皇帝因宠妃而荒废国事的讽刺,收到了比直抒已见更强烈的艺木效果。
【答案】15.A
16.杜甫的诗歌后两句表达感情含蓄精深(不直接表达)。“玉座应悲白露团”是虚写,作者想象已故去的唐玄宗歆享荔枝时的感受,当进献的荔枝放到先帝御座时,他应该也会感到悲伤吧。这里的“应悲”设想出玄宗对自己荒于女色导致国势江河日下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悔恨和悲伤。全诗虽叙写事实,却曲折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批评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杨贵妃和唐玄宗已经阴阳两隔”错误。“寂寞”指代“死亡”。诗人写作此诗是永泰元年(765),而唐玄宗死于公元762,故当时帝妃皆亡。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杨贵妃都已去世,然而统治者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仍命令南方和四川继续进贡荔枝,《解闷(其九)》即针对此而发。“先帝贵妃俱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唐玄宗杨贵妃都已久离人世,然而,“劳人害马”进献荔枝的旧例仍未废除停止,荔枝还是年复一年地进贡到长安。两句开门见山,直揭主旨。“还复”二字,不但揭露出统治阶级的贪图享乐,透露出广大人民的深重痛苦,而且包含着作者对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的尖锐批评。“玉座应悲白露团”,当进荐的荔枝放在“玉座”之前,先帝如果地下有灵,回想起以往的情景,也不禁要泪水滔滔悲伤起来吧?这里的“应悲”,不仅指玄宗对开元盛世一去不返,目前国势江河日下的悲伤,还应包括玄宗对自己荒于女色贻祸误国的悔恨。这一句是作者的设想,它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当今朝廷政治腐败的一片殷忧,以及劝谏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拳拳之心。这首诗因事兴感,抓住“荔枝还复入长安”这一事件,揭露出肃代两朝统治者无视这一历史教训,重蹈玄宗亡国的旧辙,其立意是很深刻的。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一骑红尘妃子笑”,用“一骑红尘”将此一劳民伤财之史实轻轻带出,真可谓举重若轻。继以“妃子笑”,看似实写,言当驿骑驰至时妃子嫣然一笑;而其实是暗写玄宗令进荔枝以博妃子一笑。这一句把史实、画面与情感和评价融合在一起,既承“千门万户次第开”构成境界,又叙述并评价了历史。诗中“妃子笑”三字值得玩味,它让人想起历史上周幽王为博得妃子一笑而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事。这一“笑”写出贵妃的骄矜、满足、得意,而历史也在这一“笑”中衰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皇帝因宠妃而荒废国事的讽刺,收到了比直抒己见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答案】17.A
18.①首联采用借景抒情,将“柳外”“高楼”“伤春”“天涯”等意象巧妙连缀,描绘出春晚景色半明半昧之态,抒发了作者对春景的眷恋之情。②颔联中通过写家家“低垂帘幕”,帘外春雨淅淅沥沥,和舒的园林中百花齐放等春意盎然的景象,给人以自然之美,作者将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情寄托在字里行间。③颈联中“檐影已飞新社燕”借新燕留影化春光勃兴之景,“初没去年沙”流露出春天吐露纳新、辞旧迎新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春景的热爱之情。④尾联中“地偏长者无车辙”化用陶渊明《饮酒》中“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的诗句,巧妙地表达出作者返璞归真的志向和对悠闲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教”一词又能体现出诗人不羁与洒脱性格特点。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7.A.“奠定了诗歌悲哀感伤的基调”错误。该诗所阐发的更多是对春晚景致的清新自然之态,并借晚春之景表露自己郊居时闲适隐逸的心境,整首诗流露出轻快圆美的风格,并未表达所谓“悲哀感伤”的情感。
故答案为:A
18.首联“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第一句重点写景,景物有“柳”“高楼”,“绿半遮”写出高楼在柳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生动的写出春晚景色半明半昧之态,首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春景的眷恋之情。颔联“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详细描写了春天的景色,家家“低垂帘幕”,帘外春雨淅淅沥沥,和舒的园林中百花齐放等春意盎然的景象,让人身在其中感觉怡然自得,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轻松愉悦之情。
颈联“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通过写“新燕”“水痕”,写出新燕在屋檐下翻飞,春水多了起来,淹没了岸边的沙滩,以此生机蓬勃的景象,表现了春天吐露纳新、辞旧迎新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春景的热爱之情。
尾联“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草径斜”通过化用陶渊明《饮酒》中“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内心超凡脱俗的特点,含蓄表达出作者远离世俗,返璞归真的志向和对悠闲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任凭青草生长,由此也表现了诗人随性不羁与洒脱性格特点。
【答案】19.B
20.①语言特色:不事雕琢,通俗易懂。
②情味意蕴:对文天祥忠肝义胆、英勇不屈崇高精神的肯定与赞美;激励后来者要以文天祥为榜样,为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根据题干的提示,从语言特色和情味意蕴的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19.B“对文天祥一生经历的高度概括”言过其实,从诗中看,应为“对文天祥自抗元以来经历的高度概括”。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的赏析能力。
“要与人间留好样”,要给这人世间留下自己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作为世人仿效的榜样。语言特色:诗句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不事雕琢,通俗易懂,质朴无华,极富口语化特点。
情味意蕴:诗句是对文天祥视死如归、忠肝义胆、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的肯定与赞美,他是世间人们学习的榜样;留下了“好样”,就是要后人学习的,诗句激励后来者要以文天祥为榜样,要有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要有为国赴汤蹈火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故答案为: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