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建筑的特征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5:1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抱厦(xià) 轴(zhóu)线 对称(chèn) 墁(màn)地
B.瓦当(dāng) 接榫(sǔn) 牌坊(fáng) 帷(wéi)幕
C.折(shé)本 房檩(lìn) 斗拱(gǒng) 画舫(fǎng)
D.门槛(kǎn) 切削(xiāo) 额枋(fāng) 穹(qióng)窿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宫殿庙宇 直言不违 和颜悦色 随声附和
B.如鸟斯革 回廊抱厦 额枋梁架 宣宾夺主
C.砖石墁地 繁文缛节 高潮迭起 叠床架屋
D.招摇装骗 梳妆打扮 世外桃源 桃园结义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活动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活动中也要提倡。
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
B.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
C.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D.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二、填空题
6.梁思成,中国现代   家,广东新会人,梁启超的儿子。所著的   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曾主持   、   的设计。
7.撷取《中国建筑的特征》文中相关的信息,在结构框架图下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①   
②   
三、问答题
8.《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9.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10.赏析下列语段。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
四、语言表达
11.榫,常用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请根据图示,给“榫”下定义。(不超过50字)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
平易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同无数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材料三:
近30年,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大体量、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宽马路,并配有所谓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古建筑群却在毁灭性消失。“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倒是山寨型的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欧陆风情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个性丢失、品位低下。”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直言,“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提高了,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难觅心灵的归宿。”
面对城市“千城一面”的尴尬,作为城市面貌与灵魂塑造者的中国建筑师们,似乎难辞其咎。“建筑设计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建筑师不仅仅需要接受技术层面的教育。建筑创作是否有丰富的建筑语言,取决于建筑师本身的文化修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裁曹嘉明认为,“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缺少丰富的设计语言,没能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应依靠建筑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熏陶。
在中国,与“千城一面”相对应的,是大量山寨建筑及奇特建筑的不断兴起。阜宁的“悉尼歌剧院”、苏州的“大秋裤”、沈阳的“大铜钱”……这些年涌现出的“建筑创新”,不断成为被市民吐槽的热点。
“建筑创新的三大动力是人的审美疲劳、创作环境的改变和创作者的自我批判。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不是去模仿建筑大师的作品,而是去感知他们的精神。”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王振军说。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认为,“中国的建筑师在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大浪潮里面,总觉得自己像个被雇佣的打工者,这主要源于设计师本身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人文关怀,特别是关爱弱势群体,维护公共利益。其实设计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设计会感动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
(摘编自《“千城一面”与山寨建筑遍地,谁来塑造有灵魂的城市》,“人民网”2013年8月19日)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中国建筑中“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的灵活性。
B.中国的古典建筑,大到宫殿庙宇,小到亭台水榭,都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着共同的特色。
C.我国长城是古典建筑中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完美结合,也是局部和整体和谐统一的典范。
D.随着古建筑群逐渐消失,中国城市建筑便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变得没有了灵魂。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房子多有显著的轴线,主要的房屋一般向南,常在庭院或天井种植树木花草,这在李泽厚看来都是源于中国人的理性精神。
B.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布置并联系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就是中国建筑上所说的“文法”。
C.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具体到建筑内部则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展现出一种与人和生活的亲和力,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
D.追求建筑创新,会导致山寨建筑的泛滥和奇特建筑的大量兴起,最终将导致中国传统建筑的“词汇”和“文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词汇”和“文法”为喻,从重要的概念入手,目的是深入浅出地说明中国建筑的构成原理。
B.材料二按照总分结构,从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出的理性精神,由表及里,层次清晰。
C.材料三从现象入手,多次引用权威专家的言论,意在客观地分析现代建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都使用了“往往”“一般地”“似乎”这类的词语,这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分寸感。
15.建筑师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的传统才能塑造有灵魂的现代城市建筑?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16.下面两个选段中分别表现出了上述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哪些具体特征?请简要说明。
①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②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六、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包含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具、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中国对联等在内的许多经典元素。优良的民族精神,优秀的道德品质,深刻的哲学思想,凝重的历史反思,高雅的审美情趣,在人类的进步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南洋英文学校高中部组织开展以“文化自信与担当”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以“我最喜爱的 ▲ ”为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要求:结合自身体验,自选角度,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抱厦”中的“厦”应读作“shà”;
B.“牌坊”中的“坊”应读作“fāng”;
C.“房檩”中的“檩”应读作“lǐn”;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C
【解析】【分析】A项,直言不违—直言不讳;B项,宣宾夺主—喧宾夺主;D项,招摇装骗—招摇撞骗。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解答此类题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审音法,即通过正确的朗读,发现书写错误;②辨义法,即通过理解、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形;③定形法,即通过形旁确定字形;④结构辨析法,即借助词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这些基础源于平时的积累,应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的归纳积累,形成知识库,长期坚持积累自然丰厚,水平自然提高。另外不可死记硬背,现代汉语多是形声字,要把音形意理解后巧妙地结合起来记忆,方能记得长久,更能活学活用。
3.【答案】D
【解析】【分析】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用错对象。B项,“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词。此处望文生义。C项,“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此处不合语境。D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排列得很密集。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4.【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葱岭”“朝鲜”“缅甸”后的顿号应为逗号。B项,括号放句号前。C项,顿号应为逗号。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还要注意梳理标点符号使用的常见错误,有助于快速判断、选择.
5.【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通读语段,本题中陈述对象是“古村落”,根据语句逻辑关系和总分关系进行解答,具体每一个句子的含义分析如下:①句介绍的是“古村落”的意义;②句介绍的是“古村落的历史作用”;③句介绍的是“古村落”的意义;④句介绍的是“古村落”表面上的样子;⑤句介绍的是“古村落”的历史作用;⑥句介绍的是“古村落”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应考虑②⑤⑥,⑥句很明显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的句子。而②⑤句又明显被包含在⑥句中,故先说文化,后说历史,然后转折,即⑤必在②前面。所以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6.【答案】建筑学;《中国建筑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解析】【分析】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儿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家,主要作品有《中国建筑史》等,曾主持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还主持设计过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7.【答案】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建筑特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对中国 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提出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探讨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
故答案为:第1空、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2空、建筑特点。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8.【答案】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发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作者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答题区域在第5段,从中筛选出“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这已经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讲的很明确了,作答时要从中再次筛选出更关键的语句,进行陈述性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发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9.【答案】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
故答案为: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
10.【答案】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小到门环、角叶等,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文语段的赏析能力。首先该语段主要说明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其次,用了举例说明的手法,如“结构部件”“门环”“角叶”等。
故答案为: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小到门环、角叶等,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文语段的赏析能力。赏析语段首先要读懂语段内容,其次找准赏析角度:说明方法、重点字词等,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11.【答案】“榫”是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梁与柱之间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突出的部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示意图中绘制了不同种类的“榫”,提取其使用的不同位置的关键词,结合题干中“常用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下定义即可。
故答案为: “榫”是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梁与柱之间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突出的部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一般格式为“……是……”,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12.D
13.B
14.B
15.①从专业知识上,要让现代建筑有文化有传统,建筑师必须首先熟悉传统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传承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在借鉴外来建筑文化的时候保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②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上说,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中国的建筑向来有以人为本的传统,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应该继续发扬,要有人文关怀,以适合人居为设计的标准(传承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理性精神)。
16.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布局上往往左右均齐对称、中轴显著。文段1中,荣国府的穿堂、厅、上房位列中轴线上,抄手游廊、穿山游廊厢房左右对称,连三间厅、五间上房也是对称的。中国古典建筑讲求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阿房宫内建筑众多,各有特色,却都“钩心斗角”,与中心区域相呼应。中国的古典建筑重视亲近自然山水。阿房宫没有避开河流,而是让两条大河从阿房宫里穿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让山水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3)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2.D.“随着古建筑群逐渐消失,中国城市建筑便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变得没有了灵魂”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中“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体现了中国的建筑都延续古建筑而来的,古建筑群所蕴含的精神能够被继承、发扬,即使建筑群消失了,中国城市建筑也不会失去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也不会变得没有灵魂。
故答案为:D。
13.A.不合文意,材料二原文为“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亲近自然山水已经越出了古典理性的范围,只是没有越出太多,因此,将种植树木花草表述为源于理性精神是不符合文意的。
C.“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中“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可见并无“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的意思;材料三中只说“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准”,并没有说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
D.强加因果。材料三中“‘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缺少丰富的设计语言,没能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与‘千城一面’相对应的,是大量山寨建筑及奇特建筑的不断兴起”,由此可推出“山寨建筑的泛滥和奇特建筑的大量兴起”“中国传统建筑的‘词汇’和‘文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和“追求建筑创新”并无因果关系,要考虑设计师自身因素。
故答案为:B。
14.B.“由表及里,层次清晰”错误,材料二的三个角度没有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而是由内到外,由局部到整体。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材料—中“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来看,要让现代建筑有文化有传统,建筑师必须首先熟悉传统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才能传承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对古典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在借鉴外来建筑文化的时候保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这属于专业知识方面。②从材料三中“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准”“设计师本身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人文关怀”来看,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要有人文关怀,来设计适合人居为标准的建筑,这是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上说的。
故答案为: ①从专业知识上,要让现代建筑有文化有传统,建筑师必须首先熟悉传统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传承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在借鉴外来建筑文化的时候保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②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上说,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中国的建筑向来有以人为本的传统,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应该继续发扬,要有人文关怀,以适合人居为设计的标准(传承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理性精神)。
16.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一中描述“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而荣国府“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两边穿山游廊厢房”,这些都位列中轴线上,抄手游廊、穿山游廊厢房左右对称,连三间厅、五间上房也是对称的。体现了材料二所说“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这一特点。②由材料二中“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来看,阿房宫内建筑众多,“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与中心区域相呼应,体现了“工于整体布局”这一特点。阿房宫让两条大河流从阿房宫内穿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让山水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体现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这一特点。
故答案为: 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布局上往往左右均齐对称、中轴显著。文段1中,荣国府的穿堂、厅、上房位列中轴线上,抄手游廊、穿山游廊厢房左右对称,连三间厅、五间上房也是对称的。中国古典建筑讲求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阿房宫内建筑众多,各有特色,却都“钩心斗角”,与中心区域相呼应。中国的古典建筑重视亲近自然山水。阿房宫没有避开河流,而是让两条大河从阿房宫里穿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让山水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17.【答案】【参考例文】
我最喜爱的汉字
横竖撇捺,勾连交错间,记忆了历史,传承了文明。汉字,一个个奇妙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的话,总会引发我们的感慨与共鸣。虽然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但汉字依然是中华民族文明中富有生命力的基本元素。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它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当我们捧起墨香点点的典籍,诵读着余韵绵远的唐诗宋词,品味着言简意深的寓言成语,总能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哲理知识与文化信息。学者统计,掌握常用汉字3500个就可以进行日常交流,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日常交流所需要掌握的单词在3万个左右。也有学者引用“熵数”来考察文字的信息含量,计算出联合国5种官方语言中,中文的信息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四种拼音文字,因而汉字打印的联合国公报总是最薄的。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读书当努力,写字莫糊涂。”师长们“字如心画”“做字先做人”的教诲,又每每让我们在习帖练字之初,便领略到朴素而深刻的人生道理。于是,一个个方块字,带着美感诗意,带着文化情怀,从笔尖游走心间,构筑起穿越古今的文化长城。
“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中文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本版推出的“探秘汉字”栏目,将踏着历史的阶梯访古探字,去了解一片片斑驳的龟甲、简牍所述说的时代故事,在那些或飘逸或挺拔的象形图文中,溯寻文化长城的源头。
龙的传人,谁的心中能没有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类半命题作文,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只是划定一个写作范围,在选材、立意上考生有较大的自由度,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要写好此类型的作文,第一步非常关键。那就是补题。
本题作文的题干要求以“我最喜爱的 ▲ ”为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所以题目中要补全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体的、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的事物。再根据材料中给考生提供的内容“包含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具、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中国对联等在内的许多经典元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然后做具体的介绍和阐述。如“我最喜爱的书法”、“我最喜爱的唐诗宋词”、“我最喜爱的端午节”、“我最喜爱的汉字”、“我最喜爱的汉服”、“我最喜爱的对联”……,只要是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都可以入题。
具体写作的时候,除了要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还要围绕“文化自信与担当”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可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也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功用,或者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比如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和品质,增强了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曾铸就我们辉煌的过去,中国传统文化,将打造我们更美的未来;我们为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自豪,我们会为濡养我们的中华文化增光添彩,我们对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充满坚定的信心!
参考立意:
①弘扬传统文化人人有责;
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③传统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④传统名俗要弘扬,保持传统文化的生机。
【点评】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填写完整,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这种作文形式的主要标志是作文题目中留有空缺。其特点是有较大的开放度、灵活性,给人留下广阔的创作空间,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这两年中考全国有不少的省市采用了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半命题作文根据有无提示语可分为有提示语和没有提示语两种形式;根据题目空缺的位置可分为前空式、中空式和后空式。
写这类作文的前提是要按要求补全题目。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斟酌已给出的半个题目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特长、写作内容等将其补全,成为全命题作文,巧妙地让陌生的新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旧题,从容地完成一篇熟悉的作文2.注意审清题面要求,明确选材范围。3.标题切忌大而空,要力求展示个性风采。4.立意要鲜明,集中,新颖。 题目一旦确立,就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彩链中挖掘出最耀眼、最闪光的那一节来写,要写出精彩的一瞬、精彩的场面、精彩的心灵感悟。总之,要突出精彩,突出填写的词语,突出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