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胆怯(qiè) 鞭笞(tà) 塑造(sù) 削(xiāo)铅笔
B.祈(qǐ)祷难堪(kān)怂恿(cǒng) 憎恶(zèng)
C.讥诮(qiào) 怔怔(zhèng)撮合(cuō) 孤僻(pì)
D.滑稽(jī) 辖制(xián) 鲜见(xiān)周济(jì)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没精打采 滑稽可笑 听信谗言 宁缺毋滥
B.哀声叹气 吃荤吃素 噩梦连连 消遣娱乐
C.垂头丧气 心惶意乱 安然无恙 令人难堪
D.兴高采烈 伶牙利齿 心神不定 周济穷人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据路透社报道,在右翼势力的________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众议院提议修改和平宪法,提出在宪法第九条中“明确写进自卫权”。
②现代人时常这样欺骗自己:明明是孤独,却要用另一种可怜的方式________着,不能坦然面对。
③契诃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崩溃和无产阶级革命________兴起的时期。
④现代化的北京城需要现代舞团,现代舞艺术更需要扎根于现代化的北京城,这已是无可_______的事实。
A.怂恿 掩盖 逐步 质疑
B.怂恿 掩饰 逐渐 置疑
C.纵容 掩盖 逐步 置疑
D.纵容 掩饰 逐渐 质疑
4.选出对“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一句理解正确的项( )
A.表现别里科夫的责任心,他唯恐学校出事。
B.表现别里科夫胆怯心虚,害怕任何事情牵连到自己。
C.表现别里科夫整天六神无主,害怕新生事物。
D.表现别里科夫怎样用“套子”去限制、束缚周围的人。
5.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幽默讽刺手法的一句是:( )
A.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甩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B.“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C.他也真怪,即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D.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
6.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对这句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卧室说明别里科夫还是单身一人,为后面写华连卡与之恋爱打下伏笔。
B.别里科夫生活在箱子式的屋子里,反映了当时小城生活水准落后。
C.这是环境描写,形象地说明别里科夫生活在套子中。
D.说明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完全是套子式的。
7.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这说明他:( )
A.责任心强,极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B.多管闲事,惹人讨厌。
C.心胸狭窄,墨守陈规。
D.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8.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婚事失败这个情节,是为了( )
A.揭露别里科夫顽固守旧的精神面貌。
B.讽刺别里科夫丑恶的神经质的变态心理。
C.表现华连卡朝气蓬勃,敢于向旧秩序挑战。
D.表现别里科夫同华连卡两人性格是格格不入的。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与美国的马克·吐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B.契诃夫小说的特点: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社会的畸形,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
C.讽刺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讽刺手法是用讽刺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讽刺手法运用的比较成功。
D.小说是一种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环境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的“套中人”形象,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产物,却又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二、填空题
10.读句子,解析词语
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战战兢兢:
11.读句子,解析词语
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安然无恙:
12.读句子,解析词语
“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讥诮:
三、语言表达
13.仿照下面的示例,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元素另写三个句子。
示例:祥林嫂,你的门槛,如绳索,勒住生命的咽喉;鲁四婶,你的呵斥,如针尖,刺向惶恐的魂灵;鲁迅,你的杂文,如投枪,投向罪恶的心脏。
四、现代文阅读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埋葬别里科夫既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为什么又要“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呢?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我们受到良好教育的结果。
B.别里科夫虽使人讨厌,但他死去毕竟使人悲伤。
C.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代表人物死去了,我们担心还会有这样的人物出现。
D.在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中,人们都变得虚伪起来了。
(2)试对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
①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②(华连卡)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3)如何理解“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请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项中鞭笞的笞应读chī;B项中怂恿的怂应读sǒng;D项中辖制的辖应读xi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这些易读错字的准确读音,仔细区分容易混淆的字音,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2.【答案】A
【解析】【分析】A无误;B项,哀→唉。
C项,惶→慌。
D项,利→俐。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字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3.【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成语。
①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纵容:对错误行为不加制止,任其发展。句意为指示、鼓动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故应用“怂恿”。
②掩饰: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掩盖:隐藏,隐瞒。句意为设法掩盖自己的孤独,应用“掩饰”。
③逐渐:渐渐。带有事物的客观性,有着必然的发展过程,人为的因素较少。逐步:一步一步地。带有事物的主观性,并且有明确的目标,是比较有计划的,一步步的实施。
④置疑:怀疑(常跟否定词连用);质疑:提出疑问。句中有“无可”,应用“置疑”。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题是基础题,学生平时要多积累成语,做题时要注意成语的语境。
4.【答案】C
【解析】【分析】A、完全与文章主题不符;B和D仅仅是表面现象,没说到本质上。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5.【答案】D
【解析】【分析】A项属于别里科夫行为的夸张;B项属于人物语言的夸张;C项也是人物行为的夸张,三项都属于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只有D项主要是说别里科夫的女朋友花连卡的行为。因此,应该选D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为表现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在课文中,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以及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的悲剧下场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学生再做题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就好做了。
6.【答案】C
【解析】【分析】ABD三项均没有恰当的说明“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的准确内涵。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7.【答案】D
【解析】【分析】A、完全与主题偏离;B、没有涉及到主题上;C、太片面,不深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人物在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在根据题干的要求具体分析,最后用得体、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
8.【答案】A
【解析】【分析】A项直接指向了作品的主题;而B项、C项和D项都说的是表面现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9.【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A“美国的马克·吐温”错,应是美国的欧·享利。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0.【答案】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或因害怕而发抖的样子。
【解析】【分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也形容小心谨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词语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1.【答案】很平安,没有什么灾害、疾病或事故。
【解析】【分析】安然:平安;恙:疾病;伤害;无恙:没有疾病、灾祸或事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经过动乱或灾害而平安无事;没有受到损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词语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2.【答案】讥笑、讽刺
【解析】【分析】冷言冷语地讥讽。讥: 讥(讥) 讽刺,挖苦;诮: 诮(诮) 责备。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词语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3.【答案】别里科夫,你的思想,如套子,套住小城的活力;华连卡,你的笑声,如七首,刺穿了别里科夫的胸膛;契诃夫,你的小说,如猛药,医治迂腐的人们。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
仿写时,要注意使用比喻的修辞,采用第二人称表述,并且本体要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关;前两个人物为作品中的,后一个人物为作品的作者。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别里科夫,你的各种各样的套子,如一堵又一堵墙,围住了自己和别人的春光;卡瓦连科,你的一句又一句的反问,如一把又一把锤,砸出了迎接自由的窗口;契诃夫,你的犀利的文辞,如一个又一个药方,治愈逐渐麻木僵硬的心灵。
故答案为: 别里科夫,你的思想,如套子,套住小城的活力;华连卡,你的笑声,如七首,刺穿了别里科夫的胸膛;契诃夫,你的小说,如猛药,医治迂腐的人们。
【点评】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14.【答案】(1)D
(2)①夸张的细节和滑稽的动作描写,写出别里科夫不忘维护面子的性格。②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华连卡充满活力的生命,与别里科夫形成对比。
(3)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还有许多像他那样维护旧制度、旧思想的人存在,人们不可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被推翻,腐朽的思想不被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阅读。
(1)“大快人心”表现了别里科夫死后人们暂时挣脱束缚自己的“套子”时的喜悦心情。“忧郁”“谦虚”说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变得虚伪起来,即使高兴也不表现出来。这种“矛盾”与“受到良好教育”无关,别里科夫的死也不会使人悲伤,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一直存在在社会中,故A、B、C错误,正确的选项为D。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分析时可先分析划线部分的手法特点,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意思。如第①句主要是夸张的细节、动作等描写,重在突出别里科夫性格中好面子的特点;第②句是夸张的手法,而华连卡是一个与别里科夫完全不同的人物,这样二者形成对比。
(3)作答时注意挖掘作品深层含意,指出问题的实质。本题需要指出为什么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
故答案为:(1)D
(2)①夸张的细节和滑稽的动作描写,写出别里科夫不忘维护面子的性格。②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华连卡充满活力的生命,与别里科夫形成对比。
(3)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还有许多像他那样维护旧制度、旧思想的人存在,人们不可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被推翻,腐朽的思想不被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
【点评】品味语句、小说的深刻含义的理解都是在读懂小说的基础上获得的。所以小说阅读一定要弄清楚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