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说“木叶”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褒奖(bāo) 漂泊(pō) 袅袅(niǎo) 不落言筌(quán)
B.亭皋(gāo) 招徕(lài)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迢远(tiáo) 征戍(shù) 蛊惑人心(gǔ)
D.寒砧(zhēn) 桅杆(wěi) 疏朗(shū) 灼灼其华(zhuó)
2.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明月皎皎 红花灼灼 细雨蒙蒙 风度翩翩
B.北风萧萧 炊烟袅袅 红日冉冉 红尘滚滚
C.奥妙无穷 丰富多彩 晴空爽朗 游子漂泊
D.文意棉密 情意缠绵 文字洗练 诗句精彩
3.下列对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功县公安局普集街派出所民警马忠年勇斗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祖国广为传诵。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大家都很熟习的诗句。
C.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失言。
D.魅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然而魅力却并不钟情于所有的女人。
4.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明显了。
B.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C.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了。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①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②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
③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
④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
⑤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⑥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A.①④⑥③⑤② B.③⑤②①④⑥
C.④⑥②⑤③① D.⑥③①②⑤④
6.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二、填空题
7.林庚,原籍福建闽侯,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他主要研究唐诗、楚辞以及文学史等方面,主要著作收集在 里。他的其它作品还有 、 、 、 和 等。
8.《说“木叶”》这个题目中,“说”的解释是 ;木叶是文章的 ,本文就是根据 。
9.读《说“木叶”》,文章共有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主要举 ;第二部分(4——6)说明 ;第7自然段时课文小结。
三、语言表达
10.结合文章《说“木叶”》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的区别。
词语 区别
“树叶”与“木叶” ①
“落叶”与“落木” ②
“木叶”与“落木” ③
11.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如“木叶”与“落叶”一样耐人寻味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在下面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100字左右。
第一组:明月 杨柳 杜鹃——凄婉、哀伤
第二组:落日 大江 远山——雄浑、壮丽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材料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
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严谨。
1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B.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
14.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奇树》)
15.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6.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五、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常引起人们的诸多感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漫舞的黄叶展示着秋的衰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野的草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无边落木萧萧下”,“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树叶,一株小草,短暂一生,令人感慨系之。
请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文体正确;④不得抄袭;⑤不盲目抒情,不无病呻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项,“漂泊”中“泊”应读“bó”;
B项,“招徕”中“徕”应读“lái”;
C项,正确;
D项,“桅杆”中“桅”应读“wéi”。
故答案为:C。
【点评】招徕,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招揽,招引到自己面前来;有时比喻招揽客人。拼音:zhāo lái,“徕”易误读为“lài”。
2.【答案】D
【解析】【分析】“文意棉密”应为“文意绵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3.【答案】D
【解析】【分析】A:传诵,诵,诵读,称道;传颂,颂,颂扬。B:熟习,对业务或技术熟练掌握,对象一般为学问、技术、技能、语言知识等;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详细,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包括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C: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衷情,指内心的感情,名词;钟情,感情专注,动词。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4.【答案】C
【解析】【分析】冒号管到句末,故A 、B均错,A、B处冒号取消;这两处是课本的标点,但对课本也不可迷信。D项引用的诗句在句内,“落叶何翩翩”后句号取消。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掌握应用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尤其是引号、问号、分号、顿号、感叹号、冒号等等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多做题,多思考,仔细分辨,灵活运用,逐步提高做该题型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题,应注重分析空格前后的内容。空格前的内容解释“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没有区别,空格后内容探究的是“木”字在诗歌形象中的区别,并以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木”为例。由此可以得出空格中的句子应该分别探讨“木叶”与“树叶”、“木”与杜甫的诗句相关的内容,据此不难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6.【答案】B
【解析】【分析】B 项,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故答案为:B。
【点评】“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是说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是说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7.【答案】《夜》;《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解析】【分析】林庚,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毕生精力在于研究唐诗、楚辞以及中国文学史等方面,著作颇丰,主要有《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以及《中国文学简史》等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8.【答案】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论题;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说”是这种文体的标志。“木叶”是文章论述的中心,文章就是根据“木叶”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点评】学生做该题之前,应该了解本题考查的目的。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第文章题目的掌握情况的题,平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多记忆,就能逐渐提高做这类题目的水平。
9.【答案】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称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部分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两个特征。
【解析】【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那么,作者的思路一定是本着议论文的结构来布局谋篇的。议论文的结构通常是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也是三部分,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需要学生用合适的语言总结每一部分的大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课文结构,感受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做该类题时,要首先整体了解课文意思,再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过渡、引领、总结等语句的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来把握结构。
10.【答案】“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②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落叶”还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
分析“树叶"与"木叶"的区别,"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干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据以上的信息可知“树叶”有繁密、湿润、饱满、绵密的特征。而“树”与“叶”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而“木叶”则是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落叶”与“落木”的区别,用曹植《美女篇》中“美女妖目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的例子,表明“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木叶”与“落木”的区别,“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所以“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叶没有了,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的景象。
故答案为: 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②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落叶”还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点评】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审清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总之,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11.【答案】第一组:孤独的河流在夜的黑暗中静静流淌。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因了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芒,他知道月光深处是恣肆满溢的眷念。杨柳的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悲啼、游子的忧伤。
第二组: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微光镀上了一层金黄,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踏碎嗒嗒的马蹄,朝向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
答题时注意所给事物的常用象征意义,例如明月、杨柳、杜鹃在凄婉、哀伤的意境营造上很容易联想到思家、离别、游子羁旅路上的场面等。而落日、大江、远山很容易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塞外的壮丽风景等。另外,注意在描写时必须出现所给的三种意象。
故答案为: 第一组:孤独的河流在夜的黑暗中静静流淌。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因了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芒,他知道月光深处是恣肆满溢的眷念。杨柳的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悲啼、游子的忧伤。
第二组: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微光镀上了一层金黄,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踏碎嗒嗒的马蹄,朝向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建立语境意识。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答案】12.D
13.C
14.B
15.①“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②“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③“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16.①文章引用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②结构上采用递进式结构,主体部分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层次清晰,层层深入。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含“木叶”的实例,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 此题考查理解、推断文本的能力。这类题型一般为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多选择文中易被忽视的词语。这就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一些副词。
(3) 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论证知识,其中涉及论证知识的基本属性,更注重考查该知识在所选文本中的实际运用。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进行归纳总结。考生要注意筛选信息的顺序,每段都注意到,不要漏掉任何一点。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把握能力。回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点做答: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
12.A项“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错,说法绝对,原文“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带有推测语气。B项“文章先立后破”错,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接着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先破后立。C项“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错,原文“‘木’就是‘树’”“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强调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D。
13.“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错,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故答案为:C。
14.A项“木落雁南度”中的“木”写木叶渐脱,北雁南飞的秋季景象,与“木”带有落叶因素和疏朗的清秋气息相同,适用于材料二。B项“古木阴中系短篷”中的“木”写春季的高大古树,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说明“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也表明“树”和“木”没有大的差别,可以反驳林庚的观点,适用于材料一。C项“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树”写初夏水面上的柔枝婆娑,树荫深绿,与“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不同,适用于材料二。D项“庭中有奇树”中的“树”写春天庭院嘉美的树,满树绿叶,花朵茂密,生气勃勃,没有“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没有“木叶”的疏朗的清秋气息,适用于材料二。
故答案为:B。
15.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原因有三个。由“首先,‘木’‘落’……韵律美”可概括出第一个原因:“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由“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由“更为重要的是……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可概括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16.从行文思路来看,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5段,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6段总结,一字之差,差别千金。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从论证方法来看,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
17.【答案】【参考例文】
细观草木悟人生
常言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红杏出墙而知春之至”。生活的细微深处往往能见真谛。
细细观察,一草一木无不动情;慢慢品味,一花之中也能现出一个世界。竹子的节节上升是向人们展示生命的力度,四季常青的松柏是向人们展示生命的长度,春风吹又生的野草是向人们展示生命的韧度。一节竹子,一株青松,一棵小草往往是生命真谛的最好解释。
世界上最不起眼的也许就是那一棵棵任人踩踏的小草,但又有几个人真正看过小草求生的欲望。大雨淋漓时万物都弯腰低头似乎是被大风大雨所震撼,而小草没有屈腰低头,它们向万物展示活就要活出生命的韧度的信念,真如它们所为,它们成功地完成誓言。有随风拔根的大树,但没有随风而逝的小草,因为它们的心早已交给了大地。它们完成了对命运抗击的最好诠释。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秋风吹落叶,随着那一次又一次的呼唤,最后一片叶子也飞离枝头,也许你只看到了落叶纷飞的凄凉,但岂知落叶真正的归宿。“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它们落下不是对命运的屈服,它们落下后,是为树提供了养分,为下一代能更好地生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所展示的不仅是秋的衰飒,细微深处你会发现它们是生命宽度最好的诠释,生要为树提供养料,死要护根成灰烬。
青青的竹子是人们常见的事物,但你我看见的又是什么?只有竹子吗?砍过竹子的人都会发现竹子是空的,于是有了虚怀若谷的赞誉,但又有几人发现那一节节的竹子真正的意义。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它是在向世界宣誓:有一种草木,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这是对生命力度的最好诠释,生要虚怀若谷,死要坚守节操,这才是生之大义,死之大气也。
一草,一叶,一树,虽只有短暂一生,但着实令人感叹,令人敬畏,令人引以为鉴。生要如夏花般灿烂,死要如竹子般不毁其节,也许真如所言,一草一木总关情,细微深处有真谛。
花开花落似乎在诉说生命的交替;草长莺飞似乎在诉说春日的来临;梅花傲雪似乎在诉说生命就应该如此绚丽。
一草一木,细细品味,那里面蕴藏着生命的真谛。
【解析】【分析】本题为话题类材料作文,材料主要意思是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常引起人们的诸多感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曼舞的黄叶展示着秋的衰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野的草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无边落木萧萧下”“霜叶红于二月花”,以上的引用是启发我们的思考,思考自然的生命规律,思考自然给我们的人生启发,思考生活中有关“草木”的相关事件和情感。我们也要由此入手写作,比如写自己与亲人或朋友间的关于“草木”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或情感。
写作时围绕“一草一木总关情”的话题,其中“关”是“关联、涉及、触发”的意思,陈述对象是“一草一木”是借代用法,可代指自然界的一些生物,如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写作要从自然界的草木等写起,写出触动你情感的东西来,写出“草木”和“情”的关联。从文体选择看,应该选择记叙文,注意行文中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做到详略得当。
参考立意:
①庭院中母亲栽下的竹子,陪伴我成长。
②朋友送我的四叶草带给我的幸福。
③记忆中的黄瓜架。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