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窦娥冤(节选)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嗟(jiē)怨 罪愆(yún) 衔(xián)冤
B.亢(kàng)旱 刽(guì)子手 提(dī)防
C.湛湛(zhàn) 阡陌(mò) 偃(yàn)旗
D.鼓三通(tōng) 苌(cháng)弘 盗跖(zhí)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
B.我一向搬在山阳县居住
C.美妇人我见过万千向外
D.也是天幸,我婆婆忽然呕吐,不要汤吃
3.在元杂剧中,存在着许多方言、俚语及口语,理解它们对读懂剧本很有作用。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端的个有谁问;端的个:究竟,真的做的个怕硬欺软;做的个:怎么这样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生:深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行:这边,那边
C.则落得吞声忍气空嗟怨;则:只没来由犯王法;没来由:无缘无故
D.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做甚么:为什么不明不暗,负屈衔冤;不明不暗:世道昏暗
4.对下列语句中修辞手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反问,拟人)
B.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愁则愁眼昏腾扭不上同心扣,愁则愁意朦胧睡不稳芙蓉褥。(对比,排比)
C.婆婆也,你莫不为“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因此上把旧恩情,全不比新知契?(呼告,反问,对偶)
D.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夸张,排比)
5.下列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典悲剧以悲苦为主,但往往苦尽甘来,用否极泰来的方式实现悲喜剧的交融,创造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剧美。 , , 。。 。所以,《窦娥冤》也添了一个“补恨”的尾巴,用大悲大痛之后的“小喜”来冲淡悲剧意识,以达到一种“哀而有节”的审美效果。
①于是,“正能胜邪”便成为一种必然结局
②这就决定了冲突的性质必定是善恶两元的对抗
③并且必定有为善的命运多舛,造恶的得意一时这种规定情境的出现
④剧中悲剧性的两难冲突往往是在“正义之我”与“邪恶之他人”的层面上展开的
⑤如果这种设置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那就不符合儒家的劝善惩恶机制
A.⑤①④②③ B.④②③⑤① C.④③②①⑤ D.⑤④③②①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科,杂剧剧本中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用语。与“传奇”中的“介”相同。
B.正宫,宫调之一。宫调,我国古代乐曲中用以表示调高和调式的综合关系。
C.煞,曲牌名,是“尾”前的配曲,表示乐曲由缓入急。“煞”由“一煞”“二煞”……依次往下排列,用多少遍视需要而定。
D.白,即说白,分对白、旁白、带白等。押韵的叫韵白,不押韵的叫散白。因戏曲中以唱为主,白为宾,故又叫宾白。
7.基础知识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下列对以上文段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支曲子选自《窦娥冤》,是主人公窦娥临刑前的唱词,窦娥指斥天地,表现了她的满腔怨恨。
B.这支曲子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
C.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对偶、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或质问,或慨叹,高亢激越,酣畅淋漓。
D.这支曲子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体现了古代戏曲曲词富于叙事性的特点。
二、填空题
8.关汉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家”的姓名分别是: 、 、 。
9.元杂剧在形式上,把歌曲、 、舞蹈有机结合,剧本则要求 和韵文的结合。 元杂剧在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 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在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
10.角色,每本只一个主角。男女主角分别叫 和 。此外还有表现豪富、无赖等形象的 ,表现刁钻、滑稽人物的 。还有卜儿、外、孤等配角。
11.剧本,由“曲词”和“宾白”构成。“曲词”抒情强烈,起 和 作用。“宾白”含 和独白。剧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称 。
12.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只由主角独唱。 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一部元杂剧只能有一个 ,而每一折根据演员的唱调可以有诸多不同的 。
三、语言表达
13.“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悲剧人物,让读者深思。请仿照示例,以“窦娥”为对象进行仿写。要求:符合作品内容和人物思想性格,句式相近。
示例:林黛玉的悲剧,不仅仅是敏感多疑、性情直率,更是封建礼法,她最后在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悲惨地死去。
窦娥的悲剧,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关于关汉卿的记载不仅少,而且互有错讹之处。关汉卿的身份,有记载说是太医院尹,但人们遍查史书发现,元代似乎并无此官职。① ,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不过也有资料说是祁州和解州。② ?这和中国古代“诗言志,文载道”的传统有关。一般的文人都认为诗歌和散文才是正经“主业”,小说、戏曲不过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因此,③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节选自《窦娥冤》)
文本二: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
哈姆莱特 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节选自《哈姆莱特》)
15.王国维曾评价关汉卿剧作“其言曲尽人情”。请以文本一中的【二煞】为例,简析作者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
16.《窦娥冤》《哈姆莱特》作为中西文学史上的两朵艺术奇葩,虽诞生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流露出相似的精神内核——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请结合选段中两个主人公形象,作简要分析。
五、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哲学家培根说:“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心怀悲悯的人,应该鄙弃丑恶,坚守良知,追求正义。
《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祝福》等作品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曾激发起我们的悲悯情怀,而现实生活中许多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也应该得到我们的深切关怀。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您”应读“qiān”;C项“偃”应读“yǎn”;D项“通”应读“tòng”。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早晚”,古今异义词,古义:时候;今义:早上晚上;
B.“一向”,古今异义词,古义:一段时间以来;今义:向来;
C.“向外”,古今异义词,古义:“以上”“多”的意思;今义:向,介词;外,方位词;
D.“呕吐”,古今同义,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3.【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不明不暗”解释为“世道昏暗”有误,应解为“糊里糊涂”。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4.【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A.“天知否”不是反问句,是设问,自问自答,答案是“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拟人,“天瘦”拟人的情态。
B.对比,“喜”与“愁”作对比,排比,“愁则……”句式整齐。
C.“婆婆也”呼告,“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对偶,“因此上把旧恩情,全不比新知契”反问,答案在问句里,即“旧恩情全不比新知契”。
D.“魄散魂飞”是夸张,排比,“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句式整齐。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5.【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语段介绍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征。首先根据提供的四个选项确定首句是④还是⑤,⑤句中“这种设置”无法与前面衔接,故只能选④,“剧中悲剧性”是紧承“中国古典悲剧”而言的。再比较BC两项会发现,⑤句中“这种设置”是紧承前面③句的“这种规定情境”的,而①句是横线处内容的结论,排在最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6.【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由‘一煞’‘二煞’……依次往下排列”错,“煞”的序数一般倒写,例如用五煞,则自五煞而一煞,偶有顺写的,但不多见。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7.【答案】D
【解析】【分析】“富于叙事性的特点”说法错误,这支曲子主要是窦娥指斥天地的唱词,没有具体事件的叙述,且从语句特点及表现的人物情感来分析,这里应体现的是“抒情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主题的分析概括。通过对名著的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8.【答案】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我们说“元曲四大家”常常是“关马白郑”并称。除关汉卿外,另外三家分别是: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故答案为: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9.【答案】宾白;散文;折;契子
【解析】【分析】元杂剧主要融歌曲、宾白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一炉,从语言上要求散文和韵文
相结合,元杂剧一般由四折和一个楔子组成,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用于演员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者祈祷折与折的过渡和衔接。
【点评】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要注意元杂剧的组合方式、楔子的位置和内容以及作用。
10.【答案】末;旦;净;丑
【解析】【分析】元杂剧的角色主要有旦、末、净和杂等,其他的还有卜儿、外以及孤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要求学生记住旦、末、净、丑等杂剧角色的特点,今后遇到要能够分清就行。
11.【答案】渲染;贯穿;对白;科范(介)
【解析】【分析】元杂剧剧本主要有唱词、宾白和科介三部分组成。因为元杂剧距离现代学生太远,语言习惯大不相同,尤其是科介,很多学生理解不了,要求平时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特别加以记忆。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12.【答案】宫调;宫调;曲牌
【解析】【分析】宫调是一个元杂剧本统一音乐曲调,主要是规定了演员演唱调子的高低,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宫调;而曲牌是演员在各个演唱段子的时候不同的曲调,一个元杂剧本可以有诸多不同的曲牌。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学生要把握好宫调与曲牌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分辨并运用宫调和曲牌去理解元杂剧。
13.【答案】(示例)不仅仅是父离夫亡、孤苦伶仃,更是社会黑暗,她最后在庸官的逼迫下冤屈地死去。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
形式上,要符合“不仅仅是……,更是……,最后在……死去”的格式;内容上,要与窦娥的遭遇相吻合。
故答案为: (示例)不仅仅是父离夫亡、孤苦伶仃,更是社会黑暗,她最后在庸官的逼迫下冤屈地死去。
【点评】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14.【答案】至于他的籍贯;为什么关于关汉卿的资料如此之少呢;有关关汉卿的资料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
第一处,“元代似乎并无此官职”,横线前写的是“官职”,横线后出现的词语有“北京”“祁州和解州”,都是地名,可见,横线处的内容与地方有官,再联系前面说的是官职,一般介绍人要么说官职,要么说出生地,所以横线处的内容最好是“至于他的籍贯”。第二处,这里要填一个问句,联系这段话的开头,“关于关汉卿的记载不仅少,而且互有错讹之处”,再看横线后回答的句子,可以推断横线处的内容与“记载”有关,所以此处的内容最好是“为什么关于关汉卿的资料如此之少呢”。第三,这是一个表结论的句子,并且是在段落的结尾,既要承接横线处的上一句,又要和开头相照应,可以推断此处的内容也和“记载”有关,于是,此处的内容最好是“有关关汉卿的资料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故答案为:至于他的籍贯;为什么关于关汉卿的资料如此之少呢;有关关汉卿的资料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但要注意题干要求的字数限制。
【答案】15.①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表达窦娥内心不甘屈死的愤怒之情。②“喷如火”“滚似绵”,运用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内心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③“暑”与“雪”、“火”与“冰”,构成强烈对比,表明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足以感天动地。④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坚信自己的沉冤必将昭明天下。
16.窦娥:不甘心于屈死,不屈从于邪恶,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对吏治腐败导致的人民蒙冤受屈呼告无门的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在“亢旱三年”的誓愿中,表现出挑战威权、死也不放过恶吏的执着与刚强。哈姆莱特:对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体验。对自我行动的延宕及生存的现状,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先判断手法,再分析效果,人物描写手法可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来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需要由典型相关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对于窦娥的分析需要通过全文的高潮三桩誓愿来分析,同时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来分析其对现实的反抗与批判;对于哈姆莱特的分析需要抓住原文能够揭示主题的句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一、反问:“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是反问句,作用是增强人物说话的语气,表达窦娥内心不甘屈死的愤怒之情。
二、比喻、夸张:“喷如火”“滚似绵”,将“怨气”比喻成“火”,将“冰花”比喻成“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内心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
三、对比:原文“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中“暑”“火”代表酷热,“雪”“冰”代表冰冷,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突出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足以感天动地。
四、用典:原文“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中的战国时期邹衍,受请来到燕国,燕国的部分人对邹衍不满,在燕王面前进谗言,让邹衍蒙冤入狱,当时正值盛夏六月,天降大风雪。文中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坚信自己的沉冤必将昭明天下。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一、窦娥形象及作用:她不甘心于屈死,不屈从于邪恶,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体现在三桩誓愿,窦娥想通过这三桩誓愿向世人昭示自己清白,正因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才让无辜的窦娥冤死,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对昏暗吏治的血泪控诉,反映窦娥对吏治腐败导致的人民蒙冤受屈呼告无门的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第三桩要当地亢旱三年的誓愿,是给官员的治理带来阻碍,是对当地官员权威挑战,表达窦娥死也不放过恶吏的执着与刚强。
二、哈姆莱特形象及作用:哈姆莱特对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体验。能够对自我行动的延宕及生存的现状,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从原文“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可知;由原文“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 出家去吧”可知,哈姆莱特能够对自我行动的延宕及生存的现状,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
17.【答案】略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哲学家培根的话“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是对“同情”的高度肯定和赞美,他认为“同情”是美德的最高境界,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同情”是一切善和美产生的基础,如果没有同情心,是不会有善行的;“心怀悲悯的人,应该鄙弃丑恶,坚守良知,追求正义”指出了心怀悲悯的人该有的做法,我们应对一切“丑恶”说不,坚守良知的人生底线,追求正义,传递正能量。第三段通过《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祝福》等作品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激发我们的悲悯情怀,紧扣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唤醒我们的悲悯情怀和良知,引导我们新生善念,以一颗悲悯之心,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去关怀身处困境的人们,启发我们心怀悲悯,对他们伸以援手,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和善意。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心怀悲悯,传递温暖”;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悲悯之心是什么,怀悲悯情怀有什么好处;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从拥有悲悯情怀和冷漠两个角度对比论证;最后可以论述有悲悯情怀的具体做法,如对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抱以善意,伸出援手等。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可列举陆鸿帮助其他残疾人谋生、杨宁带领家乡人民脱贫等事例,来论证观点。
立意:
1.心怀悲悯,传递温暖。
2.同情是美德的最高境界。
3.拒绝冷漠,心怀悲悯。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