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谏太宗十思疏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1 谏太宗十思疏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5:1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1 谏太宗十思疏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黜恶(chù) 虑壅蔽(yōng)鸣琴垂拱(gǒng)浚其泉源(jùn)
B.塞源(sāi) 极天之峻(jùn)以为度(dù) 戒奢以俭(shē)
C.殷忧(yīn) 木之长(chánɡ)惧满溢(yì) 弘兹九德(zī)
D.谬赏(miù) 忧懈怠(dài)奔车朽索(xiǔ)载舟覆舟(zǎi)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根
B.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处于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
D.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4.下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如唐太宗、宋太祖。
B.陛下:陛,指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C.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种称号以寓褒,扬称为“谥”或“谥号”。
D.万岁:本为祝颂之词。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后用于祝颂帝王。后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就成为帝王的代称。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二、默写
6.《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比兴手法,以“树木”为比兴之物,引出治国与德义之间关系的两句话:“   ,   。”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要想泉水流得远,就“   ”;要想国家安宁,就“   ”。
(3)《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以“固本浚源”为喻推理,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   。”
(4)《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句子:“   ,   。”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江山取之有余,守之不足的原因:“   ,   ”,所以应该戒骄奢。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   ,   。”
(7)《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已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其中在欲望方面,用“   ,   ,   ”警戒人君戒奢侈、懂得知足。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告诉统治阶级,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从而方可使百姓安宁。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相近的两句话:“   ,   。”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担心言路不通受到蒙蔽,就应该“   ”;如果担心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应该“   ”。
三、语言表达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古人的比喻。①   。历代开明的君主不敢忘记。《华严经》上说:“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破器浊心之众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像。”清净的水器,永远会映现出物体的影像,但是破器皿、污浊的心,②   。为什么呢?清净的水好像一面镜子,当然可以彰显万物;而破了的水器无法盛水,污浊的心也看不到自己的面容,③   。
四、问答题
8.《 谏太宗十思疏 》中“十思”大致说了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9.《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李世民死后的庙号。庙号常用“祖”或“宗”,如汉高祖、唐玄宗等。
B.魏征,字玄成,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以敢于直谏著称,史以“净臣”称之。
C.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D.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本疏以义为轴,以劝冻太宗“十思”为主;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4.本文主要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六、写作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运》中“选贤与能”和《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都强调了古代选拔人才的共同标准——能。 什么是“能”?不同的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又应该具有怎样的“能”?这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以上论述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A无误;
B项,“塞源”中的“塞”应读sè;
C项,“木之长”中的“长”应读zhǎng;
D项,“载舟覆舟”中的“载”应读zài。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本:古义是本义,即指树木的根;现多用比喻义或引申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句意: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
B.纵情:古义是放纵情感;今义是尽情。句意: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别人。
C.一体:古今都是“一个整体”之意。句意:若能竭尽诚心待人接物 ,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
D.行路:古义是路人;今义是走路。句意: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古今异义词设题。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彩变化。5.名称说法改变。6.词义弱化。7.词义强化。8.古褒今贬。9.古贬今褒。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
3.【答案】B
【解析】【分析】B.“当”,主持,掌管。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正确。B.正确。C.错误。“谥号”有褒有贬,并不都是褒扬。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5.【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C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古时多指统治者以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6.【答案】(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6)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7)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8)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9)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0)(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浚、德义、繁、寡、傲、竭诚、戒、作、溢、纳、黜。
故答案为:(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6)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7)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8)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9)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0)(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7.【答案】①百姓能维系政权,也能推翻政权;②则无法彰显事物本来的面目;③自然也就见不了自己的本性了
【解析】【分析】①处,由前文“这是古人的比喻”和后文“历代开明的君主不敢忘记”可知,应填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义,故可填写“百姓能维系政权,也能推翻政权”之类的句子。②处,根据“但是”可知,所填句子应与前文的“永远会映现出物体的影像”意思相反;再结合后文对应的解说句“而破了的水器无法盛水,污浊的心也看不到自己的面容”可知,应填写“则无法彰显事物本来的面目”之类的句子。③处所在句子是对“破器皿、污浊的心,则无法彰显事物本来的面目”的原因进行解说,按照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应填写“自然也就见不了自己的本性了”之类的句子。
故答案为:①百姓能维系政权,也能推翻政权;②则无法彰显事物本来的面目;③自然也就见不了自己的本性了
【点评】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8.【答案】“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②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③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④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这“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己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说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②观点:“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③好处: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能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就不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
故答案为: “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②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③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④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这“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己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点评】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9.【答案】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故答案为: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点评】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答案】10.D
11.D
12.C
13.①(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哪个不是深深忧虑因而道德昭著,一旦取得成功后道德就随之衰退了。
②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14.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以及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先用比喻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继续用比喻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第二段还以历史为鉴,举例论证应当居安思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结构等方法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特别是对典章制度、官职称谓、风俗礼仪等要认真记背。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要熟悉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等,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10.句子翻译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句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说“竭诚”的结果,即“胡越为一体”;一是说“傲物”的结果,即“骨肉为行路”,据此可知,在“傲物”前断开,排除B、C;从句式和朗读的节奏来看,“竭诚”是动宾结构,“傲物”也是动宾结构,前后结构一致,“胡越为一体”是主谓宾结构,“骨肉为行路”也是主谓宾结构,结构一致,所以前后朗读的断法也应该一致,排除A。
故答案为:D。
11.D.“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错,垂拱,常形容无事可做,后多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故答案为:D。
12.C.“通篇骈俪工整”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骈散结合,如“何也”“君人者”都属于散的部分。故答案为:C。
13.①凡百:所有的;元首:君主;景:大;殷忧:深深忧虑;著:昭著。句子翻译为:(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哪个不是忧心忡忡却因而道德昭著,一旦取得功成后道德就随之衰退了。②虽:即使;董:督察;振:同“震”,威吓。句子翻译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故答案为:①(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哪个不是深深忧虑因而道德昭著,一旦取得成功后道德就随之衰退了。
②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14.第一段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所以第一段使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第二段以历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以历代君王为例,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论证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据此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故答案为: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以及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先用比喻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继续用比喻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第二段还以历史为鉴,举例论证应当居安思危。
15.【答案】略
【解析】【分析】材料先以《礼运》和《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语句引出“能”这个话题,然后引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能”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又应该具有怎样的“能”等。实际上,这篇作文相当于给了我们一个话题“能”,然后再结合现实思考一些关于“能”的问题。
因为从材料中我们已经找到了写作的话题“能”,我们只要围绕这个展开,表达自己的思考即可。比如,可以写不同时代对“能”的要求不同。原始社会,只要能多打到野兽就是“能”;封建社会,能够忠干国君,能够献计献身就是“能”;当今社会,“能”有千万种,能够助力中国梦就是“能”。最后,可以对此进行议论引发,表达对“能”的看法。当然,也可以仅就当今社会,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说,需要什么样的“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更具有针对性,可以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着眼,对需要的人才进行分析。社会既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普通岗位上的普通人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那就是真正的人才。可以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尤其是普通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的例子。
从所给的材料来看,这个作文可以写成议论文,表达你对“能”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写一个人或一件事,其中寄寓你对“能”的理解也是非常好的。参考立意:
1.能够助力中国梦即为能。
2能够被社会所需要就是有能力。
3.锤国家需要之“能”,做社会需要之“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