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哈姆莱特(节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 哈姆莱特(节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5:1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哈姆莱特(节选)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虔诚(qián) 踌躇(chú) 横暴(héng) 迂回(yū)
B.罪孽(niè) 鞭挞(dá) 迷惘(wǎng) 吝惜(lìn)
C.紊乱(wěn) 怪诞(dàn) 暴虐(nüè) 忏悔(chàn)
D.延宕(dàn) 嫁奁(lián) 吮吸(shǔn )创痛(chuāng)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感动中国瞩目人选,她的勇气与善良之举,正是引领时代风气的动人细节和大爱无畏的瞬间定格。
B.“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说明读者的认知水平不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但是无论怎样,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形象,这是毋庸置喙的。
C.《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人性格中的突出弱点,首当其冲的便是过于看重虚无的面子,执着于面子上的那些繁文缛节,甚至不惜以此牺牲利益。
D.就说这组获奖作品吧,这坐车的和拉车的神情大不相同。旁边的路人呢,有穿戴阔绰的,也有身无长物、挠着脑袋一副艳羡神态的……这些动作、神态,都得传递出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哈姆莱特目光敏锐,善于思考,一回国就识破了克劳狄斯的诡计,感觉到了理想与现实的悬殊相差很远。
B.哈姆莱特作为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受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影响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在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C.莎士比亚是要讲述一个伟大的事业承担在一个不适宜承担的人身上,因而,《哈姆莱特》注定是一个悲剧。
D.课文节选部分中,哈姆莱特告诉了霍拉旭回国的真相,而克劳狄斯却步步紧逼。最终,哈姆莱特同意与雷欧提斯比武。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直以来,有关哈姆莱特的形象,_____.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让哈姆莱特难以承受,让他不得不把自己生活的国家看成最坏的一间牢狱,不得不装疯卖傻隐藏自己,更不得不出言重伤他敬爱的母后。
A.他对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是被学术界争论最多的话题
B.学术界把他在复仇的行动上为什么踌躇和拖延作为争论最多的话题
C.争论最多的话题是学术界对他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
D.学术界争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他对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一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十四行诗集》最为著名。
B.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和《亨利四世》,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
C.《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五幕悲喜(正)剧。剧本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
D.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是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
6.下列有关人物形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劳狄斯贪婪、凶狠、狡猾、多疑,善搞阴谋,笑里藏刀,怙恶不悛,是丑恶人性的化身。
B.乔特鲁德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人。她是一个最恶毒的而且良心已经溃烂的淫妇,又是一个慈善和蔼的母亲。
C.哈姆莱特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一方面他善于思考,另一方面他优柔寡断,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
D.雷欧提斯敢爱敢恨,但他不能明辨是非,做事缺乏理性,但性格上并不怯懦。
7.下列对各句所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排比)
B.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反问)
C.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对比)
D.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比喻)
8.下列有关《哈姆莱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姆莱特》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和分析,而且文武全才,有计谋,他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英雄的典型。
B.《哈姆莱特》中鬼魂一角对剧情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出现改变了哈姆莱特的命运,没有他就没有哈姆莱特,剧作伊始就以他悲伤而庄严、惨苦而坚定的形象奠定了全剧悲剧的氛围。
C.哈姆莱特的出走与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忧愤成疾,最终死去。
D.《哈姆莱特》的戏剧冲突是以交替的原则向前发展的,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两股力量交替占领上风展开较量,这种震荡变动的结果伴随着希望和恐惧的情感交替,使观众深深地为戏剧情节所吸引。
二、语言表达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我们常说:性格即命运。这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主人公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哈姆莱特身上既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新思想,①   ,这样冲突的两者就不免造成其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性格。哈姆莱特的性格②   :起初他热情澎湃,但经历一系列变故后,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内向沉郁。③   ,使他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在责任面前痛苦逃避,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10.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准备开展阅读名著系列活动。请你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写一段推荐词,激发同学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兴趣。要求: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少于80个字。
三、问答题
11.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有一句著名的独白,它有不同的译文。你认为哪一种舞台效果比较好?请说明理由。
朱生豪译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卞之琳译文: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梁实秋译文: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方平译文: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问题。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选一】
(注:哈姆莱特去见母后,途中巧遇正在祈祷的国王)
哈姆莱特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亲满心俗念、罪孽正重的时候乘其不备地把他杀死;虽然谁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他的生前的善恶如何相抵,可是照我们一般的推想他的孽债多半是很重的。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乱伦纵欲的时候,有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我的母亲在等我。这一服续命的药剂不过延长了你临死的痛苦。(下)
【节选二】
国王、王后、雷欧提斯、众贵族、奥斯里克及侍从等持钝剑等上。
……
哈姆莱特 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这一次友谊的比赛。把钝剑给我们。来。
雷欧提斯 来,给我一柄。
雷欧提斯 这一柄太重了;换一柄给我。
哈姆莱特 这一柄我很满意。这些钝剑都是同样长短的吗?
奥斯里克 是,殿下。(二人准备比剑。)
……
雷欧提斯 受我这一剑!(雷欧提斯挺剑刺伤哈姆莱特;二人在争夺中彼此手中之剑各为对方夺去,哈姆莱特以夺来之剑刺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亦受伤。)
国王 分开他们!他们动起手来了。
哈姆莱特 来,再试一下。(王后倒地。)
……
哈姆莱特 王后怎么啦?
国王 她看见他们流血,昏了过去了。
王后 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死。)
哈姆莱特 啊,奸恶的阴谋!喂!把门锁上!阴谋!查出来是哪一个人干的。(雷欧提斯倒地。)
雷欧提斯 凶手就在这儿,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不到半小时,你就要死去。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国王——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
哈姆莱特 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
——好,毒药,发挥你的力量吧!(刺国王。)
众人 反了!反了!
国王 啊!帮帮我,朋友们;我不过受了点伤。
哈姆莱特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国王死。)
雷欧提斯 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
哈姆莱特 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我死了,霍拉旭,不幸的王后,别了!你们这些看见这一幕意外的惨变而战栗失色的无言的观众,倘不是因为死神的拘捕不给人片刻的停留,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可是随它去吧,霍拉旭,我死了,你还活在世上: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解除他们的疑惑。
霍拉旭 不,我虽然是个丹麦人,可是在精神上我却更是个古代的罗马人;这儿还留剩着一些毒药。
哈姆莱特 你是个汉子,把那杯子给我;放手;凭着上天起誓,你必须把它给我。啊,上帝!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12.下列对选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表明哈姆莱特在经历了激烈的内心冲突之后,暂时放弃了复仇。
B.“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这句表明雷欧提斯为完成复仇使命感到欣慰,自己死而无憾。
C.哈姆莱特没想到雷欧提斯竟然用利剑伤人,更没想到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不仅自己将很快死去,雷欧提斯也为此送了性命。
D.“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哈姆莱特本想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人们,但死神在召唤,他已经没有气力讲述复仇的始末根由了。
13.下列对选文艺术特点和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姆莱特虽然表面上对雷欧提斯说“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这一次友谊的比赛”,但心里对雷欧提斯并不信任。
B.王后临死前断断续续的语言,说明她深爱自己的儿子,于是她用尽全力揭穿了国王在酒中下毒的阴谋,
C.自己深爱的母亲在眼前死去,这彻底激发了哈姆莱特的复仇之心,于是他将涂有毒药的剑刺向了国王。
D.《哈姆莱特》选段在情节上有一处巧合设计,就是用王后误饮毒酒的事件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4.结合选文的内容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15.哈姆莱特为什么非要等到国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之后才断然复仇?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五、写作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人认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不存在唯一解释,文学研究也不是为了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也有人认为,作品解读应遵循作家的创作意图,知人论世,形成正解,不该歪曲作品背后的历史或现实,形成漫无边际、牵强附会的歪解或误读。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横暴”中的“横”应读作“hèng”。
B.“鞭挞”中的“挞”应读作“tà”。
C.正确。
D.“延宕”中的“宕”应读作“dàng”。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使用正确。
B.毋庸置喙,不容插嘴的意思,此处强调不怀疑,应为“毋庸置疑”。
C.繁文缛节:比喻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使用正确。
D.身无长物:意思是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并辨析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3.【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
A.重复赘余,“悬殊”与“相差很远”重复赘余,任意保留其一;
B无误;
C.成分残缺,在“身上”后加“的故事”;
D.“哈姆莱特告诉了霍拉旭回国的真相”有歧义,可以改为“哈姆莱特将自己回国的真相告诉了霍拉旭”或“哈姆莱特向霍拉旭讲了自己回国的真相”。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4.【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
本段的大意是学术界对哈姆莱特形象的争论。通读选项可知,
A.“他对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是被学术界争论最多的话题”表述有误,“被”字句填入横线中,前后句意不连贯;
B.“学术界把他在复仇的行动上为什么踌躇和拖延作为争论最多的话题”表述有误,这句话“作为……争论最多的话题”,不合逻辑;
C.“争论最多的话题是学术界对他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表述有误,“争论最多的话题是学术界对他”主客颠倒;把握语段的意思和横线前后语句的句式特点、表述主体等,可知D.与横线前后内容衔接最紧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抓句子中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也可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分析。
5.【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能力。
B.“《亨利四世》”应改为“《麦克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6.【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B.“她是一个最恶毒的而且良心已经溃烂的淫妇”的说法有误,属于过度解读。乔特鲁德在丈夫死后不久就嫁给他弟弟,表明其薄情寡义的一面,但这不能说明“她是一个最恶毒的而且良心已经溃烂的淫妇”。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
7.【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A“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8.【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忧愤成疾,最终死去”错误,哈姆莱特的出走与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她终日游荡,采花、唱 歌,有一天,她想把花冠戴上枝梢,身下的树枝断了,她落入河中溺水而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9.【答案】又带有封建时代的旧思想;是复杂的和变化着的;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通过前文“哈姆莱特身上既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新思想”和后文“这样冲突的两者就不免造成其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性格”可知,①中所填入句子的内容和“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新思想”相反,所以才有下一句所说的冲突,同时根据上文“既”分析,填入句子应有关系连词“又”连接,故①中可填入“又带有封建时代的旧思想”。
第二空:通过后文“起初他热情澎湃,但经历一系列变故后,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内向沉郁”可知,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复杂的,且前后经历过变化,故②中可填入“是复杂的和变化着的”。
第三空:从后文“使他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在责任面前痛苦逃避,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可知,③中所填入的内容应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作句子的主语,而通过前文“起初他热情澎湃,但经历一系列变故后,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内向沉郁”可知,这是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故③中可填入“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
故答案为: 又带有封建时代的旧思想
是复杂的和变化着的
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10.【答案】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西方文学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诗歌作品像磁石般吸引着无数读者。他作品中那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华美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名著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要推荐莎士比亚的作品,学生必须要熟悉其作品的特点;课文中接触过《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可以作为例证谈到;另外还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不但要有打动人的细节推荐,还要有对其思想艺术性的体悟,合理组织语言,说到点子上;从艺术性上看,莎士比亚作品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哈姆莱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独白、李尔王在暴风雨中对当时社会罪恶的控诉、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对封建家族权势扼杀美好的揭露等,都体现出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从人物塑造上看,莎士比亚塑造了一批概括性强、具有独特个性并且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许多著名悲剧人物,不论是思想深刻周密、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刚正不阿、单纯轻信的奥塞罗,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李尔王,权势熏心、傲慢残酷的麦克白,心胸坦荡、动机纯良的勃鲁特斯,或者是勇敢坚强、品质高尚的安东尼奥,都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人以难以磨灭之深刻印象;从语言上看,莎士比亚的语言生动形象而华彩动人,一组组优美华丽的辞句令人陶醉;从情节上看,剧情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总之,结合题干要求的“比喻”“排比”手法以及对其戏剧作品的内涵认知来书写即可。
故答案为: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西方文学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诗歌作品像磁石般吸引着无数读者。他作品中那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华美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名著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必须熟读相关文学名著,了解名著涉及的主要人物、事件情节、艺术手法等,再按照题干要求作答。
11.【答案】示例:四种译法各有千秋,朱译的优点是琅琅上口,但“毁灭”一般用于国家、集体而非个体生命;梁译则有些“过度阐释”甚至有画蛇添足的味道;方译更像在讨论哲学命题而不是舞台独白。相比较,卞译与舞台演出比较贴近,表演效果比较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名著语言的能力。
朱生豪的译文以意译为主,语言畅达华美,朗朗上口,但是用词方面存在些许问题,“毁灭”一般用于国家、集体而非个体生命,与原文不合。卞之琳的译文采取直译的方式,忠实于原文,意义准确。梁实秋的译文解释为“死后”,增添了原文没有的内容,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方平的译文在语言表达上偏口语化,但是感觉更像在讨论一个哲学问题“活着好”还是“死了好”,与舞台不太搭配。
故答案为:示例:四种译法各有千秋,朱译的优点是琅琅上口,但“毁灭”一般用于国家、集体而非个体生命;梁译则有些“过度阐释”甚至有画蛇添足的味道;方译更像在讨论哲学命题而不是舞台独白。相比较,卞译与舞台演出比较贴近,表演效果比较好。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名著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从鉴赏语言的角度入手,根据语言风格、句式特点以及表达的侧重点,比较两种翻译产生的艺术效果的不同。
【答案】12.B
13.A
14.①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选择杀死国王的时间与场合,最终在国王的阴谋被揭穿后,杀死国王。②心地善良、宽容,理解雷欧提斯的复仇,要求霍拉旭生存下去。③重视个人声誉,期待自己的复仇得到后人的理解等。
15.①哈姆莱特贵为王子,具有高贵善良的品格(胸怀人文主义理想,具有高度的理性)。②他不想不择手段地杀死国王夺取王位,而是想在国王犯罪的时候以正义之名复仇。③悲剧接连发生,国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此刻复仇正当其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主题、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句表明雷欧提斯为完成复仇使命感到欣慰,自己死而无憾”错,雷欧提斯此时是很矛盾的,他既想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又不想杀哈姆雷特。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A.“但心里对雷欧提斯并不信任”错,从剧情上看,雷欧提斯按照事先与克劳狄斯设计的阴谋,私自换剑,裁判奥斯里克竟然大开绿灯,哈姆莱特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哈姆莱特说:“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着一次友谊的比赛”,可见哈姆莱特毫无防备之心,对雷欧提斯也是很信任的。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在得知真相后,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杀死了国王。“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我死了,霍拉旭,不幸的王后,别了!”哈姆莱特最终原谅了雷欧提斯,可以体现出哈姆莱特心地善良,能够原谅别人。“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可见哈姆莱特非常注重自己的声誉,在自己死前也不忘嘱托让人传述自己的故事,让后人知道故事的真相。
故答案为:①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选择杀死国王的时间与场合,最终在国王的阴谋被揭穿后,杀死国王。②心地善良、宽容,理解雷欧提斯的复仇,要求霍拉旭生存下去。③重视个人声誉,期待自己的复仇得到后人的理解等。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主题、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的能力。
《哈姆雷特》写于文艺复兴时期,剧中的王子哈姆雷特虽然出身王室,却就读于当时新文化的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因此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类持有美好的理想,具有高度的理性。他不能在克劳狄斯祈祷上帝时杀死他,而是要在他发生邪恶的行为时杀了他进行复仇。各种悲剧接连发生,由雷欧提斯之口揭露了克劳狄斯的罪恶,于是哈姆雷特复了仇。在悲剧接连发生之后,哈姆雷特委托自己的朋友霍拉旭向世人阐明这一切的真相,不要让自己的名誉受损。
故答案为: ①哈姆莱特贵为王子,具有高贵善良的品格(胸怀人文主义理想,具有高度的理性)。②他不想不择手段地杀死国王夺取王位,而是想在国王犯罪的时候以正义之名复仇。③悲剧接连发生,国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此刻复仇正当其时。
16.【答案】略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关于文学作品解读方面的问题,其中提到了两类人的观点,一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多维解读,不要求有唯一正确答案;二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就要形成正解,不能歪曲历史和现实,从而牵引附会,造成误读或歪解。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你可以认可前一种观点,因为有很多文学作品确实存在多维角度的解读,比如《红楼梦》,“有人读出‘《易》’,有人读出‘淫’,有人则读出了‘缠绵’、‘排满’和‘宫闱秘事’;而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而《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部分经典作品,原因也在于此吧。如果你认可第二种观点,则可以从当今一些人对经典误读和歪曲,尤其是一些对历史或经典作品的翻拍,从而造成观众对一些历史和人物的理解错误,这样对作品的理解就有些问题。
此类作文题,可以选择其中一点来写,前者或后者,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写作,需要以其中一方面做为重点,而另一面兼顾。
比如,你可以选择第二种进行写作,首先明确观点: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要形成正解。在主体部分可以安排成分论点并列的结构形式,分论点一:不能正解历史作品,导致读者对历史的曲解。分论点二:不能正解文学作品,导致读者对人物形象的曲解。最后分析,办有正解历史或文学作品,才会引导读者真正了解历史,理解文学作品。
立意:
1.文学作品需要正解。
2.不能歪曲历史。
3.应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