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变形记(节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变形记(节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5:1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2 变形记(节选)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黏性(nián) 偌大(nuò) 积攒(zǎn) 精神涣散(huàn)
B.休憩(xì) 思忖(cǔn) 宽宥(yòu) 涎皮赖脸(xián)
C.重听(zhòng) 迄今(qì) 皱褶(zhě) 跌跌撞撞(zhuàng)
D.穹顶(qióng) 羞赧(hè) 强劲(jìng) 兢兢业业(jīng)
2.下面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抱怨 凌乱 颤动 怒气冲冲 疲惫不堪
B.纯萃 窘迫 繁杂 闲言碎语 神不守舍
C.倦怠 澄清 解雇 安分守纪 刨根究底
D.遮蔽 耽搁 惦记 浑身解数 没名其妙
3.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1916年5月中旬,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从玛丽恩温泉给他的女友菲莉斯寄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我想,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且马上坐车回家的话,那么今后我必须强求重新回到这儿。”关于这段话的意义,有的西方学者指出,卡夫卡可能知道汉语中“落叶归根”这一成语。或许他在这里指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布拉格讲德语的犹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犹如一个在欧洲的中国人;又或许他联想到自己身体羸弱,同当时欧洲人眼里的中国人一样弱不禁风。总之,关于这段话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说。但是,不管怎样,我想,这段话表明了卡夫卡对中国文化充满了热情和亲切感,他与中国文化有泛泛之交,以及他对古老的中国的理解和向往,而这一切以后又体现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
A.落叶归根 B.格格不入 C.弱不禁风 D.泛泛之交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祝福”既是《祝福》一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又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严谨。
B.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蔡京图谋霸占其妻,而被设计陷害。起初,林冲一忍再忍,委曲求全,直到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终于迸发出激烈的反抗。
C.成名被推选为里正,却因此而弄得赔尽家产。这说明当时吏治严明,当官无利可图。
D.《变形记》塑造了格里高尔这样一个在单位兢兢业业、对家人尽职尽责的男子汉形象,鲜明的个性特征让他成为文学世界非常经典的形象之一。
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中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
B.《变形记》是俄国作家卡夫卡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之一,作品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表现了人性异化的主题。
C.《变形记》以怪诞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命运的难以捉摸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表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垄断阶级以后社会的非理性和人物的非人性。
D.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挖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二、问答题
6.小说名为《变形记》,“变形”有何含义?
7.《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三、语言表达
8.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删词语)
①《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
②荒诞派小说《变形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
③卡夫卡认为《变形记》的创作动机是要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
(1)《变形记》是   
(2)卡夫卡是   
四、现代文阅读
9.阅读《变形记》选段,完成小题。
这一切都飞快地在他脑子里闪过,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时,他床头后面的门上传来了轻轻的一下叩门声。“格里高尔,”一个声音说,——这是他母亲的声音——“已经七点差一刻了。你不是还要赶火车吗?”好温和的声音!格里高尔听到自己的回答声时不免大吃一惊。没错,这分明是他自己的声音,可是却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了出来,仿佛是伴音似的,使他的话只有最初几个字才是清清楚楚的,接着马上就受到了干扰,弄得意义含混,使人家说不上到底听清楚没有。格里高尔本想回答得详细些,好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只得简单地说:“是的,是的,谢谢你,妈妈,我这会儿正在起床呢。”隔着木门,外面一定听不到格里高尔声音的变化,因为他母亲听到这些话也满意了,就拖着步子走了开去。然而这场简短的对话使家里人都知道格里高尔还在屋子里,这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于是在侧边的一扇门上立刻就响起了他父亲的叩门声,很轻,不过用的却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到,“你怎么啦?”过了一小会儿他又用更低沉的声音催促道:“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在另一侧的门上他的妹妹也用轻轻的悲哀的声音问:“格里高尔,你不舒服吗?要不要什么东西?”他同时回答了他们两个人:“我马上就好了。”他把声音发得更清晰,说完一个字过一会儿才说另一个字,竭力使他的声音显得正常。于是他父亲走回去吃他的早饭了,他妹妹却低声地说:“格里高尔,开开门吧,求求你。”可是他并不想开门,所以暗自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
…………
他使劲地摇动着,身子已经探出不少,快要失去平衡了,他非得鼓足勇气采取决定性的步骤了,因为再过五分钟就是七点一刻——正在这时,前门的门铃响了起来。“是公司里派什么人来了。”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一时之间周围一片静默。“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可是使女当然还是跟往常一样踏着沉重的步子去开门了。格里高尔听到客人的第一声招呼就马上知道这是谁——是秘书主任亲自出马了。真不知自己生就什么命,竟落到给这样一家公司当差,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池,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在这一个所有的职员全是无赖的公司里,岂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忠心耿耿吗?他早晨只占用公司两三个小时,不是就给良心折磨得几乎要发疯,真的下不了床吗?如果确有必要来打听他出了什么事,派个学徒来不也够了吗——难道秘书主任非得亲自出马,以便向全家人,完全无辜的一家人表示,这个可疑的情况只有他自己那样的内行来调查才行吗?与其说格里高尔下了决心,倒不如说他因为想到这些事非常激动,因而用尽全力把自己甩出了床外。蓬的一声很响,但总算没有响得吓人。地毯把他坠落的声音减弱了几分,他的背也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毫无弹性,所以声音很闷,不惊动人。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忿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
(1)选文第一段的结尾部分说“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这句话有何深意?
(2)找出选文中描写甲虫特点的句子,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根据文中画线句子“好温和的声音”“‘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分析格里高尔当时的心理。
(4)从选文看,《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骑桶者[注]
[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注]小说写于 1917 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有删改)
10.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我”因为贫穷没有煤烧而去向煤店老板求助,竟然是骑着空煤桶去的。
B.本文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骑桶者”的形象。
C.故事最后,煤店老板娘无情地拒绝了“我”借煤的请求,但如果煤店老板出来的话,他就会借给“我”。
D.“我”在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之前信心满满,认为煤店老板一定会借给“我”,却遭遇了现实残酷的打击。
11.这篇小说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精彩,请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
12.请探究作品的寓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项,“偌”应读“ruò”。
B项,“憩”应读“qì”。C无误;
D项,“赧”应读“nǎn”。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A无误。
B项,萃→粹。
C项,纪→己。
D项,没→莫。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泛泛之交”指不深入、平淡的交情,一般用在人与人之间,用在此处不恰当。
4.【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 “因蔡京图谋霸占其妻”,错误。应该是高衙内图谋霸占林冲的妻子。
C. “这说明当时吏治严明,当官无利可图”错误。成名赔尽家产的主要原因是官府的威逼以及个性“迂讷”,当时吏治并不严明。
D.以《变形记》为代表的现代小说更注重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不会着意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5.【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B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6.【答案】①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生理上的变形。②当时社会的人们在心理上的变形。③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变形的艺术手法。
【解析】【分析】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格里高尔虽然变形为甲虫,但他的内心依然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仍然记挂着工作,仍然为父母和妹妹操心,仍然为家庭着急、分忧,他的情感中充满了对亲人的关心、体贴之情。因此, 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格里高尔是虫形人心。当时社会人们心理上的变形。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家人形未变却变了心。开始时,家人对格里高尔还有所牵挂,但后来变得十分冷漠,甚至要设法摆脱他,把他扫地出门。连身边最亲的人尚且如此,亲情变成仇情等等。
故答案为:①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生理上的变形。②当时社会的人们在心理上的变形。③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变形的艺术手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7.【答案】①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②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叙述,给人以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受,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生存现状的问题。
【解析】【分析】《变形记》是寓言小说,因为它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人的变形,本身就有寓言性质,它使人的异化这深奥的生活哲理,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了出来,揭示出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冷酷,人的处境的可怜、可悲与可怖。平淡叙述:没有谁能象卡夫卡那样,用如此平淡安详的笔调,来表述变形这种不可思议、荒诞无稽的事情了。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甲虫,这不是梦,该没有比这更骇人听闻的事了吧,可是,整个故事更令人恐怖之处还在于,主人公并不认为所发生的事是“不可能的”,格里高尔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惊讶,他觉得他的世界没有变,房间还是原来的房间,衣料样品仍在桌上摆着,墙上挂的也仍是他自己从画报上剪下来的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与此相适应的是,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自己变形了有什么不妥,却在想方设法让自己适应这种令人痛苦的境遇,他唯一担忧的是他的上司会不会为他的缺勤而发脾气,他努力地想办法以便能起床、穿衣、赶早车,可这一切在他变成甲虫后显得是那样的荒诞不稽和滑稽可笑,卡夫卡在此不厌其烦地用了大量的笔墨详而又细地叙述了他笨重的身躯如何不听使唤。引发思考人的“非人的”思想变形。当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公共性“矛盾而导致命运毁灭。
故答案为:①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②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叙述,给人以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受,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生存现状的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叙述故事语调、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通读文本,理解内容,主题思想,然后结合具体叙述分析叙述语调和作用。
8.【答案】(1)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部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小说。
(2)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小说《变形记》的作者。
【解析】【分析】第(1)题是以《变形记》为主语,故我们应确定主干句为“《变形记》是西方现代小说”。第(2)题是以卡夫卡为主语,故应确定主干句为“卡夫卡是作者”,然后把其余的信息转化为修饰性短语(定语和状语,分别修饰主干成分)即可,在变换句式的时候,可以删除重复的词语。
【点评】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指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句子意义的前提下,改变句子的表达方式。简言之,就是内容不变,形式变化。变换句式,实际上是根据语境要求,追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效果。
9.【答案】(1)反映了人与人的疏离。外部世界对人的挤压,人对外部世界的戒备,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异化。
(2)这样的句子有:“这分明是他自己的声音,可是却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了出来,仿佛是伴音似的”“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他的背也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毫无弹性,所以声音很闷,不惊动人。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忿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这样写的好处是:用写实的手法,使读者仿佛看到真的甲虫,显得真实,不荒诞。
(3)好温和的声音:说明格里高尔非常喜欢他的母亲,重视亲情。这与后来他母亲和家人对他的嫌弃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实际上这是格里高尔不想家人去开门,所以才有“不合常情”的想法。
(4)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问题。
【解析】【分析】(1)“门”隔开了格里高尔和其他人。(2)仔细阅读文章,不难找出这些描述性语言,再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句子的好处。(3)本题考查通过具体情景下人物语言的描述来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只要细读全文,就能很好地把握格里高尔当时的心理状态。(4)第一问凭语感可得出结论,第二问需结合主旨回答。
【答案】10.A
11.对比:①骑桶者良好的愿望与悲惨的结局的对比;②骑桶者生活贫苦与煤店老板生活富足的对比。
作用: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小人物命运的悲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
12.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②人与世界的不通融;③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生存困境﹣﹣由物质的贫乏所引起的丧失尊严的自卑感,面对外部世界的强大而产生的孤独、无力之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额抒发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意蕴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文中没有使用肖像描写。
C.“但如果煤店老板出来的话,他就会借给‘我’”过于绝对,煤店老板出来也不一定会把煤借给“我”。
D.“信心满满,认为煤店老板一定会借给‘我’”错误,从小说第一段中“我”的心理活动来看,“我”其实是没有信心的。
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意,找出文中的对比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把骑桶者的困境和老板的富足进行对比,突出文章的主旨。“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借煤人的美好愿望与悲惨的结局形成对比“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揭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意蕴的能力。
根据骑桶者的困窘和老板娘的态度可知,作品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从骑桶者最后的结局“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中可以看出,人与世界的不通融;“‘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把骑桶者的困境和老板的富足进行对比,突出一种对外部事物的具体感受,强化一种孤独之感,使得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